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识就是从分辨开始的,我们讲一个东西是方的,这是相对于圆的、三角形的来说的。可是正是这种分别的思维方式让我们产生了一种分别心、执着心。在佛教看来最基本的一个分别就是我跟他人的分别,即“我执”,一切的烦恼归根结底来说都是来源于“我执”,将我和他人对立起来。那么要怎样才能破除这种分别与执着呢
那就是要用一种般若的智慧。所谓般若的智慧就是消除这种分别,它是一种平等的智慧,用《金刚经》里的话讲,就是“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种所谓平等、无分别是在什么基点上来讲的呢
就是认识到一切事物是本来清净的、本来是空的。为什么说它们是空的
因为一切现象世界的事物都是因缘而生,都是“缘起”,既然是缘起的,这个事物就没有一个独立的自性,它是各种因缘集合在一起的,因缘聚会,才有这个生命体。所谓生命体都是由“五蕴”聚合而成的,即色、受、想、行、识。所以“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没有一个独立的自性,在佛教里称做“无我”,因缘一旦散了,这个事物也就没有了。因此这样一个现象世界的事物是没有恒常性的,是刹那生灭的,所以佛教里讲“无常”,一切生命体都有生老病死这样的过程,一切非生命体也有成住异灭这样的过程,所以佛教才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般若这种智慧要你看到这一点,用《金刚经》里的话说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样你就不会产生种种颠倒妄想,去执着它。只有这样你才会有平常心,不会去计较得失。佛教就是要你用般若的智慧去消除分别心,执着心,以及由这种执着心产生的贪、瞑、痴这“三毒”。贪就是贪得无厌,嗔就是恼怒,痴就是不明事理。人们的一切烦恼就是来源于这“三毒”。有人会问佛教讲消除“执着心”、破除“我执”,这和有人生目标、有人生追求有没有矛盾。我想这是两个问题,一个人怎么可能没有追求呢
佛教并不是要制止你有人生目标,而是说你要找到自己恰当的人生目标。人最难的就是自我认识,把自己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如果你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瞎追求这个追求那个,那很可能就会出问题,可是一旦你把自己放在恰当的位置上,在这个位置上做到最好,那就是真正的把握了自我。这并不是执着。我们不要把两种执着混淆了,做事情要有一种执着心,这是佛教里讲的“精进”,是佛教所提倡的,它不同于我们这里要破除的“我执”。
第三句话是“证菩提道”。《法华经》里讲,佛是为了一个大因缘来到这个世间的,这个因缘就是开佛知见, 示佛知见、悟佛知见、
入佛知见。佛知见就是般若的智慧。那么佛教追求的是什么东西呢
就是“证菩提道”。菩提就是觉悟。佛教说,这种般若的智慧就是让你悟到你自己的本来面貌。禅宗常问,父母未生你前,什么是你的本来面貌
那就是什么都没有啊。佛教最终来讲是讲人的觉悟的,觉悟人生,认识到自我,而不被现象世界的我牵着鼻子走。如果你回归到真正的自我,那你就是自由的,现在人最痛苦的事情就是自我的失落。我们所以烦恼,所以觉得没有自由,是因为你还没有认识到必然,如果你认识到必然,那么你就有了自由了。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把握。比如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法律、规则都是一种必然性的体现,你是不能随便违背的,违背了就要惩罚你。可是你认识到这种必然性,按照这种必然性去做的话,那么你就到哪都是自由的。为什么孔子讲到了七十岁就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
因为七十年的人生经历让他能够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到人生的一些必然规则。当然不一定要到七十岁,这要看各人的悟性。我今年七十多岁了,还是达不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有些人不要到七十岁就能觉悟。前些日子我看了一个节目,其中采访的一个小女孩,我觉得她的悟性就比我高啊。这个节目是采访大连的一个叫“爱心之家”的社会机构,它是专门收养那些父母都是囚犯的孤儿的,其中就有一个12岁的小女孩,她父母都在坐牢,她只能在外面流浪拣破烂,在这个流浪的过程中,受到社会上的种种歧视、侮辱、打骂。但是她说她在受到别人打骂的时候从来不去还手、还口。主持人就问她为什么不还手、还口呢
她回答到,要是我去还口,他还会骂我,这不就吵起来了么,那就等于我自己换了个嘴在骂我自己,要是我去还手,他就会变本加厉地还手,那就等于我自己换了一个手在打我自己。我们看到,她小小年纪就能看到这一点,有这样一份平常心,是很不简单的。总的来说我们要有一种觉悟,这样才能获得自由自在的我。
