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履冰霜▪P9

  ..續本文上一頁恨也是苦。所以說無所求才無苦,有所求皆苦。這是樹下坐十利第一利。

  第二,“無有求坐臥具疲苦。”這個樹下坐,弄點草一鋪,就可以了。你想再弄個床,你上哪背去呀,是不是?你要爲了個床,再打床,滿哪背床去,你說多累!就睡那一會覺,浪費時間。另外,你求到的床,它不解乏。因爲什麼不解乏呢?還沒等解乏呢,他心裏先苦,有求就苦,所以說它不解乏。而且還背著一副有求之心,還欠一筆賬。所以說這個疲苦都不應該要,應該無所求。

  但你也得加一點小心。以前有一回,那是我和性空從五臺山走回來,走到晚上,這沒地方睡怎麼辦?我找點東西吧,看那溝裏有草,劃拉一點不太多。一看道邊有一捆草,就是黑天也看不見,也沒手電,這一大抱的草,軟乎草,非常軟。這個太好了,誰給的不知道。就趕緊地找個草垛,扒了個坑,爬進去,把這草鋪上。剛鋪一會兒,我在外面站著,他就出來了,說:“不好!”我說:“怎麼不好?”我尋思,“遇到蛇了?”他說:“不是,這草裏面有一堆牛糞。”弄了一手都是牛糞,趕緊地把草都劃拉出來,趕緊洗手。所以說你看就爲了找床具,最後弄了一堆牛糞……真是哭笑不得。洗完了手,幹脆,原先有啥算啥吧。那個草也沒用上,手還弄埋汰了。

  所以說不要貪圖更好的東西。就是說有那句話,“便宜沒好事,好事不便宜。”你看著便宜,那裏面誰知道還能有牛糞呢,是不是?所以說便宜沒好事,有求臥具,就不好了。你別看簡單的,你有求它就苦。這是真苦,不光苦,還臭。這是第二個問題。

  第叁利,“無有所愛疲苦。”它可以遠離有所愛。我們處處想到的就是有所住。我喜歡住這,我喜歡住那。給他個床,他認爲那個床太硬,不行,硌腰,不解乏;太軟了吧,他說這個太軟乎了,還挺不起來,也不解乏。究竟要什麼床?不知道。反正是充滿了痛苦。爲什麼他定不下來,就因爲他要哪個都是苦。有所求,有所喜歡,都是苦。

  所以說不能有所求,有所愛。應該是遇到什麼,是什麼。爲什麼說這樣呢?以前行腳有一回,走到半夜,實在困得不行了。地上很濕很潮,最後走到個橋上,橋上是水泥的,尋思就在這橋上休息吧!誰知道橋的兩側都是欄杆,這個欄杆透風,正好處在風口上,一個勁地刮。所以說你喜歡水泥道,是給你水泥道,但那個風,你沒躲過去,是吧?

  你有所愛,皆苦。所以說不能有所愛,以上這些都有疲勞的苦。這個心裏的苦,是最重的。特別是有一回,走到盤錦,有個信佛的,開著電動的車,還不是叁輪車,拉貨拉人。剛開始非要給錢,我們不要。聽說不要,他說:你一定上我們家去住。我說:“不去。因爲我們很喜歡在外面住著,挺好,挺自在。”他說,“不行,非去不可。要不你就要錢,你要不要錢,一定上我們家去住去。”小夥子滿臉的誠懇哪!——那是九五年的時候,最後我們就去了。

  這一去壞了。從後門進去了,他的父親出來還沒有說什麼,他母親就和我們講:“這孩子太傻,見老道他也往回領。把和尚、老道都領家裏來,你說我們上哪兒住去呀?”我就趕緊解釋,我不能埋怨,說他非讓我來的,我說:“我們喝點兒水就走。”這邊喝著水,他母親是緊著嘟囔,這滿耳朵灌滿了。最後出來了,喘口氣,以後說什麼也不進人家屋了,就怎麼樣也不進!一念貪心,就帶來這麼大的苦處。浪費了時間。上他們家,到出來那個門,你說浪費多長時間!有這功夫,早就找個草垛住下了,是不是?真是後悔,最起碼能浪費一個小時。

