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履冰霜▪P8

  ..續本文上一頁讓左引證右引證。但不是說一點都不想,而是你明白就明白,所以說這個就很重要。

  修行方法你掌握正確了,佛法很快地就要入心,再配合你的戒律,配合你的苦修,必然有開悟那一天。否則的話,因爲你的路頭都不會使,在哪用心都不知道,你怎麼來求開悟,求正解?你所謂的明白,無非是這個知見,鹦鹉學舌一樣,突然有點感受,以爲這就是明白了。我們這已經墮落到世間裏了。佛法是出世間法,是遠離世間,也就是遠離了我們的知見,才有佛法。

  所以說,我們這一點也要謹慎。在家居士也應該這麼去解,領導崗位上的居士也要這麼去解,我們的工作就會做得更好,佛法就更有意義。而且我們的品德會更高尚,我們就會做好一切事情。爲什麼能做好一切事情呢?因爲你用心去轉物了,不是物在轉你。

  所以說在這個上,應該這麼去做比較好。只有這麼去做,不斷地摩擦,我們才能夠得到星星之火。星星之火是靠我們正確的知見、正確的苦修、正確地去解。這樣我們才會發現和擁有這個星星之火。當我們擁有了星星之火,你就取得了修行的經驗和體驗。那我們必然有一天可以燎原,把無明燒盡,我們就進入大光明了。所以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們在修行中應該正確地理解。要努力,不要怕!只要我們有正確的方法,和苦修的精神,以及嚴持戒律的這種決心,必然能做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剛才講的是第二個問題,就是昨天講的那個問題裏的問題。基本上就算告一小段落,並沒有說得更詳細。要說起來,還能講個幾天幾夜,不是我能講,因爲它的內容太廣。我已經就沒有什麼可講的了,因爲修行有限,我覺得要把它講透,不是我能做到的,必須要更高的修行才能做到。

  下面一個問題:都說苦行、頭陀,樹下坐……就能讓正法住世五百年,我們應該如何護持頭陀?

  這個頭陀,我們知道就是抖擻的意思。什麼叫抖擻?就是把我們內心的灰塵要抖落掉,像抖落灰塵一樣,幹幹淨淨,一下就沒。這個方法太快,太直接,所以說必須得有苦行,頭陀才能做到。這個頭陀有十叁支。在現在的時代,泰國等南傳佛教國家還在進行頭陀行。

  這個頭陀苦行。所謂的頭陀是大迦葉尊者爲頭陀第一,他七八十歲的時候還進行頭陀。最後佛就勸他說:你這麼大年齡了,回僧團住下來,不要行頭陀了。大迦葉尊者說:世尊,不,我還要繼續頭陀。佛就稱贊他說:有迦葉的頭陀,我佛法就會久住世間。有了頭陀,佛法就會久住,正法就會住世。佛親自又給大迦葉尊者讓了半個座位,佛的座位讓出半個,讓頭陀第一的大迦葉尊者來坐。並在傳法時,把佛的袈裟、衣缽傳給了大迦葉尊者。佛涅槃以後這個法就由大迦葉尊者來主持,一直到彌勒佛出世,所以這個法是不能變的,不能因爲今天條件好了就能變。

  要講條件好,誰也沒有釋迦牟尼佛的條件好,又是王子,也可以繼承王位,要吃有吃的,要權力有權力,雖然條件好他並沒有那樣。因爲佛法必須在苦行裏要去找出來,必須行頭陀法才可以。因爲他的頭陀行持,具有了佛的知見,能正確地理解了佛法,能延續佛法,所以佛才給他讓半個座,並把這個衣缽傳給了大迦葉尊者。大迦葉尊者的做法,就爲我們末法衆生作出了榜樣。

  我把這段給大家念一下。剛才講的是《增一阿含經》,這是六十九頁: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衆五百人俱。

  爾時,尊者大迦葉住阿練若,到時乞食,不擇貧富。一處一坐,終不移易。樹下,露坐,或空閑處。著五納衣,或持叁衣。或在冢間,

  就是墳地。

  或時一食,或正中食。

  有時候這“一食”,他可能是早晨吃,天亮以後吃。“或正中食”,正中食就是在中午時吃,但也是一食,因爲佛在世就是一食。

  或行頭陀。年高長大。

  爾時,尊者大迦葉食後,便詣一樹下禅定。禅定已,從坐起,整衣服,往至世尊所。是時,世尊遙見迦葉來,世尊告曰:善來,迦葉!

  這是稱贊他,來得真好,我太歡喜了,所以說“善來”。過去佛在世時候,一說“善來比丘”,馬上這個人頭發就落了,馬上就披上袈裟,一下就換了,同時還受了具足戒。不像我們現在還得剃頭、准備叁衣,還得師父開好條,還得到戒場考試,完了再受戒。受戒還不知道得不得戒體,回來怎麼樣還不知道,很麻煩。那時候簡單,那時候是佛住世,但佛稱贊“善來比丘”那不容易,實在是不容易。我們這個善根淺薄,不是生在佛前就是生在佛後。這好在是生在佛後,佛的法還能傳下來,那也挺知足。要沒有佛法我們就壞了,是吧?這還有學的地方。所以說我們趕緊學,再不學就完了。就是說我們要努力,有那一天也叫釋迦牟尼佛說一句“善來比丘”,你說多好啊!

