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參老法師于文殊菩薩聖誕開示
諸位道友,今天是文殊師利菩薩的聖誕日,我們紀念聖誕日的時候,最好的方式是什麼?是接受文殊師利菩薩的教授,就是做一個最聽話的弟子。文殊師利菩薩教我們怎麼做,不是我們剛才大家念,念是回憶,念的目的是什麼?是讓我們去做,那就是最聽話、最孝順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所教授我們怎麼樣做,我們去如法而做。這是紀念聖人最好的方法,聽他的話,照他囑托去做。
那文殊菩薩教我們做什麼呢?囑托我們什麼?教我們第一個是厭離世間。我們自己應當回顧一下,我們對這個世間相是留戀嗎?是厭煩嗎?是要脫離嗎?是要了卻嗎?當然我們諸位道友都是想,有出家的,還有沒出家在家的,四衆弟子都要想離苦得樂。離苦得樂就是解脫,那你就應該照著菩薩教導認識認識這個世界;當你認識這個世界之後,生起一種厭離心,要脫離這個世界,文殊菩薩教導我們認識這個世界的苦,要把這個世界所有一切苦難,乃至咱們認爲幸福的,其實也都是苦難都要認識清楚,這樣我們就沒有貪戀心,就能生起出離心。
光出離心還不夠,你還得發大悲心。自己出離了,把我們所認識這個世界的苦難給一切衆生講,讓一切衆生也脫離這些苦難。這就發出離的同時還要大悲,這兩種都要靠智慧,得向大士學習,我們就學習文殊師利菩薩,得有智慧,得有般若。若沒有智慧,沒有般若的時候,你厭離心是不會強的。有了智慧,認清楚這個世界全是苦的。
但是這個苦怎麼來的?是你召感來的。盡管我們每天道友們都在學出離法、都在修行,但是心,我們自己明白,被過去的業,現在所起的惑;因爲過去的業果,對你的心,你降伏不了的,知道是苦了,別再召感了。這苦是現在受的果,這苦果怎麼來的呢?你過去造的因所積聚的。我們想離苦,先斷因,別再造了!知苦斷集,知道苦,但是我們的心我們降伏不了它。
我們雖然聞見法了,由過去的善根,今生得遇著勝法,聞到法了。佛法,就是告訴我們怎麼樣離苦的方法;離苦的方法,就是你別再造因了,沒有因就沒有果。現在我們就是不能夠按照大士教授我們的斷集,別再造因了。由于我們智慧力不夠,煩惱斷不了。爲什麼斷不了?因爲你心裏頭天天還在起惑,起惑是因,還在造業。假使我們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所有這種亂象,都是過去造的業,那我們現在別造了。業是果,那別再造因了。但是現在今天在我們這個法堂之內的道友們,都知道斷集,不造業了。知道是一回事,真正心裏不起念、不造業的功夫還沒到。
要能夠止心不起念,一切的惡念沒有;沒有惡念,當然不會感惡果,也能把過去的惡果,集善因,從善因來消滅過去的惡果,就是現在我們的生老病死。但是你心裏一天的想什麼,那就是起的業。我們想盡在叁寶當中,念佛念法念僧,每天都這個。當然這是善念,善念能轉變過去的惡果。如果不能轉變,我們要修行什麼呢?但是你轉的力量夠不夠。
例如我們現在大家念“嗡阿惹巴紮那谛谛谛谛谛...”,“嗡阿惹巴紮那谛谛谛谛谛...”是什麼呢?消滅我們過去一切的惡果,用文殊師利菩薩智慧轉變我們的惑,轉變我們的業,都把它轉成善業。“嗡阿惹巴紮那谛”就是成佛的因,以這個因得到成佛的佛果。但是這是個轉變過程,在這個轉變過程,假使大家功夫用得深的話,從早到晚,你自己觀照你的心在想什麼?