  出來喘口氣,那家庭的氣味也很濃。出來以後,就像解放似的,就像從監獄出來,可算自由了。後來,那天晚上還真發現一個草垛,那個草垛是稻秣,就是打完稻子以後亂的稻草秣。扒開就鑽進去了。鑽進去要蓋上的時候,有一個老鼠,就過去了,在身上爬來爬去。我尋思,它暫時在這,可能占了它的窩,先睡覺吧。等到半夜起來的時候,一看老鼠還在那等著,估計是給站崗的。而且在我們身上,從腿上爬到肩膀,從這個肩膀再爬到那個肩膀,來回爬,表示一種歡喜,可能表示:歡迎你的到來,我給你站崗放哨。所以說你沒有所求,才得到了這麼大的安慰。你有所求,一念貪心起來,就別人邀請你去,那也不行。你別看客氣,客氣要不如法,也不能去做。你做了以後,也是有苦。

  第四,有受用疲苦。(編者注:講時缺少)

  第五個,“無處名字”。就是說沒有住處的名字。這個很好,因爲我們走到哪,都要打聽打聽我到什麼地方了,我在這走過。這是“人過留名,雁過留聲”。最起碼我對當時的環境我得看一看,甚至有的人還要刻上幾個字,“到此一遊”。這都是苦,如果沒有名沒有住處,反而是一種解脫。

  修行,不管走到哪,不要留戀,一留戀就有苦。這個也是在修行中要爭奪的。我們走在唐山,走在公路上的車道,側面就是唐山市。那個眼睛很想看看唐山市是什麼樣,都知道唐山有個大地震,還賣瓷器,很想瞅一瞅唐山的相貌,但是都忍受住了,就是不瞅。不瞅也挺難受。你說不瞅,走過這個道,將來別人問起來的時候,你什麼都不知道,你說多笑話。但是也硬忍受,就是往前走,至于走到哪也不管了。

  過了唐山市,這個正面能瞅見的那條街,走到道邊,找個住宿地方吧。道邊就有住宿的地方,一個就是小郵電局,一個小門樓都已經廢棄的。最後在那住,鋪的呢,揀個編織袋,裝了兩袋子楊樹葉子。裝裏了,往那上一鋪,這就是床。一個大褂一蓋,這就可以睡覺了。那時候性空個大,他在外面給我擋風,我住在裏面一個小門樓裏。

  睡到半夜時候,渾身是汗。那種享受啊,從來沒有想到過。這是個很好的享受,估計是和不瞅那個唐山有關系。如果瞅了唐山,恐怕你就不知道走哪去了,這地兒就發現不了。不瞅反而它有享受,同時還發現了一個寶貝,那就是楊樹葉子。以後你們要是行腳的時候,記住了,這個楊樹葉子可以裝袋子裏一鋪,它可以散熱。你看葉子黃了,晚上它可以散發熱量。這個事你們誰知道,是吧?都不知道。因爲你們可能走哪都瞅,所以不知道。以後走哪不瞅,就能發現它的好處了。所以說不瞅,它才有利益所在。

  第六個好處,“無鬥诤事。于所住,無守護,故無诤。”你住在樹下,沒有鬥诤,沒人來管你那些閑事。除了牛羊啦、鴨子啦、狗才上那塊待著去呢,沒人去爭那個事。所以說這個樹下非常好,沒有鬥诤。也不是誰家的房子,你去住正合適。去年行腳還是前年行腳,走到那個什麼地方,我還告訴大夥說,以前我就在這樹下經過,就在這塊樹。就是那個錦州往盤錦拐的那條道,那有幾棵樹,我現在還記得很清楚。

  第七個,“隨順四依法”。就是說有四依法能夠成就聖人、能成聖果、能解脫。能隨順四依法,這是很重要的。

  第八個,“少而易得無過”。你想沒過失,它不是那麼容易的。我們每天都在過失之中。你的行爲如果能夠無所求,能夠在樹下坐,你可以得無過失。這個無過也不是容易得的,說我想無過,你想是一回事,你得到是另一回事。

