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履冰霜▪P9

  ..续本文上一页恨也是苦。所以说无所求才无苦,有所求皆苦。这是树下坐十利第一利。

  第二,“无有求坐卧具疲苦。”这个树下坐,弄点草一铺,就可以了。你想再弄个床,你上哪背去呀,是不是?你要为了个床,再打床,满哪背床去,你说多累!就睡那一会觉,浪费时间。另外,你求到的床,它不解乏。因为什么不解乏呢?还没等解乏呢,他心里先苦,有求就苦,所以说它不解乏。而且还背着一副有求之心,还欠一笔账。所以说这个疲苦都不应该要,应该无所求。

  但你也得加一点小心。以前有一回,那是我和性空从五台山走回来,走到晚上,这没地方睡怎么办?我找点东西吧,看那沟里有草,划拉一点不太多。一看道边有一捆草,就是黑天也看不见,也没手电,这一大抱的草,软乎草,非常软。这个太好了,谁给的不知道。就赶紧地找个草垛,扒了个坑,爬进去,把这草铺上。刚铺一会儿,我在外面站着,他就出来了,说:“不好!”我说:“怎么不好?”我寻思,“遇到蛇了?”他说:“不是,这草里面有一堆牛粪。”弄了一手都是牛粪,赶紧地把草都划拉出来,赶紧洗手。所以说你看就为了找床具,最后弄了一堆牛粪……真是哭笑不得。洗完了手,干脆,原先有啥算啥吧。那个草也没用上,手还弄埋汰了。

  所以说不要贪图更好的东西。就是说有那句话,“便宜没好事,好事不便宜。”你看着便宜,那里面谁知道还能有牛粪呢,是不是?所以说便宜没好事,有求卧具,就不好了。你别看简单的,你有求它就苦。这是真苦,不光苦,还臭。这是第二个问题。

  第三利,“无有所爱疲苦。”它可以远离有所爱。我们处处想到的就是有所住。我喜欢住这,我喜欢住那。给他个床,他认为那个床太硬,不行,硌腰,不解乏;太软了吧,他说这个太软乎了,还挺不起来,也不解乏。究竟要什么床?不知道。反正是充满了痛苦。为什么他定不下来,就因为他要哪个都是苦。有所求,有所喜欢,都是苦。

  所以说不能有所求,有所爱。应该是遇到什么,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样呢?以前行脚有一回,走到半夜,实在困得不行了。地上很湿很潮,最后走到个桥上,桥上是水泥的,寻思就在这桥上休息吧!谁知道桥的两侧都是栏杆,这个栏杆透风,正好处在风口上,一个劲地刮。所以说你喜欢水泥道,是给你水泥道,但那个风,你没躲过去,是吧?

  你有所爱,皆苦。所以说不能有所爱,以上这些都有疲劳的苦。这个心里的苦,是最重的。特别是有一回,走到盘锦,有个信佛的,开着电动的车,还不是三轮车,拉货拉人。刚开始非要给钱,我们不要。听说不要,他说:你一定上我们家去住。我说:“不去。因为我们很喜欢在外面住着,挺好,挺自在。”他说,“不行,非去不可。要不你就要钱,你要不要钱,一定上我们家去住去。”小伙子满脸的诚恳哪!——那是九五年的时候,最后我们就去了。

  这一去坏了。从后门进去了,他的父亲出来还没有说什么,他母亲就和我们讲:“这孩子太傻,见老道他也往回领。把和尚、老道都领家里来,你说我们上哪儿住去呀?”我就赶紧解释,我不能埋怨,说他非让我来的,我说:“我们喝点儿水就走。”这边喝着水,他母亲是紧着嘟囔,这满耳朵灌满了。最后出来了,喘口气,以后说什么也不进人家屋了,就怎么样也不进!一念贪心,就带来这么大的苦处。浪费了时间。上他们家,到出来那个门,你说浪费多长时间!有这功夫,早就找个草垛住下了,是不是?真是后悔,最起码能浪费一个小时。

  出来喘口气,那家庭的气味也很浓。出来以后,就像解放似的,就像从监狱出来,可算自由了。后来,那天晚上还真发现一个草垛,那个草垛是稻秣,就是打完稻子以后乱的稻草秣。扒开就钻进去了。钻进去要盖上的时候,有一个老鼠,就过去了,在身上爬来爬去。我寻思,它暂时在这,可能占了它的窝,先睡觉吧。等到半夜起来的时候,一看老鼠还在那等着,估计是给站岗的。而且在我们身上,从腿上爬到肩膀,从这个肩膀再爬到那个肩膀,来回爬,表示一种欢喜,可能表示:欢迎你的到来,我给你站岗放哨。所以说你没有所求,才得到了这么大的安慰。你有所求,一念贪心起来,就别人邀请你去,那也不行。你别看客气,客气要不如法,也不能去做。你做了以后,也是有苦。

  第四,有受用疲苦。(编者注:讲时缺少)

