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兒賣面,大概是從大陸什麼地方來的,對她說:“喂!小姑娘,要吃面嗎?我煮一碗給你吃好嗎?”“我肚子餓了,但我沒有錢呀?”老頭說:“沒有錢沒關系,俺請你吃一碗面好啦。”這個女學生一面吃,一面流眼淚。老頭就問:“小姑娘,面不好吃嗎?爲什麼要流淚呢?”“對不起,你我素昧平生不認識,能給我面吃,真感動啊!”老頭說:“小姑娘,要感謝的不是我,是你的父母呀!他們每天養育你,給你做吃的,做了幾十年了,我這一碗面有什麼要感謝的呢?”這個女學生一聽,才有覺醒、感悟:“對了,父母對我那麼好,我怎麼都不感恩呢?”面也不吃了,趕快要回家,向爸爸、媽媽忏悔。跑到家,媽媽正在門口:“孩子呀,你跑到哪裏去了?從早上就在等你吃飯,急死媽媽啦!”女學生對媽媽說:“媽媽,對不起,我錯了,我到現在才知道,你愛我、對我很好,我以後也要愛你,聽你的話。”人要教育,明理,這個家才好。
還有婆媳問題--婆媳不和,自古以來,在中國各地到處都是。一個婆婆告訴媳婦:“端午節到了,包棕子呀。”現在的女孩子都不會包棕子,但婆婆叫做的,不能不包呀。千辛萬苦把棕子包好了,煮棕子也很麻煩,要很長時間。她從早上忙到傍晚,棕子好快煮熟了,就聽到婆婆在那裏給自己的女兒打電話:“女兒呀,趕快回來,家裏的棕子快要煮熟了,回來吃棕子吧!”媳婦生氣了:“我這麼辛苦了一天,你叫你的女兒回來吃棕子,我不幹了!”圍裙一扔,跑回娘家去了。回到家裏,媽媽正在那裏要打電話:“女兒呀,你回來了,我正在要打電話給你呀!”“打電話給我幹什麼?”媽媽說:“我要讓你回來吃棕子呀,你嫂子包的棕子很好吃呀。”她才想到:“噢!原來天下的媽媽待女兒、天下的婆婆待媳婦都是一樣的啊!”人呀,家庭很多的煩惱,你要會把一些想法重新改良一下。一個寺廟年青的住持上任了,一個客人找他談話,客人到的時候,旁邊還站著一個老和尚,年青的住持就跟老和尚說:“去倒茶來,給客人吃。”那個客人心想:“這個年青的和尚派頭很大呀!你看,叫老和尚去倒茶。”茶倒來了,年青的住持又在說:“去切一盤水果來,請客人吃。”老和尚又切了一盤水果,年青的住持又吩咐:“我還有事,你再陪客人談談,一會兒,要陪客人吃飯。”客人信徒就有些不滿意了:“剛才那個住持是你什麼人?”老和尚說:“他是我的徒弟,我是他師父呀!”“呀,徒弟怎麼敢命令你倒茶呢?”老和尚說:“我老了,做事都做不動了,他對我好啊,你看,只叫我倒茶,沒有叫我燒茶,燒茶很辛苦啦!”“還叫你切水果呢?”“是呀,叫我切水果,這個很簡單呀,假如叫我去種水果就很麻煩了。”你們在家庭裏面,在一些事情上,就應該這樣的想問題,要學會跳探戈,對方進了,我就讓他幾步,我有的時候也會進一下,他也會讓我嘛。
到昨天爲止,我在臺灣做了14場的皈依叁寶儀式,好幾萬人。皈依叁寶,第一就是皈依佛,你們各位大家不管你皈依沒有皈依,不過,與佛法親近,最大的利益,就是肯承認自己:“我是佛!”我讓他們跟我說:“我是佛!”他們都跟我說:“我是佛!”我說:“好啦,是你自己說的,你是佛了,等一會兒回家,假如遇到夫妻要鬥嘴了,要趕快想:“哼,我現在是佛祖了,我要跟你吵架嗎?””明天肚子餓了,喝個老酒,吃的醉薰薰的,你趕快想:“佛祖有這樣嗎?佛祖有這樣喝酒嗎?”酒杯丟掉!抽香煙,佛祖有這樣吸煙嗎?香煙丟掉!你馬上不就是佛祖了嗎?
