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正道的主体是正见。僧团中的成员来自五湖四海,都是为了求解脱,证菩提的共同目标。可以说僧海一味。如果各执己见,根本就无法共住。因此,只有树立正见,才能维护僧团的清净和合。
在树立正见的前提下,还必须踏踏实实地去学修。如果将佛法当是一门知识,也不过是“说食数宝”,不得实益。所以,必须培养“老实、真干”的作风,真正为了生死、证菩提而学修,这才是出家众入门修学佛法的关键所在。
2、福慧双修
第二偈:“开拓慈悲胸怀,常保道念不乱。懂得培福惜福,不忘智慧贯穿。”
戒德的教育以道心为重,而道心就是我们求解脱,证菩提的信心。要续佛慧命,绍隆三宝,就必须坚固出家众的道心。而坚固道心的根本是发菩提心。只有发菩提心,才能开拓我们的胸怀,弃燕雀之志,慕鸿鹄之高翔。效菩萨之行,立佛子之愿。也只有发菩提心,才能真正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心怀,也才能具有济世度人的心愿。尤其在学修中,注重福慧双修的教育。常言道,“没有福报的水,就养不了智慧的鱼。”要苑常以弘一大师的培福惜福的故事来教导学僧,使大家认识到。真正的持戒,是少欲为本,知足常乐的。
3、僧格尊严
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学佛的起步与究竟,都是在人格,确切说是僧格的完成。因此,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导出家的尼众作一个像样的出家人。德育教育的重点是要铸造出远离名利,具有自尊,自重、自爱,卓然独立僧格的人才。
而培养完整的僧格,教育的根本是道业,具体表现在威仪、品德的不断提升。所以,随着学佛的深入,自然在生活上就会甘于淡泊,而不再去羡慕外在五欲的享受。虽然身贫,但道不贫。
因此提出“铸造僧格自尊,远离名利不沾。甘于淡泊修道,不慕享受好闲。”
4、爱国爱教
作为现代的出家尼众,必须具有爱国爱教的思相。佛陀也多次告诫弟子,要报国土恩,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爱国主义一向是我国佛教的优良传统。近代史上,弘一大师就提出:“爱国不忘念佛,念佛不忘爱国”的观点。根据人间佛教的思想,每一位佛教徒都应该在自己的祖国广作佛事,利益众生,教育学僧将来毕业后,要为振兴祖国的佛教事业,贡献自己光和热。
爱教,就是热爱佛教界提出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理想;热爱众生平等的主张,以实践的修学功德,报国土恩、报众生恩。爱教必须护教,对招摇撞骗、蛊惑人心的“*轮功”等邪教,给予彻底地批判。同时,积极住持正法,牢记慈老法师的铮言:“宁愿终身入忧苦,不将佛法送人情。”总之,爱教必须爱国,爱国才能爱教。两者相辅相成。因此,苑训中明确提出:“遵纪守法自爱,爱国爱教在先。学修并进向上,利国利民在前。”
5、灯灯相续
最后是“求证菩提不退,愿做明灯长燃。”
佛经上常常拿光明来象征智慧,而以黑暗代表愚痴。光明能破除黑暗,同样,智慧也能破除愚痴。黑暗中,人们会感到恐惧;而正因为众生愚痴,才长劫轮回于生死苦海中。遭受堕落三途的果报。所以,应该破除黑暗和愚痴,才能得见光明与智慧。并且,不仅能够以智慧的光明,照破自己的无明,还能破除众生界的愚痴黑暗,令佛法的智慧灯长明不绝,灯灯相续。
总结以上所说的苑训:
建立六和僧团,进入出家轨范。树立正知正见,培养老实真干。开拓慈悲胸怀,常保道念不乱。懂得培福惜福,不忘智慧贯穿。铸造僧格自尊,远离名利不沾。甘于淡泊修道,不慕享受好闲。遵纪守法自爱,爱国爱教在先。学修并进向上,利国利民在前。求证菩提不退,愿做明灯长燃。
四、教育的三大纲领
虽然普寿寺并不是一所正式的佛学院,但是,从中央到地方,无论教内还是教外,大家一直都公认:这里就是一所佛学院,尤其是地方政府、宗教部门,一向都极为照顾。这里长年有三、四百尼众在寒冷的高山上过着如法如律的僧团生活,接受佛法的教育,大家感到法喜充满的关键在于,本苑制定了教育的三大纲领,使修学目标具体、明确。从而师生上下和合共住,如水乳合,继承和发展了自觉、自律的佛教传统。
