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生活學
各位嘉賓、各位佛教的護法信徒、各位法師,大家好!大家晚安!阿彌陀佛!
我們的佛學講座,一年一次,好像是香港佛教徒一起過年、過節一樣,大家都感到很高興。我到香港來,一年一次的講座,算起來,從小型開始,已經有二十年了,從沙田大會堂,十五年前到紅磡體育館,承蒙每年大家都這麼熱心的擁護,讓香港佛光普照,越來越深。感謝香港佛教聯合會的覺光法師、永惺法師以及我們國際佛光會嚴寬祜督導,還有理工大學的潘宗光校長、香港大學李焯芬副校長等很多人,大家合力,一直多少年對講座提供很大的貢獻。今天我要跟各位講的是:“佛教的生活學”。我們人,從母親生下來,一直就是在學習生活。我想人生數十年歲月的生活,一直都在學習,從小到老,一直都沒有休息過。出生以後,就學習喝奶,學習讓爸爸媽媽抱我們,學習吃飯、學習走路、學習語言,甚至于長大了,到學校學習尊敬老師,學習各種知識;到社會,學習交朋友,學習好多的技能,一直都在學習。我有一位徒弟,從臺灣大學畢業,到夏威夷大學讀碩士,到耶魯大學讀博士,花了好多年,好不容易得到博士學位,他很歡喜,這一天他回來了,拿到博士證,很高興的問我:“師父,我現在已經得到博士學位了,我以後再學習什麼呢?”我過去,每次見到他回來跟我見面,我都說:“我們的准博士回來了,大家鼓掌歡迎!”但是這一次不是這樣,他問我今後要做什麼,我說:“學習做人!”做人是學習一輩子的事,沒有辦法畢業的。我覺得人生要學習,學習就有進步,不管你是什麼人,士農工商、各種人等,你不學習,就沒有進步。我今天利用這個時間,把學習的重要問題,給大家報告。人生要學習的第一點,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要學習認錯。人不肯認錯,都是你一問,就是別人是錯的,我是對的。都是“你聽我說,你聽我說,你說的是錯的,做的是錯的。”總認爲自己對,基本上這就是一個錯誤。我有一些徒衆,常常會來跟我投訴,什麼人不對、什麼人不好、哪個人對不起他,我聽了以後,真正要讓我對他講一句話:“你本身有問題了。”你如果本身沒有錯誤、沒有問題,別人不會給你壓力,不會對你那麼不好。認錯是一種美德,認錯會得到很多意想不到很好的效果。像美國的總統克林頓,他犯錯了,向全國人民認錯,大家也能原諒他。一個小孩子犯錯了,爸爸媽媽要打他,他趕快說:“爸爸媽媽,我錯了,我下次不敢了。”可能爹媽要打他的手,就打不下來了。我在臺灣辦了一個普門高中學校,有一個老師,大概在這裏工作了二十年了,也在我們這個學校結婚,生了很多孩子。他說:“現在生兒育女很難,因爲每次回到家吃飯的時候,大家都是說這個菜不好吃,這個東西不好、那個不好,做父母的好困難啊。”我就告訴他:“以後,你不必講爸爸很偉大,媽媽很偉大,你跟兒女認錯好了。”他就照我的話做了。吃飯的時候,兒女又嫌這個不好、那個不好,他就開口說:“孩子們,真對不起你們,爸爸沒有用,都不能賺很多的錢,給你們吃的好、住的好,很對不起你們。”哎,那些個小兒小女立刻說:“不,爸爸,你偉大!你偉大!好吃,好吃!”從此兒女們改過了。所以,我們向父母認錯,向朋友認錯,向社會大衆認錯,或者向佛祖認錯,都可以,甚至向兒女認錯,向對我不好的人道歉、認錯,不少什麼,反而顯得你很有修養,你更偉大。有兩個人家,張家的人,家裏一家人不和,都經常吵架;李家的一家都不吵架,很和睦。張家覺得好奇怪,他們家爲什麼都不吵架,就來問李家:“你們家爲什麼都不吵架呢?”李家的人回答:“你們家的人,都是好人,都是對的,沒有錯,所以會吵架;我們家不是,都認錯,都覺得自己不好,所以我們家就不吵架了。”“這是什麼道理呢?爲什麼好人的家裏吵架,壞人的家裏反而不吵架?”李姓的人就說:“你們家的人,都要做好人,都認爲自己對的”。舉個例子說,一盆花擺在這裏,不小心,你們家裏有個人把它打在地上摔壞了,打破的人即刻就大聲的講:“誰把這個花放在這裏?”他不認爲自己打破這個花是錯的;另外一個人就說:“是我放的,誰叫你把它打倒呢?”就吵起架來。大家都認爲自己有理,是對的;我們家不是這樣,這盆花一個人不小心打壞了,立即就說:“對不起,對不起,我把這個花打壞了。”另一個人就說:“哎呀,不怪你,是我不應該放在這個地方。”我們家都是自己認錯,當然我們就不吵架了。我今天講的生活學,可能都很淺顯,但是內中深藏了另類一個想法,要有一個反思,可以說,比昨天講的生死學、前天講的生命學,還要難懂、難行!學習認錯,是真美好!這是一個大修行。
