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口业之过▪P4

  ..续本文上一页哭、别哭,哭伤身,干吗要哭呢?这边想着,那边却哭、哭、大哭不止。哎,魔跟你这么较劲。

  

所以你认为,都是自己在起作用。实际上你不知道,那个是魔。如果当时你要认识:哎,这不是魔吗?我哪能这样呢?我自己能控制自己呀,我本来不是这样啊。

  

你当时要是马上一念觉的时候,这个魔就像一张画面似的。咱看过《画皮》那本书。那个故事中,脸上贴一张假画面。等你要识破的时候,就像把这张假画面突然撕下去,它的本来面目马上就露出来了。当时你还伤心得不得了,嗔恨得不得了。可当你要识破的时候,啥都没有了!

  

所以说这种幻境太吓人了,你要不亲入其境,没有这个体会的话,永远不相信是魔在你身上起作用。你以为,(是外界的)他给我造成了烦恼,他这句话所引起了我不高兴,或你在事相上乱找原因……实际上呢,没有用。因为事相,它永远是个事相的东西,本来是一个无情的东西。为什么无情变成有情了?就是因为我们的心,在起心动念。

  

比如一个柱子,它就是一个木头,它有啥好坏呢?但你就能看出好坏来——圆不圆啊,方不方啊,色泽怎么样……这些东西哪来的?是你情感外加上的。是你心里动情了,有所想法,所加上的。所以说外界的一切情况都是无情的,是我们心里有情才引起了外境的变化。所以你怨谁呀?说是他惹我烦恼了,他不对了。根本就没那回事儿,我给你说,根本没那回事儿。

  

包括最普通的一个道理,你看看风,每天自然的风。有时候天热了,小凉风吹来了;哎,天冷了它刺激你皮肤啊。就这个风,它也不是无缘无故来的。根本就没有个风。哪来的?是你起心动念而来的。你不信,你心如果有了定力,风就减弱。因为你没有细心地观察,所以说不知道这个秘密。

  

像磕大头,你要一努力,这个风就感觉不出来。并不是感觉不出风来,而是风对你不起作用。并不是你磕大头克服了风,而是你心里的业力在消除,有了定力,风对你不起作用了。因为你的情不是那么多了,所以风对你就不起作用。它随着每个人业力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随着你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说,你若不明白这个道理,怎么能看得破呀?是不是?

  

所以说,给大家讲这些,就是通过这个,我们就看破了。所以我们不要被外境转,一切要看住自己的心,这是真实,这是真理。心为外境所转,那属于外道,外道才那么看呢。他被相转啊,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或者是凡夫才那么看呢。作为一个佛弟子,那么看都是错误的,没有实际意义。

  

好,这里特别讲了不能打骂这个比丘。不管他是破戒,或者如何的,都不能打骂。因为你要知道,他现在破戒了,甚至下了地狱。你看他下地狱是不假,但是他上来也快呀!一旦消除了业力,从地狱爬起来,那很快成就的。这个道理你可不能不知道!所以说,佛讲:受戒破戒,能成佛道。你不受戒永远成不了佛道。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瞻博迦华虽萎悴 而尚胜彼诸余华 

  

  破戒恶行诸苾蒭 犹胜一切外道众 

  

所以,佛说偈曰:“瞻博迦华虽萎悴,而尚胜彼诸余华”,“瞻博迦”可能是一种花名,虽然已经萎悴了,就是说这个花已经蔫了,已经不新鲜了,失去了它最兴旺的时期,而逐渐地萎缩了。

  

但是如果和其它的花来比,其它的花即使再怎么新鲜,还是瞻博迦花为胜。比如和草比,草永远是草,瞻博迦花永远胜于它。咱们都明白这道理,那花和草不一样,对不对?或是那个野花、小花和牡丹花比,你没法比。因为这牡丹它是花中之王。就是它坏了,它也是花中之王,它的名在那块,它有那个形象,远胜于草。

  

所以,佛就讲了,出家的比丘,有个别人虽然破戒了,但他还叫比丘啊!他从佛的王族里出来的,远胜于你这些凡夫,就是平民百姓(编者注:指还没有出家受戒的人)。

  

破戒恶行诸苾蒭,犹胜一切外道众”,这些比丘虽然他破戒了,或者行了一些恶行,但犹胜于一切外道众。外道和那个比丘他没法比,第一个,比丘的形象,就已经超越了他不知多少万倍。就像你出家和没出家人一样。有的说我没出家能如何修行,但是你要知道,出家一天一夜二十劫不堕恶道。你在家再怎么修行,没法和出家功德相比。何况出家之后,这个僧相已经成立,它必然种下了无量的善根。这个善根,是个究竟的善根哪!它不是普通的善根。外道离这种善根不知远了多少万倍!他连知道都不知道。他不知道什么叫僧啊、佛啊、法啊,连知道都不知道。他在世间混呢。你说他能比吗?就像我们没学佛之前,我们和僧根本就不靠边,什么叫僧,根本就不知道,你怎么能成佛?佛法连半句你也闻不到啊!

