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趣入佛門之目的

  趣入佛門之目的

   學佛者首先要了知信仰佛教之目的及修學方法。當今諸多信衆皆以未來趣入安樂之處作爲信仰佛教之目的,此理縱然不謬,然由于長期無緣聽聞具德導師之教言,未解此中真實理趣,故無法樹立佛教的正知正見,于迷惑中僅憑相似理解與善行,很難獲得真正的快樂。

   細致觀待痛苦根源,若緣外境而生,則境轉而苦盡。然實際上,痛苦並未隨境之遷轉而消失,故痛苦並非緣于外境;若緣身口意叁門而生,然身逝則無從感苦,語息卻痛苦尚存,故苦唯心造。譬如夢見狗向自己撲來,若未知爲夢境,必然心生恐懼,狂奔不已;若知爲夢,本來虛幻,縱然虎豹圍伺,全無驚懼。輪回和因果規律並非佛陀創造,而是法界本來真谛,佛陀實證生命真相,洞徹法界之奧秘,慈悲揭示痛苦之根源,並指引何謂趨向光明之途、何謂痛苦險道。因此若欲自他離苦得樂,調心並最終證悟佛果方爲究竟妙道。如是理解趣入佛門之真實意旨,于心中生起定解,方能不爲逆緣所轉,全身心投入修行之中,獲得永恒之快樂。

  一、自利

   言及趣入佛門之目的,諸多佛教信衆往往會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爲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此言雖然不謬,然若細致追問,有些行者將西方極樂世界安立于具體方位的遙遠他方,將往生僅僅理解爲下一世的幸福時光,似乎修學佛法只爲消極等待遙不可測的來生。故難免心生疑惑:“爲了不可知的未來,值得今生付出如此巨大的代價嗎?”

   吾等需知,“諸惡莫做,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乃佛教之宗旨。因此,西方極樂世界非爲遙遠之外境,而在自心。內心清淨之時,不僅今生快樂、臨終自在,獲得未來恒久的幸福!更能救度無量衆生獲得佛果。如是叁世之快樂方爲趣入佛門之目的。細致觀待,世間人僅爲了自己和家人今生暫時的快樂尚殚精竭慮、窮其一生心血,如今爲了自他生生世世之快樂,還有什麼代價不值得付出呢?

  (一)趣入佛門獲得今生快樂

   遍觀世間,追求幸福的動機潛藏于衆生一切行爲之背後。人們嗜食鮮活水産,謂之有利健康長壽;舉家垂釣,謂之享受天倫之樂;人皆順己,謂之稱心如意;一擲千金,謂之成功人生……如是種種,人們滿足于片刻的口腹之欲、短暫歡愉、頤指氣使和功成名就。誠然,如此快樂若能貫穿始終,人生似乎是幸福的。然若進一步細致觀察,爲何常吃海鮮之地域,患絕症者數量遠高于其他區域?爲何有者恨不能朝夕相伴,結果仍骨肉分離?有者郎才女貌,仍致家庭破裂?有者一朝顯赫,終卻窮困潦倒?即便一生安享榮華富貴者,爲何臨終依然感歎一無所有而以恐懼面對死亡?

   如是一切,釋迦牟尼佛早在2500年前就給予了最圓滿的诠釋——叁世因果。人們往往表面上相信“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古諺,事實上卻一廂情願地期盼著不勞而獲甚至以苦求樂。凡夫未解幸福真相,亦不知獲得幸福之正確方法,縱然勤苦追求,卻求樂反苦。古人雲:“有命盡貪生,無分人與畜。”人們害怕病痛,卻爲一餐飲食戕害衆多生命。曆史上慘絕人寰的戰爭屠殺,如今何嘗不是日日在無數飯館和家庭的餐桌上重演?人們在飽嘗病痛、妻離子散諸苦之時,可曾想過此乃往昔宰割無數衆生生命所招之果報?如是求樂果卻播苦因,豈非南轅北轍、永無安樂?相反,趣入佛門者以智慧平等地觀待衆生,因而心懷仁慈,常起悲愍,深心護生。如是善行自然感召身心健康,諸事順遂。而有些行者自認爲常行善法,卻仍然生活困頓甚至遭遇種種不幸,由此難免滋生困惑:如是窘境難道是善法的果報?殊不知因果不能互相替代,行善固然能于未來感受幸福,但宿世惡業成熟之時,仍會感受苦果,但學佛者視其智慧福報力量之大小,能極大減輕甚至根本消除痛苦。故萬不可誤會學佛行善感召痛苦,實乃過去惡業成熟所致之痛苦。

   在常人眼中,才子佳人往往是令人豔羨的美滿家庭,然若每人都自認爲優秀而以主角的姿態強迫對方順從自己,並以此作爲自己幸福之標准,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大大小小沒有硝煙的戰爭時常彌漫在衆多家庭……

   由此可見,當人們執著于外境的是非曲直,意欲戰勝他人時,痛苦是無可避免的。誠如自己臉上有汙垢,卻不斷擦拭鏡子,永遠不會清淨。如是以煩惱心執著于改變外境,不但外境不會隨凡夫的煩惱心而轉,自心的執著反而會以煩惱心造煩惱業,進而感受苦果。相反,趣入佛門之智者,即使面對矛盾,亦反觀自過而調伏自心,哪怕擦肩而過之衆生皆視爲吾母,煩惱爭端又從何而起呢?如無垢光尊者曰:“未修行自過自調伏而觀無邊淨相,以貪嗔之發心,故不入大乘法門。”此所謂慈心向衆生,所至皆和合。往昔釋迦牟尼佛于外道盛行之印度弘傳佛法,不僅未與持異見者結怨,反引導無量衆生趨入正道,正是“自淨其意”之功德。

