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學叁要(樓宇烈)

  禅學叁要

  樓宇烈

  有很多人想了解佛教,特別是想了解禅宗,但對于禅宗大家又常常覺得把握不定,因爲對于禅宗的許多公案大家都不知道在說什麼東西,也不知道禅宗怎麼樣來修證,怎麼樣才能了脫生死,怎麼樣才能明心見性。其實這些問題都是來自于將禅看成是和我們現實世界不一樣的、很神秘的、彼岸的一種境界。然而,禅並不是彼岸世界的東西,禅也不是一個高不可攀的境界,禅就在我們中間,禅並不是很神秘的東西,禅就是我們日常的生活、言論、行爲、思想。禅宗是非常注重現實的,或者用禅宗的話來講叫做“當下”。我們的生命要有意義,只能夠在當下體現出來,因此要活在當下,既然要活在當下;修也要修在當下,悟也要悟在當下。就象戒煙的人,總想明天不抽吧,

  明天抽完了,再等明天吧,這樣永遠沒有當下,也就永遠戒不了煙。所以說,禅宗特別強調當下,人要活在當下,生命要體現在當下。當下講究的就非常實際了,平凡無奇。所以很多人想問我該怎麼學禅啊,那就是你該做什麼做什麼。對于有些人想求得一個心目中的某樣的東西,對于他們來講,這種當下的修煉是修而無修啊,也是悟而無悟的。只要是能體會到其中的真味,就會知道,原來禅就是那麼簡單,禅就是不需要離開我們的當下,因爲離開了當下,實際上就什麼也得不到。慧能在《壇經》裏面多處這樣講,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如覓兔角”。兔子哪來什麼角啊,就是說,離開當下是求不到的。近代一位著名的高僧,太虛大師曾講過這樣的話,

  “仰止唯佛陀”,我敬仰的是佛陀,“完成在人格”,完成就在自己的人品。“人圓佛即成”,每個人只要修養的好,那就是佛了,

  “是名真現實”,這才是真正的現實。我們要體悟生命,就要從當下做起。做好本分之事,實際上是爲理想開辟了道路。我們很多人都喜歡遐想,但再好的理想不能從本分事做起的話,那也是永遠達不到的。

  在這裏我告訴大家,學禅就是要從你的本分事做起。有人問學禅有沒有一個次第、一個道路可循

  有。這就是叁句話,或叫做“禅學叁要”,“修禅叁次第”。

  第一句就是“做本分事”,做好你現在應做的事。剛才我們看到圖片上禅學社的同學去參觀河北趙縣柏林寺,柏林寺是唐代的一位叫做趙州禅師的道場。做本分事就是趙州和尚在接引學人時講的一句話。他的弟子不明白什麼叫“做本分事”,他就解釋說:“樹搖鳥散,魚驚水渾”,樹一搖動,鳥就飛散了,水裏的魚一驚動,水就渾了,這是很普通的事情。學禅也是很普通的事情,你現在在幹什麼,那你就繼續幹什麼。宵人聽了不解,會問“那你還修什麼呢,既然你已經這樣了那你要修什麼呢

  ”但這正是佛教所講的“無修之修”,這個其實比你要想通過學一個什麼方法去修是更難的。因爲就一般人來講,他們都是不太安于自己的現狀的,總是手裏做著一件事,心裏想著另一件事,而且總覺得我手裏做的這件事是委屈了我這個人,而我心裏想的那件事才是真正適合我做的事。所以說要能夠做好你手下的本分事不是一個很簡單的事,而禅正是要在這個地方考驗你,鍛煉你。我們常常講事情要從腳下開始,你怎樣才能使得自己成爲一個有修養的人

  脫離你現在所做的事,這只能成爲一個空想。禅不是一個空想,它是很具體的,就在你的面前。你要是能真正做到這第一步,你也就有了一個很好的開始了,你也就開始認識到禅的真谛了。禅不是要讓我們離開現實世界去幻想一個什麼樣的境界,而是就在現實生活中讓你去體認你的自我。學人們經常會問這樣的問題,“你有什麼辦法幫我解決種種煩惱啊

  幫我解脫掉綁在我身上的種種繩索啊

  ”很多禅宗祖師們在回答他們的時候,就會反問“誰綁住你了

  ”沒有人綁住你,是你自己綁住你自己的,我們有句話叫“自尋煩惱”。你自己有了分別心,自己討厭這個現實生活環境,討厭這麼多的包袱,就想跳出這個現實生活環境去找一個清淨的地方躲起來,可是有這樣一個清淨的地方嗎

  沒有!看起來你是跳出這個環境了,可實際上你是放下這個包袱又去背上另一個包袱,逃出這個牢籠又去鑽進另一個牢籠。所以禅宗是非常強調當下就覺悟到你的本性、本心是沒有煩惱的,只是你自己把煩惱加在自己身上,所以禅宗的第一個宗旨就是“自心本來清淨、原無煩惱”,你要離開現實的世界要去尋找一個清淨的世界,本身就是一個煩惱,因爲你找不到。所以我們要從當下的本分事做起,這是第一步。

  第二句話是“持平常心”。這句話和前一句話是相通的,但是它對你的要求又提高了一步。因爲雖然你做好了本分事,但你是否還能做到對你所做的事沒有什麼計較呢

  你是否在意別人對你所做的事的贊揚或批評,是否會因爲別人說風涼話心裏就不高興,別人說了好話就,心裏很舒服呢

  做好本分事不等于就保持了平常心。平常心就是該做什麼做什麼,不動心,不起念。禅宗公案裏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人問一個禅師“你平時修煉不修煉啊”,他說當然修煉啊,又問“你怎麼修煉啊

