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真正的菩提心。”
真正的菩提心是自發的,自動生起來的那個心,那個清淨心才是菩提心,那才叫發菩提心。這個太難了,但是能不能做到呢?是能做到的。我們想發菩提心,首先就得嚴格持戒。像宣化上人講了:你連一根香煙都舍不掉,還想發菩提心,你能發嗎?你不肯改正自己的毛病,是不可能發菩提心的。
想發菩提心,第一條,就把自己能知道的毛病習氣都要統統地去掉,毫不留情的。就是已經跟了自己多生的習氣,也得去掉。比如說愛抽煙,那毫不留情的,一點也沒有猶豫的。說“我保留幾顆”,沒有那個事。或是“我再少抽點”,那都不行,一點都不用合計,馬上就得戒掉,絕對不能再用。何況酒,也是這樣。不光是這個,女人啊,什麼東西你都得一下就放掉。信佛了,我就不跟這些東西來往了,得有這種決心。過去愛占小便宜,公家的東西都當成是自己的,隨便拿。信佛了就得徹底地變模樣,一點都不用合計。
過去,單位的東西我可以隨便給人。因爲我管藥,經手藥物多,誰來要幾片藥,隨便給,交人情哪,是不是?就是這些事。從那以後,再也不肯做這種破壞集體利益的事情了,最後難到什麼程度呢?你有時候求人家,人家跟你要點東西,你就得給人家。就是不求,有時候人家找到你頭上,你都得給。我那時候也不給,你說什麼也不給。有人打著院長的名義來跟我要東西,那我也不給,後來把那人氣得直跺腳,“你這人咋這樣?”那也不給,不管怎麼樣,就是不給你。
但是有的人就是你不給不行,非跟你要,“你得給!”最後實在說不過他怎麼辦?那行,你拿走,然後我自己掏錢,我再補上。那沒辦法啊,那怎麼辦?就得這麼補。有的或是借走了,我要是要不回來,就自己花錢補上。最後我尋思:反正就那點工資,補吧,往前補。
後來,收款的人就發現這個事情,不等別人跟我要藥,那收款的就把那人給招呼過去了。有人跟我要藥,他說:“你趕緊過來,那個大夫你過來,你別跟他要藥,你跟他要完,他都自己花錢補上了,你別跟他要!他有多少錢?那都補很多了!”他給你大量宣傳,說:“我這有藥,我給你。”他替你解決問題,你想都想不到的事情,而且那個人還能理解,這真不可思議。
所以說,你想發菩提心,就得在戒上下功夫,你把你的毛病和習氣都要改下去。過去願意擰著腿坐著,到哪都喜歡擰著腿來歇歇腿,最後就爲了改這個腿,那就改了挺長時間。吃飯的時候坐在桌前,就把腿放好了,板板正正的。愛看報紙,愛看書,只要沒有文字,那就吃不下飯。那怎麼辦?也得放下,不能看。最後,一張報紙擱那,可能擱了很長一段時間,不是一個月就是半個月吧,總共就看清楚一個題目,就那一段的報導光看清一個題目。你就得控製,就算瞅著它,都不能去瞅那個字,不去看。那裏報導什麼內容,不知道。天天在那吃飯,就天天克服自己。
就是什麼習氣你都得去改,而且把它變得清淨以後,嚴格持戒了以後,心裏還得想把正氣留給人間。那時候也不懂得發菩提心,就覺得這麼做爲了什麼?有時候自己也問自己。後來自己就給自己下了一個定義:我就想把這個正氣留給人間,我就算這麼死也心甘情願。那個時候就發這麼個心,不懂得發菩提心,就想把正氣留給人間。後來發來發去,就這樣,這時候你不定哪天就會發菩提心。還得會用功,用無爲功,你這樣才能發菩提心。
就是說,菩提心只有嚴格持戒以後,而且不爲自己著想了,在這個基礎上,這個菩提心才會自然的生起來,它自然就起來了。那個發菩提心,那是遍虛空、滿法界的,心裏那是說不出來的那種微妙,自己融化在整個法界裏,不再爲自己著想了,沒有自己的位置,只有一個:想把自己所有的一生,包括自己的身體、生命、想法……所有的作爲都要布施出去,布施給所有的衆生。就像地藏王菩薩似的,讓衆生都能離苦得樂。
所以那個菩提心不是我們所想的,嘴說發就發的,你必須通過各種的修行,才能把這個菩提心發起來。你發起這個菩提心,它不會退的,而且你到關鍵的時候它都能頂得住。不是說,要你命的時候,你就:“得了,我不行了,我得退道了。”它沒有那個。越困難它越堅強,而且越清淨,還有正知正見。所以我們要發這種菩提心。
