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让他说,那都来不及了。他刚说这一句话,那鸟“噌”一下飞了。等他知道不应该说的时候,当时马上就明白过来——不应该说,但那时候都已经晚了,那鸟都“噌”一下飞了。鸟永远会记住你诽谤它,将来非要受果报不可。你觉得那鸟听不懂啊?这一下他受了教育了,他以后应该再也不敢说众生的过失吧。由鸟这一回事,他绝对不敢讲了。那真吓人,确实教育人哪!(编者注:师父当时在本溪茅蓬闭关)
你想,就一个旁生,其它类的众生都不可以诽谤,何况诽谤僧人,等于诽谤自己的父母一样,那是法身父母,更不能诽谤。所以说,大家一定要知道。你看说鸟的过失,因为我们听不懂,而说了那鸟,都有这么大的果报。何况我们有的说僧人过失,说尼众的过恶,这是犯罪无量啊!
另外,僧人有的可能是为烦恼所覆,有时犯了禁戒,行了一些恶事。所谓的恶事,就是行了些世间法,与佛法不相应。但是还能为人天,为天龙、人、非人等做善知识。因为他已经出家了呀!而且,他只不过犯了世间的习气和毛病。但是最主要的,他的僧相在那。就没有那个僧相,我们都不应该说,要隐恶扬善的,何况有僧相在,谁敢说啊!
我过去给大家常讲,在五台山时遇上那么一个人,虽然有着种种不算是太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只要见到他来,从来都是恭恭敬敬。我见到他来,我就起来,就站在床边。他一看我起来,有时候理我,有时候不理我。但是我还是看他坐下以后,我再坐下。
他知道我在恭敬他。等我临回东北的时候,他就非要和我照相不可。我倒不是喜欢这种照相,就是人的这片心。由于我的恭敬,获得了他一片的真心。我并没有说什么,他偶尔过来,我都要站起来,要恭敬他。我恭敬并不是恭敬他这个人,我是恭敬他的僧相,还有他在僧中担任的职务,更何况恭敬也包括他这个人。(编者注:在僧中担任职务,办事时即代表僧团,代表常住)
恭敬他这个人,倒不是恭敬他某一种不太好的行为,不是这个意思。虽然他有些行为不如人意,但是由于我恭敬他的这个僧相,和他在常住中的职务,而使他有所改变。究竟有没有改变,我不太清楚,但是我可以举个例子。
有个人起嗔恨心,那嗔恨心大得不得了啊!就想找理由打人,走路也横晃。那种气势啊,人一看就明白了,嗔恨心就是了不得了。我遇上这人怎么办呢?我就站在旁边,恭恭敬敬的。不仅不说他的过失,而是恭恭敬敬的,用心去恭敬他。恭敬以后,我还觉得对不起他。因为啥?人都有困难的时候,有难处什么的,我得帮人家。所以说,那天过斋的时候,我又特意到他跟前去行堂,本来我不行堂的,这次去给他行堂。哎,他乐了。他虽一句话没说,能感觉到我在特意为他行堂。我非常谨慎的,一点点地给他打饭,非常恭敬他,用那种慈悲来化解他的嗔恨。
但是由于我做得不好,做得没到家。后来还是发生了过失。他与别人争吵起来了,造成了一定损失。但是他终归没有出更多的事情,包括人命啊。后来,他也圆满地受了戒。
在没受戒之前,我曾上他那去一回。他可客气了,什么都想帮忙。实际上,我整个来讲,没说安慰什么的,几乎是没说过话。就是用心去感应,去恭敬,完全是一种恭敬。那天正好表坏了,我想去修表,实际上是电池没有电了。他一看那表,说:“你过来。”我过去了,他说:“你怎么了?”我说:“这个可能是坏了,可能没电池了。”他说:“你交给我吧!我会修理。”实际上他哪会修理呢,就想替你做点事情。
你说为什么能这么好呢?就是用心去感应。心去感应,就有这么大的果实,就有这么大的好处。反过来,如果我们起心动念说别人的不足,我们会怎么样呢?有说过失的一念,我们都会失去功德的。所以说大家修行中一定要克服这个漏洞。
上面简单地说了这一点事情,接着看下面这一段。
如是苾蒭虽非法器,而剃须发,披服袈裟,进止威仪,同诸贤圣。因见彼故,无量有情种种善根,皆得生长。又能开示无量有情善趣生天,涅槃正路。
苾蒭就是比丘的意思。就是这位比丘,虽然不是证果的人,而且是犯戒恶行,但是由于他现在剃发、披袈裟现僧相,他和那个圣人,表法的功德是一样的。因见他故,而识圣人,这样的话,“无量有情种种善根,皆得生长”。
