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见贤思齐▪P9

  ..续本文上一页作男女非礼之事,但×君昔时初入社会,少年得志,常为诸少女追求之对象,于是倚翠偎红,日与百花为伍,他人羡其艳福不浅,而×君却持身如玉,决不作苟且之事。然而未证圣果之人,淫习未除,每当耳鬓厮磨之际,不免流出不净,久而久之,一念淫事,即出不净,渐后竟至见色遗精,戕害身体,莫此为甚。是故犯此事者,大多夭寿,早赴枉死城;其幸存者,则未老先衰,腰酸背痛,百病丛生,悔之晚矣。某君今才过半百,弱如八十老翁,近日皈依佛门,特请我以此事劝诫诸青年僧,严持净戒,少接近女性为妙。余因有所感,特为书其书,以诫诸沙弥。

  

  余友某师早年卧病台北时,某夜梦与人行淫,醒来觉惶愧万分,因又按先师“若梦中不能念佛,应即至佛前叩头痛切忏悔,精诚念佛,力竭声嘶然后已”之例,立即奔赴佛堂,求哀忏悔,并伏地痛念佛号,力竭方休。至今迄未再梦。足证佛力不可思议,特在此提供诸位同学作参考。

  

  录自《沙弥律仪要略集注》页三十八

  

  第三十九则:一切女人是我母

  

  理哲尼,俗名周丽霞,年青秀慧,台北市人,与我素不相识。当入学考试时,我初次见到她,忽突口说道:“此人来求学,是我之大幸。”说后,自己亦不知怎出此言。开学后,只觉得她对我特别关心。我怕是宿世怨家,心存戒惧。我规定学僧来我处,须二人以上才可上楼,她却常一人来,我每次制止她,她都说:你比我父亲还老(后来我见到她父亲,确比我年青),我把你当作父亲看,所以我要照顾你,我要来就来,别阻止我。虽严词诃斥亦无效。

  

  今年夏,她左足患风湿。本视学僧如儿女,此时对她尤甚,常领她到远近各地求医。当我藉病离开南光佛学院时,她亦随来护国寺照顾我。某夜我在护法神殿,看到她独自送药入我房去,我又想到她,是怨是亲?即请护法神慈悲指示。是夜梦我立护法神侧,忽报我母亲来,随即见理哲师入,我伫候良久,未见母至,回头见到理哲师,心想莫非她是......即醒。忆昔我初出家时,尝发心办男众佛学院,培育僧才,续佛慧命;但亦愿办三届女众佛学院,以报母恩。然而她亦曾梦到我是她父亲,又梦到我乘宝莲华到西方去,对她说:“孩子来!与我回到西方去。”佛说六道轮回诸众生,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亦尝为其父母,信然。

  

  录自《广化律师亲笔日记》页三二二~三二三

  

  第四十则:振教广化诸众生

  

  华严禅师宴坐禅房,有二居士,联袂来入,说是有志匡时济世,欲想创办一所学校,以培植青年志士,为民前锋。曾经向命相家请教,据说我们“时运不济”,因此疑不敢决,再来叩师请教“命运有定数吗?”。禅师答道:“命无定数。《易经》教人趋吉避凶,若命有定数,吉怎么可趋,凶又怎么可避呢?所以《书经》说:“惟命不于常”。《诗经》教人“自求多福”。至于我佛门中,内从心求,有求必应,求富贵得富贵,求儿女得儿女,求长寿得长寿,可见命无定数。你们只有检讨办学的初衷,是善是恶?若是恶心,则此事不可行,以免受苦报。若是运善心行善事,便应毅然决然,尽力做去,但问耕耘,不问收获,人定可以胜天,终必成功。”二居士欣然辞出。少顷又来二人,系欲官商勾结,偷税舞弊,因命相家说他们流年不利,特来请教“命有注定吗?”禅师答道:“怎么没有呢?常言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古书记载,从前有一个贫士,见客失落一串钱,行前去拾乃一草绳,于心不甘,远立停看,又一人来拾钱而去。他即赖说是他的钱,夺将过来,将此钱买了一条鱼一瓶酒回家,正欲生火煮鱼时,猫来衔鱼逸去,投石打猫,猫未打著,反将酒瓶打破了。由此看来,不是命有定数吗?所以为人应守分安命,莫贪非分之财。”二人听了,垂头而去。

  

  这时侍立在侧的小沙弥大惑不解,长跪问道:“为什么第一次二居士问:命运有定数吗?师说:命无定数。第二次二客来问:命有定数吗?师说命有定数。这是什么道理?”师晓示之曰:“命运之学,是我国固有文化,始创于西周高士王诩(即战国苏秦、张仪之师)世称鬼谷先生。命数虽是有前定,但是只有凡夫,才会为命数所注定,若果豪杰之士,能自立新命,命数是称他不住的。何以故?所谓命者,即过去生中所造之业报。佛经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既有因果之率,即有宿命之数。故知命运的定数,即因果的定律。佛说:“业由心造,业随心转。”算命先生所知道的命运,是此心过去生中所造之定业,所谓“业由心造”。知道宿命贫贱,而能发愤努力,起善心,说善言,行善事,力行众善,广积阴德,亦可转贫贱为富贵;若自恃宿命富贵,便贡高我慢,多行不义,亦必然转富贵为贫贱,此即“业随心转”。命数如是,故对正人君子,欲行善事,宜告之,命无定数,以促其成功;小人们想贪非份之财,当告以命有定数,以阻其为恶。”小沙弥再拜谢曰:“问一得二—得闻命运之理,又得知大士度化众生通权达变之方也”。

