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苞米了,我們這有四個人,有外來的,有咱常住的,還有齋堂的,這叁穗苞米應該怎麼行?我們應該把它平均分配,這最好。
如果覺得平均分配不合適,因爲前面的人都吃一穗,到我們這怎麼就變成多半穗了?怎麼辦?作爲行堂的應該考慮,就是我這份不吃,讓給那個外來的。不能因爲他是外來的,“反正你也不知道,得了,我們叁個人一人一份吧,你就吃點飯得了。”那是不行的,必須隨時做到甯可我們不吃,也要給別人。你要知道,行堂的時候,不定哪個菩薩就來了。
過去有一個羅漢,這個羅漢叫什麼名?誰知道那個羅漢叫什麼名?他沒取涅槃,而且他說:“只要供養千僧齋的時候,我必到場。”
一居士:賓頭盧尊者。
賓頭盧尊者。如果有人供養千僧齋,他必到場。什麼叫千僧齋?就是你能夠真正地供養,有平等心。我想,你如果有了平等心,備不住賓頭盧尊者就會來了,來吃你的飲食,看看你到底是真正的平等還是不平等。他可能要化成一個窮人,很髒、很亂,可能要吃你的飯,要挑你的毛病。你要小心,所以你時刻得想著:“這賓頭盧尊者要吃我的飯,我要是這樣行,那個苞米不給他,我就失去種福田的機會了。”這個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對人一定要平等。
有的說:“行,外來人我平等。這個人我認識,他天天在這吃飯,我都認識他了,他也沒啥修行。他今天的飯菜我就不照顧他,沒有就沒有吧!”你不知道,那佛菩薩有時候就化成你認爲最不好的人來考驗你,你最熟悉的人來考驗你。總的來講,我們那個心不能壞,不能爲一口食物把我們的法身慧命毀掉了。我們應該通過這個食物來成就我們,成就我們的道業,通過食物來去掉我們的貪心,這是很重要的。所以說,我們在飲食上不能打敗仗。
大家也看到了,你看我每天吃飯的時候都要留一塊。爲什麼要留一塊?一個是讓自己不過分地貪飽。另外呢,想到還有那麼多的衆生需要飲食,哪怕省出一口,也表表自己的心意。通過這個來提醒自己,要時時發出慈悲心,不能貪戀,不能自私,也提醒自己隨時准備布施。這個布施包括什麼?你說一說。
一居士:阿彌陀佛!師父。可能就包括您剛才說的種下那個因緣,應該布施給那個沒有吃到的人,打飯的時候應該是種個因緣吧!
布施啊,就是隨時把你那份飯布施出去,不是布施別人的,不是光種個因緣,而要把你的布施出去。不光把你那個食物布施出去,還應該布施什麼呢?你的血和肉。如果有個餓鬼來了,他就想吃肉,他餓,你怎麼辦?你給還是不給?
一居士:要是現在的話,我估計我是給不出去。
哦,現在給不出去。那你怎麼辦呢?
