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對發心出家居士開示 叁 發心階段應注意的問題

  發心(叁)

  發心階段應注意的問題

  ——二〇〇五年爲發心居士開示系列

  ◎妙祥法師講述

  時間:二〇〇五年十一月初六

  地點:遼甯省海城市大悲寺念佛堂

  聽衆:道場內男居士約叁十多人

  ●發心階段應注意的問題

  ——在發心階段,應該注意的問題還有很多,我主要告訴大家要盡心盡力。

  第二個問題:在發心階段應注意哪些問題?

  剛才我已把它講了,大家已大體知道應該注意哪些問題。發心階段,我們需要注意的第一點就是依教奉行。因爲我們終歸是個凡夫,剛發心,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不知道怎麼去做,還有很多的習氣和毛病。有時互相要産生抵觸,自己的知見可能勝于別人。那我們該怎麼去做,怎麼樣才能達到把這種發心堅持到底,特別注意的就是要依教奉行,這是個無價之寶。

  什麼叫“依教奉行”?也就是放下你的執著,也就是無我。只有依教奉行,在滿心不願意的情況下,我們也能把事情做得很好。甚至胸腔裏生滿了嗔恨、煩躁,以致要爆炸了,但是我們如果能夠按照依教奉行這種做法去做,努力去做,它馬上就被抑製住,逐漸地被化成清涼。第一次抑製住了,第二次就起得不大了,第叁次,內心可能逐漸就平了。所以說,這個依教奉行是修行中最好的一付藥。

  過去我在五臺山時,那裏的小米有很多沙子,山西地區的米有些比較好,但大部分沙子很多,多到什麼程度呢?有時候吃一碗飯,能剩一個碗底的沙子,有這麼多的沙子。每天做飯前淘一遍,這個沙子根本就淘不淨。那天大家在一起談論這個問題,這個沙子怎麼辦?因爲淘一次米大約得一個多小時。吃飯人多,有時候一百多人,多的時候叁百多人,要喝早粥,這個沙子是很多的。那時候沙米是我沙,討論這個問題時,其中有一個師父就說了:“這個得沙兩遍。”兩遍,從時間來講,就來不及了,他就說了:“那你不會早起一點,你一點鍾起來。”他毫不負責任地告訴我一點鍾起床去沙米。當時我的工作量已經有一定程度了,他又說出這麼一句話。而說出這話的人,他並不是寺院的一個主要的負責人,只是一個老人,就是在寺院的時間長。

  當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我的心裏也有鬥爭,該做不該做?還沒等我想呢,他就接著說:“依教奉行。”他替我把這話說了。因爲他看我平時的行爲都是按照依教奉行去做,雖不知道什麼原因,但是知道我平時以依教奉行來約束自己。我現在想起來還挺奇怪,當他說出這句話時,我的念馬上就轉過來了。以後就是按照他的說法,一兩點鍾起來,要去沙米,每天都是這樣。有時候晚上九、十點鍾才休息,淩晨一點鍾起來去沙米,最後成了整個寺院起來最早的人。是依教奉行使我獲得了這一段的考驗,所以說非常好。(編者注:沙米:此處“沙”音shà,通過搖動,使米裏的沙子等集中,然後清除出去。)

  依教奉行,不光是師父們和負責管我們的人說的話,我們要依教奉行;就是和我們平等,甚至比我們低下的人,我們都要依教奉行;甚至一個小孩說的話,我們也要依教奉行。這個依教奉行是無價之寶,所以在發心階段應該注意要依教奉行。

  另外,發心階段應該注意的是少說話,多努力。我們因爲剛發心,有很多習性,有時在理論上有我們自己的追求,喜歡要自己的面子,特別是自己的想法一定要表達出來,不喜歡受委屈,所以我們有時候就講得多。當你講得多的時候,實際上也就形成了知見。知見一立的時候,你的無明已經成立了。過不長時間,就要發火了,就要發脾氣。爲什麼我們的脾氣會生起來?就是我們說得太多,我們的理論太多。所以說,理論出來了,無明也就出來了。本來是無我的,我們卻樹立了一個標准,用這個標准來卡一切事物。也就是說,用有相的去衡量無爲,這是一種顛倒。顛倒的東西必然要受顛倒的果報,所以無明就要生起。

  所以我們在發心階段應該注意少講話,這也是很重要的。當然,有問題發生時一定要自己反複思量。什麼事情都要靠自己來完成,不要依靠別人。若依靠別人,當你真正依靠的時候,它就會倒了。平時說“我依靠得挺好”,那是你還沒真正依靠,等你真正依靠的時候,它就倒了。爲什麼?因爲他不真實,倒是必然的。只有依靠我們自己才是真實的。

  在發心階段,應該注意的問題還有很多。要不貪、不占,要無私,要肯幫助大家,特別是在利的面前要謙讓。比如一張床,是上下鋪,當讓你選擇的時候,你應該把下鋪讓給別人,自己選擇不好的;當不讓你選擇的時候,別人給你好的,你應該謙虛,讓給別人;當別人給你壞的時候,應該歡喜地接受。

