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众僧团的德育教育
如瑞法师
一、前言
纵观今日国内的佛教界,各地都在积极地创办僧教育。在此,也不惮孤陋寡闻,一呈管见。唯愿能抛砖引玉,引发教内饱学之师,以及社会上热心扶植教育的高达人士,共同参与研讨、商榷,多予指正与策划。冀望通过各方的不吝赐教,使我们的教育能更上一层楼。
德育教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古今中外,每个时代和社会,随不同的民族、信仰,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就相应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因此。德育教育的内容也各不相同。尽管它随着时代和社会,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但是。任何国家和社会都不可缺少道德教育。在此,我们并不谈国家、社会的德育教育,而是就佛教界,确切地说,是以尼众佛教徒为对象。就五台山普寿寺这十多年的教育实践,谈谈出家尼众的德育教育。当然,尼众的教育,不单是德育的教育,它涵盖着丰富的内容,而归根结底。无非就是佛教的教育。也就是如何具体去实践佛陀的教育思想。
下面,首先说明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然后,简单地叙述苑训及介绍本苑的三大修学纲领,并略显在企业的支持下,弘化教育初见成效。
二、基础的教育
回顾释迦世尊当年施行的教育,不仅契理,而且契机,因此才说:“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虽然归元无二路,但方便毕竟有多门。八万四千法门,法法皆妙。门门无碍,对于出家的佛弟子众来说,修毕佛法的内容归纳起来无非就是戒、定、慧三无漏学。
那么,什么是佛教的基础教育呢
答案是肯定的:戒德教育!何以知之
因为戒定慧三学,以戒为基础,戒学的教育是根本。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一个出家人,不同于俗人,并不单单是外表的剃发染衣,根本的差别还是在受戒上。从十戒乃至菩萨戒,出家人只有以戒来规范身口意三业,才能作众生的福田。因此,戒德的教育实际上就是培养出家人的道德修养。而道德修养可以说是佛教的核心,是佛教信仰的根本所在,也是佛教教育的终极目标,更是衡量佛教人才的尺度。现代社会的佛教青年,不仅需要渊博的学识,上弘下化的能力,更应该是品德兼优,深信佛法,具有一定行解修持的僧尼。那么,该怎样培养如此高标准的人才呢
1、三学次第
佛陀的教育,不仅兼施戒、定、慧三学,而且,非常注重三学的前后次第,佛先教戒学,令弟子们修养品德;再教定学,使弟子们的身心获得安宁;后教慧学。启发佛子们的智慧。因此,三学的先后秩序非常明显,三学相资,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智慧的圆满达到彻底地解脱。故在律中,有婆罗门问阿难:世尊何故制增戒学
阿难回答:为调三毒故。云伺为学
为求四果故。佛陀的戒、定、慧三学,犹如现代教育的德、智、体三育。但德、智、体只是世间的教育,而戒、定、慧三学却通于世出世间的教育。
可见,德育教育,实际就是戒学的教育。它是三学的基础。通过戒德的教育,不仅能陶冶佛弟子的灵性,使出家人的性情逐渐趋向真善美的境地,更重要的是,通过戒律的约束,令弟子们收摄身口,进一步去掉妄想杂念,不再心猿意马,于是,心灵逐渐趋向宁静,便能契悟本性。而且,通过和合僧团中,辗转相教,辗转相谏,辗转忏悔的训练。令弟子们在道业上不断增进。
总之,戒学是佛教的基础,定慧二学,是戒学的上层建筑。假如戒基牢固,就可以出生万善;反之,如果戒基倾斜,那整个佛教,恐怕会有动摇而毁灭的危险。
一、前言
纵观今日国内的佛教界,各地都在积极地创办僧教育。在此,也不惮孤陋寡闻,一呈管见。唯愿能抛砖引玉,引发教内饱学之师,以及社会上热心扶植教育的高达人士,共同参与研讨、商榷,多予指正与策划。冀望通过各方的不吝赐教,使我们的教育能更上一层楼。
德育教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古今中外,每个时代和社会,随不同的民族、信仰,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就相应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因此。德育教育的内容也各不相同。尽管它随着时代和社会,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但是。任何国家和社会都不可缺少道德教育。在此,我们并不谈国家、社会的德育教育,而是就佛教界,确切地说,是以尼众佛教徒为对象。就五台山普寿寺这十多年的教育实践,谈谈出家尼众的德育教育。当然,尼众的教育,不单是德育的教育,它涵盖着丰富的内容,而归根结底。无非就是佛教的教育。也就是如何具体去实践佛陀的教育思想。
下面,首先说明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然后,简单地叙述苑训及介绍本苑的三大修学纲领,并略显在企业的支持下,弘化教育初见成效。
二、基础的教育
