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對定的開示▪P2

  ..續本文上一頁這個悟道的境界。像各位大家來參加這個佛學講座,你們回去以後,我想多少也會有一些悟道。

   關于參禅的時間、空間、地點怎麼樣才適當?其實禅沒有時間、空間的觀念,好像讀書一樣,應該隨時隨地都好讀書。我記得自己童年的時候,不聰明,常常老師教我背書,不會背,當然不會背書老師就要打你了。後來我發現一個妙決,就是晚上,把書稍微看一看,有一點印象,再睡覺,睡覺醒來不要動,就想昨天晚上念的書是什麼?很奇妙,早上就會背誦。你們說:“你們夜裏面做夢了,這個夢,你如果一翻身,你的夢就會忘記。如果你做了夢以後,不要動,回想一下,剛才的夢是什麼,明天就會記得。所以禅定,還是能在寂靜,沒有動態的狀態之下,雖然說熱鬧場中做道場,但是,談何容易?過去有一個快川禅師,是個日本人,軍閥來燒他的寺廟,大家沒有地方躲,都跑到屋頂上,大火也燒到屋頂上來了,一寺的僧衆都很畏懼,快川禅師這個時候對大家說:“大家提起正念,在熊熊的大火裏面,我們如何轉F輪?”這時候要命要緊,還什麼轉F輪,弘法講經,哪裏想到呢?快川禅師又在大叫:“參禅何需山水地,滅卻心頭火也涼。”他說:“我們參禅的人,哪裏一定要找山清水秀的地方?只要把心中的恐怖、顛倒、妄想伏息下來,大火裏面也可以乘涼。”趙州禅師和徒弟在一起談話,有個信徒來供養一塊燒餅,這個趙州禅師說:“這一塊燒餅,我們兩個人,哪一個人吃呢?”徒弟就說了:“師父請用!”師父說:“我吃,這個也不公平呀!這樣好啦,我們來打賭,誰贏誰吃這一塊燒餅。”徒弟說:“怎麼個賭法呢?”師父就說:“我們誰把自己比得最髒、最臭、最下賤,誰就贏。”弟子文偃禅師就說:“師父,你先來、先說。”趙州禅師就說:“我是一頭驢子。”就是畜牲呀。徒弟一聽,師父把自己比作畜牲,他就說:“我是驢的屁股。”趙州禅師就說:“我是屁股裏面的大便。”徒弟說:“我是大便裏的蛆。”師父再往下不知道怎麼比,他就問徒弟:“你這個蛆在大便裏面做什麼?”徒弟回答的真妙:“我在大便裏面乘涼呀!”各位如果聽得懂的話,回答的真妙!有了禅定,他在大便裏面都能乘涼!我們因爲沒有禅定,在榮華富貴裏面很煩惱,所以有了禅定,這個清涼自在,隨時隨地都妙趣橫生。在《人間佛教的定學》裏面有說到:現代的佛光山禅堂裏面在推動的人間生活禅。比方說,“獅吼禅”--獅子吼,獅子吼就是大聲叫。現在在臺灣有一個趣談,臺灣有一個時期,紅杉軍一個一個的都在喊:“下臺!下臺!...” 天天叫,天天叫,叫到最後,臺灣忽然神經病的人減少了許多。所以我們覺得有壓力,能到原野空曠的地方,或者大聲的唱歌、朗讀,舒散自己的身心,那也是參禅。現在做義工,義工也有好多的禅味:放下的禅,自在的禅,快樂的禅,我想這個生活中的禅意是很多的。

   關于禅門裏面尋師訪道的問題。禅門裏面非常重視尊師重道,你看達摩祖師爲了傳法給二祖慧可,二祖慧可表示誠意,立在大雪裏面,大雪過膝,最後把膀子剁下來供養,請老師開示。六祖慧能大師,從廣東到湖北黃梅去親近五祖弘忍大師,你看那時千山萬水,要走那麼遠的路去尋道啊。在社會上流行一句話,叫做走江湖,“江湖”兩個字,是出于禅門的故事,那個時候唐朝的江西,馬祖道一禅師禅風很高,另外在湖南的石頭希遷禅師,禅門也很高,所以那個時候一些青年學子,不是到江西的馬祖道一那裏,就是到湖南石頭禅師那裏,所以江西湖南走來走去,那個時候叫走江湖。所以我覺得,現在佛教徒不要自立門派、自我設限,我的寺廟是哪個,我的師父是哪個,其實佛教裏面善財童子五十叁參;過去趙州禅師,“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爲心頭末悄然”,心裏不明白,“及至歸來無一事,始知空費草鞋錢。”他也覺得,原來道不在遠方,眼前就有。有一首偈語:“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座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這樣看過來,我們爲什麼要尋師訪道呢?其實尋師訪道也要緊,自己內心的自我更要找到。

   有很多禅堂的術語,假如各位有興趣,要進哪個禅堂,術語也要學幾句,表示我懂得。像維那師,維那就是他的領導人;像你進了禅堂:“要做佛門龍象,先做佛門馬牛”。參禅打坐入定,主要的是要大死一番。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生死個人了。在禅門裏面“有理叁扁擔,無理扁擔叁”。像在那個《普門學報》裏面,我曾寫過一篇論文,就是說明佛教的語言,假如各位對這個佛教的名相、語言多會一些,那麼聽經聞法就容易了。

