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尼衆僧團的德育教育▪P2

  ..續本文上一頁正道的主體是正見。僧團中的成員來自五湖四海,都是爲了求解脫,證菩提的共同目標。可以說僧海一味。如果各執己見,根本就無法共住。因此,只有樹立正見,才能維護僧團的清淨和合。

  在樹立正見的前提下,還必須踏踏實實地去學修。如果將佛法當是一門知識,也不過是“說食數寶”,不得實益。所以,必須培養“老實、真幹”的作風,真正爲了生死、證菩提而學修,這才是出家衆入門修學佛法的關鍵所在。

  2、福慧雙修

  第二偈:“開拓慈悲胸懷,常保道念不亂。懂得培福惜福,不忘智慧貫穿。”

  戒德的教育以道心爲重,而道心就是我們求解脫,證菩提的信心。要續佛慧命,紹隆叁寶,就必須堅固出家衆的道心。而堅固道心的根本是發菩提心。只有發菩提心,才能開拓我們的胸懷,棄燕雀之志,慕鴻鹄之高翔。效菩薩之行,立佛子之願。也只有發菩提心,才能真正生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菩薩心懷,也才能具有濟世度人的心願。尤其在學修中,注重福慧雙修的教育。常言道,“沒有福報的水,就養不了智慧的魚。”要苑常以弘一大師的培福惜福的故事來教導學僧,使大家認識到。真正的持戒,是少欲爲本,知足常樂的。

  3、僧格尊嚴

  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學佛的起步與究竟,都是在人格,確切說是僧格的完成。因此,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導出家的尼衆作一個像樣的出家人。德育教育的重點是要鑄造出遠離名利,具有自尊,自重、自愛,卓然獨立僧格的人才。

  而培養完整的僧格,教育的根本是道業,具體表現在威儀、品德的不斷提升。所以,隨著學佛的深入,自然在生活上就會甘于淡泊,而不再去羨慕外在五欲的享受。雖然身貧,但道不貧。

  因此提出“鑄造僧格自尊,遠離名利不沾。甘于淡泊修道,不慕享受好閑。”

  4、愛國愛教

  作爲現代的出家尼衆,必須具有愛國愛教的思相。佛陀也多次告誡弟子,要報國土恩,就是熱愛自己的祖國。愛國主義一向是我國佛教的優良傳統。近代史上,弘一大師就提出:“愛國不忘念佛,念佛不忘愛國”的觀點。根據人間佛教的思想,每一位佛教徒都應該在自己的祖國廣作佛事,利益衆生,教育學僧將來畢業後,要爲振興祖國的佛教事業,貢獻自己光和熱。

  愛教,就是熱愛佛教界提出的“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理想;熱愛衆生平等的主張,以實踐的修學功德,報國土恩、報衆生恩。愛教必須護教,對招搖撞騙、蠱惑人心的“*輪功”等邪教,給予徹底地批判。同時,積極住持正法,牢記慈老法師的铮言:“甯願終身入憂苦,不將佛法送人情。”總之,愛教必須愛國,愛國才能愛教。兩者相輔相成。因此,苑訓中明確提出:“遵紀守法自愛,愛國愛教在先。學修並進向上,利國利民在前。”

  5、燈燈相續

  最後是“求證菩提不退,願做明燈長燃。”

  佛經上常常拿光明來象征智慧,而以黑暗代表愚癡。光明能破除黑暗,同樣,智慧也能破除愚癡。黑暗中,人們會感到恐懼;而正因爲衆生愚癡,才長劫輪回于生死苦海中。遭受墮落叁途的果報。所以,應該破除黑暗和愚癡,才能得見光明與智慧。並且,不僅能夠以智慧的光明,照破自己的無明,還能破除衆生界的愚癡黑暗,令佛法的智慧燈長明不絕,燈燈相續。

  總結以上所說的苑訓:

  建立六和僧團,進入出家軌範。樹立正知正見,培養老實真幹。開拓慈悲胸懷,常保道念不亂。懂得培福惜福,不忘智慧貫穿。鑄造僧格自尊,遠離名利不沾。甘于淡泊修道,不慕享受好閑。遵紀守法自愛,愛國愛教在先。學修並進向上,利國利民在前。求證菩提不退,願做明燈長燃。

