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叁十七章 念戒近道

  上回講到第叁十六章,“輾轉獲勝”。我們上回講到發菩提心,這個菩提心是不好發的。一旦發起來非常殊勝,非常好,而且我們就不容易退道了,這個外魔就侵不進來。你不發菩提心,外魔隨時隨地都要進來的,你“家”關不嚴實不行。有了菩提心,一切魔都會轉化的。我們有了菩提心,會進一步地認識到無修無證,會達到這個目的。無修無證,這是個了不起的事情。佛法不像世間法,沒完沒了,佛法是可以修到究竟的,達到無修無證就是佛果了。修到佛果,我們就徹底地了脫生死。而世間法是永遠沒有期的,永遠在生死輪回中。要想懂得佛法,就得趕快修行!

  我們下面講第叁十七章,“念戒近道”,這個很關鍵。

  第叁十七章 念戒近道

  佛言:佛子離吾數千裏,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釋】這一章是說你相信佛的戒律,不論離佛多遠,也都是在佛的面前。你不相信,不守持佛的戒律,就是常在佛的面前,也是不見佛,不聞法。這和六祖所說的話是一樣的。六祖說,你相信我,縱使離我十萬八千裏,也和在我身邊是一樣的;你不相信我,雖然常在我身邊,也和離我十萬八千裏是一樣的。這章經文也是這個意思。

  “佛言,佛子離吾數千裏”:佛說,佛的弟子雖然離我數千裏外之遠。“憶念吾戒”:憶念就是不忘。但他常常不忘我的戒律,能依戒修行,止持戒律。“必得道果”:一定會得道證果的。

  這個問題佛講得很清楚。但有很多的人卻這麼講,他說:“持佛戒只是人天小乘,持佛戒只能生天,不能成道。”還有這種說法,有的書確實這麼講,這就和佛說的不一樣。佛說“憶念吾戒”,就是憶念戒律不忘。“必得道果”,一定會得道證果的,佛不會妄語的,講得很清楚。

  【釋】“在吾左右”:若在我的身邊、左右。“雖常見吾”:雖然常常看見我。“不順吾戒”,不依照我所立的戒律去修行。“終不得道”:你怎麼也不會得道的。

  佛又進一步地肯定了:你不持我的戒,肯定不能得道。“終”就是根本上,就算他怎麼樣做也不會得道的。就算你能在虛空中飛行,最後也是羅刹類。不持佛戒,你不可能得道,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有很多人就在這戒上老轉圈,老是和佛對著幹,因爲他們確實不懂得戒的殊勝功德。

  【釋】由這一段經文看來,你能依教奉行,依照佛法修行,就是真正佛的弟子,就常見佛面,常隨佛學。你要是不持戒律,對面也會錯過。

  佛講得很清楚,這句話是:你若是真正的佛的弟子,必定會持佛戒的;你不持佛戒,絕不是佛的弟子,那就是魔。

  【釋】以前,波羅奈國有兩個比丘,想到舍衛國見佛,中間經過很遙遠的路,路上缺水,渴得沒有法子走路,眼看就要渴死了。這時候,在前面遇見一點水,裝在死人的頭骨裏。一個比丘拿起這水就喝,可是另外一個比丘看見水裏有很多蟲子,既然水是在人的頭骨裏,又有很多蟲,他就不喝了。

  另外一個比丘就問他:“你爲什麼不喝這水,就要渴死啦!”

  他說:“因爲佛製的戒律,水裏有蟲是不可以喝的,我甯可渴死,也不喝這有蟲的水,我要依照佛的戒律去修行。”

  另外那個比丘就說:“唉!你真是愚癡,現在已經快渴死了,你喝了水就可以見佛;不喝水,就會渴死,你怎麼這樣的固執。”

  現在的人也是這樣的,批評持戒的人:“你怎麼這麼樣的固執?”

  【釋】雖然這麼說他,他也不喝。另外那比丘就把水都喝了,喝了水的比丘走路就很強健;沒有喝水的比丘果然渴死在半路上。因爲他專持戒律,死後就生到忉利天了,具足天人的福相,于是先去見佛聞法,當時就得到法眼淨,證果了。喝水的那位比丘在第叁天才到。

  佛就問這位比丘說:“你從什麼地方來的,有幾位和你一起來的呢?你在路上都很平安嗎?”這時,這位比丘就向佛禀告來的經過。

  那時候的出家人是不敢跟佛撒謊的,因爲當時有叁百力士站在佛的周圍,你要是撒謊,馬上就拿錘子把你的頭顱給打碎了,就那麼厲害的!看不見的天人就在那,那時候有道眼的人比較多,一般的人都能看見天人、凡聖同居的這種現象。那時候誰也不敢跟佛撒謊,佛就故意問他。

  【釋】這位比丘就向佛禀告來的經過,並說那位渴死的比丘沒有佛緣,不能見到佛,他的執著心太厲害了。佛聽了以後,就叫渴死的比丘出來和他見面,佛就說了:“他當天就生天了,得到了天人的長壽。現在他又到這個法會來說法,他已經證果了。你說他愚癡,其實你自己才是真正的愚癡。你不守佛戒律,雖然見到我的面,也等于沒見一樣。因爲你心不真,沒有誠心,不持戒律。”

