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履冰霜▪P8

  ..续本文上一页让左引证右引证。但不是说一点都不想,而是你明白就明白,所以说这个就很重要。

  修行方法你掌握正确了,佛法很快地就要入心,再配合你的戒律,配合你的苦修,必然有开悟那一天。否则的话,因为你的路头都不会使,在哪用心都不知道,你怎么来求开悟,求正解?你所谓的明白,无非是这个知见,鹦鹉学舌一样,突然有点感受,以为这就是明白了。我们这已经堕落到世间里了。佛法是出世间法,是远离世间,也就是远离了我们的知见,才有佛法。

  所以说,我们这一点也要谨慎。在家居士也应该这么去解,领导岗位上的居士也要这么去解,我们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佛法就更有意义。而且我们的品德会更高尚,我们就会做好一切事情。为什么能做好一切事情呢?因为你用心去转物了,不是物在转你。

  所以说在这个上,应该这么去做比较好。只有这么去做,不断地摩擦,我们才能够得到星星之火。星星之火是靠我们正确的知见、正确的苦修、正确地去解。这样我们才会发现和拥有这个星星之火。当我们拥有了星星之火,你就取得了修行的经验和体验。那我们必然有一天可以燎原,把无明烧尽,我们就进入大光明了。所以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在修行中应该正确地理解。要努力,不要怕!只要我们有正确的方法,和苦修的精神,以及严持戒律的这种决心,必然能做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刚才讲的是第二个问题,就是昨天讲的那个问题里的问题。基本上就算告一小段落,并没有说得更详细。要说起来,还能讲个几天几夜,不是我能讲,因为它的内容太广。我已经就没有什么可讲的了,因为修行有限,我觉得要把它讲透,不是我能做到的,必须要更高的修行才能做到。

  下面一个问题:都说苦行、头陀,树下坐……就能让正法住世五百年,我们应该如何护持头陀?

  这个头陀,我们知道就是抖擞的意思。什么叫抖擞?就是把我们内心的灰尘要抖落掉,像抖落灰尘一样,干干净净,一下就没。这个方法太快,太直接,所以说必须得有苦行,头陀才能做到。这个头陀有十三支。在现在的时代,泰国等南传佛教国家还在进行头陀行。

  这个头陀苦行。所谓的头陀是大迦叶尊者为头陀第一,他七八十岁的时候还进行头陀。最后佛就劝他说:你这么大年龄了,回僧团住下来,不要行头陀了。大迦叶尊者说:世尊,不,我还要继续头陀。佛就称赞他说:有迦叶的头陀,我佛法就会久住世间。有了头陀,佛法就会久住,正法就会住世。佛亲自又给大迦叶尊者让了半个座位,佛的座位让出半个,让头陀第一的大迦叶尊者来坐。并在传法时,把佛的袈裟、衣钵传给了大迦叶尊者。佛涅槃以后这个法就由大迦叶尊者来主持,一直到弥勒佛出世,所以这个法是不能变的,不能因为今天条件好了就能变。

  要讲条件好,谁也没有释迦牟尼佛的条件好,又是王子,也可以继承王位,要吃有吃的,要权力有权力,虽然条件好他并没有那样。因为佛法必须在苦行里要去找出来,必须行头陀法才可以。因为他的头陀行持,具有了佛的知见,能正确地理解了佛法,能延续佛法,所以佛才给他让半个座,并把这个衣钵传给了大迦叶尊者。大迦叶尊者的做法,就为我们末法众生作出了榜样。

  我把这段给大家念一下。刚才讲的是《增一阿含经》,这是六十九页:

  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尊者大迦叶住阿练若,到时乞食,不择贫富。一处一坐,终不移易。树下,露坐,或空闲处。着五纳衣,或持三衣。或在冢间,

  就是坟地。

  或时一食,或正中食。

  有时候这“一食”,他可能是早晨吃,天亮以后吃。“或正中食”,正中食就是在中午时吃,但也是一食,因为佛在世就是一食。

  或行头陀。年高长大。

  尔时,尊者大迦叶食后,便诣一树下禅定。禅定已,从坐起,整衣服,往至世尊所。是时,世尊遥见迦叶来,世尊告曰:善来,迦叶!

  这是称赞他,来得真好,我太欢喜了,所以说“善来”。过去佛在世时候,一说“善来比丘”,马上这个人头发就落了,马上就披上袈裟,一下就换了,同时还受了具足戒。不像我们现在还得剃头、准备三衣,还得师父开好条,还得到戒场考试,完了再受戒。受戒还不知道得不得戒体,回来怎么样还不知道,很麻烦。那时候简单,那时候是佛住世,但佛称赞“善来比丘”那不容易,实在是不容易。我们这个善根浅薄,不是生在佛前就是生在佛后。这好在是生在佛后,佛的法还能传下来,那也挺知足。要没有佛法我们就坏了,是吧?这还有学的地方。所以说我们赶紧学,再不学就完了。就是说我们要努力,有那一天也叫释迦牟尼佛说一句“善来比丘”,你说多好啊!