1、学威仪不辱僧相 改毛病早证菩提
戒律是实行众善的具体规范。人生社会的最高理想,是以求得最高的善为目标,也就是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戒律的根本精神也在于此。虽然戒有大小乘的差别,但总括不出止持和作持两门。因此,戒是止恶修善的行为规范。
本来,佛教的终极目标是要达到精神的解脱,不但是自己一人获得涅槃的安乐,更要令所有的众生都能达到精神的解脱,得到究竟的安乐。想要获得解脱,必须要有正知见,因为有智无行的理论是空论,而有行无智的实践,则是盲目的行为。由戒律进入修道的规范,才能够真正证得宇宙的真理。反过来说,证到真理的人,他的一举一动,都符合律仪的规范。所以,佛教的规律,不仅超越了世间的法律和道德,而且,由此清净持戒,少欲知足,勇猛精进去断除烦恼,早日改自己的各种习气、毛病,才能真正断恶修善,趋向解脱。
戒律除了以上所说的止恶修善的功用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能摄持六和的僧团。众所周知,每条戒都有制定的原由,因此,条条戒都说制戒的十利:1、摄取于僧;2、令僧欢喜;3、令僧安乐;4、未信令信;5、已信令增长;6、难调令调;7、惭愧者得安;8、断现在有漏;9、断未来有漏;10、令正法久住。
佛临涅槃的时候告诉阿难:“以戒为师。”由此可知,佛灭度后,领导僧团的不是佛自身,而是戒律。而学戒、持戒的具体表现,就在于“学威仪”及改正毛病习气上。所以,华严经云:“具足受持威仪教法,能令三宝不断。”
因此,在本寺,凡新入寺欲出家的小居士,或安居班的学生,都要从穿衣、吃饭的威仪开始学起。净人剃发后,必须从小众作起,沙弥尼、式叉尼,然后才如法受具足戒,成为比丘尼。在当小众期间,要为大众僧执劳服务,培植福报。寺内都是广单,大家朝夕相处在一起,利用每天的小生活会,每月的大生活会,让每位同学发露、忏悔所犯的过失,渐渐改掉各自的习气毛病。
如果把身口意的轨则称为律的话,那么,与这个轨则、尺度相符合的身口所行,就应该叫做仪。因为必由身口方能彰显威仪。如果能持戒,就必然具有威仪;反之,不犯威仪,自然就具足了戒德。戒香普熏,是完成高尚僧格的必然结果。
威仪庠序就是身口始终有礼有节,从言谈举止、语默动静中无不显现出内在的戒德涵养。一位美德外彰的出家佛子方堪称人天师表,令人见已,情不自禁地就生起敬仰之心。只有内心保持正念,摄心制行,自然外在的仪表就安详,能令人敬佩不已。因此,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出家人在一切时中都应“常尔一心”,守口摄意,身不放逸,心不散乱,渐渐地,就能与禅定相应,内外一如。
因为具足了律仪,就可以调伏三业,更能令未生善生起,已生善继续;未起恶不起,已起恶令灭。无始劫所形成的习气、毛病在律仪的整治下,逐渐消除。随着杂染的逐渐消除,自然而然就能显发出我们本具的般若智慧。所以,在修学佛道上,律仪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当我们自己成就了胜德之后,还要以大悲愿心,普利一切众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乃至最终成就自利利他的菩提道。由此才发觉,实际上,我们出家人与世间众生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出家了,并非离群索居,而是在成就出世的功德后,再以积极入世的精神,引导众生出离苦海,庄严世间。发菩提心,仿效诸佛菩萨的慈悲愿力,直至成就菩提。
2、发心读完大觉书 立愿行尽佛子事
我们不要办这样的佛学院,为了赶上朝代的潮流,迎合学僧的要求,每天都排满了各式各样的学科,只偏重灌输佛法知识,而忽略了根本的品德修养和道心的培养。如此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不能令学僧们体会到佛法的微妙和伟大,内心自然没有法喜可言。这样,又怎能期望他们能对佛教生起绝对的信仰及坚定不移的信心,乃至尽形寿实践佛法,直至菩提而不退的信心呢?
