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死,對于生死恐怖,不敢求大乘,永離生死就算了。所以本來是想修大乘定的,但是退墮到二乘地,得個一個了生死就好了,未發菩提心。但是這不是永離的,沒有成佛,絕對不能永離。雖然分段生死了了,變易生死還存在,這是二乘人所不能理解的。必須得發大乘心,斷二種生死,不但斷分段生死,要斷變易生死。這個拿小來诓大的意思。
又假使說若能依著一實境界,前面講依著一實境界,這樣最初發心是依著一實境界發的心,所習的禅定就是止觀雙運,修止的時候一定有智慧力量、有觀力。因爲有觀力,就知道這一切法都是心想生的,無一切法。心生種種法生,都是因想而生起的,因想而生的想無實具。所以在《金剛經》上講,一切法都是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因爲它體不實,沒有,沒有真正的實體,就是虛假的、幻化的。這種禅定只得到世間上的小享受,定下來,不煩亂,減少世間的煩亂而已,不能了生死,也證得不了涅槃。
【如是修學一切諸禅叁昧法者。當知有十種次第相門。具足攝取禅定之業。能令學者成就相應。不錯不謬。何等爲十。】
複次地藏王菩薩教授我們,這種禅定有十種相。這十種相都是禅定所起的作用,禅定所起的業用。修世間禅定的衆生跟他所有的願望相應,他修的定力跟世間相相合,出世間得不到,了生死辦不到。了生死的禅定也要得斷見惑跟思惑,世間禅定是斷不了惑的。所以地藏菩薩說要修學一切諸禅叁昧法的衆生,應該知道有十種次第相門。修定有世間定、有出世間定,有頓超直入的叁昧定,或者修習無相禅定,我們世間禅就是有相的禅定。但是這個禅定方面有十種相門,成就禅定的這個事業,成就禅定的作用。
如是修學一切諸禅叁昧法者。地藏王菩薩說如果修學一切禅定,修習禅定法的,應該知道,應該懂得,知道就是應該明白它是有次第的。有好多次第呢?十種。這十種都是攝受的禅定的修行的業用,你依著哪一種修行就得哪一種相應,沒有錯誤的,沒有相謬的。這是總說,要離開世間相修習無相的禅定,或者依著世間相修習有相的禅定,把這有相禅定跟無相禅定大概分成十種相門。就是止觀雙運的止,修習止的十種法門。止就是禅定,禅定簡化說就是止。你如果不按這十門法所規定去修行,你世間禅也成不到,出世間禅更成不到了。那這十種門的含義是什麼,以下就解釋這個十門修禅定的它的名相。
世間初禅都不容易成到,咱們一般缺乏定力,幹什麼事心定不下來。你定不下來,判斷就錯誤,這個是是是非,怎麼樣做才能對、才能成就。因爲你定不下來,這個慧心,智慧心産不出來。慧是分別了解,你的取跟你的舍,你下不了決定,就是沒定力。就像我們做一件事,這個事做不做?還有人家找你合夥做生意,你想做,也想賺錢,又怕賠錢,怎麼辦?決定不下來,那你修一下子。怎麼修?靜下來修一修。例如我們平常做什麼事情,有人跟你說,你當時不敢下決定,說等我想一想、等我想一想。等你想一想那個就是定,定下來生的智慧,就是把這個事情從頭到尾想一下子,可做、不可做;可做占幾分,不可做占幾分;可做占六分,那你就可以做了;不可做占六分,那你絕對不能做了。這是自己的判斷力,這個還是合法的。當我們修行時候,止得靠你的智慧觀察,觀察時候它有方便善巧。修習定之前有二十五種方便,咱們這不一一解釋了,大概舉個例子,大家可以去查。總說按十種講。
【一者攝念方便相。】
修習禅定,你得把念頭收攝好。妄想紛飛的能修禅定嗎?攝念,不容易一下就把念頭收回來,東想西想的,就把這念頭統一起來。怎麼樣能統一呢?不是那麼簡單,得把五欲境界“財色名食睡”蠲除。你有“財色名食睡”還能修行嗎?叫诃五欲,棄五蓋。“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把它诃斥棄舍了。調五事,行五法,這就是簡單的摩诃般若波羅蜜,修止的法門。
【二者欲住境界相。】
