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若能轉物即能仁——關于不被飲食、物質所轉的開示▪P3

  ..續本文上一頁打閑岔?如果叫你修道參一句話頭,或是看看《楞嚴經》,你如果再多去看點別的,你已經打閑岔了,你想再開悟就難了。開悟都得心往一勁使,都是奔一條道,腦子都不轉彎了,達到那種直心爲道場。你得有修道場,你那個的心呐,就在這上使勁了,沒有閑岔的時候。這個時候才修到一個道場現前,你才有斷這個妄想的可能性。這個弓得拉緊了,拉得繃繃緊,這個時候突然有一把快刀,一下把你無始劫的業力,這個生死根子給你砍斷了,得這樣才能砍呢。

  就像咱砍一個東西,比如這繩子,繩子拿在空中,軟的時候就不容易砍斷。你怎麼抖落,砍也砍不斷。如果這個繩子繃得緊緊的,放的很實在,或者你放在地上,很實在的,繃得緊緊的。你稍稍一碰,它就斷了,很容易折的。你要是太松了,根本就不行。太松了不行,就是說我們的妄想太松了,它不能斷。你只有把妄想繃得緊緊的,這並不是把妄想繃得緊緊的,而是把這妄想控製得緊緊的,不讓它再幹嗎了,再往外流溢了。這樣的話,我們才有一個斷的可能,這才有回收的可能性。所以說,自己應該平時修行中,應該多觀察這些東西。

  對好壞的取舍,這是很重要的一關,不然我們修道有很多的地方就浪費了。有時候爲什麼這個事師父不讓我們去做,他說這麼別扭呢?因爲這個別扭,才是一個好事情。你要理解師父這些話,你用這些方法去觀察,就知道有很多事情,是不應該做的事情。包括眼睛看(外在的)東西呀,觀察(外在的)東西,取決(外在的)東西,選擇(外在的)東西都是一種浪費。你都把它控製到極小的程度。因爲我們不能不做事情,不能不吃飯,不能不幹點活吧。你應該把它控製到最小的程度,能夠維持這個生活就行了,能維持幹點活就行了,不能浪費了。就是幹的時候,也得把它回向到空,這吃飯的時候還得念偈子呢。是不是?念偈子目的,就是把這個吃也要空掉,雖然吃了,我還得給你空掉,這才行。

  所以說飲食上,在物質上,各方面我們都要簡樸。這個簡樸呢,並不是說是無意的東西,不是說我們沒有目的的,是仿照什麼哪個大德去修行。並不是這個意思,不是師父說,看過去誰誰都穿百衲衣呀,我們就去也學個百衲衣;說哪個地方日中一食,我們也仿照個日中一食;人家不摸錢,我們也仿照不摸錢。其實這些都是佛製。我的意思就是說讓大家實實在在的,就是減少走彎路,別走彎路。那些東西正是害我們的東西,我們把它減少到最低程度。所以說,一切法都是爲了這個目的而生成的,是爲了減少妄想而製定的。

  包括用缽也是這樣,也就是不讓我們起分別心。飯菜不論好壞放缽裏,一攪和就沒啥了。就算有點好菜,或者各種各樣的菜,但是倒到了缽裏,你也能減少很多的分別。你要是放在兩個碗裏,它絕對就不一樣。你吃吧,兩個碗吃來吃去,就想著弄四個碗,四個碗就想弄八個碟,你越吃越貪。你用缽一個是提醒正念,我是出家人。另一個不起分別,不讓你起分別。如果不起分別,這個缽的意義就真正的成立了,那是如來的應量器。不分別,我們這個妄想就斷除了。而且這個食物,也變成了空相。它變成什麼了呢?它回到了我們如來藏性裏去了,那才是大事情。所以說我們沒有慧眼,我們不知道我們在打妄想的時候,會是一種什麼狀態。

  所以說,佛菩薩看我們衆生分別心,是很可憐的。自己不斷地造業,造無明。什麼是無明?不見光明就是無明,不一定發脾氣才是無明。貪吃、貪睡、貪東西好壞,這都是無明;只要有分別心,就有無明;只要你起心動念,就是無明;只要你貪順利,就是無明。

  叁、化飲食爲甘露

  所以說我從過齋的水講到這,就是因爲多喝一口水就多打了一個妄想,也是貪了一個無明。如果你克服一下子,雖然當時不能斷無明,但最起碼多少也能增點定力。是不是?不被它轉,最起碼我們也撈回點,是不是?不能全部撈回來,也得撈回點。我不能無條件的、永遠的叫它轉著我走。是不是?

