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讓他說,那都來不及了。他剛說這一句話,那鳥“噌”一下飛了。等他知道不應該說的時候,當時馬上就明白過來——不應該說,但那時候都已經晚了,那鳥都“噌”一下飛了。鳥永遠會記住你誹謗它,將來非要受果報不可。你覺得那鳥聽不懂啊?這一下他受了教育了,他以後應該再也不敢說衆生的過失吧。由鳥這一回事,他絕對不敢講了。那真嚇人,確實教育人哪!(編者注:師父當時在本溪茅蓬閉關)
你想,就一個旁生,其它類的衆生都不可以誹謗,何況誹謗僧人,等于誹謗自己的父母一樣,那是法身父母,更不能誹謗。所以說,大家一定要知道。你看說鳥的過失,因爲我們聽不懂,而說了那鳥,都有這麼大的果報。何況我們有的說僧人過失,說尼衆的過惡,這是犯罪無量啊!
另外,僧人有的可能是爲煩惱所覆,有時犯了禁戒,行了一些惡事。所謂的惡事,就是行了些世間法,與佛法不相應。但是還能爲人天,爲天龍、人、非人等做善知識。因爲他已經出家了呀!而且,他只不過犯了世間的習氣和毛病。但是最主要的,他的僧相在那。就沒有那個僧相,我們都不應該說,要隱惡揚善的,何況有僧相在,誰敢說啊!
我過去給大家常講,在五臺山時遇上那麼一個人,雖然有著種種不算是太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只要見到他來,從來都是恭恭敬敬。我見到他來,我就起來,就站在床邊。他一看我起來,有時候理我,有時候不理我。但是我還是看他坐下以後,我再坐下。
他知道我在恭敬他。等我臨回東北的時候,他就非要和我照相不可。我倒不是喜歡這種照相,就是人的這片心。由于我的恭敬,獲得了他一片的真心。我並沒有說什麼,他偶爾過來,我都要站起來,要恭敬他。我恭敬並不是恭敬他這個人,我是恭敬他的僧相,還有他在僧中擔任的職務,更何況恭敬也包括他這個人。(編者注:在僧中擔任職務,辦事時即代表僧團,代表常住)
恭敬他這個人,倒不是恭敬他某一種不太好的行爲,不是這個意思。雖然他有些行爲不如人意,但是由于我恭敬他的這個僧相,和他在常住中的職務,而使他有所改變。究竟有沒有改變,我不太清楚,但是我可以舉個例子。
有個人起嗔恨心,那嗔恨心大得不得了啊!就想找理由打人,走路也橫晃。那種氣勢啊,人一看就明白了,嗔恨心就是了不得了。我遇上這人怎麼辦呢?我就站在旁邊,恭恭敬敬的。不僅不說他的過失,而是恭恭敬敬的,用心去恭敬他。恭敬以後,我還覺得對不起他。因爲啥?人都有困難的時候,有難處什麼的,我得幫人家。所以說,那天過齋的時候,我又特意到他跟前去行堂,本來我不行堂的,這次去給他行堂。哎,他樂了。他雖一句話沒說,能感覺到我在特意爲他行堂。我非常謹慎的,一點點地給他打飯,非常恭敬他,用那種慈悲來化解他的嗔恨。
但是由于我做得不好,做得沒到家。後來還是發生了過失。他與別人爭吵起來了,造成了一定損失。但是他終歸沒有出更多的事情,包括人命啊。後來,他也圓滿地受了戒。
在沒受戒之前,我曾上他那去一回。他可客氣了,什麼都想幫忙。實際上,我整個來講,沒說安慰什麼的,幾乎是沒說過話。就是用心去感應,去恭敬,完全是一種恭敬。那天正好表壞了,我想去修表,實際上是電池沒有電了。他一看那表,說:“你過來。”我過去了,他說:“你怎麼了?”我說:“這個可能是壞了,可能沒電池了。”他說:“你交給我吧!我會修理。”實際上他哪會修理呢,就想替你做點事情。
你說爲什麼能這麼好呢?就是用心去感應。心去感應,就有這麼大的果實,就有這麼大的好處。反過來,如果我們起心動念說別人的不足,我們會怎麼樣呢?有說過失的一念,我們都會失去功德的。所以說大家修行中一定要克服這個漏洞。
上面簡單地說了這一點事情,接著看下面這一段。
如是苾蒭雖非法器,而剃須發,披服袈裟,進止威儀,同諸賢聖。因見彼故,無量有情種種善根,皆得生長。又能開示無量有情善趣生天,涅槃正路。
苾蒭就是比丘的意思。就是這位比丘,雖然不是證果的人,而且是犯戒惡行,但是由于他現在剃發、披袈裟現僧相,他和那個聖人,表法的功德是一樣的。因見他故,而識聖人,這樣的話,“無量有情種種善根,皆得生長”。