  四、教育的叁大綱領

  雖然普壽寺並不是一所正式的佛學院,但是,從中央到地方,無論教內還是教外,大家一直都公認:這裏就是一所佛學院,尤其是地方政府、宗教部門,一向都極爲照顧。這裏長年有叁、四百尼衆在寒冷的高山上過著如法如律的僧團生活,接受佛法的教育,大家感到法喜充滿的關鍵在于,本苑製定了教育的叁大綱領,使修學目標具體、明確。從而師生上下和合共住,如水乳合,繼承和發展了自覺、自律的佛教傳統。

  1、學威儀不辱僧相 改毛病早證菩提

  戒律是實行衆善的具體規範。人生社會的最高理想,是以求得最高的善爲目標,也就是要達到至善的境界。戒律的根本精神也在于此。雖然戒有大小乘的差別,但總括不出止持和作持兩門。因此,戒是止惡修善的行爲規範。

  本來,佛教的終極目標是要達到精神的解脫,不但是自己一人獲得涅槃的安樂,更要令所有的衆生都能達到精神的解脫,得到究竟的安樂。想要獲得解脫,必須要有正知見,因爲有智無行的理論是空論,而有行無智的實踐,則是盲目的行爲。由戒律進入修道的規範,才能夠真正證得宇宙的真理。反過來說,證到真理的人,他的一舉一動,都符合律儀的規範。所以,佛教的規律,不僅超越了世間的法律和道德,而且,由此清淨持戒,少欲知足,勇猛精進去斷除煩惱,早日改自己的各種習氣、毛病,才能真正斷惡修善,趨向解脫。

  戒律除了以上所說的止惡修善的功用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能攝持六和的僧團。衆所周知,每條戒都有製定的原由,因此,條條戒都說製戒的十利:1、攝取于僧;2、令僧歡喜;3、令僧安樂;4、未信令信;5、已信令增長;6、難調令調;7、慚愧者得安;8、斷現在有漏;9、斷未來有漏;10、令正法久住。

  佛臨涅槃的時候告訴阿難:“以戒爲師。”由此可知,佛滅度後,領導僧團的不是佛自身,而是戒律。而學戒、持戒的具體表現,就在于“學威儀”及改正毛病習氣上。所以,華嚴經雲:“具足受持威儀教法,能令叁寶不斷。”

  因此,在本寺,凡新入寺欲出家的小居士,或安居班的學生,都要從穿衣、吃飯的威儀開始學起。淨人剃發後,必須從小衆作起,沙彌尼、式叉尼,然後才如法受具足戒,成爲比丘尼。在當小衆期間,要爲大衆僧執勞服務,培植福報。寺內都是廣單,大家朝夕相處在一起,利用每天的小生活會,每月的大生活會,讓每位同學發露、忏悔所犯的過失,漸漸改掉各自的習氣毛病。

  如果把身口意的軌則稱爲律的話,那麼,與這個軌則、尺度相符合的身口所行,就應該叫做儀。因爲必由身口方能彰顯威儀。如果能持戒,就必然具有威儀;反之,不犯威儀,自然就具足了戒德。戒香普熏,是完成高尚僧格的必然結果。

  威儀庠序就是身口始終有禮有節,從言談舉止、語默動靜中無不顯現出內在的戒德涵養。一位美德外彰的出家佛子方堪稱人天師表,令人見已,情不自禁地就生起敬仰之心。只有內心保持正念,攝心製行,自然外在的儀表就安詳,能令人敬佩不已。因此,孔子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出家人在一切時中都應“常爾一心”,守口攝意,身不放逸,心不散亂,漸漸地,就能與禅定相應,內外一如。

  因爲具足了律儀,就可以調伏叁業,更能令未生善生起,已生善繼續;未起惡不起,已起惡令滅。無始劫所形成的習氣、毛病在律儀的整治下,逐漸消除。隨著雜染的逐漸消除,自然而然就能顯發出我們本具的般若智慧。所以,在修學佛道上,律儀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當我們自己成就了勝德之後,還要以大悲願心,普利一切衆生,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乃至最終成就自利利他的菩提道。由此才發覺,實際上,我們出家人與世間衆生都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出家了,並非離群索居,而是在成就出世的功德後,再以積極入世的精神,引導衆生出離苦海,莊嚴世間。發菩提心,仿效諸佛菩薩的慈悲願力,直至成就菩提。

  2、發心讀完大覺書 立願行盡佛子事

  我們不要辦這樣的佛學院,爲了趕上朝代的潮流,迎合學僧的要求,每天都排滿了各式各樣的學科,只偏重灌輸佛法知識,而忽略了根本的品德修養和道心的培養。如此填鴨式的教育方式,不能令學僧們體會到佛法的微妙和偉大,內心自然沒有法喜可言。這樣,又怎能期望他們能對佛教生起絕對的信仰及堅定不移的信心,乃至盡形壽實踐佛法,直至菩提而不退的信心呢?