人,很愚癡,有時候不懂得相互容忍、相互尊重的道理。有一個老祖父,小孫子調皮,就打了他一個嘴巴說:“靜一點嘛,不要鬧了。”這也無所謂呀,可是,老祖父旁邊的兒子看不下去了,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老祖父就問:“哎,無緣無故的幹什麼打自己呢?”兒子就很生氣的說:“你打我的兒子,我也打你的兒子。”
我們六根的修行,你們修行,剛才說修心,修心、修口、修耳...,要修的太多了,時間也要修,空間也要修,你也要修,我也要修,大家都要修。眼睛,常常有人說:“我親眼看到的!”親眼看到的也不一定是對,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了;“我親耳聽到的,很不滿意!” 親耳聽到的也會錯的。所以,人要修眼、修耳,最好是:不看的世界最美麗!不聽的聲音最好聽!怎麼樣學習不看、不聽,不是小傻瓜,會更聰明!過去好多的修行人,他不是要看經,他不會去點燈;他不會要去拜佛,他就不走路。他每走一步路,每一個動作,都覺得很有意義,才重要!我們常常在一個小團體裏面,七、八個人,這個也講,那個也講,七、八個人大家都在講,大家都沒有聽,大家都在講。我說:哎,你們講給誰聽呀?常常我在講座的時候,下面也坐了好幾百人,我在講話,問問他們有什麼反應,一個個都沒有表情。不該說的要說,應該好好聽的他不聽。所以,我們要會聽,要聽的不能錯呀!要谛聽,很認真的聽,聽出悟道來,聽出知識來,聽出感想來,聽得日漸聰明:“噢!這樣的呀!我懂了。”這就好了。這一句話說出來,恐怕那個人不歡喜,那個人不以爲然,不能說!要盡量說一些皆大歡喜的話。所以,修心,要把心能明白了,“千年暗室,點一盞心燈!”同樣的,眼、耳、鼻、舌、身也需要通道,也需要正常的發展。至于眼、耳、鼻、舌、身的修行,這個比較容易,大家多反省、多注意自己,就會有進步!
第九個問題:佛光山在全世界有幾百個道場,出家僧衆有一千多個,這些管理問題,請大師開示一下,關于佛光山管理的藝術如何?
常常有人問我:“你佛光山好幾千人,把寺廟都建到全世界了,你是怎麼管理的?”對這個問題,都很好奇。其實,像我這種很平凡的人,哪裏有什麼特殊的技術。“因果”兩個字,是很重要的管理學!有人常問我:“佛光山的錢是怎麼樣記帳的?”我說:“佛光山都用陶瓷把人的名字燒刻在上面,一個一個,那都是佛光山的帳薄呀!”佛光山不一定靠人管理,就是靠人,人也是本著因果關系在管理。所謂:人在做,天在看!我先訓練他的因果觀念:你可以天下什麼東西都不怕,你不能不怕因果!我在泰國有一個信徒,他有一個六百人的工廠,他跟我講:每天早上一定要用半個小時,叫大家打坐或誦經。我說你這太浪費時間了,半個小時可以生産很多東西呀,你叫打坐誦經不是生産減少了嗎?他說,不會的,凡是打坐誦經以後,再去工作,他的力度特別強,甚至我還有一個妙處:凡是壞人,他都不肯打坐、不肯誦經,坐不了幾天就走了,肯留下來的,打坐誦經的,都是好人啊!用人去管理麻煩,用佛法、用因果、用緣起、用另外的東西、製度來管理,當然也很好。
第十個問題:所有的佛經都是管理,佛教經典裏面管理藝術如何?