  第五个,“无处名字”。就是说没有住处的名字。这个很好,因为我们走到哪,都要打听打听我到什么地方了,我在这走过。这是“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最起码我对当时的环境我得看一看,甚至有的人还要刻上几个字,“到此一游”。这都是苦,如果没有名没有住处,反而是一种解脱。

  修行,不管走到哪,不要留恋,一留恋就有苦。这个也是在修行中要争夺的。我们走在唐山,走在公路上的车道,侧面就是唐山市。那个眼睛很想看看唐山市是什么样,都知道唐山有个大地震,还卖瓷器,很想瞅一瞅唐山的相貌,但是都忍受住了,就是不瞅。不瞅也挺难受。你说不瞅,走过这个道,将来别人问起来的时候,你什么都不知道,你说多笑话。但是也硬忍受,就是往前走,至于走到哪也不管了。

  过了唐山市,这个正面能瞅见的那条街,走到道边,找个住宿地方吧。道边就有住宿的地方,一个就是小邮电局,一个小门楼都已经废弃的。最后在那住,铺的呢,拣个编织袋,装了两袋子杨树叶子。装里了,往那上一铺,这就是床。一个大褂一盖,这就可以睡觉了。那时候性空个大,他在外面给我挡风,我住在里面一个小门楼里。

  睡到半夜时候,浑身是汗。那种享受啊,从来没有想到过。这是个很好的享受,估计是和不瞅那个唐山有关系。如果瞅了唐山,恐怕你就不知道走哪去了,这地儿就发现不了。不瞅反而它有享受,同时还发现了一个宝贝,那就是杨树叶子。以后你们要是行脚的时候,记住了,这个杨树叶子可以装袋子里一铺,它可以散热。你看叶子黄了,晚上它可以散发热量。这个事你们谁知道,是吧?都不知道。因为你们可能走哪都瞅,所以不知道。以后走哪不瞅,就能发现它的好处了。所以说不瞅,它才有利益所在。

  第六个好处,“无斗诤事。于所住,无守护,故无诤。”你住在树下,没有斗诤,没人来管你那些闲事。除了牛羊啦、鸭子啦、狗才上那块待着去呢,没人去争那个事。所以说这个树下非常好,没有斗诤。也不是谁家的房子,你去住正合适。去年行脚还是前年行脚,走到那个什么地方,我还告诉大伙说,以前我就在这树下经过,就在这块树。就是那个锦州往盘锦拐的那条道,那有几棵树,我现在还记得很清楚。

  第七个,“随顺四依法”。就是说有四依法能够成就圣人、能成圣果、能解脱。能随顺四依法,这是很重要的。

  第八个,“少而易得无过”。你想没过失,它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每天都在过失之中。你的行为如果能够无所求,能够在树下坐,你可以得无过失。这个无过也不是容易得的,说我想无过,你想是一回事,你得到是另一回事。

  第九,“随顺修道”。因为我们无所求可以随顺,走到哪都可以修道,这叫随顺。因为你严持戒律,无所求,你就可以随顺了。你有所求,你就不能随顺,你是随顺你的有所求,那皆是苦。如果你无所求,它就不苦,它只有乐。只有乐也叫随顺,随顺着佛法去走,随顺着佛法去修,因为你这种随顺能修道,也就是随顺着修道。在树下坐能随顺修道,有这么多的利益。

  第十,“无众闹行处”。一般众人多的地方都不在树下,都在哪呢?都在闹处。所以说闹处很麻烦,你就是说行头陀也是一样。有时候你在哪个商店底下一躺一睡,马上好几个人来看你。问你吃没吃饭哪,从哪来啊?得盘问你,很麻烦的。你得给他讲,讲到半夜,他没啥事回去睡觉,你才能睡。所以说这很麻烦。就是要远离闹区,在树下没人来找你麻烦。

  头陀行里有个绳床,就是用绳子编的一个绳床,就是绑在这个树和那个树之间,这是绳床。咱们那个绳床原先也是这样,后来改了一下,就是变成带有一种胶的,既能拴树上,也能铺在地上。所以这叫树下坐。树下坐有多少好处?有这么十条好处。有了这十条好处,我们可以倒出很多时间来修道,我们又远离了疲劳和痛苦,最后达到无所求。所以说这很有利处,大家一定要知道。

  那么我们作为居士,应该如何护持头陀?咱们这里的居士做得比较好,特别是海城张瑞芳她们姐几个,还有盘锦的张居士,还有沈阳居士等等。他们每年的行脚都去护持,在护持之前,他们都下了一个决心:一定要护持好。甚至是豁出物质,豁出生命来护持僧人。可能也是做好了很多的准备,还有大石桥的居士等等。由于居士的护持,使头陀行程都很圆满,他们都准备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护持。在家的居士就是把寺院搞好,让行头陀的人放心。“你们好好行头陀,家里你们放心。”不断地捎信告诉师父,我们家里现在很好。

