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對戒的開示

  對戒的開示

   有的人因爲怕持戒不自由,怕犯戒,就不敢受戒。其實,在佛教裏面,戒律包括的範圍很廣。持戒個人可以升華,可以淨化,可以進步;假如你犯戒了,也有很多的方法讓你減輕,比如,忏悔就可以消滅罪業。你說我幹脆就不去受戒,也不會犯戒了。你不受戒,你違法、犯法難道就不會失去自由嗎?牢獄裏的犯人都是沒有受戒,但是他們犯法了,一樣要受法律的製裁。戒律的意義是自由,比方說:佛教裏面的五戒――殺盜淫妄酒。我不殺生,尊重你生命的自由;我不偷盜,尊重你財産的自由;我不邪淫,尊重你身體名節的自由;我不妄語,尊重你名譽信用的自由;我尊重你的自由,當然我自己也獲得自由。所以受戒就是一種尊重、自由。我們一個家庭有家規,一個國家有國法,當然我們信仰一個宗教,也有戒律。在家有在家的戒,出家有出家的戒,甚至于身分不同:男衆、女衆、沙彌、沙彌尼都有不同的戒律。國家既然建立了法律,宗教爲什麼還要有戒律呢?法律是從外面限製你的、強迫你的,你犯法了,它就要製裁你;佛教的戒律它不是勉強的,是自己心甘情願的,是自我要來受持這個淨戒的。一個是從外面的要求,一個是從內心自我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佛教是哲學之母,可以補法律之偏。法律防患于已然,就是已經犯罪了,法律來製裁;佛法防患于未然,就是還沒有犯罪,佛法功用很大”。在世界上各處旅行,我遇到一些警察,也跟他們開玩笑說:“你是警察,我也是警察,你們警察,人家犯罪了,你可以製裁他;我這個警察是叫人不犯罪,如果我的力量不到,他沒有依照我的意思做,那就勞駕你們了”。戒律它就好像是一個老師,所以釋迦牟尼佛,就告訴我們:我在世的時候,我是你們的老師;我滅度以後,以戒爲師。戒好像明燈,燈光所照,破除了黑暗,我就認清了各種事情、物品、誰是誰非。戒律又好像是一個軌道,就好像是航空的航道,船只也有船的海道,高速公路也要有規則,你依照鐵道、規則行走,你必定是安全的。戒也好像城牆一樣,外面的壞人、敵人,我有一個阻擋,不讓他侵犯到我的安全;戒也好像我們出去旅行,帶一個小水瓶,過去古人帶一個水囊在身邊,焦渴的時候,它像甘露一樣,可以滋潤我們;戒也好像是花蔓、璎珞,可以讓自己更莊嚴、更美麗,你持戒的人,表示有道德,有規範自己的身心行爲的正當,獲得世間上人的尊重。戒又像船筏一樣,我們乘著戒船,可以到達我們的目標,不會受到危險。所以持戒,有百般的利益,沒有絲毫的害處。假如說,我犯戒了,我認錯,就等于這個衣服肮髒了,我用水洗一洗。我犯戒了,我可以忏悔嘛,就讓我恢複清淨了。犯戒也不要怕,在佛教裏面,有的嚴重的戒條,象殺盜淫妄,你要想違反它,那還不容易呢。所謂殺――不殺生,它指的最重要的意思叫做波羅夷戒,叫不殺人。你們各位大家敢殺人嗎?你說我人雖不敢殺,但是對于一些小動物,蚊子、蒼蠅、老鼠,我會打死他們,那許多的蚊子、螞蟻、老鼠,跟殺人不一樣,你縱然有犯錯,那個罪很輕,叫做突吉羅,那個可以忏悔的。當然對于受過戒的人,對于蚊子、螞蟻、蟑螂平常可以防治,不要無明的殺生,縱有了,可以驅除,也不必殺生。你說不得已我殺了,你認錯,說:“對不起,我錯了,我今天打死一只老鼠,打死一個蟑螂,罪過罪過。”我想,你的罪過即刻就減得很小。假如你不知道忏悔,我打死一個蟑螂,再打死一個;打死一個老鼠,我還要再打死一個,我想那個罪過就不一樣了。我常舉的例子,比方說,一個出家人,更應該持戒,不能喝酒,不能吃肉。不過假如說,一個出家人,他又喝酒,又吃肉,我們看到他:“哎呀,這個出家人,罪過罪過”。但是,這個出家人在喝酒,他有慚愧心:“哎呀,慚愧慚愧,我都出家了,還喝酒,還吃肉”。這個罪過可能就小了很多;我們平時沒有受戒,這個酒,“來一杯,再來一杯”。我想,其罪過誰大誰小,就可想而知了。我的意思是:“受戒讓我們清淨、安全,對于規範我們的身心,有很大的利益功用,不要怕受戒。”甚至于再明白說一句,甯可以犯戒,也要受戒。你不受戒,沒有得度,沒有燈光,沒有船筏。你受戒了以後,如果犯戒了,你可以自我更新。