比方說:佛陀當初製的戒律就是一個很好的管理學,僧伽的製度就是很好的管理學,《華嚴經》、《維摩經》都是很好的管理法,大家比較熟悉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就是一個很好的管理法,觀世音菩薩把他怎麼樣遊走世界國土跟廣大的衆生結緣,他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他給你的慈悲你會不要嗎?他幫你服務、救苦救難你會不要嗎?救叁難、救七盜,滿足你求男、求女的二求願,你會不要嗎?尤其他到處施無畏。施無畏就是布施給你:不要怕,你要活得很勇敢,很有自信!“不要怕!有我觀世音!”你怎麼會不要他呢?你和人家做朋友,你也是要做一個不要讓人家害怕的人,你要幫助他:“有我,你就不要怕啦!”慈悲,沒有敵人;慈悲,人人歡喜的。所以,人們都要把慈悲的觀世音菩薩供在家裏最中間、最好的地方。人人要做到觀世音,就懂得怎麼樣管理了。《阿彌陀經》也是一個很好的管理法,在《阿彌陀經》裏面,你看,環境多美好啊!生活多自由呀!沒有政治的迫害,人與人相處的多和諧呀!風景、建築都富麗堂皇,風景優美。讀《阿彌陀經》,我們認爲阿彌陀佛就是一個管理專家。
我現在要在佛前爲大家做一個祈願!祈願大家,今後要跟全世界、全社會大衆廣結善緣!現在大家一起合掌:
慈悲偉大的佛陀!
當您在金剛座上證悟,
發出「萬法緣起」宣言的那一刻,
世間就有了光明,
人類就有了希望。
因爲只要我們認識因緣的重要,
就懂得要廣結善緣。
慈悲偉大的佛陀!
自從我們知道您,
就毫不猶豫地接受您的真理,
尤其對「廣結善緣」的美好,
更是依教奉行。
我們--
有的人在醫院裏作義工,協助病患;
有的人在街道擔任義警,指揮交通;
有的人爲老弱寫信閱報,跑腿服務;
有的人爲寺院灑掃典座,親切接引;
我們--
有時用微笑和人「廣結善緣」,
有時用贊美和人「廣結善緣」,
有時用隨喜和人「廣結善緣」,
有時用幫助和人「廣結善緣」。
慈悲偉大的佛陀!
我們看到寺院庵堂--
奉行您「廣結善緣」的教誨,
有的興建房舍,供人挂單;
有的辦理學校,給人讀書;
有的美化環境,重視生態;
有的植樹造林,實踐環保。
我們也看到有許多僧侶--
四處奔走,「廣結善緣」;
有的出廣長舌,現身說法;
有的奔波忙碌,救災救難;
有的人在孤兒院裏,施予慈悲;
有的人在老人院中,照顧長者。
此外,還有許多在家信衆--
有的藉由道場共修,回向祝福;
有的興辦慈善事業,恤助鳏寡貧窮;
有的創設工廠企業,增加就業;
有的印行經典善書,布施智慧;
有的造橋鋪路,
有的施燈施粥,
有的興建涼亭,
有的種樹植林。
他們爲了「廣結善緣」,
有人布施棉被,
爲貧苦人家帶來溫馨;
有人喜舍米面,
爲自強住戶帶來飽暖;
有人贈送油醬,
爲山地居民帶來美味;
有人施予文具,
爲清寒學童帶來方便。
一句良言,如叁冬暖爐;
一絲燈光,如太陽高照;
一口粥飯,
讓饑餓的人賴以生存;
一把雨傘,
讓風雨路人得到喜悅。
慈悲偉大的佛陀!
祈求您加被所有的施者與受者,
讓大家都能感受法界的融和,
讓大家都能體會人我的真心。
慈悲偉大的佛陀!
請求您接受我們大家至誠的祈願。
請求您接受我們大家至誠的祈願。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星雲大師談管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