  

所以虽然他破戒了,但他终归是能出家,另外确实闻过佛法。而本身带的那个僧相又是佛法的一部分。虽有种种的过失和恶习,但终归胜于那些没有学佛的,那些外道啊!

  

这个我深有体会,你我都有体会。你看他(破戒比丘)说一句话,能说到佛法哪句话上。我们如果没学佛,那没法和僧人比,僧人最次的那个——就甚至那个居士,我们都没法比。人家能知道有佛,我们没学佛前连佛都不知道。所以说“犹胜一切外道众”,这个道理大家要知道。

  

佛告尊者优波离言:我终不许外道、俗人举苾蒭罪。我尚不许诸苾蒭僧不依于法,率尔呵举破戒苾蒭,何况驱摈?

  

佛不允许说这个僧人罪。“率尔呵举”,就是呵斥的意思,举是指摘、检举的意思。驱摈就是撵走啊、赶走啊。

  

当知有十非法,率尔呵举破戒苾蒭,便获大罪,诸有智者,皆不应受。何等为十?

  

率尔,即轻率、随便的意思。佛讲了,不允许率尔去呵斥,就是责备,或检举破戒的苾蒭。说“你这个僧人如何如何,你太不像话了,你怎么这样”的话,那都不行啊。不允许僧人和僧人之间说这些话,也不允许在白衣(在家人)面前说这些话。

  

有的人在白衣面前,就说“你看看,师父,你看他(某个僧人)这太不像话了。”完了,在居士面前不能讲这话,僧人的一切过失不能讲。我们有时候不加小心,有时候一气愤了,“你看他这个做得也不对呀”,如何如何的。那千万不能去讲。因为本来挺小的事情,如果你这一讲,就变成大事情了。

  

首先要保护住别人的那个善根,有善根才能脱离苦海。那点小过失,他今天有了,明天就改掉了。人能一样吗?是不是?他不一样啊。

  

就像那个污染的东西,如这个衣服被墨水所污染了,你用各种的洗涤剂,洗洗能洗掉,这没问题。如果你说了比丘的罪过,会达到什么程度呢?就等于把这件衣服烧个大窟窿,你用什么办法也补不上。你用水洗能洗成原样吗,你怎么去补啊?它已经烧了,就毁掉了。你说过失等于毁掉这个衣服一样。你不能因为小的问题来破大的!

  

他有一个小过失,比如说有人,就犯了骂一句人的过失,你就将他枪毙了?骂人是不对,但在你量罪轻重的时候是不一样的。那个骂人的过失,只是责备他一句就完事了,说一说他,改了就完事了。他骂一句,就给他枪毙了,不能那样啊。

  

这也是一样,你不能因为僧人有点小过失,你就进行宣扬,破了所有的善根。他的过失小,你一旦说了,你犯的比他的罪犯得还大,得不偿失的事!你说我说时是好心,好心只能说是所犯罪重和轻的问题。所以说这个僧相不能破,这个是最主要的。有过失呢,都可以改。今天他犯了,明天他可能就改了,又成为一个好僧人,成为一个清净的僧人,他是可以忏悔的。但你要把别人善根破掉了,那就毁了,别人因此不信佛了,那才是生生世世的事情,可不能因小失大。

  

佛讲:何等为十?一者不和僧众于国王前,率尔呵举破戒苾蒭。

  

“不和”就是不得、不应该的意思。

  

“不能在国王前”,这个是领导啊、国王或大官来了。正好我们是僧人在一起,得了,我就说:“某甲啊,你怎么这么样的?”就故意要说给国王听,或是在国王面前来呵斥某甲,这不行。因为什么?就像自己家的事情,他是你的脸,你把他脸给打破了,你怎么就得到光彩啊?那国王如果对佛法没有正信的话,听到就会怎么样呢?国王就会生气了,“这出家人,这里边这么不干净啊。”

  

他不说某甲不干净,而会说整个僧人里边还有不干净的话,会对僧人起反感,不护持僧人。这不护持一个僧人可以,不护持十个也行,他连整个佛法也不护持了。甚至采取了各种的手段,定了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对出家人进行制裁。由此而制裁所有的出家人,所有的出家人都受到限制,佛法还从哪弘扬呢?而且会使很多人失去善根,再也没有接受佛法的机会了。你说过失多大?所以说,家丑不能外扬。

  

《口业之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随顺僧团为己需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