  第九,“隨順修道”。因爲我們無所求可以隨順,走到哪都可以修道,這叫隨順。因爲你嚴持戒律,無所求,你就可以隨順了。你有所求,你就不能隨順,你是隨順你的有所求,那皆是苦。如果你無所求,它就不苦,它只有樂。只有樂也叫隨順,隨順著佛法去走,隨順著佛法去修,因爲你這種隨順能修道,也就是隨順著修道。在樹下坐能隨順修道,有這麼多的利益。

  第十,“無衆鬧行處”。一般衆人多的地方都不在樹下,都在哪呢?都在鬧處。所以說鬧處很麻煩,你就是說行頭陀也是一樣。有時候你在哪個商店底下一躺一睡,馬上好幾個人來看你。問你吃沒吃飯哪,從哪來啊?得盤問你,很麻煩的。你得給他講,講到半夜,他沒啥事回去睡覺,你才能睡。所以說這很麻煩。就是要遠離鬧區,在樹下沒人來找你麻煩。

  頭陀行裏有個繩床,就是用繩子編的一個繩床,就是綁在這個樹和那個樹之間,這是繩床。咱們那個繩床原先也是這樣,後來改了一下,就是變成帶有一種膠的,既能拴樹上,也能鋪在地上。所以這叫樹下坐。樹下坐有多少好處?有這麼十條好處。有了這十條好處,我們可以倒出很多時間來修道,我們又遠離了疲勞和痛苦,最後達到無所求。所以說這很有利處,大家一定要知道。

  那麼我們作爲居士,應該如何護持頭陀?咱們這裏的居士做得比較好,特別是海城張瑞芳她們姐幾個,還有盤錦的張居士,還有沈陽居士等等。他們每年的行腳都去護持,在護持之前,他們都下了一個決心:一定要護持好。甚至是豁出物質,豁出生命來護持僧人。可能也是做好了很多的准備,還有大石橋的居士等等。由于居士的護持,使頭陀行程都很圓滿,他們都准備犧牲自己的利益來護持。在家的居士就是把寺院搞好,讓行頭陀的人放心。“你們好好行頭陀,家裏你們放心。”不斷地捎信告訴師父,我們家裏現在很好。

  特別是在結夏安居和行頭陀期間,提前就把家裏事情安排好,來寺院護持,已經在大悲寺形成了一個規律。這些老居士、新居士都這麼發心,他們受了種種的委屈。你比如說,怎樣護持頭陀?記得是前年還是大前年,可能是前年吧。那回行腳,原先有很多人,有幾個居士就往家裏請,我們說什麼也不去,他們跪地下也不去,怎麼也不去。最後張瑞芳她姐,還是誰,就想辦法,“師父,我給你們找一個好房子,可好了,你去住去吧。”還有過齋時候說:“師父,我給你找個大院可好了,可以在那裏過齋。” 實際哪是她找的,都是花錢租的,租好了告訴我們都找好了。要說別人發心,哪有那麼多發心的,是吧?後來我們就堅決不去住,找好一個也不住,再找一個也不住,最後他們錢全白花了。

  最後走到哪算到哪。過齋,有時候擱大橋底下過,什麼地方都可以。他們一點兒怨言也沒有。雖然想了種種的辦法去護持,還有給去弄水啊等等的事情,甚至給找過齋的地方,給找住宿的地方,後來就不去了。也被他們的行爲所感動,他們太辛苦。當乞食不夠,他們要補充上去。而且要護持,看看僧衆有沒有病,需要什麼,前面有沒有危險,隨時准備好,准備進行投入。晚上睡覺,睡的地方行不行,有沒有帳篷?還得解決一個鋪的問題,別過于潮濕,下雨怎麼處理等等的事情。就把心都操到極點。他們都這樣護持,他們把這個頭陀看成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放下自己的企業,掙錢機會已經放下,來護持這個頭陀。