  佛可能就把他趕出去了。這樣的人,不持佛的戒律,根本就不是佛的弟子。

  【釋】由這件事看來,不論你在不在佛的面前,只要你依照佛的戒律修行,那就是見佛;不依佛的戒律修行,就是在佛的身邊,也等于沒有見著一樣。

  我們有時候別怕人說,說自己執著。你想修行,你想持戒,那肯定會有人說你的,這是毫無疑問的。過去我剛信佛的時候,人家罵我是什麼?傻子、精神不正常。在過去來講,沒有人敢罵我的,後來連年輕人都敢罵我。因爲他跟我要公家的東西,我不給他,我得持戒修行,不給他。他說:“這個人已經精神病了,別理他!”他不知道我在後面都聽得清清楚楚的。他還是新來的,就敢說我。那要是在過去,我馬上就告訴他們主任,因爲他們主任是我好朋友,那主任馬上就得找他麻煩,是不是?但學佛了就不能幹這事情了,另外,他想說兩句就說兩句吧。

  後來有一次,我這是後來聽別人說的。有一次,有幾個大夫上一個飯店吃飯。吃飯的時候,他們又議論起我了,說:“這個人,你看現在變得……過去和大家一起那麼好,一起來往,有求必應的。現在學佛了,變得精神也不正常了,變得傻了、執著了,那簡直叫人沒法理解。”這個說者就以爲:旁邊也沒有誰啊,自己隨便說,說著玩。

  趕上這個飯店老板信佛,但也不認識我,一聽他們這麼說,實在忍不住了,也不管你是吃飯不吃飯的,他也豁出來了,就把人家說了一頓,“你們這些人怎麼……”意思是說:你也不懂,人家那叫修行,你們這是胡亂猜測,背後議論人家,把人家說成精神病,太不應該了。給人家好一頓說,這幾個吃飯的也沒理呀,沒想到叫飯店老板給說了,誰也不敢吱聲,就算拉倒了,這個事後來就慢慢傳出來了。

  就是說,你要是持戒,雖然你不認識他,但也有人護持你。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在修行中,你想持好戒,不可能每個人都贊成你,特別是那些不持戒的,肯定要反對你的,要不理解的,得經過一段時間。

  持戒是我們的生命。我們怎樣來看待戒的問題?有幾句話,大家都給記住:

  (出《淨心誡觀法·釋名篇第一》)

  【誡】心若清淨,令衆生界淨。衆生既淨,則佛土淨。始除煩惱,令戒清淨。戒既完具,定複清淨。以戒定淨,令智慧淨。智既淨已,顯自身源。

  我們一定要“令戒清淨”,每條戒律都要做得非常清淨,絲毫不犯,持一條戒律丟了一百條,不是那樣。凡是佛的戒律,我們都應該完全地把它受持好。完具,不是我們受完戒了就算完具戒了,而是你的行持得到位。你的戒如果持到位,那個定必然清淨。

  “以戒定淨”,戒定如果都清淨了。這個淨是很重要的。“令智慧淨”,這個智慧就會現前。那是一種真正的智慧,並不是我們生起了一種似是而非的智慧,把假的當成真的,把一種幻境也當成真的。爲什麼有的人處在一種境界裏出不來了呢?因爲他的戒律不清淨,他還有自己的貪欲、想法在那裏面,所以生出的那個境界好像是一種境界,實際上很多都是虛幻的;産生的思想有很多都是屬于外道的東西,不是佛法。必須是戒律清淨者,才會具有清淨的定力。

  “以戒定淨,令智慧淨”,智慧真正清淨了。“淨已”,這個智慧就入佛知見了,所以說“顯自身源”,你這時候才知道你的智慧是來源于心。否則的話,你還離心老遠了,你的想法來源于你自己的知見,它不是來源于心,這是不一樣的,這個差距是挺大的。所以大家應該知道戒定慧叁無漏學的關系。

  佛講持戒的功德就講得太多太多了,我們先看一看佛怎麼講的。佛在《涅槃經》上講:持戒比丘,威儀具足,護持正法,見壞法者,即能驅遣、诃責、糾治。當知是人,得福無量,不可稱計。

  佛在《戒香經》上說:“佛告阿難,世有衆香”,世間上有很多的衆香。“惟隨風能聞,不能普聞”,有風才能聞,風吹不到跟前你聞不到。世間確實有各種的香,如檀香、沈香等,它得隨風能聞,但是不能普聞,不能天下都能聞。“若持佛淨戒,行諸善法,如是戒香,遍聞十方”,這就不是東西南北的問題了,是十方,上下、左右前後、東西南北,十方都能聞到。“鹹皆稱贊,諸魔遠離”,就是說,你要是持佛的戒律,就擁有這個真正的香,也是我們說的戒定真香。

  過去有那麼一句話:花香何用大風揚。花若真香就不用大風揚,不用去吹噓,是不是?你要是真正香,十方都會聞到的。你不用去宣傳自己:“我怎麼有修行呀,我怎麼去持戒……”都不用說。你真正持戒,這個香自然地就遍滿了十方,十方如來、菩薩沒有不稱贊的;你到任何地方去,人人都會歡喜的。持戒就有這麼大的功德,這才是真正的香。

  在《阿含經》裏,佛講了持戒有五種功德:“一者,諸有所求,辄得如願;二者,所有財産,增益無損;叁者,所住之處,衆人敬愛”,所有人都尊敬你,喜歡你。“四者,好名善譽,周聞天下”,你持戒修行,必然有好名聲和善名,到處的人都稱贊。

  這個事我也遇著過,那回是上車站去還手套,去找那個司機。那裏有幫助乘客解決坐車問題的那些人,專門安排出租車的那些人在那,他看見我們去了以後,就主動跟我們說話,他說:“你們是哪兒的僧人?”說:“大悲寺的。”“哎呀…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叁十七章 念戒近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