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識就是從分辨開始的,我們講一個東西是方的,這是相對于圓的、叁角形的來說的。可是正是這種分別的思維方式讓我們産生了一種分別心、執著心。在佛教看來最基本的一個分別就是我跟他人的分別,即“我執”,一切的煩惱歸根結底來說都是來源于“我執”,將我和他人對立起來。那麼要怎樣才能破除這種分別與執著呢
那就是要用一種般若的智慧。所謂般若的智慧就是消除這種分別,它是一種平等的智慧,用《金剛經》裏的話講,就是“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種所謂平等、無分別是在什麼基點上來講的呢
就是認識到一切事物是本來清淨的、本來是空的。爲什麼說它們是空的
因爲一切現象世界的事物都是因緣而生,都是“緣起”,既然是緣起的,這個事物就沒有一個獨立的自性,它是各種因緣集合在一起的,因緣聚會,才有這個生命體。所謂生命體都是由“五蘊”聚合而成的,即色、受、想、行、識。所以“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沒有一個獨立的自性,在佛教裏稱做“無我”,因緣一旦散了,這個事物也就沒有了。因此這樣一個現象世界的事物是沒有恒常性的,是刹那生滅的,所以佛教裏講“無常”,一切生命體都有生老病死這樣的過程,一切非生命體也有成住異滅這樣的過程,所以佛教才講“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般若這種智慧要你看到這一點,用《金剛經》裏的話說就是“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樣你就不會産生種種顛倒妄想,去執著它。只有這樣你才會有平常心,不會去計較得失。佛教就是要你用般若的智慧去消除分別心,執著心,以及由這種執著心産生的貪、瞑、癡這“叁毒”。貪就是貪得無厭,嗔就是惱怒,癡就是不明事理。人們的一切煩惱就是來源于這“叁毒”。有人會問佛教講消除“執著心”、破除“我執”,這和有人生目標、有人生追求有沒有矛盾。我想這是兩個問題,一個人怎麼可能沒有追求呢
佛教並不是要製止你有人生目標,而是說你要找到自己恰當的人生目標。人最難的就是自我認識,把自己放在一個恰當的位置,如果你沒有把自己放在一個恰當的位置上,瞎追求這個追求那個,那很可能就會出問題,可是一旦你把自己放在恰當的位置上,在這個位置上做到最好,那就是真正的把握了自我。這並不是執著。我們不要把兩種執著混淆了,做事情要有一種執著心,這是佛教裏講的“精進”,是佛教所提倡的,它不同于我們這裏要破除的“我執”。
第叁句話是“證菩提道”。《法華經》裏講,佛是爲了一個大因緣來到這個世間的,這個因緣就是開佛知見, 示佛知見、悟佛知見、
入佛知見。佛知見就是般若的智慧。那麼佛教追求的是什麼東西呢
就是“證菩提道”。菩提就是覺悟。佛教說,這種般若的智慧就是讓你悟到你自己的本來面貌。禅宗常問,父母未生你前,什麼是你的本來面貌
那就是什麼都沒有啊。佛教最終來講是講人的覺悟的,覺悟人生,認識到自我,而不被現象世界的我牽著鼻子走。如果你回歸到真正的自我,那你就是自由的,現在人最痛苦的事情就是自我的失落。我們所以煩惱,所以覺得沒有自由,是因爲你還沒有認識到必然,如果你認識到必然,那麼你就有了自由了。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把握。比如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法律、規則都是一種必然性的體現,你是不能隨便違背的,違背了就要懲罰你。可是你認識到這種必然性,按照這種必然性去做的話,那麼你就到哪都是自由的。爲什麼孔子講到了七十歲就可以“從心所欲不逾矩”
因爲七十年的人生經曆讓他能夠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到人生的一些必然規則。當然不一定要到七十歲,這要看各人的悟性。我今年七十多歲了,還是達不到“從心所欲不逾矩”,有些人不要到七十歲就能覺悟。前些日子我看了一個節目,其中采訪的一個小女孩,我覺得她的悟性就比我高啊。這個節目是采訪大連的一個叫“愛心之家”的社會機構,它是專門收養那些父母都是囚犯的孤兒的,其中就有一個12歲的小女孩,她父母都在坐牢,她只能在外面流浪揀破爛,在這個流浪的過程中,受到社會上的種種歧視、侮辱、打罵。但是她說她在受到別人打罵的時候從來不去還手、還口。主持人就問她爲什麼不還手、還口呢
她回答到,要是我去還口,他還會罵我,這不就吵起來了麼,那就等于我自己換了個嘴在罵我自己,要是我去還手,他就會變本加厲地還手,那就等于我自己換了一個手在打我自己。我們看到,她小小年紀就能看到這一點,有這樣一份平常心,是很不簡單的。總的來說我們要有一種覺悟,這樣才能獲得自由自在的我。
