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天上所用的一切器皿,都是用七寶所造成的。七寶就是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在極樂世界,地都是黃金所成就的。等到彌勒菩薩成佛的時候,我們這個地也都會變成琉璃,而我們現在是瓦石之地,是很粗糙的。所有萬事萬物,你看它是好,它就是好;你想它是壞,它就隨心所變。一切都是唯心所現——在你自己這真心裏所現出來的,所以不要被虛妄所迷住。什麼是虛妄呢?一切外相都是虛妄,唯有你自己的本性才是真實的。因此不要執妄迷真,執著妄,把真的都忘了。
這個方便門是諸佛所設的權乘法門,有聲聞、緣覺、菩薩叁乘,衆生依這種法修行就能證果成佛。在佛來講,這方便法是爲實施權,爲實法實教而先施這個權教,所以佛說,像化寶聚似的。無上乘本來是真實的,也是衆生自性裏頭本具的理,不在衆生的心外面。所以才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菩提圓滿了,什麼也沒有了。所以佛看無上乘,就像夢裏頭的金帛似的,都是虛妄不實的。
所有的一切佛道,是對凡夫來說的,要是沒有凡夫,佛道也就沒有用了,所以才說無爲。這個“無爲法,無起滅”,沒有一個生起,也沒有一個寂滅,不是實在的,不實如空花,所以佛觀佛道就如空花似的。
須彌山高出大海的上面,無論什麼樣的風浪也不能漂動它。人修禅若有了定力,就好像須彌山一樣穩定不動。本來連這個須彌山也沒有什麼真實的法可得,不過舉出一個譬喻而已,人若真是證果了,一切也都空了。
所以才說,“視方便門,如化寶聚”:佛看這個爲實施權、開權顯實的方便法門,就像變化的寶貝聚在一起一樣。“視無上乘,如夢金帛”:看這個無上的大乘法,就好像在夢裏看見金銀財寶一樣。“視佛道,如眼前華”:佛觀想佛道就像眼前的花似的,是不真實的。“視禅定,如須彌柱”,視禅定就像須彌山出于海而不動搖。
“視涅槃,如晝夕寤”:看涅槃的法門,就像白天、晚間都醒著,沒有睡覺似的。“視倒正,如六龍舞”:看顛倒和正等,就好像六條龍亂舞一樣。這是比喻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隨六塵境界轉而顛倒,就好像六龍亂舞一樣。“視平等,如一真地”:看這個平等法門是一真地——真實地。“視興化,如四時木”:他看興化佛法,弘揚佛法,就好像那四時的樹木似的——春天生出來,夏天成長,到秋天落葉,冬天枯槁。而興隆佛法也有一個時候的,如四時木一樣。
佛這種說法就是教人不要執著一切。凡有所執著,就不能得到人空、法空。人空,把人沒有了;法空,把法也沒有了。一般凡夫看來,人也不空,法也不空,有人有法。若是想證果得聖人的果位,則必須要把人看空了,法也看空了。這樣人空法空,人的執著也沒有了,法的執著也沒有了,這兩種執著都沒有了,就是破一切的執著,得到一切的空理。若人不空,不能證聖果;若法不空,不能得到聖人的智慧。所以佛說這一段是教人把一切妄想執著都要放下;都能放下,就得到真正的自在;得到真正的自在,那也就得到了真正的自由;得到了真正的自由,願意活著就活著,願意死就死,來去自由,行動自由,一切一切都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不是皮毛上的自由。
佛對我們的修行法門也提出了應該怎麼觀,你看《楞嚴經》,最後也講到這個地方。外道和佛道的區別在哪?你修行修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如果不能把這個法門修行看作如夢幻空花一樣,你就墮落到外道裏去了。這個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大乘佛法的關鍵地方就在這塊。
“視方便門,如化寶聚”,就像變化的寶貝,能不斷地變化,一會兒變個這個,一會兒變個那個,都沒離開那個寶貝,只不過是寶貝給變化來的。所以說,應該知道這個方便門只是讓我們放下執著,來證佛道。比如念佛法門是個方便門,讓我們通過念佛達到不打妄想,最後證佛道。參話頭、修禅定也是方便,也是叫我們放下自己的執著、不打妄想來證佛道。方便門只是妄想裏的善法,通過這個善法來顯示我們更真實的那一部分,你要不這樣的話,道沒法修。
“視無上乘”,佛法裏有小乘、大乘,還有一乘就是無上乘。無上乘,禅宗一般指的是頓教法門,叫無上乘。看來確實存在無上乘,這是佛說的嘛,是吧?“如夢金帛”,就像夢裏夢到金子一樣,夢到好衣服一樣,就做了個夢。
這個呢,實際上並不是亂說的,因爲到這種地步的人,他確實是這麼看的。就像我們要過大海,過大海之前我們非常著急,需要有大輪船載著我們去過大海,等過了大海以後,你都到了彼岸了,那個船對你來講沒有啥實際意義了。因爲到了陸地,它也不能用,你又不能扛著它走,是不是?它就沒有用,也失去它的意義了。人得道了以後,他就會成就了,無上乘都是根據衆生的需要而演化出來的。無上乘是不是佛講的?你說一說,誰講的?
弟子:不知道。
不知道是誰講的。你說一說,誰講的?