  因此,本院從學修一體化著眼,從戒律下手,在完成戒律地基礎學習後,才可以進入教理的研習。雖然從住持佛法的功用來看,戒是根本,但是,如果約斷除煩惱,證得涅槃來說,慧是最高的。而欲習定發慧,就必須深入經論,研習教理。因此,第二個綱領就是:“發心讀完大覺書,立願行盡佛子事。”到目前爲止,淨土部已初具規模,華嚴部也相繼成立。

  十幾年來,大衆的定課是每日一卷《華嚴經》沒有斷過。隨著硬件的發展,不斷地在完善原來設立的五大部想法,現在戒學部已成立,包括戒學普通班、中級班、高級班及研究班,共200人。淨土部已進入正規的修學中,其中包括淨土普通班、預研班專修班,共45人。今年,淨土預研班的同學還到太原去領導佛七,並且在佛七中開示。

  3、學有所成自利利他 修有所證度己度人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文化水平的提高,當今的出家人,應以怎樣的心態及形象去面對飛速發展的社會,面對高科技領域的衆生?

  佛法不離世間法。如醫生必須有高超的醫術、良好的醫德、豐富的臨床經驗。教化大衆,一定要具有教化大衆的知識和條件,才能對社會産生一種影響力。因此,爲了滿足時代的需要,必須有適應社會的弘法人才。培育現代的僧才不是單靠取得世間的學位,最根本的仍然還是保持出家人的本色。也就是說,以務道爲本,保持菩提心,具足威儀,不失對叁寶的信仰。否則,弄巧成拙,爲求學位,只專世學而不持戒,即使取得最高的世間學位,也只不過是個社會人才,而不是僧伽人才。

  爲了順應時勢,與時俱進,弘化教育在企業的大力支持下,已開始初見成效。廣學部設在普壽寺——下院太原妙吉祥寺內。現在已經有97位學僧。並開設兩個大專班,在課程的設置中,增加了書法、鑒賞、繪畫等課。上課的方式也別具一格,接學院的教師到寺內上課。教學活動之余,許多老師的通過與師父們的接觸,對佛法産生了極大的興趣,紛紛求受叁皈、五戒。而就讀世學的尼僧,不失出世的本懷,保持著傳統而正規的寺院生活:晨鍾暮鼓、朝暮二課、過堂誦經、結夏安居……在廣學世法的自利過程中隨緣利他,立志成爲弘化四方的優秀佛子。

  十幾年來,因爲寺院不對外開放,一直專心從事尼衆的教育,加上還得隨力隨分地修建,以滿足廣大尼衆入學的渴望,所以,一直十分節儉,寺院的建設發展緩慢。近年,在旭日集團和各方檀信護持下,工程有了迅猛地進展,減輕了寺院的很多負擔,學習、修行環境都得到了改善,更好地促進了教學工作的發展。在感恩之余,體會到,寺院的發展能和企業聯合,必將極大地促進佛教教育事業的發展,正所謂“道假俗資,俗須道濟。”

  五、結語

  以上,只是將十年來的辦學指導方針,結合德育教育這一主題,略陳管見。每每懷著感恩、念恩、報恩的心情走過每一個高山、小溪、平川,深深體味著佛法的精妙。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完成人天師表、提升人格、僧格的教育事業,必須有長遠的教育計劃,正確把握佛法的精髓、融合傳統和現代的教育理念,善觀受教者的根機,盡心盡力,善巧運作。教育工作不僅需要長期、耐心的默默耕耘,而且需要不斷地改進、完善,以順利達到預期的教育的目標。

  因此,衷心希望諸位系心佛教教育的教內外熱心人士,通過共同探討、商榷,交流各自的辦學經驗,在佛教教育思想、教育的環境、教育行政等問題上達成共識,以成就完整的僧教育。讓佛教教育的光輝遍滿大地。

  

  

《尼衆僧團的德育教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