第二點,要大家學習柔和。這個柔和,你看稻穗成熟了,或者水果結實,豐收了,它都垂下來了;楊柳枝很可愛,楊柳樹--垂楊柳,很柔軟、很美。我們人的牙齒是硬的,舌頭是軟的,到了人生之最後,牙齒都掉光了,舌頭不會掉的。所以這個柔軟,人生能長久,硬,反而會吃虧。我近幾年來,在佛光山有一個很歡喜的事情,就是很多的出家人,常常都吵著跟我說:“我們要修行,要做參禅。”後來就建了一個禅堂,現在佛光山好多地方都有禅堂,我說:“好,你去參禅。”參了叁個月、半年或者叁年,出來了以後,我常常問他們:“有什麼心得嗎?”他們就說:“最大的心得,就是我的心,變得柔軟了!”心地柔軟了,這個實在是修行的一個最大的進步。一般的人,經常說,你的性格很冷啊,你的心很硬啊,甚至說,比石頭、比鋼鐵還硬,你怎麼那麼執著呢?假如我們在人生要求進步,禅門講調息、調身、調心,慢慢調伏像猴子、像驿馬的這顆心,讓它馴服,讓它柔軟,讓人生,活得更快樂,而且會活得更長久。有一些人的性格都很急躁、很固執。舉個例子說,中國五代的時候,有一個宰相叫馮道,他就是一個性格很急躁的人。有一次他讓人家給他買一雙鞋子,買回來的價錢是一千八百個銅錢,買回來了,他就接受了。可是另外的一個同事也買了同樣的一雙鞋子,馮道就問同事:“你那只鞋子多少錢?”那個同事就舉起一只腳說:“九百塊錢”。馮道就說:“哎呀!你怎麼九百塊錢,我買的怎麼一千八?喂!把那個幫我買鞋子的人叫來,我要責備他、罵他。”他很生氣。後來那個同事又舉起另一只腳說:“這一只也是九百塊,都是一千八呀。可是,你問我這一只鞋,當然是九百塊,兩只鞋當然是一千八了。”性情太過猴急、粗魯,就是這樣容易出笑話了。明末有一位憨山大師,他有一首《醒世歌》:“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鋼刀口易傷,只從柔處不從剛”。我覺得人生要學習柔和,這個是做人處事最好的妙方。
第叁點,要跟各位講的是,生活裏要學習生忍。在佛教裏面講“忍”,不是世間裏面說的那種,要忍苦、忍耐、忍氣呀!不是那麼簡單的,它這個“生忍”、“法忍”、“無生法忍”,有另外更深奧的意義。怎麼樣學習生忍呢?我倒覺得你們大家拜沒拜佛、念沒念經,這個不是很要緊的,你學習生活裏的“生忍”更重要。因爲你要生活、要維護生存、要保持生命,這裏面有一個最大的力量是什麼呢?這就是“生忍”!“忍”的意思是:“我認識了,它是一種智慧。噢!我看懂了,我認識很清楚了,我明白了。”這是生忍的第一個意思。“忍”的第二個意思是“接受”。就是我認識了,這一句話、這個東西,我能接受、我肯接受。“忍”的第叁個意思是“負擔”,象擔子一樣,叁十斤、五十斤、一百斤,我挑得起。你能挑多少重呀,他能挑多少重呀,看他的力氣了,這個“忍”就是力氣。有了“忍”,我會處理事情,我有智慧,我會化解問題,好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我有這個能力。各位,你們要生活,要生存,要生命,你有了這個忍--生忍,我可以認清世間好壞、善惡、是非,甚至我可以接受一些不好的事情。過去古人常講“唾面自幹”,別人把口水吐到臉上,他都不要擦,因爲我擦了,你會不高興,讓它自己幹了。這種接受!光榮容易接受,容易瘋狂;苦、侮辱,接受不容易,要有力量啊!要能負擔、負責,替人家擔代一點,我代你多做一些。你負擔不起了,我來!像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有“圓通大士”、“觀自在”,還有一個叫“施無畏”,布施給你無畏,讓你不要怕。“不要緊,有我,不要怕!不要怕!”“忍”可以負擔,也能可以化解,可以消除。許多不好的事情,讓它不著痕迹的,不傷害人的消失于無形。這個是力量嗎
是力量,一種忍的力量。這個是智慧嗎?是一種忍的智慧。所以,“生忍”是人的生命、生活裏的智慧。有了“生忍”,等于是第一步的功夫,還要學習“法忍”。“法忍”就是世間萬法,人也是一個法,房子也是一個法,花草、大地、地球都各是一個法;甚至喜樂、是非、歡喜、悲哀都是每一種法,具體的法、抽象的法,在這一切法上,我不能動不動就生氣,我不能動不動就起心動念,我應該對宇宙萬法,像一個旁觀者,不去計較,不去執著,坐在高山看馬騎。能以欣賞的態度,對待萬法,貧富貴賤,善惡好壞,你若不用一種旁觀者的立場來修這個法忍,被萬法左右,所謂“講時是悟,對境生迷”,這刬不來呀。從“生忍”開始,到“法忍”,再到“無生法忍”,那個境界就高了。“無生法忍”在世間上就等于了脫生死一樣,不生不滅,那叫無生法忍,那是一種很高的空慧,是一種很高的境界,是般若智慧。是一種不忍而忍,不有不空,什麼東西都不介意了。好吧,就說世間上平常人講的,“要忍耐一點啦!要忍耐一點啦!”這個也很好,你不忍耐怎麼辦?就好像我們有一些學生,學生之間難免有一些不平的事情,有的同學受欺負了,一些同學對他說:“哎呀!忍耐一點嘛。”他說…
《佛教的生活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