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心(十五)
不爲剃度而剃度
——二〇〇五年爲發心居士開示系列之八
◎妙祥法師講述
時間:二〇〇五年十二月初一
地點:遼甯省海城市大悲寺念佛堂
聽衆:道場內男居士約叁十多人
●不爲剃度而剃度
——我的身雖然沒有剃度,心是出家的,應該是永遠出家,永遠不離開,你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的心。
這裏提到一個問題:如果我這次不能被錄取,剃度進入僧團,也許會考慮離開大悲寺,不知將來會不會對修行産生障礙,或許從此失去正知正見,請師父慈悲,指點迷津。
他講啊,如果沒有剃度,不能被錄取進入僧團,他就産生了想法,會考慮離開大悲寺。那我們應該知道爲什麼要剃度?我們是爲了“出家”,還是爲了了脫生死?出家是爲更好地了脫生死,不是爲了剃度而剃度,剃度只是了生死的一個過程。
由于我們的習氣毛病還是很深重,如果進入僧團以後不能適應僧團的生活,反而不如暫時不剃度。在發心階段不斷地改毛病、除習氣,因爲在發心階段的壓力比較輕,比較容易改。進入僧團以後,每天的修行完全按照僧人的那種規律去做,而且我們的毛病習氣還沒有完全糾正過來,就會起煩惱。有些問題,由于我們的眼睛不斷地觀察,耳朵不斷地聽,就會對種種的不理解産生錯誤的知見。
因爲僧團裏面有各個執事人管理,如果習氣毛病還是很深重,進入僧團不能及時到位、服從管理,不能依教奉行,甚至還産生了種種的想法。這樣的話,一個是對僧團的整個發展不利,另外自己有可能會産生更多的知見,甚至起更大的煩惱,甚至不理解,最後導致失去修行的機會,想離開寺院,離開僧團,另外找個適合自己的地方。這樣的話,我們由于不具備這個福德資糧,反而失去了機會。
當我們失去機會的時候,想再回來,前面這一段的損失就太大了。很少有人能夠及時回來,因爲他的知見已經形成了,而且它不是一件事、兩件事的形成。形成了以後,在自己這個知見上又創造了很多自己的想法,等堅固了以後,他才會離開,也就是自動被清單了,另外對僧團也産生了破壞作用。
因爲這種知見不是一天半天所能克服掉的,一旦出去了,包括這裏所要求的戒律,比如說日中一食、不摸金錢、不化緣、不求人、一切供養歸常住等等的戒律,一下就破了。破了以後,他再想回頭,就特別難,特別難。所以說,這個知見是非常害人的。一旦離開了以後,他對佛法的認識和對僧團的認識就産生了障礙,有的甚至去誹謗僧團,誹謗戒律。爲適合自己的要求,給自己找出各種合適的理由。這樣不光是離開僧團的問題,而且是誹謗叁寶的問題。
所以說,這一點是很重要的,甯可穩不可急。咱們僧團今年幾乎沒有剃度,這麼長時間不給剃度,爲什麼?就是因爲考慮到大家這個修行是否到位的問題,是否能適應僧團的修行。因爲曆年的經驗已經看出來,盲目的剃度是不如法的。
有的地方,今天去了,明天就給剃度,太草率。除非你是阿羅漢,能看清這個人的根基,否則的話,就是爲了趕經忏。盲目地剃度,那是有過失的。女衆出家得考驗半年、一年,甚至兩年,這才行。咱們僧團也是這樣,雖然不像女衆那樣考驗那麼長時間,個別習氣重的,考驗的時間必須要長,一年、二年,甚至叁年、四年。
因爲我希望的是每個人都能出家,每個人都能早早地成佛。我並不怕你的習慣性,有多少毛病,並不怕這個。因爲毛病人人都有,都要去掉的。大家能發心到這來出家,能看好這個道場的日中一食、不摸金錢這些戒律,本身就很了不起。但是個別人的習性過重,爲了保證他將來修行的穩定性和僧團的清淨性,必須謹慎。有的人的習氣毛病不是一天半天就能去掉的,有的甚至一輩子都去不掉,很難哪!
