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見賢思齊▪P10

  ..續本文上一頁輕罪如四重無異。今諸仁者不能動此惡龍者,或戒力有不逮耳。”

  

  錄自《五戒相經箋要集注》頁二○八

  

  第五則:一心修道報親恩

  

  唐朝的黃檗希運禅師,當初去出家的時候,他母親天天巴望著他還俗回家去孝養她,但是禅師並沒有回去,只是一心修道。結果,他的母親因此傷心而掉到水裏淹死了,鄉人很不諒解,都責備他不孝。禅師非常悲痛傷心的說:“我之所以沒有回來孝養母親,就是因爲想以出家修道的功德來超度母親啊!佛陀說過“一子出家、七祖升天”,現在我要以所有出家修行的功德回向給母親升天。”于是,他把母親的屍體從水裏撈起,就在現場火葬,舉火的時候,他說了四句話:“一子出家,七祖升天;若不升天,諸佛妄語。”說完這話,引火一點,他母親就在烈火濃煙的現場升天了。還對他說:“兒啊!我真得好好感謝你,你爲了我忍那麼大的痛苦,不回來見我而努力修道,也正因爲有你這個出家功德的回向,我現在才能升天,倘若當初把你叫回來而不讓你出家,那麼我今天就要下地獄了。”說完,袅袅上升,升天去了,衆人見了這個景象,才了解禅師的苦心,並且贊歎不已。以上是黃檗禅師的公案,可以給我們作見證:佛陀是不會妄語的。

  

  也由于這一段公案,我們可以知道:爲人子女的,出家好好修行,以此功德回向給父母,使他們死後能升天享福,這種孝行比起俗家人那些做皇帝,做總統的,對父母所報答的恩德還要殊勝得多了。怎麼說呢?等你能做皇帝、做總統的時候,父母年紀也大了,還能享多久的福呢?況且人間的福報比起天上,實在相差一大截。天上的福報不但殊勝,時間又長;人間的福報有限,時間又很短促。所以,你們若想真正報答父母的深恩,就要好好修行,一心辦道,要想辦道,首先要從持戒著手。如果你的戒行清淨,功德殊勝,用這功德回向給父母,才是真正的大孝啊!

  

  錄自《戒學淺談》頁五二~五四

  

  第六則:安心受報出叁界

  

  修行人有叁寶加被,龍天護祐,怎麼老修行的人災難還這麼多?你們看,反而是愈有修行的老和尚,臨命終時,可能大病一場、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他今生、前生、無始劫以來,一定多多少少造了惡業,宿生的冤家債主看到他有修行,快要出離叁界,怕找不到人可以還債,所以趕快找上門來討債,因此他業障大、病苦多。最明顯的例子是玄奘大師的師父——印度的戒賢論師,晚年的病苦難堪,文殊菩薩告訴戒賢論師:“你過去二十世前是國王,因爲暴虐人民,死了應該下臼杵地獄去受苦。爲什麼你沒墮入地獄呢?因爲你在臨命終時聞佛號、經聲,所以就沒下地獄。之後,轉世做和尚,而且是做了二十世的持戒和尚,累世冤家債主找不到機會向你要債。爲什麼今生找到你呢?因爲你今生修持太好,加上前二十世的功德,今生一斷氣就直升兜率內院,等將來彌勒菩薩下生人間時成佛,不再受輪回。那你二十世以前的那些冤家債主怎麼辦呢?所以今生叫你把臼杵地獄的重罪,轉爲重報輕受,你現在雖然沒下地獄,這病苦的滋味,就如同地獄一樣的痛苦。”戒賢論師聽完了文殊菩薩的話,就說:“我受不了,我想自殺。”文殊菩薩說:“如果自殺,就會掉到地獄去,直接受地獄的苦報。”從這一點,你們要提高警覺,有修行的人,如果自問平生沒有犯戒,到了晚年要是受了一點病苦,可能是了生死的情況,一定要忍耐下來,“安心受報”,加速修行,必能出離叁界。

  

  錄自《戒學淺談》頁叁四叁~叁四五

  

  第七則:不願誦戒的苦報

  