我讲完这两个联了,有人就会问:是不是还有个横批啁
是有个横批,就是四个字:
“活在当下”。这就是说,佛教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是脱离世间的生活的,恰恰相反,它是从当下做起的。大乘佛教起来以后,它对原来的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即所谓“小乘佛教”最大的批评就是这些部派佛教“欣上厌下”。所谓“上”就是菩提、涅架,
“下”就是生死,烦恼。小乘佛教把“上”看的很重,拼命的追求,把“上”、“下”看成是对立的。但其实二者并不矛盾。佛教并不是宣扬命定论,你的命完全是由你自己决定的,你造这样的业,就受这样的报,你一念之差,你就会觉得现在生活在地狱里一样,但你也完全可以改变你的心念。因果理论是两方面的,它并不是要你消极等待,你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叫做“命由己定”。所以佛教强调的是当下,是靠你的觉悟来解决你自己的生死、
烦恼问题。
禅学三宇把高深的佛教的理念、精神和行为落实到我们的日常的现实生活中间去,我把它概括成同样音的三个字,这三个字拼音都是jing。第一个是干干净净的净,第二个是安安静静的静,第三个是恭恭敬敬的敬。这三个字可以分成两个意思来讲,一个从佛理的层面来讲,一个从生活的实践的层面来讲。从佛理层面的来讲,这三个字每个字前面都要加一个字。
第一个净前面加个清字,叫做清净。清净在佛理里面是一切现象世界的本质,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空,清净就是空。禅宗的根本特征,唐代的宗密法师做了一个概括,第一就是“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本心本来就是清净的,没有烦恼,那烦恼哪来的
烦恼是自寻的!我们日常的话语叫做自寻烦恼。此心本来清净就是一切事物的本来面貌,清净也就是空,也就是无常,也就是无我。所以我们佛教对现象世界的认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认识到现象的本来面貌。所以惠能的得法偈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我们现在看的《坛经》里面可能不是“佛性常清净”而是“本来无一物”。所以清净这两个字可以说是大乘佛教根本的教义诸法皆空。我们如果能够体会到宗密法师“自心本来清净”的话,那么我们也就更能理解惠能在《坛经》里讲的明心见性。明心的本来清静也就可以见到佛性。
第二个静前面加个寂字,寂静。寂静在佛理就是涅槃。佛教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涅椠寂静是一个复合词,是音和义结合在一起的词,音是涅架,义是寂静。佛教追求的最高的理想境界就是涅架寂静。涅槃,在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时期讲究的是无余涅槃和有余涅椠两个状态。首先是修证成有余涅槃,就是生命还存在,但是精神上已经排除了贪嗔痴,离除了欲念达到了阿罗汉果位;无余涅槃就是灰身灭智,就是生命结束。这是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对于涅槃寂静的理解。大乘佛教的涅架则强调无住涅架,无住就是没有一个停止。涅槃就是我们不断追求接近完善完美的一个解脱的境界。清净是我们佛教认识现象世界本质的道,寂静是我们佛教追求最根本的一个境界。
第三个敬前面加个礼字,礼敬。既然信仰佛法,我们就要礼敬三宝礼敬佛,礼敬法,礼敬僧。这也是佛教理论里面核心的东西。三宝,佛法僧三宝,我们都要非常尊敬、赞叹,我们做一切事情都应该赞叹佛恩,赞叹法恩,赞叹僧恩。但是,礼敬佛法僧三宝最终应该回向众生,也就是最后的目的要落脚在众生。为什么
大乘佛教讲,生佛不二,众生即佛。迷了就是众生,悟了就是佛;没有众生也就没有佛。我记得去年本焕老和尚百岁寿辰在台上致辞讲得最响亮的一句话就是:没有众生就没有佛。我们一切对于佛法僧三宝的礼敬最终都要回向到众生。就象本焕老和尚讲的,也是佛经里面讲的,
“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所以我们一切的礼敬最终都是要落实到众生,回向众生。
以上是我想讲的三个静的第一层次、佛理的意思。第二个层次就落实到我们的行动上、行为上、生活中间去。这三个字也是每个字前面加一个字。
第一个净前面加个干字,就是干净。我们信仰佛教,要达到心净,我们的行动一定要先干净。干净包括清洁整齐。我们佛教的寺庙一定要非常清洁整齐,因为有了清洁整齐的环境才能够使得我们升起恭敬的心、愉悦的心;如果周围的环境乱七八糟的,乱哄哄的,我们能够在里面安静吗