我講完這兩個聯了,有人就會問:是不是還有個橫批啁
是有個橫批,就是四個字:
“活在當下”。這就是說,佛教並不是像我們想象的,是脫離世間的生活的,恰恰相反,它是從當下做起的。大乘佛教起來以後,它對原來的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即所謂“小乘佛教”最大的批評就是這些部派佛教“欣上厭下”。所謂“上”就是菩提、涅架,
“下”就是生死,煩惱。小乘佛教把“上”看的很重,拼命的追求,把“上”、“下”看成是對立的。但其實二者並不矛盾。佛教並不是宣揚命定論,你的命完全是由你自己決定的,你造這樣的業,就受這樣的報,你一念之差,你就會覺得現在生活在地獄裏一樣,但你也完全可以改變你的心念。因果理論是兩方面的,它並不是要你消極等待,你完全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這叫做“命由己定”。所以佛教強調的是當下,是靠你的覺悟來解決你自己的生死、
煩惱問題。
禅學叁宇把高深的佛教的理念、精神和行爲落實到我們的日常的現實生活中間去,我把它概括成同樣音的叁個字,這叁個字拼音都是jing。第一個是幹幹淨淨的淨,第二個是安安靜靜的靜,第叁個是恭恭敬敬的敬。這叁個字可以分成兩個意思來講,一個從佛理的層面來講,一個從生活的實踐的層面來講。從佛理層面的來講,這叁個字每個字前面都要加一個字。
第一個淨前面加個清字,叫做清淨。清淨在佛理裏面是一切現象世界的本質,也就是我們平常講的空,清淨就是空。禅宗的根本特征,唐代的宗密法師做了一個概括,第一就是“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本心本來就是清淨的,沒有煩惱,那煩惱哪來的
煩惱是自尋的!我們日常的話語叫做自尋煩惱。此心本來清淨就是一切事物的本來面貌,清淨也就是空,也就是無常,也就是無我。所以我們佛教對現象世界的認識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要認識到現象的本來面貌。所以惠能的得法偈就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我們現在看的《壇經》裏面可能不是“佛性常清淨”而是“本來無一物”。所以清淨這兩個字可以說是大乘佛教根本的教義諸法皆空。我們如果能夠體會到宗密法師“自心本來清淨”的話,那麼我們也就更能理解惠能在《壇經》裏講的明心見性。明心的本來清靜也就可以見到佛性。
第二個靜前面加個寂字,寂靜。寂靜在佛理就是涅槃。佛教的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涅椠寂靜是一個複合詞,是音和義結合在一起的詞,音是涅架,義是寂靜。佛教追求的最高的理想境界就是涅架寂靜。涅槃,在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時期講究的是無余涅槃和有余涅椠兩個狀態。首先是修證成有余涅槃,就是生命還存在,但是精神上已經排除了貪嗔癡,離除了欲念達到了阿羅漢果位;無余涅槃就是灰身滅智,就是生命結束。這是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對于涅槃寂靜的理解。大乘佛教的涅架則強調無住涅架,無住就是沒有一個停止。涅槃就是我們不斷追求接近完善完美的一個解脫的境界。清淨是我們佛教認識現象世界本質的道,寂靜是我們佛教追求最根本的一個境界。
第叁個敬前面加個禮字,禮敬。既然信仰佛法,我們就要禮敬叁寶禮敬佛,禮敬法,禮敬僧。這也是佛教理論裏面核心的東西。叁寶,佛法僧叁寶,我們都要非常尊敬、贊歎,我們做一切事情都應該贊歎佛恩,贊歎法恩,贊歎僧恩。但是,禮敬佛法僧叁寶最終應該回向衆生,也就是最後的目的要落腳在衆生。爲什麼
大乘佛教講,生佛不二,衆生即佛。迷了就是衆生,悟了就是佛;沒有衆生也就沒有佛。我記得去年本煥老和尚百歲壽辰在臺上致辭講得最響亮的一句話就是:沒有衆生就沒有佛。我們一切對于佛法僧叁寶的禮敬最終都要回向到衆生。就象本煥老和尚講的,也是佛經裏面講的,
“不爲自身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所以我們一切的禮敬最終都是要落實到衆生,回向衆生。
以上是我想講的叁個靜的第一層次、佛理的意思。第二個層次就落實到我們的行動上、行爲上、生活中間去。這叁個字也是每個字前面加一個字。
第一個淨前面加個幹字,就是幹淨。我們信仰佛教,要達到心淨,我們的行動一定要先幹淨。幹淨包括清潔整齊。我們佛教的寺廟一定要非常清潔整齊,因爲有了清潔整齊的環境才能夠使得我們升起恭敬的心、愉悅的心;如果周圍的環境亂七八糟的,亂哄哄的,我們能夠在裏面安靜嗎