  在發心階段,最注意的就是和大家和合,要忍辱。我們這裏是幾位居士住一個房間,每個人從外邊來到這,都有他的習性。比如這個屋住了五個人,這五個人有幾個可能沒洗腳,甚至渾身有一些氣味等等,我們應該歡喜地接受。有的人就不幹了:“這誰弄的味這麼大!”你首先就提出毛病,就失去了這個機會。那是無價之寶,本來是甘露,那就是在對治你心裏的貪嗔癡和你的淫欲心。但你不認識,認爲這是誰帶來的臭氣。所以說,我們在修行中有很多的時候會失去機會。有的人可能到現在還認爲自己有理呢,“那還行了?這屋裏叫他搞得這麼臭哄哄的,這哪行啊,我呆都呆不下去,連呼吸都不行了。”你看著是腳臭,其實那比你的淫欲心不知道香多少,你那種心是砒霜,這種臭味才是良藥呢!所以說,我們有時候不認識寶貝。

  以前在五臺山,我和大家住在一起,那時候休息的位置,我兩側的人是一個褥子寬,我是半個褥子寬,而且兩邊褥子都壓在我的褥子上面,他們要是不疊褥子,我的褥子都疊不上。在這中間我只能側身躺,而在炕上腰的位置正好有個大包,能有碗那麼大。而我這前方呢,人家拿個皮包把腦袋那塊擋住了,那位置只能放下一個腦袋,再多一點活動余地都很少,鼻子得對著那個皮包,貼著皮包。但我生起的是歡喜心,“好,這個機會很難得。”

  後來其他人看到我的地方小,而且沒有怨言,正好別的地方有床位騰出來,他們叫我上那去,我不去。他們以爲我謙虛,實際上不是謙虛,我覺著這是無價之寶,我不能舍去,我多睡一天,多得一天福報。就這樣,堅持了許多天。後來裏屋又騰出來單獨的床,非讓我進去不可。我真不想進去,真心實意的不想進去,但他們就認爲我謙虛,強迫我進去,一致同意我進去。最後沒辦法,進去了。但是我知道,如果不進去,我會獲得更多益處。進去後,自己占一個床,慢心馬上就生起來了,“啊,你看我這多好修行,我有一個好床。”我跟你說,在利益面前不是毒藥就是甘露,所以我們在修行中沒有什麼可選擇的,只有一條路:你想了脫生死,你就別占便宜。你想占便宜,絕對不能了脫生死,天下沒有便宜事情可得的。所以說,在便宜面前、好的面前要謙虛,要謙讓,包括吃、穿、住,都是一樣。當我們有了所謂的工作,狀況好一點的時候,應該隨時要把這個功德舍去。

  原先我有個徒弟,也算是我的徒弟吧,大家知道,叫性空。我在五臺山的齋堂,那時候是管炒菜。那寺院炒菜不像咱這小鍋,是非常大的鍋,得有咱這四個鍋那麼大,炒菜時得拿大鐵鍬翻,而我的體力有限。每天到做菜的時候性空就來了,就替我翻菜。等翻完菜了,快下殿的時候,當家師就要到齋堂來看一看,要檢查一下,在他檢查之前,性空就悄悄地離開了。原先不知道,以爲他就是到時候就走了。每天都那樣,沒有一次故意留下來,或多呆一會兒,讓誰來看一看,而是幫助完了就走。後來我才發現這個秘密。所以說,這個人的品德是非常的高尚,我們在名和利面前要向他學習。有的人就不是這樣,我把粥都煮好了,當家師快來了,他跑到我跟前把鏟子拿過來,在那兒攪和,等當家師走了,他也不攪了。這就是兩種人。所以我們應該知道怎麼選擇,怎麼樣去做。在利益面前,絕不能有半分是爲自己打算的,哪怕是一口吃的,也不能爲自己而自私,要同甘共苦。

  那時候每天中午過齋我都吃在最後。爲什麼最後吃?因爲我有個想法,願所有的衆生都先成佛,我最後成佛。所以不管什麼事情,我都要按照這個去做。應該時時處處都按照這個做,這才行。不是說,等我成佛的時候才這樣做,我現在發完願就完事了,事情是事情,發願是發願,那不行。必須要把願力落實到每一件事情上,哪怕吃一口蘋果、一口飯,都要這樣做的。

  有一次,那是九五年,我在本溪,那時正下大雪,我和性空准備到蓋縣去。從居士家出來,冬天嘛,非常冷,我戴個觀音鬥(僧人的一種棉帽子),性空沒帶觀音鬥,居士也沒有帶帽子,唯獨就我一個人戴了。那時天非常冷,我說:“你們怎麼不戴呢?”他們說:“不冷。”實際上,我已經體驗了,手都凍得不得了。在這種情況應該怎麼做,是回去給他們取帽子?還是如何?那已經來不及了。怎麼辦?咱們挨凍就一起挨凍得了,所以我就把帽子摘了。他們說:“師父你戴著。”我說:“不戴。”爲什麼要講這個事情?就是說,我們不光要有福同享,更要學會有難同當,不是咱保留一個是一個,不是這樣。因爲人心就要這樣,我就希望和大家永遠的保持一樣,管它吃虧或是占便宜呢,是不是?

  所以說,在發心階段,這些事情都是我們應該注意的問題。你不注意這些,你就保持不了初發心和長遠心,你就不會在僧團裏很好地接受考驗。我們大家可以回憶一下,我們是否是這樣做的。包括一個板凳、一個桌子……絕對不能爲自己著想,永遠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後”。

  我剛才說那時候吃飯吃在最後,吃什麼呢?都是別人吃過的飯,剩下來的飯菜,我從那裏去打飯菜吃。因爲那時是我做菜、做飯,那飯菜有時候剩一盆,都是新的,我可以從這裏打。但是外面盆裏有行過的飯菜,攪和得已經非常稀了;菜呢,已經只剩稀湯了。我哪次都是從那裏打,因爲這…

《對發心出家居士開示 叁 發心階段應注意的問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