  時,迦葉便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世尊告曰:迦葉,汝今年高長大,志衰朽弊。汝今可舍乞食,乃至諸頭陀行。亦可受諸長者請,並受衣裳。

  迦葉對曰:我今不從如來教。所以然者,若當如來不成無上正真道者,我則成辟支佛。然彼辟支佛盡行阿練若,到時乞食,不擇貧富。一處一坐,終不移易。樹下,露坐,或空閑處。著五納衣,或持叁衣。或在冢間。或時一食,或正中食,或行頭陀。如今不敢舍本所習,更學余行。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迦葉,多所饒益,度人無量,廣及一切,天、人得度。所以然者,若,迦葉,此頭陀行在世者,我法亦當久在于世。設法在世,益增天道,叁惡道便減。亦成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叁乘之道皆存于世。諸比丘,所學皆當如迦葉所習。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這裏和剛才講的一樣,這是佛經的原文。這個說 “法亦當久在于世”,“設法在世”,就是說有頭陀,我的法就會久住于世間。“設法在世”,會“增益天道”,就是天上善道的人多了。“叁惡道便減”,地獄、餓鬼、畜生這道就減了。而且還能成須陀洹等,就是初果、二果、叁果。“叁乘之道,皆存于在世”,所以說,你沒有這個成不了這叁聖道。告訴諸比丘“當作是學”,都應該學。

  所以說這個頭陀、這個行法不是咱們創造的,是佛所留下來的,是我們的佛祖,和祖師所留下的法寶。這也是任務,也是佛命,必須得做。不是說你可做可不做,沒有這個。你要成爲佛子,你必須要佛法住世,讓佛法住世你必須去做。我們都說一定讓正法住世,但是你到底“行”是不“行”啊?你不“行”拿什麼住世?那就不行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去做。

  還有這個“樹下坐”。《大智度論》雲:如佛生時、成道、轉*輪、入滅皆在樹下,行者隨順佛法,常住樹下。這是《大智度論》雲,就是說,佛出生的時候,還有成道、轉*輪、入滅,這個四個方面都在樹下。

  佛降生的時候是在無憂樹下,佛成道時是在菩提樹下,佛轉*輪是在吉祥樹下,涅槃在娑羅樹下。佛和這個樹都有很大的緣分。所以說佛的降生、成道、轉*輪、涅槃都沒有離開樹。所以說這個樹啊,看來不光是能給人乘涼,不光是小鳥能用,還有其它衆生能用,而且它還能帶來佛法的利益。所以我們要愛護樹。如果這個建議,要是提高到這麼看法——“這個好,樹可以弘揚佛法!”所以佛法常在樹下。

  在《長阿含經》講:“七佛精進力,放光滅暗冥,各個坐樹下,于中成正覺。”這是七佛,就是過去的七佛。釋迦牟尼佛是我們這一劫裏的一佛,前面還有六佛。爲什麼說七佛?因爲七佛雖然我們不記得,但天人能記得,他知道這個世間有七佛來世。所以說用七佛來代表一切佛,過去佛、未來佛、還有現在佛,現在、過去、未來,七佛代表這個意思。

  這裏講“七佛精進力”,由于七佛做出的最大的努力和最珍貴的努力,所以“放光滅暗冥”。他們都在樹下成正覺。那就是說我們想成佛,將來你一定要選棵樹。但現在你別著急,你先愛護樹,你著急了不行。你跑樹下去坐,那光坐著也不行啊,是不是?你得“行”。什麼是樹?那戒律就是樹,你先把戒律搞好。苦是樹,依教奉行是樹。不能最後師父安排不動你了,你說我得坐樹下,這就麻煩了。你得先培養能坐下的定力。你這些心都柔和了,才能出現真正的樹,那個時候才能成佛,不是你找棵小樹就成佛了。

  七佛,即過去七佛,有毗婆屍、屍棄、毗舍浮、拘留孫、拘那含牟尼、迦葉佛、釋迦牟尼佛,這是過去的七佛。義縣也有七佛,他那個殿裏供的七佛不是這種七佛,也有這些佛,其中有一個阿彌陀佛,這有所不同。

  《十住毗婆沙論》:“樹下坐十利。”有十種利益,大家一定要盡心地記住。將來別人問,“你爲什麼坐樹下呀?”有人問你,你得講啊!你說我就在那等成佛。那也不行啊,人家問你得說。

  第一,“無有求房舍疲苦。”就是說沒有想找個房子住的想法,舍去找房子的疲勞和苦,這樣倒出很多的時間去修道。有的人爲找房子奔波,一裏不行二裏,這指行頭陀的時候。我過去就找過房子嗎,走哪盡找房子。有時候跟人家借房子,人家不讓住。特別住草垛,也不讓住。有時候還生氣。剛開始(他們)說得挺好,“你什麼事啊?”說“你看你那草垛能不能借我住一住啊?”“那行。”後尋思尋思:“不行,不能住,你趕緊走,你要不走我就告訴大隊民兵,叫民兵來抓你。”

  那時候我想:你也太把我當成那個什麼人了,我也不是沒見過民兵。他還嚇唬我:“你趕緊走。”簡直是和剛開始兩個勁。一看這住不了了,所以說也不求了,“得了,算了,走吧!”當你放下這個心的時候,往前走就會發現一個大的草垛。這個大草垛比他那草垛強多了,大了能有好幾十倍,而且還沒人管,隨便住。

  所以說有時候無所求啊,你才能找到真正的房子。你有所求就會有疲勞,同時還有有求之苦。在心裏生起一種苦,有求之苦。人家答應你了,你可能生歡喜心,要不答應,你就起嗔恨。這個歡喜也是苦,這嗔…

《如履冰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