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讲到第三十六章,“辗转获胜”。我们上回讲到发菩提心,这个菩提心是不好发的。一旦发起来非常殊胜,非常好,而且我们就不容易退道了,这个外魔就侵不进来。你不发菩提心,外魔随时随地都要进来的,你“家”关不严实不行。有了菩提心,一切魔都会转化的。我们有了菩提心,会进一步地认识到无修无证,会达到这个目的。无修无证,这是个了不起的事情。佛法不像世间法,没完没了,佛法是可以修到究竟的,达到无修无证就是佛果了。修到佛果,我们就彻底地了脱生死。而世间法是永远没有期的,永远在生死轮回中。要想懂得佛法,就得赶快修行!
我们下面讲第三十七章,“念戒近道”,这个很关键。
第三十七章 念戒近道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释】这一章是说你相信佛的戒律,不论离佛多远,也都是在佛的面前。你不相信,不守持佛的戒律,就是常在佛的面前,也是不见佛,不闻法。这和六祖所说的话是一样的。六祖说,你相信我,纵使离我十万八千里,也和在我身边是一样的;你不相信我,虽然常在我身边,也和离我十万八千里是一样的。这章经文也是这个意思。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佛说,佛的弟子虽然离我数千里外之远。“忆念吾戒”:忆念就是不忘。但他常常不忘我的戒律,能依戒修行,止持戒律。“必得道果”:一定会得道证果的。
这个问题佛讲得很清楚。但有很多的人却这么讲,他说:“持佛戒只是人天小乘,持佛戒只能生天,不能成道。”还有这种说法,有的书确实这么讲,这就和佛说的不一样。佛说“忆念吾戒”,就是忆念戒律不忘。“必得道果”,一定会得道证果的,佛不会妄语的,讲得很清楚。
【释】“在吾左右”:若在我的身边、左右。“虽常见吾”:虽然常常看见我。“不顺吾戒”,不依照我所立的戒律去修行。“终不得道”:你怎么也不会得道的。
佛又进一步地肯定了:你不持我的戒,肯定不能得道。“终”就是根本上,就算他怎么样做也不会得道的。就算你能在虚空中飞行,最后也是罗刹类。不持佛戒,你不可能得道,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有很多人就在这戒上老转圈,老是和佛对着干,因为他们确实不懂得戒的殊胜功德。
【释】由这一段经文看来,你能依教奉行,依照佛法修行,就是真正佛的弟子,就常见佛面,常随佛学。你要是不持戒律,对面也会错过。
佛讲得很清楚,这句话是:你若是真正的佛的弟子,必定会持佛戒的;你不持佛戒,绝不是佛的弟子,那就是魔。
【释】以前,波罗奈国有两个比丘,想到舍卫国见佛,中间经过很遥远的路,路上缺水,渴得没有法子走路,眼看就要渴死了。这时候,在前面遇见一点水,装在死人的头骨里。一个比丘拿起这水就喝,可是另外一个比丘看见水里有很多虫子,既然水是在人的头骨里,又有很多虫,他就不喝了。
另外一个比丘就问他:“你为什么不喝这水,就要渴死啦!”
他说:“因为佛制的戒律,水里有虫是不可以喝的,我宁可渴死,也不喝这有虫的水,我要依照佛的戒律去修行。”
另外那个比丘就说:“唉!你真是愚痴,现在已经快渴死了,你喝了水就可以见佛;不喝水,就会渴死,你怎么这样的固执。”
现在的人也是这样的,批评持戒的人:“你怎么这么样的固执?”
【释】虽然这么说他,他也不喝。另外那比丘就把水都喝了,喝了水的比丘走路就很强健;没有喝水的比丘果然渴死在半路上。因为他专持戒律,死后就生到忉利天了,具足天人的福相,于是先去见佛闻法,当时就得到法眼净,证果了。喝水的那位比丘在第三天才到。
佛就问这位比丘说:“你从什么地方来的,有几位和你一起来的呢?你在路上都很平安吗?”这时,这位比丘就向佛禀告来的经过。
那时候的出家人是不敢跟佛撒谎的,因为当时有三百力士站在佛的周围,你要是撒谎,马上就拿锤子把你的头颅给打碎了,就那么厉害的!看不见的天人就在那,那时候有道眼的人比较多,一般的人都能看见天人、凡圣同居的这种现象。那时候谁也不敢跟佛撒谎,佛就故意问他。
【释】这位比丘就向佛禀告来的经过,并说那位渴死的比丘没有佛缘,不能见到佛,他的执著心太厉害了。佛听了以后,就叫渴死的比丘出来和他见面,佛就说了:“他当天就生天了,得到了天人的长寿。现在他又到这个法会来说法,他已经证果了。你说他愚痴,其实你自己才是真正的愚痴。你不守佛戒律,虽然见到我的面,也等于没见一样。因为你心不真,没有诚心,不持戒律。”
佛可能就把他赶出去了。这样的人,不持佛的戒律,根本就不是佛的弟子。
【释】由这件事看来,不论你在不在佛的面前,只要你依照佛的戒律修行,那就是见佛;不依佛的戒律修行,就是在佛的身边,也等于没有见着一样。
