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者就是有地位的、年齡大的。長者也不是亂稱的,一個是年齡大,另外家庭富裕,而且經常做善事,有德,能替大家排憂解難,這樣的才能稱爲長者。這些人都是要來皈依、恭敬、禮拜供養的。“尊重贊歎”,你若持戒,他們還要恭敬禮拜,還要贊歎。
“護持淨戒者,行住坐臥及經行處,其地吉祥,一切人天,應取其土”,你走過的地方,都要把那個土取出來。“頂戴供養”,要擱頭頂供養你的,你走道,人天都供養你。“以是當知,持淨戒者,于諸衆中而爲第一,最高最上。”你走過的那地都是清淨的。
過去咱們出關的時候,曾經走過蓋縣,到蓋縣一個居士家去。去了,我就稀裏糊塗地一步邁過去了,那居士“呼”一下,在後面就開始搶。幹嗎呢?你踩的那個腳印,就是你踏門檻踩進去的第一個腳步,他說這個土吉祥,大家都去捧那個土,噗哧一下,大家全去搶那個土。你看那種虔誠心供養,看來這不是一種迷信行爲了,佛不是講了嗎,如果是真正“持淨戒者,行住坐臥及經行處其地吉祥,人天應取其土頂戴供養”,確實有這個事。咱們淨戒可沒持好,但是人家恭敬心可到位了,所以說這個了不起。
講到這個地,也講到持戒的問題。過去在茅蓬的時候,他們居士有時候去拜山,怎麼拜呢?有時候是叁步一拜。有時候從本溪八十裏地走來,得走將近兩天才能到茅蓬。有時候從弓長嶺去拜的時候,都下大雪呀,飄著雪花、大雪花,有的也不管歲數大,都叁步一拜往山上拜,那真虔誠!把我感動得不得了。
性空師在他們來之前就說:“師父,咱有點虛名了,你看他們都來拜。”我說:“他拜的是他自己,不是拜咱們。”他就把這心放下了,要不他心裏也不踏實,說這些人來拜,我們能受得了嗎?我說他是拜他自己,拜他自己的法身,但是這種虔誠心我永遠地感謝。
雖然他們拜的是佛法僧,拜僧,而我只是其中的一份子,雖然做得不好,但是他們以這個身形作爲一個模擬的榜樣,所以我很生慚愧心。最後怎麼辦呢?我就發了個願:凡是他們拜過的土地,不允許我把它汙染了。這個就麻煩了,你屋裏的地他們不能進去,因爲你閉關嘛!外面的地他都拜,你說你能不讓它汙染?
所以我叁年從來沒有往地下吐過一口痰,包括院裏那個地也沒吐過一口痰。說有口痰就吐下去了,或擤個鼻涕往地下一甩,沒有那個時候。有時候剪指甲,那指甲掉地下,我都把它撿起來,撿起來往別的地方扔。因爲他們拜過的地,我認爲非常清淨,比我這個清淨,這就代表了他那個心,所以我不能在他心上撒下什麼不淨的東西。因爲他的心太真誠了,我必須以我的恭敬心來回報他。
打七的間隙,刮頭、洗臉或洗手,有時候那個水就掉在地上了,每次掉地上我都要拿著毛巾把那個水沾一下子。實際上,那個水掉地上,馬上就滲進土地裏去了,它不能停留啊,那我也得沾一下子,我甯可毛巾髒了,也不允許有這種行爲,因爲沒加小心。水確實掉地上了,我怎麼辦?我得去把它沾一下。有時候毛巾沾得都很濕,或是沾得髒了,那我也得去沾。別人尊重我們的時候,我們永遠都要回報人家,我們生生世世都回報不完的。
我這個人容易欠債,別人一恭敬我了,我就得生生世世想著人家,得回報人家,我們都應該做這種人。作爲佛子來講,有時候看著是地,好像是著相,實際上地也是我們的心,我們從哪修?就從恭敬心上修,恭敬一切衆生。不是說你當面恭敬、說好話,背後就罵人家,那不行。當面也恭敬,背後也恭敬,沒人也恭敬,就算自己一個人,黑天了、沒有燈光的時候也恭敬,就是永遠恭敬,不是今天恭敬明天就不恭敬。
這些修行的方式表面看來是很小的一件事情,但是我告訴你,也是不可思議的。咱們僧團現在還有那麼多本溪居士來護持咱們,一到關鍵的時候他們就來護持,因爲你有恭敬心,必然有這種果報。
下面再繼續講一點。《觀佛叁昧海經》裏講:“佛白毫相從無量劫舍心不悭,不見前相不憶財物,心無封著而行布施,以身心法攝身威儀,護持禁戒如愛雙目。然其心內豁然虛寂,不見犯起及舍墮法,心安如地,無有動搖。設有一人,以百千刀屠截其身;設複有人,以諸棘刺鞭撻其身。菩薩初無一念嗔恚。”
這個《觀佛叁昧海經》裏講,佛有“白毫相”,這個白毫相是什麼原因來的?不是有個白眉毛就是白毫相。佛有這種叁十二好相,就是從無始劫來不斷地“舍心不悭,不憶財物”,從來不貪財物,進行布施。不光是“以身心法攝身威儀”,還“護持禁戒”,主要就是護持禁戒。“如愛雙目”,如果你把戒護持得像愛護雙目一樣,然後其心“豁然虛寂”,這個煩惱馬上就下去了。
這個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就是說,你把禁戒護持到一定程度了,突然地就生起了那種不可思議的境界,心裏沒有再搖動的東西了,而是非常的清淨。就算你被“百千刀屠截其身”,別人用刀怎麼去割這個身,甚至用荊棘,就是那個帶刺的東西去“鞭撻其身”,都沒有一念嗔恚,那是真了不起,所以說這個非常好。所以說持戒是能得道的,有的人說持戒不能得道,那是不對的。
在《楞嚴經》的二十五圓通裏,有個優波離尊者,就是因爲持戒而得道的。持戒執身,最後得到圓通,圓通也就是開悟成就。佛說戒是無上菩提之本,持戒是肯定能得道的。另外呢,所有的佛都是以持戒爲基礎,都是以持戒而成就一切好相。所以說,我們應該知道持戒的功德。
持戒才能和道相近,才能真正地得道,不持戒,你連做人都做不到。另外,持戒有多大的功德,我們都是知道的。破戒那必然要下地獄的,如果破佛的禁戒、破壞經律,那必然要下地獄的。所以說,我們出家人一定要嚴格把持自己,絕不能去破戒,只能是持戒,只有一條路可走,就是持戒,沒有第二條路可走的。
有的人想在這裏投機取巧,又想獲得比丘的名聲、出家人的名聲,又想貪著自己的五欲之樂,那是不可能的事。修道人就只有一條路,沒有第二條路可走,這樣的話,我們才能夠和道相應。所以說,只要持戒我們就能和佛相近——近道,道就是佛;因爲戒就是佛,佛就是戒,這個沒有什麼可說的了。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叁十七章 念戒近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