關于發菩提心的方法,簡單說了一點。這裏面還有很多更妙的東西,只有你發菩提心的時候,才會體會到的。你得用功,你不用功,菩提心是發不起來的。眼睛像賊似的,六根到處放逸,東瞧瞧西看看,你那菩提心就發不起來。一面要發菩提心,一面不用功,那都不好使的。還得用功,還得持戒,而且還得嚴格持,不是一般嚴,要非常嚴!一點都不能馬虎,那都得控製自己,你才有這個機會。
所以說,雖說有信心,但發菩提心不容易,不能依法去修行。你有菩提心,你才知道依法;沒有菩提心,你法在哪呀?是不是?雖然講了很多方法,但是你並沒有真正地依法去修行,是不是?因爲你心裏沒有法。說:“我有法呀。”你那“法”是文字,不是法,因爲菩提心才是法,依菩提心而修行,那才是正確的道路。你修的那都是什麼?都是那種方法,沒有從心裏發,你是從表面往裏使勁,人家那個是從裏面往外使勁,它能一樣嗎?它不一樣。
所以說,你發了菩提心才能依法修行,這是很重要的,它就有主動性了。而且這種心,你所有的修行都回到這個菩提心裏,菩提心又支配著你所有的活動,你每一樣的活動都是你的菩提心的體現,你所有的活動又回到了這個菩提心裏,你說你多自在,始終是不離這個。
用心也會用,也知道這個事物對和錯,能判斷出來,應該怎麼去做。否則的話,我們雖然表面上去努力了,做了一點事情,但是遇到麻煩的時候,就不知道怎麼做了,拐彎了,“這應該怎麼辦呢?上哪去?怎麼做?這對還是不對?”不知道了,自己沒有判斷能力。而且就算表面做得很相似,但是你的內心不是,內心想的不是無我,不是想到所有的衆生,而想的是“我”,“我怎麼的,如何如何……”還是在自私那一部分上,或是小我那一部分上。所以說,來了事情的時候,你不會處理。
他什麼時候能把自己的東西舍掉呢?而且非常愉快地放下自己的知見呢?他爲什麼做不到呢?就是因爲這個菩提心沒有發起來。如果發起菩提心,他對一切的行爲都不在乎,能克服“我”,不再往“我”上發展了。所以發菩提心很重要,有了菩提心,才能夠種下成佛的種子,你不種下這個種子不行。所以說我們應該發菩提心,而且時時要發,常常要發。怎麼發?我們就得從嚴格持戒做起,從嚴格修行做起,決不能有半點懈怠。
過去,我在行道的時候,比如前面有一灘水,正好擋了我的道,我的腳就往水裏走,不能有半點猶豫,爲了發菩提心哪。當時不知道什麼叫發菩提心,也不懂,但知道修道就得這麼“直心是道場”。那時候還沒看《楞嚴經》,就覺得自己這個心老拐彎,應該直,這才是正確的,不能像世間人那樣。
原先遇到一個大坑,倒不太深,能沒腳脖子吧。那裏由于長時間不幹,都臭了,在道邊都能聞著臭味,一般的人都是從兩側走,我也走過。一走到那塊,那腳剛要往裏一伸,它就拐彎了,它自動就拐,不信你試驗試驗,那腳會自動拐彎。你就算不想拐彎,你說:“我想從這走過去。”到時候那習性自動就拐了。哎呀,當時那個心裏就生起那種痛苦,我覺得我沒有直心,沒有這種決心,所以說是很痛苦很痛苦的。
最後就得硬往裏踩,往裏走,那也不行,這終歸不是主動的,是不是?不行!當下次走到那塊,還是一點不猶豫地進去,當你腳進裏以後,還想往回拔呢,那不行。第二步都不能猶豫,說:站那塊停一停,第二步邁還是不邁?那都是不允許想的,馬上就得邁。最後鞋都灌進臭泥、臭水了,那還得往裏走。那裏面是冰涼的,很難受的,那也得走。還不知道裏面會遇到什麼東西,那也走。也不怕別人看,就那麼硬走,硬走過這一段路程。
就是走出去了,也不是說很愉快的,不像我們想象的:“我走完了就很愉快,哎呀,我可算走過來了。”也不是,很難受,難受的不是別的,難受的是自己那個想法,怎麼這麼愚蠢,這麼點事情都做不到,何況還修行佛法?這麼點困難都克服不了,都舍不去自己的這點貪欲,都放不下,還想修行佛法,那可能嗎?那個時候我就是這麼想的。所以說,那就得硬走,反複地克服這個困難。所以你想依法去修行,就得不怕困難,什麼都不能怕,往前走。