怎麼樣欲住境界相呢?內裏頭觀你那個心,不動的那個心。心一定緣外邊的境界,心心必緣境,把一切境界停下來,唯觀一心。簡單說,你把你心裏所有的想法都不讓它想了,靜下來。心不攀緣,什麼外境也不攀緣,甚至連念佛都不要念了。你靜,想修定,念佛定不了的。你不念了,攝靜下來,修定,一點雜念沒有。這個叫直心正念真如,真者是真實不虛,如者如如不動,就恢複你本來那個心,凡有一念,凡有念皆是虛妄,這樣心靜止下來。心各個有各個的心所,心所緣的境界相都停歇下來,這樣子就攝念方便。想要住在境界相,把境界相都消失。欲住境界相的時候,不讓它住境界相。這個在我們修觀的時候,有很多方便。修數息觀數數,數數的就靜下來了,都是方便的。這個就教我們直心正念真如,觀真如法真實不虛、如如不動的,把你所緣的法都停下來。
【叁者初住境界分明了了知出知入相。】
觀呼吸,又叫數息觀。你出息入息,一出一入,最初是了了分明,定在這個出入息上。這是習定的方法,初步的習定方法。這不是大乘境界,這是方便善巧,習定的方便善巧。由這個善巧,你的心能夠安住下來了,能夠使心安住。這叫觀呼吸,這是一般的修定的方法。你就念著出入息,出入呼吸,觀觀觀觀的就定下來了,別的什麼雜念都沒有了。只有觀呼吸,你的心就住在出入息上。從這個心定下來之後,再修真如實相觀。真如實相觀就是初步修行真空絕相觀,在《華嚴經》上叫真空絕相觀,一切法都是空的。這個空是假空,觀是真空絕相,這是華嚴叁觀的第一觀真空絕相觀,真空是沒有一切相。把這個心住在什麼上頭呢?諸法皆空,住在空上。修行的過程,你能夠心安住于空上,漸漸就定下來了。但是我們最初不是一下子心就能住在空上,你先練練出入的呼吸,要清清了了的。但你最初修下手的時候,念念就念錯了,念念就失念了;再回來,一定清清楚楚的出息入息;等念念出入息都沒有了,就定下來了,這是方法而已。
【四者善住境界得堅固相。】
修出入息觀,你把你這個一切妄想心都沒有了,就住入出入息觀。
【五者所作思惟方便勇猛轉求進趣相。】
再修真如實相觀。出入息沒有,空的,完了進入真如實相觀,就是真空絕相觀。在《華嚴經》修真空絕相觀,就是一切法不立,沒有,心裏其他什麼念都不起,沒有思惟。但是你不能進入,得修方便。怎麼修這個進入?修安般若法。
【六者漸得調順稱心喜樂除疑惑信解自安慰相。】
安般若法就是觀這呼吸的善巧方便,由這個善巧方便而推進到絕相。善巧方便完了,這個方便不要了,心裏調順了,這前頭就是善巧方便。稱心喜樂,除疑惑信解,自安慰相,這個就修的體真止觀。體真止,跟定相應了,你這個心真正定下來了,發生淨明,你覺得自己的心很清淨了,清淨了就發一種智慧,智慧就叫明,就照了,這個時候你的覺知照了你這個心,一念不生,萬法皆空。在這個境界不是一個月兩個月你能修得到的,這在文字上說得簡單就過去了,在你修的時候很難。先把心製中一處,把這一切處照了,就叫覺明。覺明,什麼疑惑信解都沒有了,都除掉了,就是一個清明相。但是得到這個相的時候,這就叫定法了。這個定法能攝持你的心,心一點散意沒有,製心一處;把你心製心一處,達到這個境界,這個時候你會開智慧的,不明白的事,你理解不到的,一下子明白了,明白了就有智慧開顯。如果我們對經上很深奧的文字義理,當時不能進入的話,你就靜下來,把一切都放下,靜到真正産生明了,再一回照這個問題,你馬上就能開覺知,就覺到這個問題怎麼樣理解。這個時候就叫安般若,就是你修定的利益。
【七者克獲勝進意所專者少分相應覺知利益相。】
最初開始時候,你必須得清清楚楚的一呼一吸、一呼一吸,這是觀。等那呼吸停下來了,因爲呼吸是沒到定,等到呼吸停止了,已經到了一定定點了,你就明白了。這還是世間相,這不是出世定。定完了就空,空完了産生明淨,明淨是自己內心清淨,非常歡喜,非常愉快。這個時候心所生的全是善心所,産生智慧,這叫知見明了;心裏頭一點挂礙沒有了,非常愉悅,這叫解脫。這個時候心裏頭一切境界相什麼都沒有,心裏頭調和柔軟,寂靜現前,這與定叫少分相應,在這個境界相漸漸的再向前修才能起觀。