弟子:無上乘是佛根據衆生需要隨時隨機所教化的。
他講得也很對。
這個無上乘,如果你要說是佛說的,說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是不是?佛講了,你若說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但你若說不是佛講的,你說哪來的?凡夫也講不出無上乘來,是不是?但是佛又沒有講法。所以說,無上乘、大乘、小乘都是根據衆生的需要,根據衆生的虔誠心。佛爲不動尊,沒有什麼想法,自然就給你演說了小乘、大乘、無上乘,都是根據你的需要來講的。
佛就是這麼自在,不用特意去給你講什麼。不像我們似的,叮當叮當講了半天,人家也聽不明白,是不是?還聽不明白,還解決不了問題,那都不好使的。因爲我們是什麼呢?因爲我們沒有成佛,我們是凡夫。這些凡夫在佛的面前就不一樣了,佛雖然沒給你講法,但是佛無處不是法,只要你有虔誠心,你就得。這是一點也不奇怪的事情。
像昨天來的那個領導也是這樣,有病了,就知道佛法的珍貴。他過去是留學蘇聯,現在有病了,非常虔誠,見了佛非得叁拜不可,每一拜還得點叁個頭,非常虔誠地拜,每個佛像他都不舍得放下。拜完了藥師佛,又去大殿拜釋迦牟尼佛,又拜地藏王菩薩,又拜了宣化上人,最後到叁聖殿拜阿彌陀佛,然後又拜觀世音菩薩,少一禮也不行,非得拜不可,帶著那種虔誠拜。
當拜到觀世音菩薩時,那身體都沒有勁了,因爲有病,剛化療完,還要拜呢。那時候因爲他的心虔誠,就有境界現前了。你說這個境界是誰現的?那不就是他自己虔誠心所感現出來的嗎?最後又到大勢至菩薩那去拜。後來我說:“你這沒有白來啊。”確實沒白來。你看看,一個病人真誠地拜佛,他就會得到這個佛法。爲什麼我們不能得到佛法?就因爲我們沒有虔誠心。所以說,佛視無上乘如夢裏的金帛一樣。
“視佛道,如眼前華”,爲什麼說“視佛道如眼前華”呢?“華”就代表花的意思。眼前的花,很快地就消失了。是指你眼睛所看到的,並不是說你得到了這個眼前花,而是你眼睛看到了,眼睛一閉就沒了。因爲佛已經成佛,得到真實了。我們雖然不斷地努力修行,但在佛的眼裏,你只不過在修一種空中花,在這種虛幻裏不斷地追求你的真實。
“視禅定,如須彌柱”,“須彌”是指須彌山,高出大海的上面,無論什麼樣的風浪,也不能漂動它。我們有時候蓋房子得有個“須彌柱”,就是代表了這非常堅固、非常大。這個禅定就像須彌柱一樣,不管是多大的風雨都是吹不動的。八風吹不動,真正有禅定的人是什麼也吹不動的,像須彌柱一樣不可動搖。
“視涅槃,如晝夕寤”,涅槃,我們知道,就是成就佛果。看涅槃的法門,就像白天、晚間都醒著,沒有睡覺似的。
“視倒正,如六龍舞”,我們世間有時候老講“正倒”,“哎呀,你這個正確,那個錯誤。”老是講這個。這個錯誤和對的關系,只不過像六龍在飛舞。六龍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互相地交叉,來回那麼比劃。爲什麼會有這種狀態呢?誰講一講?
弟子:心動了。
確實是這樣。
爲什麼會有六龍舞?就是心動了。什麼是心動?就是我們的妄想在動。當你已經得到真實的時候,像你已經過河了,你再看這個水,它就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了。當你證了佛道的時候,你再回頭看這種虛妄的事情,就不值得一看。因爲它是一種幻境,不斷地生起,不斷地滅掉,不斷地追求。
什麼叫六龍舞?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都是你自己。六根不斷地追求著六塵,追求這些外境,外境又不斷地吸引著六根,互相這麼交叉地飛舞。實際上是誰整的呢?都是你自己在那裏搞的鬼,這場戲都是你自己搞的。所以說,那個顛顛倒倒都是你自己在搞,都是你在黑屋子裏自己創造,創造後寫成著作,然後又安排演員,最後你自己又坐那看。整個都是你自己演出的一場戲,所以說如六龍舞,沒什麼真實意義。
有時候我們老執著自己對,“我有想法”。你不知道,你那個想法和你那個“對”,就像六龍舞似的,七上八下的,一會兒對,一會兒錯,那心裏老是起動不停。你起動的對和錯都沒離開你那個妄想,是你的妄想在起對和錯。真正的心沒有個對和錯的問題,也沒有生、沒有滅的問題,所以生滅都是我們妄想裏的東西。你只要覺得自己有了念頭,就已經錯了。
佛講,“凡夫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沒有不是業的,沒有不是罪的,起心動念就開始造業了,何況我們已經形成粗的想法。說我愛吃這個,愛吃那個;我和這個好,和那個不好;他的話我能聽進去,他的話我聽不進去;或是他對我有想法,他對我沒有想法;或我和誰近,和誰遠……都沒有實際意義。因爲這些東西,只要是你想的東西,什麼饅頭、大米飯,它都沒有意義,它都是你妄想裏的一部分。你要是認爲它是真實的,你就墮落在這個妄想裏了,就被妄想所轉了,就出不去這個圈子。
所以說,一個真正修道的人看到這些東西都是平淡的,淡得像什麼似的呢?就像過眼…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四十二章 達世如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