  你一頓飯怎麼地,一頓飯我也得給你吃好了,我也得給你吃明白了。是不是?雖然不能像大德似的,吃得一點妄想沒有,最後早已變成甘露了。我雖然沒有這樣,但是我在這裏能撈回一點,我就撈回一點來,撈回一個米粒就撈回一個米粒。每一口飯你都給它處理得好好的。

  比如說我次第食,這一口應該吃米飯,不應該吃菜。但是我把菜已經夾上來了,這個時候我是先把菜吃了,再吃米飯呐?我就把這個菜,我再扔下來,就先吃米飯,因爲我錯了,錯了我改過來。你不能錯就錯吧,下回再改吧,順便就吃了。你就被自己的習性所轉,上當了。說我這是吃米飯,正好又是碰上辣椒,哎呀,我吃了這麼半天辣椒,太辣了,我應該先再吃點菜吧,完了再吃辣椒。你避開辣椒去吃那個菜,實際上你已經被境界又轉了。辣——它還能辣死你啊?是不是?那就咬牙吃去吧。

  再比如飯熱,那面饅頭是涼的,但按照次第來吃,我們應該先吃這個熱的。但是由于太熱,如果先吃熱的,那個饅頭我就得後吃。先吃熱的耽誤很長時間,有可能很多東西我吃不到了,浪費了,可能要肚子餓。這時候你應該取決于什麼呢?不是根據餓和不餓。我們本來已經只吃一頓飯了,我們目的爲了啥呀?不就是爲了修道,修這個心麼?什麼是那個心?不分別就是那個心。所以說熱點就熱點吧,熱點也把它吃了。即使真的少吃了一點食物,那我們也值得。少吃一口,我們得到一個心,你不幹呐?是不是?爲了那一口吃的,失掉一個心,你說你這頓飯不白吃啊?合不合適,你說?這筆帳不能不算。雖然是微小的一個念,但和大的一念,是一樣的。微小的念你不能控製,大的念頭你也控製不了。小的念頭你不轉,大的念頭你更轉不了了。雖然是吃一頓飯,這面熱的,饅頭那面是涼的,涼就涼的,我不管你,我先吃熱的。哪怕那個饅頭我吃不了,我把這邊熱的我吃了了。雖然是稀的也好,或者什麼的也好,我先把它吃了。雖然我浪費了時間,少吃了很多東西,但是你得回的是什麼呢?是那個真正的定力和心。你既然得回那個定力,那個心,那個物質失沒失去呢?它並沒有失去。

  佛法是不生不滅的,你不是得妄想,就是得這個心,這個心已經是圓滿的了。因爲一切物質本來是沒有生滅的,在我們自性來講,都是沒有生滅的。它本來就是平等的,我們只是不知道,而被幻境所轉。如果你克服這個幻境,在表面上是減少了,實際上,你是沒增沒減。就所謂的現在增多,你也沒增多,也沒減少。你就打妄想它也沒增多,它也沒減少。一切都是平等自在的,本來不增不減。那《心經》講得很明白,告訴你不增不減。你老不信,你老以爲有增有減。所以你就老在這裏又怕增,又怕減。所以老在起心動念,被幻境所轉了。你被它轉幹嗎,你少吃,你就真少了?你少吃它也不會少的。你以爲你餓了?你有法露,和那個糧食來比,哪個好?是,肚皮餓一點,但你心裏清淨了,它一樣營養你。而且會再從別的渠道,去給你化出各種的東西,來營養你的身體。

  就像日中一食,雖然只是吃一頓飯,實際上並不缺營養。你雖然乞食生活,甚至少吃了很多的東西,但你的營養並不缺少。你真正的佛性呢,只能是越來越圓滿。因爲法界就是這樣,它永遠是一種平等,不增不減。你老把這個物質看得太重要了,實際上你墮入了增減之中。什麼叫增減?就是分別心。我們要看破了,本來就很自在的事情。是不是?很自在的事情。

  人呐就是這樣,有時候我們辦了很多的蠢事。辦蠢事什麼原因呢?就是我們有個貪心,有時候觀察力不到。就有貪心也不要緊,我們要觀察力到了,而且善于去觀察這些事物,不被這些境界去轉,我們很多地方,也就是處處都可以修道。你就上個廁所啊、你吃飯呐、你吐口痰呐、你走道啊、說話呀、躺著睡覺你都能修道。是不是?你就洗腳、剪個手指甲蓋啊、就打個哈欠,它也能修道,都能修道。修道是很容易的事,不必去外求。就把這些方法掌握住了,觀察力要是到了,就妥了。

  另外,知道就在自己的小小的地方下功夫,小小的地方下功夫,你才能克服大的環境。不能說大的幻境來了,我能做到頂天立地,我甚至能舍生死。有時候小的地方做不到,到大的地方你根本就不好使。

  我跟大家講這些,就是讓大家要注意這些事情,慢慢體會。修行中,自個得掌握經驗,一點點總結。今天就到這裏。

  

  

《若能轉物即能仁——關于不被飲食、物質所轉的開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