  特别是在结夏安居和行头陀期间,提前就把家里事情安排好,来寺院护持,已经在大悲寺形成了一个规律。这些老居士、新居士都这么发心,他们受了种种的委屈。你比如说,怎样护持头陀?记得是前年还是大前年,可能是前年吧。那回行脚,原先有很多人,有几个居士就往家里请,我们说什么也不去,他们跪地下也不去,怎么也不去。最后张瑞芳她姐,还是谁,就想办法,“师父,我给你们找一个好房子,可好了,你去住去吧。”还有过斋时候说:“师父,我给你找个大院可好了,可以在那里过斋。” 实际哪是她找的,都是花钱租的,租好了告诉我们都找好了。要说别人发心,哪有那么多发心的,是吧?后来我们就坚决不去住,找好一个也不住,再找一个也不住,最后他们钱全白花了。

  最后走到哪算到哪。过斋,有时候搁大桥底下过,什么地方都可以。他们一点儿怨言也没有。虽然想了种种的办法去护持,还有给去弄水啊等等的事情,甚至给找过斋的地方,给找住宿的地方,后来就不去了。也被他们的行为所感动,他们太辛苦。当乞食不够,他们要补充上去。而且要护持,看看僧众有没有病,需要什么,前面有没有危险,随时准备好,准备进行投入。晚上睡觉,睡的地方行不行,有没有帐篷?还得解决一个铺的问题,别过于潮湿,下雨怎么处理等等的事情。就把心都操到极点。他们都这样护持,他们把这个头陀看成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放下自己的企业,挣钱机会已经放下,来护持这个头陀。

  这些在僧人写的行脚日记里已经说了,确实感人。在末法时期能有这样的护持行为,罕见、稀有、难得。他们的行为,是大家的行为,共同形成了这么一个团结。

  这可歌可泣的事情,将来一定会被记录下来,作为咱们居士的护持篇章。所以讲护持,确实值得感动。对头陀的护持就代表了我们的法身慧命,不光是护持我们僧人去行头陀,而是护持了佛法。你上哪去找佛法,说等我看到佛法,看到佛陀,我一定供养,我一定护持。你只有现在看到了这种头陀,它就是代表了佛法,代表了佛陀。所以说你护持它和护持佛是一样的,佛所欢喜,所赞叹。只有这样不断地护持,我们才会见到法,才会见到佛。如果你不这么做,是不可能见到佛和法的。

  当然了,从护持来说,各个角度都要护持。为什么咱们希望大家都来护持?因为它是个福田,不是僧人需要护持,而是需要每个人都要发头陀的心,将来好成佛,是这个目的。

  应该如何护持?这里面讲细还有很多的内容。你比如说,在行堂期间,有的居士把乞来的食物都掰碎了,混在一起,这叫分卫,分给大家吃。有的就不分,他的意思:我那还有新鲜的给你们吃,这个旧的我们吃。有好几个居士都犯过这样的过失。去年,有一个居士就不给,你怎么要他也不给,后来这个亲融师,你不给不是吗,我就不吃了,把这顿饭舍了。走了一天一夜,在过斋时候饭也不吃了,下午还要继续走,来改变这种不正确的护持。虽然他有一片善心,但是护持必须如法。因为乞来的食物看着是不净,是硬,是脏,但是它吃起来是很有法味儿的,是世上最清净的饭菜!所以说出家人非常喜欢。应该给众生种福田,护持一定要如法地护持。

  有一次乞来的苞米,是一个瘸腿的女人送来几穗苞米,给送过来还热乎乎的。寻思这些苞米等行堂的时候一定能给。谁知道有个居士他就想:这苞米多硬,什么时候了,秋天还有苞米,这说什么也不能给!就没有给。后来我批评了他,他还不服气。后来有个居士分到这个苞米,她之前也不知道这件事,她就说:这个苞米太香了,太好吃了!这他才知道,噢!原来自己错了,原来最好吃的东西他没给。这个居士就很后悔,后来饭也没吃。他也吸取教训,可能吸取两次了吧,不止一次。所以说这个教训不断地吸收,同时也增加了经验。

  护持头陀就应该像护持生命一样,护持要如法。因为你应该知道,僧人每走一步,他都在布施佛法。不光是人看到僧人的行走,要生起欢喜心;就是天人也好,鬼神也好,他看着你的行走,都会赞叹、随喜。所以我们一定要如法地护持,不管有人和没人都要如法地护持。这样不光僧人获得大利益,而居士也从这里获得了佛法,获得真正的佛的利益。

  具体怎么护持?因为时间的关系不多讲。下回再讲怎么护持,这个很重要。关于这个头陀,不光在行走怎么护持,平时要怎么护持,在走道、讲话、对答、解决问题怎么护持?都要详细讲一讲。这个提问很好,要多讲一段时间。虽然问题很多,一共是十二个问题。现在讲了两个问题,一天讲一个,这是这个月讲,下回不知道什么时间讲,也可能下个月讲。但是不管讲多长时间,一定要讲。为什么要讲?因为这个头陀也好,其它也好,佛教这些知识都是我们应该学的。就是一句话,要永远讲下去。

  维那师:礼谢和尚三拜!

  礼佛一拜!

  大众: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维那师:恭送和尚回寮!

  不消送!

  大众:阿弥陀佛!

  维那师:大众礼佛三拜!

  

  

《如履冰霜》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