一居士:那就沒辦法了……
我想你會那麼辦的,去找師父去,是吧?“師父,這還是你給吧!這個事是你的事。”(衆人笑)
所以說,我們行堂不但要布施飲食,而且要布施身體,血和肉,甚至布施我們的一切,這才行。這就是我們飲食的精神,我們應通過飲食來證到無我。我們應該往高處想,只有這麼想,才能把底下的事情做好,把微小的事情做得圓滿,每個微小的事情都含有很高的願望和意義。布施的每一口飯都有他的願力在那裏,都是地藏王菩薩的大願,布施的每一口菜都是菩薩的行爲,那才行呢。所以我們這個飯才能吃得香甜。
同時呢,要做好挨餓的准備。爲什麼要強調做好挨餓的准備?因爲我們過齋並不是有飲食在那,我們去吃飯就行了,而是我們在做乞食想。乞食生活,隨時隨地都要空缽的,這是很正常的。所以說,挨餓不應該起煩惱。
碧山寺有一個老法師,有一回他是後進來的,就坐那。進來以後,大家正在過齋。過齋的時候,行堂的好像沒看著他,就給其他人行,走到跟前就繞過去了,走到跟前就繞過去了,就沒行。人家老法師一聲也沒吱,就低個頭,也沒說去瞅著那個行堂的,拿眼睛瞪他:你怎麼還不過來給我行堂?或是用手招呼,或是不高興起來。都沒有,就是低著頭,默默地、靜靜在那坐著。
這個過齋已經進行了很長時間,再過一會恐怕就要結齋了,有可能這頓飯就吃不上了。但老法師坐那穩穩當當的,一動沒動。這個情景正好被我看到,就趕緊告訴行堂的,我說:“你趕緊過去打。”這個老法師這才吃上飯。
像這種情況,當時我想:我要是遇到這種情況,能不能像老法師一樣如如不動。有的就拿眼神去招呼人家,或是做手勢,或是拿眼睛瞪人家,或是生怕這頓飯吃不著,那都不行的。都應該很好地、老老實實地不動,在那等著,做好這頓飯吃不著的准備。所以我們應該把這個行堂和過齋都當成乞食的過程,這樣的話,我們才能夠做到平等。
今天的時間過了,本來想講叁四個問題,一個問題就講了這麼長時間,還有一些細節沒太詳細講,因爲這個飲食對我們來講是很重要的。
我再給大家說一點,在以前的行腳過程中,有一回乞到一個新的地瓜。乞到這個地瓜是怎麼個原因呢?有一個女居士,就是一個施主吧,看到我們從山上下來,在那休息。她就問我們:“你們來做什麼?”我說:“我們從五臺山過來,走到這准備乞點食物。”她說:“這麼地吧,我回家去給你們蒸點地瓜,過一會給你們送來。”
後來她也沒送過來,我們的乞食時間也到了,就次第去乞,正好乞到她們家。她一看我們過來,她說:“正好,我這也熟了。”馬上就把那地瓜,就給我們揀了那麼些,揀了這麼一抱。那時候她是很高興的,還要給一些醬油拌的涼粉,我還記得清楚。那時候有了地瓜,涼粉就不敢要了,說:“涼粉就不要了,你給這些地瓜就行了。”只要能吃飽肚子,那就很好了。後來又乞了一點食物,就到那小樹林裏去過齋。
過齋的時候,過來一個農村的就像小傻子似的,他也坐到跟前。我們剛拿地瓜吃的時候,他伸手要。那時候是我分配食物,因爲我那個徒弟性空,他不能分配食物,因爲他分配食物的時候會把好的給我。另外,他個大,吃得也多,我分配食物,可以考慮得比較周到一點,可以多給他一點,我少一點。這樣的話,我倆都能吃得很好。
這回增加一個人,我們倆剛把食物分開,他也伸手要,後來就給他了。剛開始吃的是新的,他要了幾塊。那裏還有舊地瓜,等拿舊地瓜給他的時候,他就不要了。我們都吃舊地瓜,他不行,他不吃。後來他一看吃舊地瓜,就走了。
通過這件事我們知道,那個布施機會不是老有的,所以你在這個關鍵的時候不能給別人舊的,你應該自己吃舊的,給別人好的,就算平均分配也不行,咱們叁個人都吃舊的,那也不行。你得吃舊的,給他們好的,這才行呢。你得做到這點,要不你就不是真布施。我以爲這麼樣平均,我吃舊的,你們都吃舊的,這樣平等。他就不吃,就走了。
就是說,我們還沒有真正的慈悲心,在布施上還有不平等。什麼叫不平等?就是你不能把好的舍給別人,這就叫不平等。只有你把好的舍給別人,自己留壞的,這叫平等。並不是說這個東西咱們一人一半,那叫平等。那不叫平等。想達到平等,就是要布施,永遠無我,舍去自己的一切,沒有貪心,你這才叫平等。
好!今天就講到這裏。
願消叁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維那:頂禮法師叁拜!
師父:禮佛一拜!
大衆:阿彌陀佛!
《對發心出家居士開示 十二 行堂》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