我想不会。在这个方面我们可能要很好地向日本的佛教学习。日本佛教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可是他们保持了寺院干净、清洁。你到日本去看看寺院,绝对的清洁整齐,而且以这样的行为习惯感染了整个的民族。有人探讨中国跟日本差距在哪里,其实最简单一看,我常常讲在日本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一定是干净整齐,而在中国有人居住的地方一定是脏乱差。这就是国民素质极大的差距!去年清华大学有一位教授参加一个课题,内容就是研究国民素质的问题,一行人到日本去考察,回来写了一篇文章,感慨中国人跟日本人的素质整体差别大概差30年。其实我想何止30年
如果我们现在不立即着手做的话,恐怕不止30年,30年以后恐怕还是赶不上日本。可他这个言论遭到当时反日情绪很高涨的“愤青”在网上一致的攻击。其实这是实话,我觉得我们真的要赶快,我真的希望我们在座的学员,首先从寺庙开始,能把寺庙搞得非常的整洁干净,然后把这样的习惯带到家里面去,不仅要带到家里面去,还要影响你周围的群众,不要再去学那种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而要大家一起来。整洁的环境对人的修证心情其实有很大的影响。境和心的关系是相对的,我们时常强调心的决定作用,但是心虽然是决定的,也不排除境的影响。心生则种种法生,但是反过来,心怎么生
心也会攀缘而生、攀境而生。我大概是在将近三十年前,在故宫一个殿里面看到一个横匾,印象非常之深,四个字心静境清,反过来念,境清心静。有静的心你看境很清,反过来,如果境很清的话心也会静下来:如果我们的环境都乱七八糟的,你会心静么
虽然可以考验定力,看你有没有这样的定力,像这样乱哄哄的环境里面你是否还可以把握得住,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这样的环境建设。我们一定要养成干净的生活习惯。我真的希望哪怕用三十年的时间,我们中国有人住的地方周围的环境能够是干净的,我想就会完全改变世界对中国人的看法。
第二个静前面加个安字,安静或者宁静,这个跟前面也有关系,也是环境的问题。中国人常常是眼中无人的,在任何场合包括在很多公共场合,也是视若无人的大声喧哗。在国外,在欧洲也好,在日本也好,在美国也好,人家就说了,那儿最大声说话的一定是中国人。不仅仅是我们大陆如此,包括台湾的中国人也是如此。其实这是很不礼貌的,大声喧哗影响别人啊。我们在寺庙里也常常可以看到大家随便大声说话的现象。我希望在寺庙里面,特别是大雄宝殿等场所,最好是禁语,最好是不要说话。我们坐禅不是要禁语吗
我们礼佛瞻仰佛,为什么不能禁语
即使有话说最好到大殿外面,到大殿外面也不要高声喧哗,悄悄的说说好不好
如果有了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再加上安静的、宁静的环境,我想我们就会升起一种神圣感、敬仰感、肃穆感。而现在呢,我们来到这里(寺庙),可能还是进入一个市场一样乱哄哄的,升不起一种神圣的、肃穆的感觉。我觉得这一点是需要改革。我建议有条件,特别是南方,完全有条件做到的,进庙轻语,进殿禁语。这样的习惯养成后,再把它推广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去,以后大家到公共场合就都会注意细声细语的说话了。可以通过我们的佛教,把这样一些礼仪首先在寺院里面练,然后我们带回社会上一点一点的传播开,这也是寺庙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实实在在的。
第三个敬字前加个和,和敬。礼敬是礼拜佛法僧,和敬就是我们共同相处的一种人际的关系。我们僧团里面讲的六和敬,所谓:
“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和敬实际上是相互之间的尊敬,同道之间相互之间的尊敬,相互之间的宽容,这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就要讲和气。通过在寺庙里面我们学习,学到六和敬,相互之间尊重,也带着感恩的心。我觉得我们现在社会里面很多问题,很多人都苦闷,其实来源于缺少感恩的心,大家都觉得我自己的成就都是依靠自己的奋斗,自己的努力取得的,根本没有想到你的任何一点一滴的成就是离不开众生的。缺乏一种感恩的心,于是都感觉到自己是在付出,好象没有回报。其实你是天天在收获回报,我们的世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所以佛教才要讲个缘。我们今天有缘在一起相聚,你们不要听了我的讲话要感谢我,我要感谢大家。为什么要感谢大家
因为没有大家听,我今天这些话也没有地方去说。同时也都是因为有这么多人的激发,我才有这样一些想法,要不然我也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所以处处要有一种感恩的心。
《禅学三要(楼宇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