所以大家應該知道,剃度是一回事,關鍵是我們怎麼來適合這個戒律,這是主要的。如果我們適合戒律,從僧團來講,從我來講,那是非常非常高興,高興大家很快地成爲一個清淨的僧人,做一個福田僧,弘法利生,這是我日日夜夜比你們還著急的事情。
原先我有過想法,要有個千僧道場,現在別說千僧道場,咱們現在連百人道場也不具備。人雖然不斷地進入,又不斷地離開,不斷地淘汰,主要就是考驗時間太短,和這有關系。所以說,這個考驗時間長對我們的修行來講是個很好的機會,基礎一定要打得牢牢的,不能將就。有時候我的感覺就是,當你們剃度,我生起很大的歡喜;當剃度以後,你們起煩惱離開的時候,我是真生氣。不光對你們生氣,對自己也生氣。有時候“慈悲”出禍害,亂慈悲是不正確的,必須按標准來做。
我們這裏的剃度出家不光是師父說了算,得整個僧團都說了算,因爲你們在這發心,整個僧團的僧衆每天都要觀察你們。因爲你將來要成爲他們的道友,要和他們生存在一起的,所以他有責任來觀察。另外,爲僧團選人才、選僧才,這關系到佛法是否興盛的問題。僧才選得幹淨、清淨、原則性強,佛法興盛的機會就大。如果條件不高,將就一下,雖然進了僧團,但最後又離開僧團,實際上不光對僧團的形象有所破壞,甚至對整個佛法都是一種破壞。
佛法得靠僧弘,什麼是僧?必須清淨,清淨是僧。如果一個人出家了,不清淨,就會給佛法帶來很大的壞處,使很多人對佛法不理解,甚至誹謗。我們剃度出家是弘法利生、續佛慧命,這是我們的大任。我們只能在這個大任下去考慮剃度和出家的問題。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長期考驗的這種思想准備,如果這次剃度沒有我,我怎樣來正確對待這個問題。
有的人可能一次沒你,兩次沒你,可能叁次都沒有你,甚至四次、五次,到底這個事情是好是壞?如果我們正確地理解,是由于自己的毛病習氣過重而沒有被剃度,實際上應該生起極大的歡喜。爲什麼歡喜?因爲僧團不肯將就,這正是我需要的道場,我到這裏來就是爲去毛病去習氣而來的。不管是哪種方式,都要去毛病去習氣,不是掩蓋。我們的願力就是要讓佛法住世,有個清淨的僧團。這種做法正符合這個,那我們就應該努力去做,所以大家心裏首先要有准備。
這種機會不是一直都有的,這個基礎一定要打得牢牢的。每個人都要給自己打分,這個打分不是往高裏打,是往低裏打,對自己要有一個“這次不能被剃度,而且繼續接受考驗,永不退心”的這種決心和願力,這才是我們需要的和稱贊的。
以前咱們也有剃度的,滿心地希望他的毛病進入僧團再改。進入僧團能不能改?能改,但是要求改的速度比做居士的時候還要快。因爲咱們每天早晨兩點鍾起來,站排走,全是一種像部隊裏的規範化,不允許你有半點的不適應性,必須得完全接受,完全適應。
我們心裏的決心是一回事,我們的習氣又是一回事。有時候批評你的時候,可能一句能接受,兩句能接受,叁句、四句就有煩惱起來了,這樣的話,你很難進入僧團。進了僧團,自己也會因不適應而産生邪知邪見,最後把自己的法身慧命都坑了,這是劃不來的。
如果我們在發心階段能把毛病習氣都去掉了,而且能夠適應這個僧團的修行和需要,我們會在這裏很自在,充滿了法喜。這樣的話,我們的前進就要順利多了。大家對這個問題都很感興趣,都想知道這個問題,所以今天把它講出來。剃度和不剃度這是僧團的需要,關鍵是我們應該隨順僧團的需要,做好不被剃度的准備,接受長期的考驗。有的可能考驗叁年二年,四年五年,你若不退心,這才是真正的出家人。我們想做一個真正的出家人,首先就要有接受長期考驗的這種決心,這種決心就是正知正見;如果沒有接受長期考驗的這種心,就是一種邪知邪見。
有的是爲了名來的,特別是在關鍵時候他就承受不了了,“今年又沒有我,我已經來兩年了,或是我來叁年了。人家都剃度了,比我晚來的都剃度了,我怎麼沒有剃度?我這面子下不來。”實際上,這時候正是對你的一個考驗,同時也是對你最好的一個鍛煉。挺過這一關,就把你心中的毛病去掉了,貪名、貪利的想法就去掉了很多。有的承受不了,“不行,如果我到別的地方剃度,馬上就給我剃度!”他馬上就走了。走了以後,在那邊剃度了,一尋思又後悔了,“哎呀,不該走。”
這也有一個,頭些日子有一個挂單的師父來了,說:“師父,我再也不走了,我以前走就後悔了。沒給我剃度,我一生氣走了,到別的地方剃度了,這次回來說什麼也不走。”說得很好,呆了沒有十天,又走了,“不行,我這根基不行。”又走了。
他爲什麼走?就是因爲上次沒有接受住考驗,失去了正知正見。他後悔了,又來到這裏,他以爲他的正知正見已經生起了,實際上還沒有生起來。所以說,這個損失太大。當我看他回來的時候,我也很高興,他能認識這點,很高興,但是也知道,他呆住的希望不是那麼大。果然不出所料,就是因爲當時沒有給剃度,他對這裏産生了不滿,而失去了正知正見。這就是對我們的教育,對我們也是一個很好的借鑒。
我們這裏的很多居士還有很多的毛病,雖然在大的方向很好,能夠認准這個戒律,這很好,但我們的習性不是一天半天所養成的。毛病不是一天半天養成的,去毛病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所以說,剃度這個問題對我們絕對是一個大的考驗,而且這次考驗是很無情的。不是說你想怎麼地就怎麼地了,不是這樣,很無情。我們想了脫生死,你必須在無情的考驗面前能夠站穩腳。
爲什麼要這樣?你在這種考驗中站住腳,你才能應付各種災難。有了地震,有了暴風雨等等,在任何災難前,你想戰勝它,首先就要戰勝自己面對的這種考驗。這種考驗你若能戰勝了,將來你在任何困難面前都會有不可思議的力量,所以這是一個很好的鍛煉機會。
我們出家不是爲了享受,是爲了更好地修行,完成我們的願力,續佛慧命。對于出家者,我們要求的就更深了。而且咱們要求出家者,在…
《對發心出家居士開示 十五 不爲剃度而剃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