   面對現代社會與日俱增的壓力,人們往往堅信通過刻苦奮鬥即能實現人生的夢想,證明自己的價值。然細致思維,若僅憑努力追求即能得到富貴,爲何有人一生孜孜不倦勤苦追求,最終還是一貧如洗?有人呼風喚雨顯赫一時,最終卻淪爲乞丐甚至階下囚?反觀自身,跌宕起伏的人生軌迹亦常令我們摸不著頭腦:有時境遇好得超乎自己想象,有時卻又任憑如何努力仍一再受挫……于是人們將這一切歸結爲“命運”。從古至今,無數人試圖探索“命運”背後的奧秘,有些人從生辰八字、風水星象等外境推演,似乎找到了屢試不爽之規律。然進一步思維:爲何有人生辰八字好?爲何有人能買到風生水起的樓盤?爲何有人卻無論如何努力也只是一介白丁?故命運的奧秘唯依佛法因果之道理方能诠釋,此外再無其他答案。

   回到現世,越來越多的人每逢初一、十五到寺廟燒香、拜佛,或者常年供奉財神祈禱事業興旺發達,如是行爲固然爲善舉。然細致觀待,若無往昔善因,即使一生與財神同行,能否家財萬貫亦未可知。從前,有位乞丐希求擺脫貧困的命運而勤苦祈禱,終于得以面見護法神,卻始終未能如願致富。一日,他隨衆行乞歸來,護法神對他說:“今天吾已賜汝悉地。”乞丐答曰:“吾與衆同,僅得一碗薄粥而已,未見您賜之悉地。”護法神說:“汝較他人多得一塊肉,此乃吾之恩賜。汝因往昔未種善根,今生縱如何努力,吾亦難賜予汝更多財富。”

   古人雲:“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此語雖然不謬,但其關鍵在于如何耕?耕何田?獲何福?凡夫未解福報真義,有者不知善行理趣(叁殊勝法),縱得終失,如耕一季之福田;若往昔未行善法,僅以世間執著勤苦追求,如耕無種之田;甚至以煩惱心損毀往昔福田,則福報無從可尋,如毀將收之田。相反,趣入佛門者深知:欲廣福田憑心地。故善調自心,如法積福,少許善因即能獲福無量。

   依共同見解,“福”可以理解爲世間福報,“德”主要取決于煩惱業障的輕重,乃內在功德。然作爲修行人,求福德應求其本,以調伏自心爲要。若已調伏貪嗔癡煩惱,內心知足、調柔,此方爲大福報。依無上竅訣法之不共同見解,無漏福德乃煩惱業惑消盡所呈現之清淨功德,與智慧無別。誠如古德雲:“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當自心安住于顯空無別之清明禅定,顯現即福德資糧,爲色身;空性即智慧資糧,爲法身。故于現前即能證得二資糧雙運之見,圓滿叁身之果位。

   如是可見,趣入佛門不僅能令吾等今生健康長壽、和諧安樂、衣食具足,更能令自心清淨、調柔,誠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雲:“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當心之本體朗然呈現,則無有造作之恒時法喜超勝一切世間幻滅無常之享樂。

  (二)趣入佛門獲得臨終自在

   天下似乎無人不畏懼死亡,卻回避談論死亡。因爲對于青壯年,那似乎是遙遠甚至不可能發生的事;對于老年人,則是忌諱和不吉祥的。似乎很少有人想到“面臨死亡”會是什麼樣的情景?我該怎麼辦?大概更多人是把心一橫:“咬牙挺過去!”如果死亡對于每個生命都是“一了百了”,那麼世間大約沒有什麼痛苦了。然若進一步想:“爲何那麼多人臨終時痛苦地掙紮?他們當時感受到什麼?”“死了以後會怎樣?會到什麼地方?”如是思維可知死亡並非想象中那麼簡單。也許更多人覺得人人都會面臨死亡,想那麼多幹嘛?然而不妨試想:人們耗盡畢生心血苦心經營美滿的家庭,謀求名望及房、車等一切財産,並且意願永遠掌控在自己手中。但當撒手人寰之際,不得不痛苦而無奈地放棄如是摯愛親朋、名利珍寶,孤獨地飄向莫測的未來,如是令人心碎的殘酷現實有幾人能坦然面對?有些人認爲:“我這一生與人爲善,肯定有“好報”。”然細致觀待,世間凡夫所行善法可曾如聖者般,絲毫未雜染自利之心?若希求未來福報布施乞丐零錢或爲了家人健康、事業順利而行善,如是有漏善法雖有善果,然能否因此成爲臨終自在之因亦未可知。故需了知,如是自欺欺人之逃避心態如鴕鳥埋頭入沙以避命難,無有實義!

   富貴事小,生死事大。若欲成爲生命之主宰,坦然面對臨終,首當了知生命和輪回真相。提到輪回,有人無知地將輪回當作浪漫的事,想當然地相信自己來生還會做人,甚至延續今生愛恨情仇的故事。環顧周遭,我們不妨試想:那些可憐的流浪貓狗是哪裏來的?如果知道自己在飯館親點宰殺的活魚就是自己往昔的母親,還會津津樂道魚片的美味嗎?世上沒有無根之草,吾等現今每一分心念、每一個行持,聚合起來都是導向未來之風向標。故今生擁有珍寶人身,乃無量劫行持善法所獲果報,若未善加利用,甚至恣行惡業,則臨終必將墮入惡道,感受無量諸苦,遑論自在?

   …

《趣入佛門之目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何謂上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