回顾释迦世尊当年施行的教育,不仅契理,而且契机,因此才说:“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虽然归元无二路,但方便毕竟有多门。八万四千法门,法法皆妙。门门无碍,对于出家的佛弟子众来说,修毕佛法的内容归纳起来无非就是戒、定、慧三无漏学。
那么,什么是佛教的基础教育呢
答案是肯定的:戒德教育!何以知之
因为戒定慧三学,以戒为基础,戒学的教育是根本。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一个出家人,不同于俗人,并不单单是外表的剃发染衣,根本的差别还是在受戒上。从十戒乃至菩萨戒,出家人只有以戒来规范身口意三业,才能作众生的福田。因此,戒德的教育实际上就是培养出家人的道德修养。而道德修养可以说是佛教的核心,是佛教信仰的根本所在,也是佛教教育的终极目标,更是衡量佛教人才的尺度。现代社会的佛教青年,不仅需要渊博的学识,上弘下化的能力,更应该是品德兼优,深信佛法,具有一定行解修持的僧尼。那么,该怎样培养如此高标准的人才呢
1、三学次第
佛陀的教育,不仅兼施戒、定、慧三学,而且,非常注重三学的前后次第,佛先教戒学,令弟子们修养品德;再教定学,使弟子们的身心获得安宁;后教慧学。启发佛子们的智慧。因此,三学的先后秩序非常明显,三学相资,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智慧的圆满达到彻底地解脱。故在律中,有婆罗门问阿难:世尊何故制增戒学
阿难回答:为调三毒故。云伺为学
为求四果故。佛陀的戒、定、慧三学,犹如现代教育的德、智、体三育。但德、智、体只是世间的教育,而戒、定、慧三学却通于世出世间的教育。
可见,德育教育,实际就是戒学的教育。它是三学的基础。通过戒德的教育,不仅能陶冶佛弟子的灵性,使出家人的性情逐渐趋向真善美的境地,更重要的是,通过戒律的约束,令弟子们收摄身口,进一步去掉妄想杂念,不再心猿意马,于是,心灵逐渐趋向宁静,便能契悟本性。而且,通过和合僧团中,辗转相教,辗转相谏,辗转忏悔的训练。令弟子们在道业上不断增进。
总之,戒学是佛教的基础,定慧二学,是戒学的上层建筑。假如戒基牢固,就可以出生万善;反之,如果戒基倾斜,那整个佛教,恐怕会有动摇而毁灭的危险。
2、机教相契
既然三学之首是戒学,戒学的教育其实就是戒德的培养。律中,戒学又叫做增上戒学。增上,就是帮助、增强的意思。由于戒德的修养,能令我们的人格更加圆满。因此,戒,又名学处。具体对尼众僧团成员来说,优婆夷,有五戒学处;沙弥尼,是十戒学处;式叉尼增学三法:本法、六法、和行法;比丘尼,有比丘尼学处;一直到菩萨,有其相应的菩萨学处。佛陀教化最殊胜处就是机教相契。既能观机施教,就能随病与药。所以,随不同的人,有相应不同的学处。
戒的目的是防非止恶。它不但不是束缚,反而含有绝对自由的含义。戒律本来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能以戒律轨范我们的身心,不去侵犯、恼害众生,那么,大家都能过自由的生活。从佛教的观点来看,佛弟子起码要具备的五种基本道德:第一、不杀生即仁爱,第二、不偷盗即重义,第三、不邪淫就是有礼,第四、不妄语即诚信,第五、不饮酒是正智。这五种都是做人应具有的基本道德行为。而出家的佛弟子 ,更在此基础上,有沙弥尼的十戒,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再加上菩萨戒。可以说,三聚净戒是大小二乘等持。因此,持戒是出家人的日常生活中道德行为的具体裎,是求解脱、证菩提的保证。一个佛弟子,必须在日常行为中,随时随地努力去止恶行善,才能逐渐完善的人格。
三、教育的指导思想
明确戒学是三学的基础教育后,随之而来的是,到底应该怎样去具体实施戒德的教育,是否是按照戒律,死搬教条地去教育学僧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此机械地教育,必将导致教育的失败。因此,我们从初发心要出家的女净人开始,一直到大比丘尼,始终以苑训为教育的指导思想。以下是对其含意的概略叙述。
1、修道正见
第一偈:“建立和和僧团,进入出家轨范。树立正知正见,培养老实真干。”
为什么要在僧团中实施对出家众的教育,乃至在僧团中培养正知正见?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就应该略为追溯佛陀在世的教育。如果不认识原始的僧团佛教,不了解中国的传统丛林佛教,就不容易创造现代佛教教育的光辉。
世尊一成道,就开始随度化根机成熟的众生,因此,鹿野苑度五比丘出家,世间正式出现了三宝。在原始佛教中,有许多感人而亲切的教化。因为佛陀非常注重直接对弟子的心灵教育,所以觉悟者不计其数。后来,出家众日益增加,就创立了僧团。并且,制定了僧团中共同遵守的六项准则,即六和: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佛陀在僧团中宣扬圣教,广度群生。由此,随佛出家的僧众日益增多,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僧团。在最初的十二年中,僧众清净,没有违犯的弟子。后来,由大权菩萨的示现,随其所犯,便制定了戒律。
在维系僧团共住的六和中,正见是非常重要的。大家知道,八…
《尼众僧团的德育教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