我想不會。在這個方面我們可能要很好地向日本的佛教學習。日本佛教也是從中國傳過去的,可是他們保持了寺院幹淨、清潔。你到日本去看看寺院,絕對的清潔整齊,而且以這樣的行爲習慣感染了整個的民族。有人探討中國跟日本差距在哪裏,其實最簡單一看,我常常講在日本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一定是幹淨整齊,而在中國有人居住的地方一定是髒亂差。這就是國民素質極大的差距!去年清華大學有一位教授參加一個課題,內容就是研究國民素質的問題,一行人到日本去考察,回來寫了一篇文章,感慨中國人跟日本人的素質整體差別大概差30年。其實我想何止30年
如果我們現在不立即著手做的話,恐怕不止30年,30年以後恐怕還是趕不上日本。可他這個言論遭到當時反日情緒很高漲的“憤青”在網上一致的攻擊。其實這是實話,我覺得我們真的要趕快,我真的希望我們在座的學員,首先從寺廟開始,能把寺廟搞得非常的整潔幹淨,然後把這樣的習慣帶到家裏面去,不僅要帶到家裏面去,還要影響你周圍的群衆,不要再去學那種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而要大家一起來。整潔的環境對人的修證心情其實有很大的影響。境和心的關系是相對的,我們時常強調心的決定作用,但是心雖然是決定的,也不排除境的影響。心生則種種法生,但是反過來,心怎麼生
心也會攀緣而生、攀境而生。我大概是在將近叁十年前,在故宮一個殿裏面看到一個橫匾,印象非常之深,四個字心靜境清,反過來念,境清心靜。有靜的心你看境很清,反過來,如果境很清的話心也會靜下來:如果我們的環境都亂七八糟的,你會心靜麼
雖然可以考驗定力,看你有沒有這樣的定力,像這樣亂哄哄的環境裏面你是否還可以把握得住,但是我們不能忽視這樣的環境建設。我們一定要養成幹淨的生活習慣。我真的希望哪怕用叁十年的時間,我們中國有人住的地方周圍的環境能夠是幹淨的,我想就會完全改變世界對中國人的看法。
第二個靜前面加個安字,安靜或者甯靜,這個跟前面也有關系,也是環境的問題。中國人常常是眼中無人的,在任何場合包括在很多公共場合,也是視若無人的大聲喧嘩。在國外,在歐洲也好,在日本也好,在美國也好,人家就說了,那兒最大聲說話的一定是中國人。不僅僅是我們大陸如此,包括臺灣的中國人也是如此。其實這是很不禮貌的,大聲喧嘩影響別人啊。我們在寺廟裏也常常可以看到大家隨便大聲說話的現象。我希望在寺廟裏面,特別是大雄寶殿等場所,最好是禁語,最好是不要說話。我們坐禅不是要禁語嗎
我們禮佛瞻仰佛,爲什麼不能禁語
即使有話說最好到大殿外面,到大殿外面也不要高聲喧嘩,悄悄的說說好不好
如果有了一個幹淨、整潔的環境,再加上安靜的、甯靜的環境,我想我們就會升起一種神聖感、敬仰感、肅穆感。而現在呢,我們來到這裏(寺廟),可能還是進入一個市場一樣亂哄哄的,升不起一種神聖的、肅穆的感覺。我覺得這一點是需要改革。我建議有條件,特別是南方,完全有條件做到的,進廟輕語,進殿禁語。這樣的習慣養成後,再把它推廣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去,以後大家到公共場合就都會注意細聲細語的說話了。可以通過我們的佛教,把這樣一些禮儀首先在寺院裏面練,然後我們帶回社會上一點一點的傳播開,這也是寺廟真正能夠發揮作用的地方,實實在在的。
第叁個敬字前加個和,和敬。禮敬是禮拜佛法僧,和敬就是我們共同相處的一種人際的關系。我們僧團裏面講的六和敬,所謂:
“身和共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和敬實際上是相互之間的尊敬,同道之間相互之間的尊敬,相互之間的寬容,這是非常重要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就要講和氣。通過在寺廟裏面我們學習,學到六和敬,相互之間尊重,也帶著感恩的心。我覺得我們現在社會裏面很多問題,很多人都苦悶,其實來源于缺少感恩的心,大家都覺得我自己的成就都是依靠自己的奮鬥,自己的努力取得的,根本沒有想到你的任何一點一滴的成就是離不開衆生的。缺乏一種感恩的心,于是都感覺到自己是在付出,好象沒有回報。其實你是天天在收獲回報,我們的世界就是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所以佛教才要講個緣。我們今天有緣在一起相聚,你們不要聽了我的講話要感謝我,我要感謝大家。爲什麼要感謝大家
因爲沒有大家聽,我今天這些話也沒有地方去說。同時也都是因爲有這麼多人的激發,我才有這樣一些想法,要不然我也不會産生這樣的想法,所以處處要有一種感恩的心。
《禅學叁要(樓宇烈)》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