你說出家人呢,不用說互相說話啊,就是見一面出家人的相,都會有這麼大的威力,會使很多的善根增長起來。包括釋迦牟尼佛出家修道的時候,因爲在皇宮裏非常悶,就走出城的四門,看到了生老病死種種的苦。完了以後,他就覺得生活沒有意思。這時候呢,就看到一個出家人,比丘從這路過,拿了一個錫杖過去。就這一過去後,佛就決定出家了。沒有說話呀!就看到出家人從那過去了。當然了,這個出家人是天人變現的(當時世上還沒有比丘)。但是就見到出家相,釋迦牟尼佛就決定出家,最後成佛了。所以說“種種善根,皆得生長,又能開示無量有情善趣生天,涅槃正路。”
什麼叫能開示呢?就僧人這個形象就能開示。這個僧人的形象就能開示這麼多。僧相能開示無量有情善趣生天,涅槃正路,僧相能指導你怎樣修行,你的路應該怎麼走。所以說僧相,那就是我們回家的路,也是我們的父母。所以說,一點也不允許任何人說叁道四。所以佛言:
依我而出家者,若持戒、若破戒,下至無戒,我尚不許轉輪聖王,及余國王諸大臣等,依俗正法,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閉牢獄,或複呵罵。
就是說,無論持戒的僧人,或是破戒的,甚至沒有戒的僧人,也不允許國王大臣以國法,以世間法來製裁,都不允許的。你在別的地方,除非不穿這套衣服(還俗以後),穿這套衣服,就不允許製裁。
(編者注:沒有戒的僧人:出家後還沒有受戒,或出家後,受戒時因某種外緣不具足而沒有得到戒。)
過去哪個大臣如果犯了過失,你看清朝那個經常演戲的場面,首先打掉什麼,帽子上叫什麼翎?(弟子:頂戴花翎。)先打掉頂戴花翎,然後這才允許製裁的。你要直接製裁的話,等于亂了國法。你製裁的只是罪人,刑法不能製裁大臣哪,是不是?你只能製罪人。
所以說他出家,有僧相在那塊,他不是罪人,那是僧相。至于他犯了過失(若違犯國家法律),必須讓他還俗以後,離開這個僧相,這才能製裁。所以佛講,不能以世間法來製裁比丘。你就覺著世間法如何如何的,要製裁,這都不允許的。包括你打罵一個犯戒的比丘,就等于出佛身血。這麼厲害!
二〇〇一年十一月初九上午
如是破戒惡行苾蒭,一切白衣(信衆,居士)皆應守護,恭敬供養。我(佛)終不許諸在家者,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閉牢獄,或複呵罵……
昨天講了,對破戒的比丘,“一切白衣、信衆、居士皆應守護”,就是破戒的比丘你都得守護,“恭敬供養”。“我”,這是佛說的,“終不許諸在家者,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閉牢獄,或複呵罵。”
爲什麼要這麼講呢?因爲你如果對比丘進行打罵的話,會使很多人對僧失去信心。第一個,首先是壞你心,誰動手誰壞,因爲你嗔恨比丘。他只不過做了一些世間的事情,你認爲不如法,你是按照這個佛法的要求去那麼說的。所以說你起嗔恨心,首先壞其心。
壞其心什麼呢?就是壞了你內心中的僧相。因爲我們對僧相有個崇高的認識,無瑕的那種認識。因爲僧相是完美無缺的,是放大光明,他是佛的化身。所以我們應該時時刻刻的,要追求今生今世成爲一個真正的比丘。一個真正的比丘才是我們人生解脫的根本。所以說,你心中認爲他是比丘,如果你要動手去打比丘,那首先壞你的心,壞你的法身,將令你永遠失去善根,而墮落地獄。
再一個就是,你如果將出家人,給關起來拷打以後,會使很多人,因爲聽到比丘的過失,或是因爲你的拷打,而不再尊敬出家人,會使很多人失去信心。你知道,一旦對一個比丘失去信心,等于多生多劫地墮落苦海。由于這件事互相輾轉傳聞,會使很多人墮落苦海,這個罪可就大了。
而且,佛法中絕不允許這麼做。因爲佛法本來是完美無缺的,是無瑕的。但是由于個別人的行爲,所造成的一點過失,造成了一點影響,這都屬于魔和外道的作用,並不是說佛法真有那麼個行爲。佛法僧沒有這種現象,這都是一些魔在作祟。我們有時候不認識。
比如我們在修道中,有時,人還是你這個人,但是魔已經進入你的心肺,你根本就不知道。這時候你會産生種種的情緒,包括憂傷啊、起煩惱啊,甚至哭啊、甚至笑啊、甚至生氣、起嗔恨心等等。你不知道這是魔已經侵入你的心肺,它在鼓動你。明知道不對,但是你非得要那麼做不可。守不住啊!實際上爲什麼那麼做呢?是魔已經在你的心裏呢,它起作用,它鼓動你。像發脾氣似的,大點兒發吧,哭,使勁哭。明知應該別…
《口業之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