  這些在僧人寫的行腳日記裏已經說了,確實感人。在末法時期能有這樣的護持行爲,罕見、稀有、難得。他們的行爲,是大家的行爲,共同形成了這麼一個團結。

  這可歌可泣的事情,將來一定會被記錄下來,作爲咱們居士的護持篇章。所以講護持,確實值得感動。對頭陀的護持就代表了我們的法身慧命,不光是護持我們僧人去行頭陀,而是護持了佛法。你上哪去找佛法,說等我看到佛法,看到佛陀,我一定供養,我一定護持。你只有現在看到了這種頭陀,它就是代表了佛法,代表了佛陀。所以說你護持它和護持佛是一樣的,佛所歡喜,所贊歎。只有這樣不斷地護持,我們才會見到法,才會見到佛。如果你不這麼做,是不可能見到佛和法的。

  當然了,從護持來說,各個角度都要護持。爲什麼咱們希望大家都來護持?因爲它是個福田,不是僧人需要護持,而是需要每個人都要發頭陀的心,將來好成佛,是這個目的。

  應該如何護持?這裏面講細還有很多的內容。你比如說,在行堂期間,有的居士把乞來的食物都掰碎了,混在一起,這叫分衛,分給大家吃。有的就不分,他的意思:我那還有新鮮的給你們吃,這個舊的我們吃。有好幾個居士都犯過這樣的過失。去年,有一個居士就不給,你怎麼要他也不給,後來這個親融師,你不給不是嗎,我就不吃了,把這頓飯舍了。走了一天一夜,在過齋時候飯也不吃了,下午還要繼續走,來改變這種不正確的護持。雖然他有一片善心,但是護持必須如法。因爲乞來的食物看著是不淨,是硬,是髒,但是它吃起來是很有法味兒的,是世上最清淨的飯菜!所以說出家人非常喜歡。應該給衆生種福田,護持一定要如法地護持。

  有一次乞來的苞米,是一個瘸腿的女人送來幾穗苞米,給送過來還熱乎乎的。尋思這些苞米等行堂的時候一定能給。誰知道有個居士他就想:這苞米多硬,什麼時候了,秋天還有苞米,這說什麼也不能給!就沒有給。後來我批評了他,他還不服氣。後來有個居士分到這個苞米,她之前也不知道這件事,她就說:這個苞米太香了,太好吃了!這他才知道,噢!原來自己錯了,原來最好吃的東西他沒給。這個居士就很後悔,後來飯也沒吃。他也吸取教訓,可能吸取兩次了吧,不止一次。所以說這個教訓不斷地吸收,同時也增加了經驗。

  護持頭陀就應該像護持生命一樣,護持要如法。因爲你應該知道,僧人每走一步,他都在布施佛法。不光是人看到僧人的行走,要生起歡喜心;就是天人也好,鬼神也好,他看著你的行走,都會贊歎、隨喜。所以我們一定要如法地護持,不管有人和沒人都要如法地護持。這樣不光僧人獲得大利益,而居士也從這裏獲得了佛法,獲得真正的佛的利益。

  具體怎麼護持?因爲時間的關系不多講。下回再講怎麼護持,這個很重要。關于這個頭陀,不光在行走怎麼護持,平時要怎麼護持,在走道、講話、對答、解決問題怎麼護持?都要詳細講一講。這個提問很好,要多講一段時間。雖然問題很多,一共是十二個問題。現在講了兩個問題,一天講一個,這是這個月講,下回不知道什麼時間講,也可能下個月講。但是不管講多長時間,一定要講。爲什麼要講?因爲這個頭陀也好,其它也好,佛教這些知識都是我們應該學的。就是一句話,要永遠講下去。

  維那師:禮謝和尚叁拜!

  禮佛一拜!

  大衆:

  願消叁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維那師:恭送和尚回寮!

  不消送!

  大衆:阿彌陀佛!

  維那師:大衆禮佛叁拜!

  

  

《如履冰霜》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