【釋】雖然菩提心難發,你也發了。可是“無修無證難”:你能到修無所修,證無所證,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那也是不容易的。無修無證,就是已經修完證得了,所以不需要再修了。好像人吃飽了飯,不需要再吃了;或是睡覺睡夠了,不需要再睡了。按照小乘來講,無修無證就是修到無學位,已經證得四果阿羅漢了;若按大乘來講,即已證得佛果,上無佛道可求,下無衆生可度,這就是無修無證,這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說,修行若是不明白佛法,就沒辦法;若是懂得佛法,就要趕緊努力修行。
我們沒有這個菩提心,是不會達到無修無證的。因爲啥呢?你的用心都在有修有證之中,不會達到這個無爲。如果有了菩提心,我們應該不斷地努力,要開悟,要明心見性,往無修無證去走。所作已辦,那時候心裏才坦然,不再想了,世間的事情確實已經斷掉了,沒有再想的意義,而且應該得到的已經得到了,他已經把世間所有的東西都化成道了。而我們不是,世間所有的東西還是世間的東西,所以道就不現前。你只有把世間的想法都放掉,才會達到這個往道上會。
這個無修無證,在小乘來講,那是證得四果阿羅漢。大乘也有無修無證,即已證得佛果,就是上無佛道可求,下無衆生可度。這種地步,那確實是很了不得的。它不像世間的說法,說“這個人得活到老修到老”,它也不是這種說法。雖然我們的修行時間很長,但修學佛法確實有一個無修無證的時候,真正地明白真理了,內外一致了,那是很自在的。無修無證,那簡直像虛空一樣,那太自在了。這是很不容易的,確實不容易;但不容易,不是不能得。雖然現在是末法時期,末法時期億萬人修道,很難有一個人能得道的,但不是不能得,是難得。佛在世的時候也難得,也不那麼容易得的,但比現在來說要容易得,這都是相對來說。
我們對自己的修道一定要有決心,佛果就擱那擱著,就看我們取不取。它並沒有名額限製,說:“我今天在世上就發出五個名額,這個世間我就允許五個人成道,多一個人我也不要。”它沒有這個限製,只要你符合標准,這個果就是你的。也不在于你年齡的大和小、老和少,你別看他小,小也能得;你別看他老,老也能得;那年輕的,年輕的也能得。它沒有老少之分,它只看我們是否正確地修行。
修行過程中還要耐住這種枯燥,要長期地磨煉,就在心上下功夫,就在念頭上下功夫,就完事了,總有一天會很快地達到彼岸,所以大家要有信心。無修無證,就是修而不修,證無所證,該證到的你都證到了,該修的你都完成了,就這麼厲害,所以說太好了。所以大家要努力修行,這是很重要的。
這是第叁十六章,“輾轉獲勝”。就是不斷地,一步一步地,通過得人身難,得到人身了,又去女即男難,又六根完具難,而且還生中國難,還有值佛世難。雖然佛現在不在世,但是佛說了:“毗尼住世,就是佛住世。”有了戒律就等于佛在住世一樣,這是一回事,所以我們應該生起歡喜心。我們現在能夠抓住戒律這一條,就等于佛在住世一樣。
“毗尼住世,如我住世”,是一樣的,佛這麼講的。我們要把佛請到哪去呢?請到我們心裏去,而不是佛是佛,我們是我們,應該把佛請到我們心裏去。如果我們心裏充滿了戒律,並把我們自己化成戒律,那我們才是真正的請佛住世。不是“佛在那住世,我是我,那有佛,我去拜佛”,那你離佛還有十萬八千裏。而是要按照佛的教導去做,按照戒律去做,你把你的毗尼、沙彌戒都要背好,而且都要學好,能夠確實去做。
我們這裏有很多不錯的,很多我都沒看到的,還有……不提了,因爲好的東西一提就太多。有的人打掃廁所,用手去撮那些東西,或墊什麼的,那都是非常難得的。就這麼修行,早晚有一天會成就的。確實難得,大家都很辛苦,我覺得大家都有成佛的希望,咱們大家共同努力,希望能夠早成佛道。
這是叁十六章,好,今天就講到這裏。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叁十六章 輾轉獲勝》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