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衆僧團的德育教育
如瑞法師
一、前言
縱觀今日國內的佛教界,各地都在積極地創辦僧教育。在此,也不憚孤陋寡聞,一呈管見。唯願能抛磚引玉,引發教內飽學之師,以及社會上熱心扶植教育的高達人士,共同參與研討、商榷,多予指正與策劃。冀望通過各方的不吝賜教,使我們的教育能更上一層樓。
德育教育,是道德教育的簡稱。古今中外,每個時代和社會,隨不同的民族、信仰,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就相應有不同的道德標准,因此。德育教育的內容也各不相同。盡管它隨著時代和社會,有著不同的內涵和外延,但是。任何國家和社會都不可缺少道德教育。在此,我們並不談國家、社會的德育教育,而是就佛教界,確切地說,是以尼衆佛教徒爲對象。就五臺山普壽寺這十多年的教育實踐,談談出家尼衆的德育教育。當然,尼衆的教育,不單是德育的教育,它涵蓋著豐富的內容,而歸根結底。無非就是佛教的教育。也就是如何具體去實踐佛陀的教育思想。
下面,首先說明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然後,簡單地敘述苑訓及介紹本苑的叁大修學綱領,並略顯在企業的支持下,弘化教育初見成效。
二、基礎的教育
回顧釋迦世尊當年施行的教育,不僅契理,而且契機,因此才說:“佛以一音而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雖然歸元無二路,但方便畢竟有多門。八萬四千法門,法法皆妙。門門無礙,對于出家的佛弟子衆來說,修畢佛法的內容歸納起來無非就是戒、定、慧叁無漏學。
那麼,什麼是佛教的基礎教育呢
答案是肯定的:戒德教育!何以知之
因爲戒定慧叁學,以戒爲基礎,戒學的教育是根本。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作爲一個出家人,不同于俗人,並不單單是外表的剃發染衣,根本的差別還是在受戒上。從十戒乃至菩薩戒,出家人只有以戒來規範身口意叁業,才能作衆生的福田。因此,戒德的教育實際上就是培養出家人的道德修養。而道德修養可以說是佛教的核心,是佛教信仰的根本所在,也是佛教教育的終極目標,更是衡量佛教人才的尺度。現代社會的佛教青年,不僅需要淵博的學識,上弘下化的能力,更應該是品德兼優,深信佛法,具有一定行解修持的僧尼。那麼,該怎樣培養如此高標准的人才呢
1、叁學次第
佛陀的教育,不僅兼施戒、定、慧叁學,而且,非常注重叁學的前後次第,佛先教戒學,令弟子們修養品德;再教定學,使弟子們的身心獲得安甯;後教慧學。啓發佛子們的智慧。因此,叁學的先後秩序非常明顯,叁學相資,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由智慧的圓滿達到徹底地解脫。故在律中,有婆羅門問阿難:世尊何故製增戒學
阿難回答:爲調叁毒故。雲伺爲學
爲求四果故。佛陀的戒、定、慧叁學,猶如現代教育的德、智、體叁育。但德、智、體只是世間的教育,而戒、定、慧叁學卻通于世出世間的教育。
可見,德育教育,實際就是戒學的教育。它是叁學的基礎。通過戒德的教育,不僅能陶冶佛弟子的靈性,使出家人的性情逐漸趨向真善美的境地,更重要的是,通過戒律的約束,令弟子們收攝身口,進一步去掉妄想雜念,不再心猿意馬,于是,心靈逐漸趨向甯靜,便能契悟本性。而且,通過和合僧團中,輾轉相教,輾轉相谏,輾轉忏悔的訓練。令弟子們在道業上不斷增進。
總之,戒學是佛教的基礎,定慧二學,是戒學的上層建築。假如戒基牢固,就可以出生萬善;反之,如果戒基傾斜,那整個佛教,恐怕會有動搖而毀滅的危險。
一、前言
縱觀今日國內的佛教界,各地都在積極地創辦僧教育。在此,也不憚孤陋寡聞,一呈管見。唯願能抛磚引玉,引發教內飽學之師,以及社會上熱心扶植教育的高達人士,共同參與研討、商榷,多予指正與策劃。冀望通過各方的不吝賜教,使我們的教育能更上一層樓。
德育教育,是道德教育的簡稱。古今中外,每個時代和社會,隨不同的民族、信仰,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就相應有不同的道德標准,因此。德育教育的內容也各不相同。盡管它隨著時代和社會,有著不同的內涵和外延,但是。任何國家和社會都不可缺少道德教育。在此,我們並不談國家、社會的德育教育,而是就佛教界,確切地說,是以尼衆佛教徒爲對象。就五臺山普壽寺這十多年的教育實踐,談談出家尼衆的德育教育。當然,尼衆的教育,不單是德育的教育,它涵蓋著豐富的內容,而歸根結底。無非就是佛教的教育。也就是如何具體去實踐佛陀的教育思想。
下面,首先說明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然後,簡單地敘述苑訓及介紹本苑的叁大修學綱領,並略顯在企業的支持下,弘化教育初見成效。
二、基礎的教育
回顧釋迦世尊當年施行的教育,不僅契理,而且契機,因此才說:“佛以一音而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雖然歸元無二路,但方便畢竟有多門。八萬四千法門,法法皆妙。門門無礙,對于出家的佛弟子衆來說,修畢佛法的內容歸納起來無非就是戒、定、慧叁無漏學。
