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戒力必須在你心中確實生起來,剛開始也是很難的,很痛苦的。因爲啥?那個戒就是和自己來作對,就得克服,不是克服別人,要克服你自己的毛病。你自己的毛病,就要自己來做手術,如果割一下,它也疼啊,它也難受,不願去毛病。
特別是一些認爲微不足道的小事,“行了,這事都不算啥事。”就忽略不計了,那還行?都得認真到非常認真的程度,我非得把它糾正過來不可,要有那個決心才行。這樣的話,那個戒力將來會成就的。你成就戒力了,那叁昧就現前。所以我們應該在戒上下功夫。
“成就口戒,得佛六十種無礙清淨美妙音聲”,這六十種都是佛的境界,那可了不得了。比如那個大音,在這說話到多遠都能聽見,佛講話的時候都放無量的光芒,誰聽誰受益,誰聽誰好,誰聽誰心裏就安。聽佛說完了,不管心裏多煩惱,馬上就去掉了,這多好,是不是?
我們應該成就口戒,別妄語,你要是妄語可不行,老撒謊不行。說:“我撒一點謊行不行?”撒一點也不行,你撒一點謊,將來就有個大謊在那;撒一點謊,心裏就不清淨了。我們口業應該要清淨,不該說的不說。有利于團結的話我們去說,不利于團結的話我們不去說;有利于修行的話我們去說,不利于修行的話我們不說;有利于持戒的話我們說,不利于持戒的話我們不講。
“若具足意戒”,這個腦袋想的事情,什麼是意戒?不要老打妄想,想東想西,老給自己安排一切,這就不行了。或是老起心動念,恨這個恨那個,這都不行。或這個好了,那個壞了,這都不行,在腦子的意識裏都不要去想。具足意戒了,你就能控製意,而且能夠按照戒律去做。
“得一切佛法”,一切佛法都會得的。“得一切神通”,不是一種、兩種、叁種、四種,而是無量種神通。而且得了神通以後,“心得不動解脫”,不用動它,說:“我得飛到天上去,到天上了以後,我轉一圈,再辦我的什麼事。”他不用那樣,就在那坐著,一切都能解決,非常自在。
還有《毗婆沙論》:“若人持不殺戒,于未來世決定不逢刀兵災劫;若能以一诃梨勒果,起恭敬心奉施病僧,于當來世決定不逢疾疫災劫;若能以一缽之食,起恭敬心奉施僧衆,于未來世決定不逢饑馑災劫。”就是說,持不殺戒,他不會碰到刀兵劫的。如果起恭敬心,就是你能夠拿一個小果去施給病僧,將來絕不逢疾疫災劫。我們現在就有災劫了,有疫病,就是那個瘟疫。
昨天有一個秦皇島的居士來電話,說秦皇島有叁個年老的居士上五臺山朝山,朝山回來時帶了一百串念珠,回來以後就發現有這種病(指二〇〇叁年的非典型肺炎)。這叁個人已經死掉了,而且去治療的一個大夫和一個護士都死掉了,其中一個老太太的兒子去侍候她,也死掉了,一下就死掉六個人。這一百串念珠被分配到十二個小區去,現在這十二個小區全部封閉,不允許出入,在家呆著,而且每天都得去量體溫。現在的疫情不但沒有減輕,反而還加重,所以說現在這個疫情非常重。
我們有時候在這方面就忽視了,你想避免這個疾疫,必須要對病人起恭敬心。有病人了,你趕緊去供養。我們有時候就做得不好,看見誰有病了,“你看,他又休息了,又不幹了。”那不行啊,人家有病你得去安慰、去看一看。你沒有吃的,最起碼的,你給刷刷鞋、洗洗腳、洗洗衣服,是不是?這個事你應該可以做的吧?打掃打掃衛生,把屋裏擦得幹幹淨淨的,安慰安慰,倒杯水什麼的。
但我們有時候一看誰有病了,反而還起煩惱,“你看他,老有病,老休息。”這就不合適了,是不是?我們應該起恭敬心。如果這樣起恭敬心,你將來會免去疾病的這種災劫。我們現在做還趕趟,趕緊做,發現誰有病趕緊去幫忙。要是不幫忙,最後災劫來了是跑不掉的。
同時也講了“一缽之食,起恭敬心奉施僧衆,于未來世決定不逢饑馑災劫”,你就拿一口食物供養給僧衆,你將來就不會餓著的,這都是因果的事。所以我們吃東西千萬要省,要想到別人。
我們現在都是有行堂的,行堂的時候你也得加小心。比如說打鹹菜,一看這鹹菜挺好,你不能要一下又要,再來一下,再來一下……你都要完了,別人吃的就少了,是不是?有時候一看這菜不太多,盆裏不太多,那要一次就行了。如果要一次的時候有可能剩,剩了,等他再分的時候再要呗,是不是?不能說:這一下我就要足了,別人吃不吃我不管,如果不給還在那直比劃:再往裏添、添……這就不合適了。自己喜歡吃什麼就使勁要,那不好,應該是自己喜歡的一定要想到大家,就是有行堂的你也得想到大家。
像我在那吃飯似的,他打食物的時候,第一個肯定擱我那打,我怎麼要,他怎麼給我,對不對?有時候我就不敢再去要,因爲啥呢?一看那食物都非常少或是好,大家先分一分,或是我分一點,大家都得有份。你隨時隨地都要想到大家能不能吃到,這個也是很重要的,不能被自己的貪欲心所蒙蔽,你別看是吃飯,你都得加小心。
有時候是我們需要的,我們需要也得平等來看。就是平時怎麼要就怎麼要,如果見到過少了,我們就推辭,叫下面的要,給別人吃。像苦菜,剛一下來都是非常好的,你自己“咣咣”的左要右要,要一大盆子,等到別人吃就剩一點了,特別是居士吃的時候就沒有了,那怎麼辦呢?