   關于念佛、參禅,所謂禅淨雙修是什麼意思。中國的佛教,禅和淨經常紛爭不已,禅者就說,他們是靠自力來開悟,不像你們念佛的人,要靠阿彌陀佛來接引,太沒有志氣了;念佛的人說,我們念佛的人有阿彌陀佛加持、接引,比你們禅們那個自己狂妄自大要安全得多。在我的想法,這種紛爭沒有必要,因爲念佛也是禅,可以禅淨雙修。禅淨各修,自由就好了,也不必互相來批評。佛門裏面有時候爲了門派、思想、修行方法,或者戒律上的境界不同,相互的抵毀,很可惜。再舉一個比喻:一個師父,兩個腿有風濕,他規定大徒弟每天替他按摩右腿,小徒弟替他按摩左腿。大徒弟來按摩右腿的時候,師父就說:“你的師弟按摩的左腿怎麼好、怎麼好”,大徒弟聽了不是味道;小徒弟在按摩的時候,師父又說:“哎呀,你的師兄替我按摩右腿的技術怎麼好,怎麼好。”小徒弟聽了也不是味道。有一天,大徒弟按摩師父右腿的時候,小徒弟不在家,大徒弟心想:我就把你按摩的左腿打斷,讓你不能按摩。小徒弟回來一看,嗯,我按摩的左腿怎麼沒有啦?這一定是師兄搞的鬼,我也把你按摩的右腿打斷,讓你也不得按摩。這兩個師兄弟各逞自己的嗔恨之心,讓師父沒有腿走路。現在的社會,各行各業,同樣的都犯這個毛病,所以見不得別人的好,這個嫉妒心,同歸于盡。所以到了宋朝永明延壽禅師,他就把這個禅和淨土做了一個調和。怎麼調和呢?他作了很多偈語說:“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爲人師,來生作佛祖。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無禅無淨土,銅床並鐵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關于參禅或念佛,都是佛法重要的修持法門,沒有什麼高低。你們參禅五分鍾,假如念佛你也念五分鍾,念到身體發熱,念到滾熟,滾熱了,那個效果就出來了。我過去曾在這裏告訴大家怎麼樣念佛,念佛的方法太多了,不過我的這個念佛,有很簡單的方法,可以進入。第一,念佛用歡歡喜喜的心念佛,像唱歌、跳舞一樣,那樣的歡喜。如果你說我歡喜不起來,沒有關系,就用悲悲哀哀的心來念佛,好像帶著要哭的樣子,喊媽媽,媽媽。你說我也不歡喜,我也不悲哀,那麼可以實實在在的念,把阿彌陀佛一句一句扣的很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如果你說實實在在的念佛我見不到功,就空空虛虛的念,念的你也空,我也空,天也空,地也空,念到手也沒有了,腳也沒有了,手也空,腳也空,會感覺到身心輕松愉快。

   參禅念佛的利益有什麼呢?我想消除生活的壓力,增進身體的健康,提升內在的修養,享受禅淨的快樂,開發我本性的智慧,慢慢期許我自性裏的寶藏。其實,參禅念佛的利益,語言是難以說盡。不過說沒有用,不做是沒有,過去有一個王子,叫跋提王子,出家了,在一個山裏面修行,他就在叫:“快樂呀,快樂呀。”剛好佛陀經過,就很奇怪,“你們快樂什麼呀”?跋提王子說:“佛陀,當初我們在王宮裏面吃的珍馐美味,實在不好吃;現在托缽簡單粗食,哎呀,好香阿;過去在王宮裏面,多少的衛兵,保護我們都覺得恐懼,現在沒有人來保衛我們,覺得真快樂。”

  關于禅定,其實,禅就是定,定就是禅,一定要來解釋它,禅可以說是我們跳躍的、動態的生命。定是我們進入到永恒靜止的生命,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裏面就說到:“外離相爲禅,內不亂爲定”。我們在生活裏面,比方說話,說得很巧妙,這個叫禅語。我們的動作有禅意,所謂:“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就是你怎麼樣的生活、穿衣、吃飯、睡覺,如果有一點禅,那個生活就不一樣了。就好像家裏面擺放一些花,就比較漂亮一些;在客廳裏面挂兩幅畫,客廳裏面的氣氛就不一樣了;婦女本來很美麗,再有一點胭脂花粉就更增加妩媚;你吃菜,菜的味道很好,假如你有一點調味料的話,就更好吃了。禅是什麼?禅就是我們生命中的花、畫,就是一種藝術。在佛教裏面,禅也好,定也好,都比喻我們的心,所以有禅心。這個禅心是什麼心呢?就是有智慧的心,就是有佛法的心,就是有慈悲的心。就是一種升華、廣大、永恒無限的心。我們人人都有這個禅心,可是我們現在沒有發現到。當初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發現到,這個禅心,他就拿了一朵花,拈花示大衆,大家都不知道什麼意思,唯有大迦葉微微一笑,釋迦牟尼佛就說,我們心心相印,說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這個禅,這個法門,就傳給大迦葉。禅像一朵花,過去有一首歌:“薔薇薔薇處處開,薔薇薔薇處處在”。這個禅也是這樣,它這朵花,到處都開,到處都在。可以開在我們心裏,開在我們心田,你有發覺到嗎?禅是一種大自然,禅是一種幽默。如果你懂得幽默,能與大自然調和、結合,全世界都在我們的心裏。等到我們一旦有了禅,有時候你得罪我、批評我,對我不好,但是因爲我有禅心,我會哈哈一笑。所以,我們學禅,比方說,要有定力,要能安定,要能穩定,不動心。禅不一定要打坐,行住坐臥都是禅;定,只要你能可以隨止息調息,不隨境界轉動,那定的境界就會現前。假如我們能過一些清素的生活,簡單…

《對定的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對戒的開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