我剛才講華嚴講真空絕相,什麼相都沒有。真空不空,不空是什麼?體。體是什麼?真如,就是法界相,《華嚴經》的禅修最初開始就是這樣想。但是這是世間的,成就了才能到出世間,這是從此能進入一切法空。這屬于人空,人空而後才能進入法空。剛剛的進入法空,再繼續往前修、繼續往前修,那就是出世間的空義了。克獲勝進意所專者,少分相應覺知利益相,剛才解釋的就是這幾句話。
【八者轉修增明所習堅固得勝功德對治成就相。】
再進入,把這個修定的力量更向前進修,增加你的智慧。定能生慧,慧能照了,在這個時候得到功德。所習堅固,得勝功德,能夠對治你的所成就相,對治成就相不貪著了。但是這還是叁界之內的,這是初禅境界,還不是出世間的禅定。
【九者隨心有所念作外現功業如意相應不錯不謬相。】
因爲你這個定力增長了,心的智慧就增長了,對于你所修的定力能夠堅固,隨時以一入一坐就能産生定力,定有明的照了,這時候生起勝功德能夠對治煩惱。這個對治煩惱不是斷,只是對治,讓它降伏下去了。這個時候你心裏所有的作意,能夠産生功德利益。作意沒有惡念,也沒有一切境界相,連善都不生,善惡兩途統統靜下來,跟你思想、跟你意、跟你心相應,不錯不謬。這個在教義上講叫九次第定,因爲你由世間定才進入出世間定,那出世間定就深了。
【十者若更異修依前所得而起方便。次第成就出入隨心超越自在相。】
因此若更異修,依著前所得的力量,定的力量,又産生起的方便,次第成就,出入隨心,超越自在相。這種境界還屬于人間的寂定,屬于四禅四無色定。以這個觀念熏習一切禅定的功夫,人間的定力,在教義上說這是初禅所起的禅定的方便力。這樣向前又進修,次第成就,這時候出入的心起念止念,就是起心動念,這時候有、無,有跟沒有,空跟不空,沒有這個分別的念頭了,心念沒有這個分別了。這個時候才能進一步觀察到心,一切的出息入息、出念止念都是依心的自在,第十種就是次第相。
【是名十種次第相門。攝修禅定之業。】
修禅定的這個業,修禅定這個作用,就是說你在修唯心觀,或者修真如實相觀,或者說世間相的禅定、出世間禅定,他們的次第一步一步、一步一步,從世間的定到出世間的定,這是依著次第而言的,不是頓超的。像禅宗講不依次第,頓超直入,直觀心性,觀到唯心所現、萬法唯心,心淨則一切境界相全息滅了,境滅心淨,那種禅定是大定,那是出世間的禅定。但是地藏王菩薩跟堅淨信菩薩如是說的,這是凡夫最初修禅定的開始,從初禅天到二禅天、叁禅天、四禅天,這是淺近的。在地藏王菩薩跟堅淨信菩薩說的時候,淺近的禅定含攝著甚深的禅定。這個意思大家懂吧?雖然是跟一般的修人間的禅定,它不同點是什麼呢?這個禅定裏頭不是究竟的,是方便善巧的禅定,所以堅淨信就産生問號。
【爾時堅淨信菩薩摩诃薩問地藏菩薩摩诃薩言。汝雲何巧說深法。能令衆生得離怯弱。】
堅淨信菩薩就跟地藏菩薩說,你說這個不是深法,應該說甚深的法。汝雲何巧說深法,能令衆生離怯弱?意思就說這種世間的禅定不是深法,還希望地藏菩薩善說巧說,加方便善巧,能令衆生離這個怯弱思想。怯就是不敢去修,怯的意思就含著弱、沒有力量,這一類衆生是指著鈍根的衆生,要想修大乘的。空假中叁觀是四教定的,《華嚴經》是真空絕相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這種觀即是定、定即是觀。這段的意思,就是要怎麼樣善巧方便,讓他們能夠修大乘的觀行,能起甚深的覺悟。堅淨信菩薩就說,你向來所說的是世間的禅定,這是沒了生死的;要想了生死、證涅槃,大乘的方便善巧的禅定功夫,一實境界的禅定與智慧不是這樣子的。是不是菩薩顧慮這些衆生都愚鈍,對于一實境界不能頓入、也不能理解,這種觀行不是一實境界的觀行,所以堅淨信菩薩請地藏菩薩要說一乘境界的真如實相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因爲不能夠信一實境界才假方便善巧,堅淨信菩薩又請地藏王菩薩說甚深法,不要顧慮衆生他的怯弱。怯弱就是大乘法不能進入,根性下劣的意思。就是勸請的意思,勸請地藏菩薩說深定說深的智慧,地藏菩薩就用方便善巧再跟堅淨信菩薩說。
《占察善惡業報經 14》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