  

  (编案:“华严禅师”者,律师自称也,故本文题为“振教广化诸众生”,以符本书编辑之用意。)

  

  录自《醒世周刊》第二十四期

  

  下篇

  

  第一则:养徒不教师之过

  

  《五百问经》说,迦叶佛的时候,有一个比丘度了很多的弟子,其中有一个弟子经常做不如法的事情,做师父的不提醒他,也不管教他。由于他不断的造罪,使他命终之后堕为龙身,它的鳞片里都有各种虫子咬它,全身都是难堪的痛苦。后来忍不住了,它就观自己的宿命,想知道过去生中到底造了什么罪,要受这样的果报,一作观才知道它的前生是在人间作沙弥时,自己不持禁戒,师父也不调教、也不管,所以才堕为龙身受苦报。知道了宿命之后,它就起了嗔恨师父的念头,决心要找师父报仇。正当它在发这个嗔心的时候,刚好看到它以前的师父与五百人乘船要渡海,船到海中央,这条龙就游出水面拦住了船,要捉它的师父。同船的人就问它原因,它就把以前的事情告诉他们,众人听了以后,也莫可奈何,为了全船人的生命,就要去捉比丘交给龙,那位比丘说:你们不用来捉,我自己会跳下去。于是就自己投入水中,丧失了生命。这是《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第十卷二十五页上面记载的故事。另外在《四分律》上也有记载,作弟子的若是犯了十四种过失,师父知情而不问过、得重罪。

  

  录自《戒学浅谈》页一四八~一四九

  

  第二则:慈悲为成佛之本

  

  梵网经说:“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食肉之人,杀生自肥,这就是残忍的行为;将这种残忍之心,推而广之,可以损人利己,无恶不作。食肉之人,畜类众生,见到他的身子,闻到他食肉过后身上发出的臊气,舍之远避,例如屠夫入村,狗见惊吠。素食之人,心存仁慈,日益增长,推而广之,一切众生,皆可喜可爱,皆欲与乐拔苦,这就是慈悲为佛道之根本的原理。至若《大智度论》卷十一记载:往昔雪山中,有一仙鸽,生活优游自在。有一天,鸽见一人,为大雪弥漫而失道,穷厄困苦,饥寒交迫,命在须臾,鸽见此人,大发慈悲心,即飞行求火,聚薪燃之,为此人烤火取暖;又复以己身投火自焚,以施此饥人果腹。仙鸽以此功德,后来转世成佛,即释迦如来。这是慈悲为佛道之根本的事迹。我国儒家有“君子远庖厨”之说,古时候齐宣王,以羊易牛,孟子许其不忍之心,推恩及人,可以王天下。这和佛教的素食可以增长慈悲,以及慈悲为成佛的根本之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东西二方大圣人,世出世法,各臻极至。真使我们凡夫众生,赞佩不已。

  

  录自《素食的利益》页二二~二三

  

  第三则:出家志在断烦恼

  

  这里列举三位古德,以作后人借镜。胁尊者中天竺人,住母胎六十年始出生。初为梵志师,年将八十舍家披缁,城中少年诮之曰:愚夫朽老,一何浅智,夫出家者,有二业焉,一则习定,二乃诵经,而今衰老,无所进取,滥迹清流,徒知饱食。时胁尊者,闻诸讥语,因谓时人,而自誓曰:我若不通三藏教理,不断三界欲惑,得六神通,具八解脱,终不以胁而至于席(中略)绵历三载,学通三藏,断三界欲,得三明智,时人敬仰,因号胁尊者。尊者八十多岁,尚且白天看经,夜间坐禅,不眠不休,精进求道。今年少比丘放逸贪睡,看到他能不愧煞。

  

  高峰妙禅师,宋朝末年,在天目山修行,住悬崖上,名曰“死关”,去其梯,人不能到。立愿三年不沾床橙,遂得悟道。出家人应效法他精勤办道,纵然不能和他一般——不沾床座,亦万万不可贪染高广大床。

  

  唐悟达国师,法名知玄,学贯三藏,颇多异迹,受懿宗皇帝赐沉香宝座,得人主恭敬,一念骄慢心起,即于座上,见一珠飞入左膝间,旋隆起痛甚,状如人面,号人面疮,百医束手,乃赴四川九龙山,亲请微时在京师所遇之神僧治疗,幸蒙赐以慈悲三昧水洗之。在他将要用水洗时,人面疮忽作人言:“且慢用水,让我说出此一因缘:公是汉袁盎,我乃汉晁错,七国之乱,为公一言,将我腰斩东市,此恨警欲报复,公十世转生为高僧,欲害无由,此次因公受皇帝沉香宝座,一念骄慢心起,道力退失,故得乘虚而入,报复夙仇。今蒙西天迦诺迦尊者相解,此后不复与公结怨了。”洗以三昧水,疮立即平复。试看十世高僧,一念受用心,尚损福招报;我们凡夫僧,岂可贪图受用耶?

  

  录自《沙弥律仪要略集注》页七六~七七

  

  第四则:严秉禁戒降恶龙

  

  《杂宝藏经》:罽宾国有一恶龙作大灾害,有众多罗汉各尽神力,驱此恶龙不去。尊者祇夜多后到龙所,三弹指言:“汝今速去,不得住此。”龙即远去,不敢稍停。诸罗汉白祇夜多言:“我等尊者俱得漏尽平等法身,云何尊者而能若是?”夜多答言:“我从凡夫已来,严秉禁戒,护持突吉罗…

《见贤思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