  在《法苑珠林》第九十卷中記載:六朝時代,劉宋國有一位出家沙門,名叫智達,他不誦戒,只是念經,念得很好。在他二十叁歲的那一年,突然去世,死了一兩天,胸口還有余溫,大家就不敢將他入斂。過了兩天以後,他真的還陽過來,就將在地獄所看到的情形,告訴衆人。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當他剛剛死的時候,來了兩個人,一個站在門外,一個過來請他去坐轎子。原來這兩個人是陰間的鬼卒,用轎子把他擡走,走得好快好快,一會工夫就到了一道紅門的前面,一進門,堂上坐著一個人,戴著帽子又穿龍袍,坐在龍床上,很莊嚴的樣子,這個人就是閻王爺。閻王爺看到他,就對他說:“你身爲出家人,怎麼犯這麼多罪過呢?”他一頭霧水,也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罪過。閻王爺就告訴他:“你做沙門受了比丘戒之後,從來不誦戒,這不是犯罪嗎?”這下子他沒話說了。閻王爺知道他會誦經,就叫他誦“法華經”,誦了叁卷之後,就叫他停了,並且交待那些獄卒送他到地獄去受一點苦。兩個牛頭馬面的人,就把他帶走,走了幾十裏路,慢慢的聽到一陣陣受苦的叫喊聲,繼續往前走,聲音愈來愈大,叫得很難聽,並且路上也愈走愈暗,後來就到了一個很高大的鐵門前,鐵牆也很高,這時候,他心想:莫非這就是佛經上講的“地獄”?糟了,自己到地獄來了,這下子真正害怕起來了,開始後悔當初在陽間怎麼不好好修行,現在死了,來到這裏,一切都身不自主了。唉呀!真正後悔來不及了。那兩個牛頭馬面就把他拖入門內,裏面一片黑漆漆,只有偶爾一點火光閃來閃去的(若在陽間替人誦經,沒有誦完全,死後到地獄,就在這種一閃一閃的火光下補經),火光閃了一下,他看到一個人被牛頭馬面抓著走,他走慢了,牛頭馬面就用叉子叉在他的身體上,血就像流水一樣流出來。接著向前走了約兩百步,看到一個米囤(一種木製的桶子,上面有的用竹子或稻草圍起來,專門裝米用的)有一丈多高,兩個鬼卒就將他丟到米囤裏面的火中去受苦(因爲他吃了施主的道糧,盜食僧食的人,就要受這種苦)。一般的米囤是裝米,地獄的米囤,裏面裝的是火,智達在米囤裏面被火燒得不省人事。過了好久才醒過來,那兩個鬼卒又拉著他向前走,走到前面,看到了“鐵镬”,裏面有熱滾滾的油,正在煮著罪人,那些人痛得要爬出鐵镬外面,牛頭馬面又把他們叉進裏面去。那些爬出來的人很難看,眼睛突出來,舌頭一尺多長,有的腸子都掉出來了,拖在地上,但是就沒有斷氣,慘不忍睹。那兩個鬼卒,正要把他拖到油镬裏去受苦,他很害怕,就請求獄卒先讓他拜拜佛,才把他放進油镬裏面。于是他就至誠懇切的跪在地上忏悔,祈求佛菩薩保佑他免受這個苦。由于他以至誠懇切的心在求忏悔,罪業消除了,拜了好一陣子,擡頭一看,油镬沒有了,那兩個獄卒又拉著他向前走,走到一座小樓前,門樓上坐了一個人,對他說:“和尚,你是重罪輕報。”他走到樓上,突然碰一聲,掉了下來,掉到他自己身上,就醒過來了,像是作一場大夢一樣。經過這一番苦,這個智達和尚從此以後都按時誦戒,吃齋—不非時食,一切都很認真行持了。

  

  另外一個故事是發生在隋朝。隋朝時代,有一個出家人名叫釋慧昙,他的職事是寺中的當家,有點地位的人。有一年結夏安居的前一天,就是四月十五日,寺院裏的僧衆要誦戒,他持反對的意見,他說:“戒有什麼好誦的,常常誦,常常誦!現在應該請人來開示,講有關參禅的工夫、成佛的道理,給我們學習,使我們早點開悟就好了,何必常常誦戒?”因爲這個慧昙和尚有點勢力,他的意見,大家都不敢違抗。這樣一來,結夏叁個月,沒有誦過一次戒。到了七月十五日解夏那一天,大衆僧要集合自恣的時候,看不到這個和尚。大家就到處去找,終于在墳場裏找到他,他睡在古冢裏面,全身流血,像是刀子劃過的痕迹。他告訴衆人說,有一個很高大的男子,拿了一支叁尺長的大刀,在他身上劃來劃去,說他不應該改變布薩,不准大家誦戒,所以才要這樣處罰他,使他受苦。從此以後,他再也不敢說不用誦戒了。

  

  錄自《戒學淺談》頁二六七~二七二

  

  第八則:禀遵佛製不犯戒

  

  《資持記》中記載說,有一群比丘在曠野中行走,遇到土匪,將他們的衣、缽通通搶走。土匪搶走了他們的東西之後,怕他們走去前面的村莊告狀,就想辦法要阻止比丘們往前走。有的說殺了他們,其中有一個土匪知道這些出家人持戒清淨,不傷害任何生命,甚至不折生草。所以他就建議說:“我們可以用長的生茅草系住比丘們的手,用短的生茅草綁住他們的腳。比丘們爲了護持不折生草這條戒行,就不敢亂動,這樣的話,比丘們就無法到前面村莊去告狀,我們就不會被抓。”做了這個決定之後,這群土匪就用生茅草將比丘們的手腳捆起來了。這時候,其中一位老比丘“語諸年少比丘:“汝等善聽!人命短促,如河駛流。設處天堂,不久磨滅;況人間命而可保乎?既雲不久,雲何爲命而毀禁戒!”老比丘對諸年少比丘提示。說:“人的生命是很短促的,就像河水迅速流過一樣。即使是生在天堂,天壽亦有盡期,何況是人間短暫的壽命,能保得住多久呢?既然人身的壽命不長久,怎麼可以爲了保住生命而毀犯佛製的戒法呢?”大家聽了這番警策的話,就站在那裏不敢動,因爲一動就會把草弄斷,斷了草就犯了“壞鬼神村”這一條戒了。他們爲了不犯戒,便任他日曬雨淋。可見一個道力堅強的人,了解生死的道理,他甯願死也不犯戒,遮戒不犯,更不會犯性戒了,但是,這種情形如果沒有證道果,又沒有長老比丘帶著,大家可能還是會犯,因爲這是遮戒,犯了可以忏悔,性戒就不通忏悔了。

  

  錄自《戒學淺談》頁二二○~二二二

  

  第九則:恭敬年老的比丘

  

  接著談海板公案。在印度近海的地方,有很多小島,有一次,有幾個比丘們乘船過海。到了海中央的時候,風浪很大,將船吹翻了,這些比丘就在海中漂浮。其中一位年少的比丘抓到了一塊木板;因爲這時候有塊木板就是你活命的機會,有了木板,不會沈到海底,可以慢慢漂到海岸上去,或是可以等到別人來救你,所以這塊木板是很重要的。正在這時候,有一位老比丘就對這位年少的比丘說:“你忘了佛說過,年少比丘要恭敬上座比丘的話…

《見賢思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