  ”他說我是“饑來吃飯,困來睡覺”。別人就納悶,說你這也叫“修”嗎

  他說當然是修啰,有多少人是吃飯的時候不好好吃,百般的思慮咧,睡的時候不好好睡,千般計較啁。本來很普通的一件事,吃飯睡覺,可是有很多人就是要想東想西,吃的好的心裏就高興,吃到差的,心裏就埋怨。對于這些事你能不能不計較任何的好壞呢,用佛教裏的話講就是能不能做到“八風吹不動”。哪“八風”呢

  利、衰、毀、譽、譏、稱、苦、樂。

  “利”就是順利, “衰”就是衰落,“毀”“譏”就是毀謗你、譏諷你,

  “譽”“稱”就是贊揚你、吹捧你。你做任何事情,在這種八種情況下都能不動心,那是需要很高的修養的。有時盡管你嘴上會說“這些事我都看穿了,根本就不在乎”,可是我想當別人說你幾句風涼話的時候,你可能心裏就不太好受。別人要是吹捧你幾句,你雖然表面上說“哪裏哪裏”,可是心裏面可能在暗暗自喜。這也是人之常情,要想能克服這一點,必須禅修達到相當的境界才行。我常常講一個故事,宋代的著名文學家蘇東坡,他對禅學有很深的造詣,他跟佛印禅師關系相當好,平時經常來往,他們一個住在江南,一個住在江北,有一次蘇東坡坐船過江去看望佛印,恰好碰到佛印不在寺廟裏,他就一個人在寺廟裏轉悠,看到大雄寶殿裏的佛像十分莊嚴,他就寫了一首詩: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幹,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他寫完自己覺得很得意,就交給小和尚,說等你師父回來交給你師父看,然後他就走了。佛印回來看到這首詩,就提起筆來在上面題了兩個字:放屁!就讓這個小和尚給蘇東坡送回去。蘇東坡一看很納悶,心裏很不以爲然,心想我寫那麼好的詩,居然給我的評價就是“放屁”兩個字。所以他就馬上坐船去找佛印禅師,要跟他辯辯理。見了佛印禅師,佛印就跟他說,你不是講“八風吹不動”嗎

  我這麼一屁怎麼就把你打的過江來了呢

  所以你們看,蘇東坡的佛學修養還是相當高的,對佛學的義理理解得也相當透徹,可是碰到這樣具體的事,他就不能用一個平常心去對待。大乘佛教講“六度”,即從此岸世界渡到彼岸世界的六種修煉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這個第叁度講的忍辱,我們常常將它理解成忍受屈辱,比如別人打你、罵你你都能忍住,或者甚至像基督教裏講的那樣,別人打你左臉,你要把右臉也送上去。其實佛教裏講的“忍辱”不只是忍受屈辱,你還要能不能忍住人家的吹捧。

  “八風”裏不僅有毀、譏,還有稱、譽,對于別人的毀、譏,你可能忍住了,對于別人的稱、譽你能不能也不爲所動

  而要做到這一點是相當困難的。

  第叁句話就是“成自在人”。所謂“自在”,就是自由自在。我們沒有任何煩惱的束縛了,那不就是自由自在了嗎

  做“自在人”是佛教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佛教裏描寫的佛、菩薩他們所追求的就是一種大自在的境界。《心經》的第一句就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那麼怎樣才能成自在人呢

  什麼是大自在境界

  禅宗裏也有描寫,就是“終日吃飯未曾嚼著一粒米,整日行走未曾踏著一片地。”這句話在一般的思維方式下是不好理解的,而佛教通過這個要說的是,你不要被這些外在的相所牽動,你雖然整天在吃飯,走路,但不會被米、路這些外境所幹擾,而你又始終沒有離開這個外境。修禅並不是要你躲到什麼深山老林裏去,什麼東西都見不著,好象這樣就不會被外境幹擾了。其實就算到了深山老林裏面,要是你的心不淨的話,你産生的種種妄想念頭可能比你在這熱鬧的地方更多。禅宗講你心淨了,才能佛土淨,心不淨到哪都躲不掉。所以在這個花花世界裏,如果你能做到對境不起心、不起念、不著相,那你就自在了。

  上面我給大家講了叁個步驟,即“做本分事、持平常心、成自在人”。有些人聽了我這叁句話,覺得很有意思,就問能不能給它再對上叁句,讓它成爲一個對聯呢

  我想了想,覺得對上這叁句話比較好,今天也奉獻給大家:行慈悲願、啓般若慧、證菩提道。這叁句話應該算是大乘佛教的最根本的精神。

  大乘佛教從哪入手

  就是從慈悲入手,慈悲就是與樂拔苦,對衆生要行慈悲,而對自己來講也是一個修證的過程。因爲最切實的來講,怎麼才能行慈悲

  慈悲就是做你的本分事。

  第二句話“啓般若慧”,“啓”就是開啓,而“般若”本身就是智慧的意思,那麼爲什麼不直接把它翻譯成智慧呢

  因爲它跟我們平時講的智慧不是一個層次上的東西,我們平時講的智慧就是指一個人很聰明,或者這個人對事物能夠分辨得很清楚。我們平時的認…

《禅學叁要(樓宇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