我们有时候别怕人说,说自己执著。你想修行,你想持戒,那肯定会有人说你的,这是毫无疑问的。过去我刚信佛的时候,人家骂我是什么?傻子、精神不正常。在过去来讲,没有人敢骂我的,后来连年轻人都敢骂我。因为他跟我要公家的东西,我不给他,我得持戒修行,不给他。他说:“这个人已经精神病了,别理他!”他不知道我在后面都听得清清楚楚的。他还是新来的,就敢说我。那要是在过去,我马上就告诉他们主任,因为他们主任是我好朋友,那主任马上就得找他麻烦,是不是?但学佛了就不能干这事情了,另外,他想说两句就说两句吧。
后来有一次,我这是后来听别人说的。有一次,有几个大夫上一个饭店吃饭。吃饭的时候,他们又议论起我了,说:“这个人,你看现在变得……过去和大家一起那么好,一起来往,有求必应的。现在学佛了,变得精神也不正常了,变得傻了、执著了,那简直叫人没法理解。”这个说者就以为:旁边也没有谁啊,自己随便说,说着玩。
赶上这个饭店老板信佛,但也不认识我,一听他们这么说,实在忍不住了,也不管你是吃饭不吃饭的,他也豁出来了,就把人家说了一顿,“你们这些人怎么……”意思是说:你也不懂,人家那叫修行,你们这是胡乱猜测,背后议论人家,把人家说成精神病,太不应该了。给人家好一顿说,这几个吃饭的也没理呀,没想到叫饭店老板给说了,谁也不敢吱声,就算拉倒了,这个事后来就慢慢传出来了。
就是说,你要是持戒,虽然你不认识他,但也有人护持你。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在修行中,你想持好戒,不可能每个人都赞成你,特别是那些不持戒的,肯定要反对你的,要不理解的,得经过一段时间。
持戒是我们的生命。我们怎样来看待戒的问题?有几句话,大家都给记住:
(出《净心诫观法·释名篇第一》)
【诫】心若清净,令众生界净。众生既净,则佛土净。始除烦恼,令戒清净。戒既完具,定复清净。以戒定净,令智慧净。智既净已,显自身源。
我们一定要“令戒清净”,每条戒律都要做得非常清净,丝毫不犯,持一条戒律丢了一百条,不是那样。凡是佛的戒律,我们都应该完全地把它受持好。完具,不是我们受完戒了就算完具戒了,而是你的行持得到位。你的戒如果持到位,那个定必然清净。
“以戒定净”,戒定如果都清净了。这个净是很重要的。“令智慧净”,这个智慧就会现前。那是一种真正的智慧,并不是我们生起了一种似是而非的智慧,把假的当成真的,把一种幻境也当成真的。为什么有的人处在一种境界里出不来了呢?因为他的戒律不清净,他还有自己的贪欲、想法在那里面,所以生出的那个境界好像是一种境界,实际上很多都是虚幻的;产生的思想有很多都是属于外道的东西,不是佛法。必须是戒律清净者,才会具有清净的定力。
“以戒定净,令智慧净”,智慧真正清净了。“净已”,这个智慧就入佛知见了,所以说“显自身源”,你这时候才知道你的智慧是来源于心。否则的话,你还离心老远了,你的想法来源于你自己的知见,它不是来源于心,这是不一样的,这个差距是挺大的。所以大家应该知道戒定慧三无漏学的关系。
佛讲持戒的功德就讲得太多太多了,我们先看一看佛怎么讲的。佛在《涅槃经》上讲:持戒比丘,威仪具足,护持正法,见坏法者,即能驱遣、诃责、纠治。当知是人,得福无量,不可称计。
佛在《戒香经》上说:“佛告阿难,世有众香”,世间上有很多的众香。“惟随风能闻,不能普闻”,有风才能闻,风吹不到跟前你闻不到。世间确实有各种的香,如檀香、沉香等,它得随风能闻,但是不能普闻,不能天下都能闻。“若持佛净戒,行诸善法,如是戒香,遍闻十方”,这就不是东西南北的问题了,是十方,上下、左右前后、东西南北,十方都能闻到。“咸皆称赞,诸魔远离”,就是说,你要是持佛的戒律,就拥有这个真正的香,也是我们说的戒定真香。
过去有那么一句话:花香何用大风扬。花若真香就不用大风扬,不用去吹嘘,是不是?你要是真正香,十方都会闻到的。你不用去宣传自己:“我怎么有修行呀,我怎么去持戒……”都不用说。你真正持戒,这个香自然地就遍满了十方,十方如来、菩萨没有不称赞的;你到任何地方去,人人都会欢喜的。持戒就有这么大的功德,这才是真正的香。
在《阿含经》里,佛讲了持戒有五种功德:“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愿;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住之处,众人敬爱”,所有人都尊敬你,喜欢你。“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你持戒修行,必然有好名声和善名,到处的人都称赞。
这个事我也遇着过,那回是上车站去还手套,去找那个司机。那里有帮助乘客解决坐车问题的那些人,专门安排出租车的那些人在那,他看见我们去了以后,就主动跟我们说话,他说:“你们是哪儿的僧人?”说:“大悲寺的。”“哎呀…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三十七章 念戒近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