  时,迦叶便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世尊告曰:迦叶,汝今年高长大,志衰朽弊。汝今可舍乞食,乃至诸头陀行。亦可受诸长者请,并受衣裳。

  迦叶对曰:我今不从如来教。所以然者,若当如来不成无上正真道者,我则成辟支佛。然彼辟支佛尽行阿练若,到时乞食,不择贫富。一处一坐,终不移易。树下,露坐,或空闲处。着五纳衣,或持三衣。或在冢间。或时一食,或正中食,或行头陀。如今不敢舍本所习,更学余行。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迦叶,多所饶益,度人无量,广及一切,天、人得度。所以然者,若,迦叶,此头陀行在世者,我法亦当久在于世。设法在世,益增天道,三恶道便减。亦成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乘之道皆存于世。诸比丘,所学皆当如迦叶所习。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这里和刚才讲的一样,这是佛经的原文。这个说 “法亦当久在于世”,“设法在世”,就是说有头陀,我的法就会久住于世间。“设法在世”,会“增益天道”,就是天上善道的人多了。“三恶道便减”,地狱、饿鬼、畜生这道就减了。而且还能成须陀洹等,就是初果、二果、三果。“三乘之道,皆存于在世”,所以说,你没有这个成不了这三圣道。告诉诸比丘“当作是学”,都应该学。

  所以说这个头陀、这个行法不是咱们创造的,是佛所留下来的,是我们的佛祖,和祖师所留下的法宝。这也是任务,也是佛命,必须得做。不是说你可做可不做,没有这个。你要成为佛子,你必须要佛法住世,让佛法住世你必须去做。我们都说一定让正法住世,但是你到底“行”是不“行”啊?你不“行”拿什么住世?那就不行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去做。

  还有这个“树下坐”。《大智度论》云:如佛生时、成道、转*轮、入灭皆在树下,行者随顺佛法,常住树下。这是《大智度论》云,就是说,佛出生的时候,还有成道、转*轮、入灭,这个四个方面都在树下。

  佛降生的时候是在无忧树下,佛成道时是在菩提树下,佛转*轮是在吉祥树下,涅槃在娑罗树下。佛和这个树都有很大的缘分。所以说佛的降生、成道、转*轮、涅槃都没有离开树。所以说这个树啊,看来不光是能给人乘凉,不光是小鸟能用,还有其它众生能用,而且它还能带来佛法的利益。所以我们要爱护树。如果这个建议,要是提高到这么看法——“这个好,树可以弘扬佛法!”所以佛法常在树下。

  在《长阿含经》讲:“七佛精进力,放光灭暗冥,各个坐树下,于中成正觉。”这是七佛,就是过去的七佛。释迦牟尼佛是我们这一劫里的一佛,前面还有六佛。为什么说七佛?因为七佛虽然我们不记得,但天人能记得,他知道这个世间有七佛来世。所以说用七佛来代表一切佛,过去佛、未来佛、还有现在佛,现在、过去、未来,七佛代表这个意思。

  这里讲“七佛精进力”,由于七佛做出的最大的努力和最珍贵的努力,所以“放光灭暗冥”。他们都在树下成正觉。那就是说我们想成佛,将来你一定要选棵树。但现在你别着急,你先爱护树,你着急了不行。你跑树下去坐,那光坐着也不行啊,是不是?你得“行”。什么是树?那戒律就是树,你先把戒律搞好。苦是树,依教奉行是树。不能最后师父安排不动你了,你说我得坐树下,这就麻烦了。你得先培养能坐下的定力。你这些心都柔和了,才能出现真正的树,那个时候才能成佛,不是你找棵小树就成佛了。

  七佛,即过去七佛,有毗婆尸、尸弃、毗舍浮、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佛、释迦牟尼佛,这是过去的七佛。义县也有七佛,他那个殿里供的七佛不是这种七佛,也有这些佛,其中有一个阿弥陀佛,这有所不同。

  《十住毗婆沙论》:“树下坐十利。”有十种利益,大家一定要尽心地记住。将来别人问,“你为什么坐树下呀?”有人问你,你得讲啊!你说我就在那等成佛。那也不行啊,人家问你得说。

  第一,“无有求房舍疲苦。”就是说没有想找个房子住的想法,舍去找房子的疲劳和苦,这样倒出很多的时间去修道。有的人为找房子奔波,一里不行二里,这指行头陀的时候。我过去就找过房子吗,走哪尽找房子。有时候跟人家借房子,人家不让住。特别住草垛,也不让住。有时候还生气。刚开始(他们)说得挺好,“你什么事啊?”说“你看你那草垛能不能借我住一住啊?”“那行。”后寻思寻思:“不行,不能住,你赶紧走,你要不走我就告诉大队民兵,叫民兵来抓你。”

  那时候我想:你也太把我当成那个什么人了,我也不是没见过民兵。他还吓唬我:“你赶紧走。”简直是和刚开始两个劲。一看这住不了了,所以说也不求了,“得了,算了,走吧!”当你放下这个心的时候,往前走就会发现一个大的草垛。这个大草垛比他那草垛强多了,大了能有好几十倍,而且还没人管,随便住。

  所以说有时候无所求啊,你才能找到真正的房子。你有所求就会有疲劳,同时还有有求之苦。在心里生起一种苦,有求之苦。人家答应你了,你可能生欢喜心,要不答应,你就起嗔恨。这个欢喜也是苦,这嗔…

《如履冰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