你说出家人呢,不用说互相说话啊,就是见一面出家人的相,都会有这么大的威力,会使很多的善根增长起来。包括释迦牟尼佛出家修道的时候,因为在皇宫里非常闷,就走出城的四门,看到了生老病死种种的苦。完了以后,他就觉得生活没有意思。这时候呢,就看到一个出家人,比丘从这路过,拿了一个锡杖过去。就这一过去后,佛就决定出家了。没有说话呀!就看到出家人从那过去了。当然了,这个出家人是天人变现的(当时世上还没有比丘)。但是就见到出家相,释迦牟尼佛就决定出家,最后成佛了。所以说“种种善根,皆得生长,又能开示无量有情善趣生天,涅槃正路。”
什么叫能开示呢?就僧人这个形象就能开示。这个僧人的形象就能开示这么多。僧相能开示无量有情善趣生天,涅槃正路,僧相能指导你怎样修行,你的路应该怎么走。所以说僧相,那就是我们回家的路,也是我们的父母。所以说,一点也不允许任何人说三道四。所以佛言:
依我而出家者,若持戒、若破戒,下至无戒,我尚不许转轮圣王,及余国王诸大臣等,依俗正法,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
就是说,无论持戒的僧人,或是破戒的,甚至没有戒的僧人,也不允许国王大臣以国法,以世间法来制裁,都不允许的。你在别的地方,除非不穿这套衣服(还俗以后),穿这套衣服,就不允许制裁。
(编者注:没有戒的僧人:出家后还没有受戒,或出家后,受戒时因某种外缘不具足而没有得到戒。)
过去哪个大臣如果犯了过失,你看清朝那个经常演戏的场面,首先打掉什么,帽子上叫什么翎?(弟子:顶戴花翎。)先打掉顶戴花翎,然后这才允许制裁的。你要直接制裁的话,等于乱了国法。你制裁的只是罪人,刑法不能制裁大臣哪,是不是?你只能制罪人。
所以说他出家,有僧相在那块,他不是罪人,那是僧相。至于他犯了过失(若违犯国家法律),必须让他还俗以后,离开这个僧相,这才能制裁。所以佛讲,不能以世间法来制裁比丘。你就觉着世间法如何如何的,要制裁,这都不允许的。包括你打骂一个犯戒的比丘,就等于出佛身血。这么厉害!
二〇〇一年十一月初九上午
如是破戒恶行苾蒭,一切白衣(信众,居士)皆应守护,恭敬供养。我(佛)终不许诸在家者,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
昨天讲了,对破戒的比丘,“一切白衣、信众、居士皆应守护”,就是破戒的比丘你都得守护,“恭敬供养”。“我”,这是佛说的,“终不许诸在家者,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
为什么要这么讲呢?因为你如果对比丘进行打骂的话,会使很多人对僧失去信心。第一个,首先是坏你心,谁动手谁坏,因为你嗔恨比丘。他只不过做了一些世间的事情,你认为不如法,你是按照这个佛法的要求去那么说的。所以说你起嗔恨心,首先坏其心。
坏其心什么呢?就是坏了你内心中的僧相。因为我们对僧相有个崇高的认识,无瑕的那种认识。因为僧相是完美无缺的,是放大光明,他是佛的化身。所以我们应该时时刻刻的,要追求今生今世成为一个真正的比丘。一个真正的比丘才是我们人生解脱的根本。所以说,你心中认为他是比丘,如果你要动手去打比丘,那首先坏你的心,坏你的法身,将令你永远失去善根,而堕落地狱。
再一个就是,你如果将出家人,给关起来拷打以后,会使很多人,因为听到比丘的过失,或是因为你的拷打,而不再尊敬出家人,会使很多人失去信心。你知道,一旦对一个比丘失去信心,等于多生多劫地堕落苦海。由于这件事互相辗转传闻,会使很多人堕落苦海,这个罪可就大了。
而且,佛法中绝不允许这么做。因为佛法本来是完美无缺的,是无瑕的。但是由于个别人的行为,所造成的一点过失,造成了一点影响,这都属于魔和外道的作用,并不是说佛法真有那么个行为。佛法僧没有这种现象,这都是一些魔在作祟。我们有时候不认识。
比如我们在修道中,有时,人还是你这个人,但是魔已经进入你的心肺,你根本就不知道。这时候你会产生种种的情绪,包括忧伤啊、起烦恼啊,甚至哭啊、甚至笑啊、甚至生气、起嗔恨心等等。你不知道这是魔已经侵入你的心肺,它在鼓动你。明知道不对,但是你非得要那么做不可。守不住啊!实际上为什么那么做呢?是魔已经在你的心里呢,它起作用,它鼓动你。像发脾气似的,大点儿发吧,哭,使劲哭。明知应该别…
《口业之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