   不受戒,也是可能犯法,一樣有罪的;受戒以後又犯戒了,雖然輕微的戒律可以忏悔,當然還是很遺憾的事情,不過在佛經裏面說:“破戒不是很嚴重,破見很嚴重,思想上錯誤了比較嚴重。”因爲破戒可以忏悔,破見――思想上的錯誤,是不容易忏悔。即對自己所犯的錯誤,不認爲是錯了,不認爲是犯戒了,因而不容易忏悔。所以曆朝以來,就是政治上的所謂政治犯,思想問題,都比較嚴重的。什麼叫做破見呢?例如是說:吃葷,這個不是人類的一種很好的習慣,你象現在,注重環保,注重生態,像歐美進步人士,他都很喜歡素食,他不是站在宗教的立場上,在他自己覺得人性的發揚,應該要素食,尊重生命。現在我們不容易一下子實踐這個素食,喜歡葷食的。你喜歡葷食,你可以吃,甚至糊裏糊塗的也吃,這個罪過比較小,假如你說:“哼!這個雞、鴨、豬、羊,是天生就是給我們吃的,這就是見解的錯誤。”因爲你說,豬、馬、牛、羊是天生來給你吃的,假如老虎、獅子吃人,他也說:“你人天生是給我們吃的,你認爲合理嗎?”也有人說:“佛教講因果,殺雞,來生變雞,殺豬來生變豬,那我就殺人,來生不就變人了嗎?”象這一種就是叫邪見。佛教講的因果,罪業關系不是這樣說法,你給我一拳,我也回你一拳,你給我一個巴掌,我也給你一個巴掌。它這個心意,各種因緣關系,錯綜複雜的內容,不能不顧到。有人又說:“受什麼戒呀,心好就好了,心好不必受戒。”這也是邪見。你既然心好,爲什麼不受戒呢?也有人說:“與其受戒犯戒,不如不受戒。”受戒、犯戒,好像衣服有了汙點;你不受戒,好像麻布,肮髒了,你不以爲是髒,認爲是當然的;衣服上如果有了汙點,覺得髒了,其實輕重關系不一樣。有一些不如法的出家人,常常不修行、行道,到處只會化緣。可是有一些不明理的信徒,以爲我慈悲,就布施。還要說:“真施主,不怕假和尚”。你這個真施主不怕假和尚,你知道不如法的布施、結緣,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有罪過的。所以因此,見解上的愚癡,比破戒還要嚴重。

   現在佛教裏面,過去的戒法,象五戒:殺盜淫妄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好像都是消極性的,這在佛教裏面有個名詞,叫做“止持”。就是禁止你不可以做。另外有一個叫“作持”,要你做的。在佛教裏,有七佛通偈:“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白居易問鳥巢禅師:“什麼是佛法的宗要

  ”鳥巢禅師就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白居易是一個大學問家,聽了以後,就很不以爲然,說:“這個兩句話,叁歲兒童也曉得,有什麼了不起的。”鳥巢禅師就說:“叁歲兒童雖曉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懂得沒有意義,做到才是要緊。各位如果對佛教名詞什麼叫做“止持”,什麼叫做“作持”,不容易領會的話,你只要記住:“諸惡莫作”是止持,“衆善奉行”是作持。比方五戒: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忘語,不飲酒這個是止持,這個好像消極性的;不過,它後面的,不殺生還要護生,不偷盜還要喜舍結緣,不邪淫還要保護人家的名節安全,不妄語還要贊歎歌頌,所以它有作持的積極的戒律,那我們更應該奉行。佛教的戒律,它有叁個方面的層次。第一個層次叫做攝律儀戒,你這個人,要有基本的行爲、道德,端正。所謂:非禮勿視,非禮不聽,非禮不做,這叫攝律儀戒。再高一點是攝善法戒,要去做一些好事,與好事相關的,修橋鋪路,廣結善緣。再高一點的,叫做饒益有情戒,我要救人、救事,要爲衆生的這個家國、生命去保護,饒益有情也是有層次的,但是,一些持戒的人,也遇到一些令人灰心的事情,所以好人難作,善門難開。像有一些假借慈善之名來騙人;有時候,你在路邊,有假車禍,你救了他,他還賴你。如果你遇到這許多事情,有時候灰心是難免的。所以佛教的戒定慧,你光是沒有智慧,做一些錯誤的好事,把刀借給人家去殺人,這個也不對。所以有的時候,戒定慧要互相的能可以調和,在這個世間上,眼看到的是好事,實際上是壞事;你說壞事,它也是好事。假如,父母打罵兒女,打罵兒女這個不對,但是他希望兒女成才,給予他一些教育,你能說完全不對嗎?所以持戒還是由智慧去分別是非善惡要緊。

   性戒――本性能時開、時遮,這個也是要有智慧,看看小乘的戒律、大乘的戒律,小乘的律儀戒不可以犯就不可以犯,大乘的饒益有情戒,爲了利益有情,利益大衆,自我犧牲生命都在所不惜。關于酒,最好是不要酗酒、勸酒、醉酒、釀酒、販賣酒業。不過現在比酒罪過更嚴重的是毒品,不飲酒戒,現在應該叫不吃毒品,因爲這個毒品,它危害到國家民族健康,毒品染上了以後,家族的好的名譽都讓你毀了,金錢也花光了,你的品格也壞了,所以防止毒品更重要。

   殺生與殺心,好像現在的婦女墮胎,這個可以不可以,婦女爲什麼要墮胎呢?她愛自己的兒女都來不及。但是你要替她想一想,她或者被人家強暴了,她要生下壞人的種子,他不甘願;她如果懷孕的是一個畸形兒,你叫她生下來以後,你叫她一生一世都陪伴著這種殘障兒女,要幾十年。我們一些宗教的衛道人士都說,不可以墮胎,可是,你要替婦女她的利害關系去想一想。所以,我平常對于這許多問題,我覺得是非得失,應該由母親來負責。像現在的醫學上,爲了實驗藥品,就拿很多的小白鼠做實驗,有一些佛教徒的兒女在醫院裏面,就覺得我們能夠去殺生嗎?所以這個就講到,殺生…

《對戒的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修法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