那麼,什麼是佛教的基礎教育呢
答案是肯定的:戒德教育!何以知之
因爲戒定慧叁學,以戒爲基礎,戒學的教育是根本。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作爲一個出家人,不同于俗人,並不單單是外表的剃發染衣,根本的差別還是在受戒上。從十戒乃至菩薩戒,出家人只有以戒來規範身口意叁業,才能作衆生的福田。因此,戒德的教育實際上就是培養出家人的道德修養。而道德修養可以說是佛教的核心,是佛教信仰的根本所在,也是佛教教育的終極目標,更是衡量佛教人才的尺度。現代社會的佛教青年,不僅需要淵博的學識,上弘下化的能力,更應該是品德兼優,深信佛法,具有一定行解修持的僧尼。那麼,該怎樣培養如此高標准的人才呢
1、叁學次第
佛陀的教育,不僅兼施戒、定、慧叁學,而且,非常注重叁學的前後次第,佛先教戒學,令弟子們修養品德;再教定學,使弟子們的身心獲得安甯;後教慧學。啓發佛子們的智慧。因此,叁學的先後秩序非常明顯,叁學相資,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由智慧的圓滿達到徹底地解脫。故在律中,有婆羅門問阿難:世尊何故製增戒學
阿難回答:爲調叁毒故。雲伺爲學
爲求四果故。佛陀的戒、定、慧叁學,猶如現代教育的德、智、體叁育。但德、智、體只是世間的教育,而戒、定、慧叁學卻通于世出世間的教育。
可見,德育教育,實際就是戒學的教育。它是叁學的基礎。通過戒德的教育,不僅能陶冶佛弟子的靈性,使出家人的性情逐漸趨向真善美的境地,更重要的是,通過戒律的約束,令弟子們收攝身口,進一步去掉妄想雜念,不再心猿意馬,于是,心靈逐漸趨向甯靜,便能契悟本性。而且,通過和合僧團中,輾轉相教,輾轉相谏,輾轉忏悔的訓練。令弟子們在道業上不斷增進。
總之,戒學是佛教的基礎,定慧二學,是戒學的上層建築。假如戒基牢固,就可以出生萬善;反之,如果戒基傾斜,那整個佛教,恐怕會有動搖而毀滅的危險。
2、機教相契
既然叁學之首是戒學,戒學的教育其實就是戒德的培養。律中,戒學又叫做增上戒學。增上,就是幫助、增強的意思。由于戒德的修養,能令我們的人格更加圓滿。因此,戒,又名學處。具體對尼衆僧團成員來說,優婆夷,有五戒學處;沙彌尼,是十戒學處;式叉尼增學叁法:本法、六法、和行法;比丘尼,有比丘尼學處;一直到菩薩,有其相應的菩薩學處。佛陀教化最殊勝處就是機教相契。既能觀機施教,就能隨病與藥。所以,隨不同的人,有相應不同的學處。
戒的目的是防非止惡。它不但不是束縛,反而含有絕對自由的含義。戒律本來就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果能以戒律軌範我們的身心,不去侵犯、惱害衆生,那麼,大家都能過自由的生活。從佛教的觀點來看,佛弟子起碼要具備的五種基本道德:第一、不殺生即仁愛,第二、不偷盜即重義,第叁、不邪淫就是有禮,第四、不妄語即誠信,第五、不飲酒是正智。這五種都是做人應具有的基本道德行爲。而出家的佛弟子 ,更在此基礎上,有沙彌尼的十戒,比丘尼的叁百四十八戒,再加上菩薩戒。可以說,叁聚淨戒是大小二乘等持。因此,持戒是出家人的日常生活中道德行爲的具體裎,是求解脫、證菩提的保證。一個佛弟子,必須在日常行爲中,隨時隨地努力去止惡行善,才能逐漸完善的人格。
叁、教育的指導思想
明確戒學是叁學的基礎教育後,隨之而來的是,到底應該怎樣去具體實施戒德的教育,是否是按照戒律,死搬教條地去教育學僧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此機械地教育,必將導致教育的失敗。因此,我們從初發心要出家的女淨人開始,一直到大比丘尼,始終以苑訓爲教育的指導思想。以下是對其含意的概略敘述。
1、修道正見
第一偈:“建立和和僧團,進入出家軌範。樹立正知正見,培養老實真幹。”
爲什麼要在僧團中實施對出家衆的教育,乃至在僧團中培養正知正見?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就應該略爲追溯佛陀在世的教育。如果不認識原始的僧團佛教,不了解中國的傳統叢林佛教,就不容易創造現代佛教教育的光輝。
世尊一成道,就開始隨度化根機成熟的衆生,因此,鹿野苑度五比丘出家,世間正式出現了叁寶。在原始佛教中,有許多感人而親切的教化。因爲佛陀非常注重直接對弟子的心靈教育,所以覺悟者不計其數。後來,出家衆日益增加,就創立了僧團。並且,製定了僧團中共同遵守的六項准則,即六和:身和共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佛陀在僧團中宣揚聖教,廣度群生。由此,隨佛出家的僧衆日益增多,于是,就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僧團。在最初的十二年中,僧衆清淨,沒有違犯的弟子。後來,由大權菩薩的示現,隨其所犯,便製定了戒律。
在維系僧團共住的六和中,正見是非常重要的。大家知道,八…
《尼衆僧團的德育教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