我現在就是,如果看到居士吃不上這個菜,我心裏可難受了,覺得我就像犯罪似的。我有這種感覺,就像犯罪,這個飯就吃不下去,這個食物沒法往裏吞咽。你連一口食物都不能和大衆去和合,你說這舍身舍命,那就更做不到了,是不是?
這個心平時就得培養,不是說“等哪天有好食物我再培養”,平時都得培養。像你們觀察不到,我在上面就能觀察到,一看吃什麼好東西了,我就瞅著他們,他們有了,我心裏高興;如果沒有,我心裏可難受了。
就是吃口饅頭也是這樣,總希望這個食物都能平等地去分配。當然了,有一些數量問題,像饅頭,都非常多,那你需要吃多少你就吃呗!對不對?經常幹活,多吃點包子,沒問題。有人一次要十二個包子,我都給查著,但是我能理解,因爲啥?那小包子太小,一口一個,而且年輕的時候正是長體力的時候,你確實得吃,你不吃確實不行。
我過去比他吃得還多,我吃餅能吃二斤半,二斤半要是化成饅頭,二兩一個,得多少?得十二叁個。要是吃饅頭就吃不了那些,過去在行腳的時候能吃八九個,或是十來個吧。那性空能吃,我問他吃多少?他說:沒有二十個,也得十五六個。得吃那麼些,因爲沒有菜,就有點鹹菜。從早上就開始走,一直到晚上,確實累,那飲食要是供不上,也是不行的。大家該吃的也得吃,身體好好的,但是那好東西我們盡量想到別人。
我們也許今生就遇到刀兵災劫,是否能躲過就得靠平時的修持和持戒的力量。你說災難來了我再現做,那就來不及了,我們應該及時地、早點做。
我們有時候吃飯,有的人看到我省一口食物給衆生。這個我可得跟大家講,你不能拿常住的給,那是犯盜戒的,必須是你嘴裏省出來的。不能過多,掰一大塊也不行,省出一口就行。得從哪去省呢?從你的口裏,這個東西是你應該吃進去的,而且還不能過飽,你得餓一點,這東西才能給別人吃,否則的話你就是拿常住的東西了,那不行,那你就犯盜戒了,所以這個食物並不是那麼好布施的。
戒律上有兩種規定,有一種規定就是說不允許拿出齋堂,不允許給豬、狗這些動物吃。爲什麼咱們有這種允許呢?就有另一種說法,就是你可以布施,這根據你自己的決定,但這種決定其中有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必須是你口裏省出來的東西,不能拿常住的東西去布施,那也不是你的東西,對不對?你把常住的東西拿去布施,沒經過允許那是不行的。人家供養的是僧衆,你如果從口裏省出一點給衆生,這還是可以的。所以大家都要加小心。
有的弄半個饅頭,“得了,反正我也吃飽了,這也吃不掉了,給衆生吧!”那不行。甚至吃蘋果的時候,一看剩個大核,“得了,給衆生吧!”那都不行的。你給,必須以你最好的給,把那壞的吃掉,那好的留給人家;另外,東西不宜過大。這樣能培養我們的布施心,時時布施。只要是吃一口飯的時候,首先想到別人。當我們的心永遠想到別人的時候,再慢慢培養我們的那種慈悲心出來。
布施的那個心不是說一下就到了,說“我能布施”,等真布施的時候就不割舍了。一想布施,如果有人說點怪話,“你看他還罵我,不是我不給你,是你罵我,瞧不起我,那我就不給你了!”完了,布施心沒了,你的布施經不住人家考驗。
“你看看,那個要飯的還跟我要,他比我還有錢呢!聽說那個要飯的現在蓋大樓。”你不能聽說一個要飯的蓋大樓,就說所有要飯的都蓋大樓,是不是?他就是用這話把自己的那個布施行爲給阻擋住了。
“你看他成天要飯,他得要多少錢哪?完了還抽煙卷。”就不給他了,這都是障道的因緣。哪個要飯的都有他難處的地方,當然,有一些人在要飯上過一種生活,但他終歸不如我們,我們沒有去要飯,所以我們應該布施。當然了,出家了以後,因爲我們本來就沒有,他們應該布施給出家人,這是種福田。但是對這些窮人,我們也應該關心的,應該關心他。講了這幾個事情,來說明這個持戒的功德。
這個《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上講:“若有衆生能持淨戒,雖處卑賤而非族姓豪貴尊嚴,亦非自力能益他人,以是淨戒波羅蜜多,能令一切天、龍、藥叉、人非人等,國王、大臣、刹帝利、婆羅門、長者、居士,悉皆歸敬、禮拜供養、尊重贊歎。護淨戒者,行住坐臥及經行處其地吉祥,一切人天應取其土頂戴供養。以是當知,持淨戒者于諸衆中而爲第一,最高最上。”
佛在《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裏講,若有衆生能持淨戒,能令一切天、龍、藥叉、人非人等,還有國王、大臣、刹帝利、婆羅門、長者悉皆歸敬,禮拜供養。長…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叁十七章 念戒近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