如果你把你的心念束縛到一定程度上,過去我們有的道友用過這樣的方法,我小時候也用過,當你預備一張清淨的紙,起個惡念你點個黑點,起個善念點個紅點,那你就這麼記吧!一天點下來,看是紅點多、黑點多。假使如果你的善念多,惡念沒有了,你的因已經成熟了,容易開智慧,這是一種檢驗自己的方法。如果你能記得到我一天除了給叁寶誦經念佛念法念僧之外,其他的念頭沒有,一切貪愛的心都沒有,漸近道矣!這時候你的心跟道相結合了。
我們念經的時候是不是善念呢?讀誦大乘當然是善念了,這是念經念的功德。但是經上所說的什麼話,那是教我們做的,不是光念念就完了的。你再進一步把你所念的經,就是佛教授我們,讓我們去做的。經,就是佛跟我們說話,佛跟我們說話教我們怎麼樣做,怎麼樣去斷煩惱,怎麼樣去證菩提。那我們做的如何,這就是進一步了。光讀誦不行,得思惟,思惟經上所教我們做的。就是佛說的話,教我們怎麼樣去做,怎麼樣去想,口裏怎麼樣去說。在你念經時候,你口裏念的大乘佛法,念的佛的教授,口業是清淨的。身業,當你念經坐那個地方,或者跪到那個地方去,身業清淨。問題出在什麼地方?意念,咱們的思想。我自身檢查,我個人是這樣子的。這一部經念下來,回顧一下,好多妄念夾雜裏頭,不是從頭到尾清清淨淨的按佛所說的去觀想。
彌陀經教我們要一心不亂,不但一個時候一心不亂,而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咱們檢查一下子吧!就是你念彌陀經的時候,從頭到尾你中間有妄念,你不是一心。那不是違背佛的教導了嗎?一天如是,不能天天如是。你今天念彌陀經的時候打了些妄想,自己诃責,向佛忏悔。明天再念的時候,應該愈來妄念愈少,這叫有進步了。而念的經,經上佛所教我們做的,我們的思想就照著佛教我們做的去做,那絕對就成功了;成功的意思就是解脫了,了了生死了。
如果你能這樣做的時候,煩惱絕對斷除。如果沒有這樣做,那念是念的功德,你對這部經只有讀誦的功德;讀誦的功德只是人天福報,不能證道。我們念金剛經的時候,金剛經裏頭說的你功德很大很大,但那不是了生死。金剛經所說的最重要的,就是須菩提請問佛:雲何住心、雲何降伏其心,說我這個心住不下來,怎麼樣使我心能安住?就是不動念。那我們降伏不了,我不能讓我的心,一心的常念佛、常念衆生。常念衆生,就是要利益衆生;常念諸佛,就把諸佛的佛法傳達給衆生,讓衆生依著佛教。那這個心爲什麼住不住?所以他請問佛雲何住、雲何降伏。佛告訴他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整個金剛經就這麼一個意義,乃至于般若部門全是這個意義。
那我們就檢查我們的心有沒有住?住在什麼地方?怎麼樣降伏?假使說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沒有境,這個心怎麼生?不生了,無生。這就究竟了,不但一切煩惱不生,一切善念也不生。
就是說我們平常用功念經的時候,你自己問問自己心,在這個時候生心沒有?生的是什麼念頭?心有念,有念就是妄;心到無念,無念就是真,這就靠你自己的功力了。乃至于你禮拜,就是讀誦大乘乃至禮拜的時候,你心在想什麼?像我們最初求的時候,觀想佛像,我禮到文殊師利菩薩,觀想文殊師利菩薩,文殊菩薩加持我。在我們最初開始用功磕頭禮拜的時候,注重有相法門,等到最後你拜到深入的時候,能禮的我不存在了,所禮的相也不存在了,達到無我無人。這就是咱們拜忏時候,“能禮所禮性空寂”,它的體性是空寂的,在這個時候你的心,跟佛的心,跟你能禮的心,所禮佛的心,合爲一體。能禮是感,所禮的佛是應,就叫“感應道交難思議”,不可想像了。乃至于沒有能禮,也沒有所禮,爲什麼?性空寂,體性是空的。這是高深了,這種境界我們現在還達不到。但是你的心,能禮的心跟所禮的佛,就是你的觀想力跟佛加持力相通了,所以不可思議,“感應道交難思議”!
在這個時候,你爲你自己求成佛、求消災免難,效果是非常殊勝。給人家回向,道友們求你讓給回向,不論他求任何事物,你應當以無心來應一切有心,效果非常大!這個道理恐怕我們道友一時達不到;但是你最終的目的是達到這——能禮所禮性空寂,能念所念性空寂,能說所說性空寂,一切什麼無能無所,體性是空寂的。
如果大家紀念文殊師利菩薩以這種心紀念,能紀念的心跟所紀念的文殊師利菩薩一心,無能無所,心心相契,這就是不可思議了,這叫“感應道交難思議”!不是我們想像得到,也不是我們妄想去想,你所求的功德是無量的。無論大家讀任何經卷,要以文殊師利菩薩的智來讀經。那怎麼讀呢?就是我們念心經的時候,照!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當你無論念哪部經,使你的智慧照。這個照裏頭沒分別。所以過去古德他在短暫時間念經,或在一個小時之中,他念了一部華嚴經,或者念一部法華經,或者是叁藏十二部經典,他不是口念,也不是心裏想,他是照!
照的含義,就是我們大家每天都念心經,念完心經沒體會到照的含義,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照!不論觀世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地藏菩薩,無論哪一位菩薩,他不是用的分別心,他用的是文殊師利菩薩的智慧。智者是照,沒有分別。咱們現在有能有所、有取有舍、有求有應。但是以文殊菩薩的智慧說,無能所;無能所才能得感應,感即是應,應即是感。就是道和心,道者就是心,咱們的心,跟文殊師利菩薩的心,跟諸佛的心,合爲一體。道交,沒有交,道是通的,這才叫道交難思議。就是你在修行、禮拜、念經、讀誦的時候,都是文殊菩薩智慧,只是照而已!無能無所,無聖無凡。如果這樣來紀念文殊師利菩薩,你是真繼承文殊師利菩薩了。
我們作法會即是沒作法會,作法會是形相,文殊智慧不是形相的。剛才我進來,我看大家念“嗡阿惹巴紮那谛谛谛谛...”,就是谛。谛是什麼意思?文殊師利菩薩心,跟一切衆生心,跟十方無量諸佛心,就是谛谛谛谛...。谛,就是沒有,萬法皆空,唯此一心,心亦不立,就是谛。當咱們念谛谛谛谛谛...的時候,咱們心跟文殊師利菩薩心化…
《夢參老法師于文殊菩薩聖誕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