因此,本院从学修一体化着眼,从戒律下手,在完成戒律地基础学习后,才可以进入教理的研习。虽然从住持佛法的功用来看,戒是根本,但是,如果约断除烦恼,证得涅槃来说,慧是最高的。而欲习定发慧,就必须深入经论,研习教理。因此,第二个纲领就是:“发心读完大觉书,立愿行尽佛子事。”到目前为止,净土部已初具规模,华严部也相继成立。
十几年来,大众的定课是每日一卷《华严经》没有断过。随着硬件的发展,不断地在完善原来设立的五大部想法,现在戒学部已成立,包括戒学普通班、中级班、高级班及研究班,共200人。净土部已进入正规的修学中,其中包括净土普通班、预研班专修班,共45人。今年,净土预研班的同学还到太原去领导佛七,并且在佛七中开示。
3、学有所成自利利他 修有所证度己度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水平的提高,当今的出家人,应以怎样的心态及形象去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面对高科技领域的众生?
佛法不离世间法。如医生必须有高超的医术、良好的医德、丰富的临床经验。教化大众,一定要具有教化大众的知识和条件,才能对社会产生一种影响力。因此,为了满足时代的需要,必须有适应社会的弘法人才。培育现代的僧才不是单靠取得世间的学位,最根本的仍然还是保持出家人的本色。也就是说,以务道为本,保持菩提心,具足威仪,不失对三宝的信仰。否则,弄巧成拙,为求学位,只专世学而不持戒,即使取得最高的世间学位,也只不过是个社会人才,而不是僧伽人才。
为了顺应时势,与时俱进,弘化教育在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已开始初见成效。广学部设在普寿寺——下院太原妙吉祥寺内。现在已经有97位学僧。并开设两个大专班,在课程的设置中,增加了书法、鉴赏、绘画等课。上课的方式也别具一格,接学院的教师到寺内上课。教学活动之余,许多老师的通过与师父们的接触,对佛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纷纷求受三皈、五戒。而就读世学的尼僧,不失出世的本怀,保持着传统而正规的寺院生活:晨钟暮鼓、朝暮二课、过堂诵经、结夏安居……在广学世法的自利过程中随缘利他,立志成为弘化四方的优秀佛子。
十几年来,因为寺院不对外开放,一直专心从事尼众的教育,加上还得随力随分地修建,以满足广大尼众入学的渴望,所以,一直十分节俭,寺院的建设发展缓慢。近年,在旭日集团和各方檀信护持下,工程有了迅猛地进展,减轻了寺院的很多负担,学习、修行环境都得到了改善,更好地促进了教学工作的发展。在感恩之余,体会到,寺院的发展能和企业联合,必将极大地促进佛教教育事业的发展,正所谓“道假俗资,俗须道济。”
五、结语
以上,只是将十年来的办学指导方针,结合德育教育这一主题,略陈管见。每每怀着感恩、念恩、报恩的心情走过每一个高山、小溪、平川,深深体味着佛法的精妙。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完成人天师表、提升人格、僧格的教育事业,必须有长远的教育计划,正确把握佛法的精髓、融合传统和现代的教育理念,善观受教者的根机,尽心尽力,善巧运作。教育工作不仅需要长期、耐心的默默耕耘,而且需要不断地改进、完善,以顺利达到预期的教育的目标。
因此,衷心希望诸位系心佛教教育的教内外热心人士,通过共同探讨、商榷,交流各自的办学经验,在佛教教育思想、教育的环境、教育行政等问题上达成共识,以成就完整的僧教育。让佛教教育的光辉遍满大地。
《尼众僧团的德育教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