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三十七章 念戒近道▪P2

  ..续本文上一页,大悲寺可好了!听说有一个老和尚那真是什么佛转世……那才有修行呢!”跟我讲了半天,讲了好长时间,讲得很高大、形象很高。

  后来,旁边的司机告诉他:“这就是那个师父。”他就一瞅,不吱声了。在他心目中本来是挺高大的,这一看,却是穿得埋埋汰汰的一个小老头,也不起眼,和他想象的都不一样。他一看,吹了半天,吹到人家门口去了,得了,拉倒吧,这就别提了,后来就走了。

  但是通过这个事情就了解到,这个出租车司机对大悲寺还有一定信心。虽然他夸大其词,咱们没有做得那么好,但是人家对一个持戒的人,或是做了一点善事,他都非常夸大地去讲,就好像自己做了那个事情一样的。人都有一个善心。通过他讲,我都生起很大的惭愧,也不像他说的有那么大本领,也不像他说的那么庄严、那么高大。

  原先我就寻思:赶紧悄悄溜走得了,人家好不容易生起这么大的信心。后来这一揭露,人家一看,完了,这个人和想象的不一样,没有那么高大,说话也不行,相貌也不行,可能是泄气了。不过,你刚持点戒,别人就给你这么大的名誉,确实是感觉有愧。这正如《阿含经》讲的:得好名声,周闻天下。

  “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佛讲了,当我们的身体坏了的时候,必生天上,这是必然的,你跑都跑不掉的,你想不生天上都不好使的。当然了,我们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就更好了,因为你持戒的原因,十方任你往来。特别是《楞严经》里讲的:持戒,诵楞严咒,十方佛国任你去,你上哪个佛国都可以。所以说,持戒的功德是说也说不尽的。

  这里还有一篇,给大家念一下。这篇是《顺正理论》,是菩萨作的,论都是菩萨作的。“诸天神众不敢受持五戒者礼拜”,诸天神众不敢受持五戒者的礼拜,你持五戒,他都不敢受你礼拜。“国王大臣亦不敢求受具戒比丘礼”,就是国王、大臣都不能受比丘的礼,他不敢。“盖惧损功德促寿命”,他怕减少自己的功德和寿命。你看那个持五戒和受具足戒的比丘,天人都不敢受持五戒者的礼拜,国王也不敢受具足戒比丘的礼拜,都得躲。为什么呢?因为你一礼拜,他承受不起啊,他的功德就会减少的,而且寿命也会短的。所以说,你这出家可不得了。

  宾头卢尊者出家前是优填王的大臣,由精勤苦行,王放其出家得阿罗汉果。优填王于是经常出城参礼他,寺去城二十里,有佞臣见宾头卢尊者不起迎王,就怀着恶心劝谏国王,使得优填王要去杀尊者。宾头卢尊者看到国王去了,于是就起来迎他走了七步,国王当时挺高兴:“这尊者都能迎我七步。”问:“大德平时都是不起座的,今天怎么起来迎接?”尊者答道:“你平时都是以恭敬心来礼拜,所以不起来迎接。今天怀着恶心,我若不起来迎接,恐怕会被你杀掉。”优填王当下就明白过来,赶紧忏悔。

  优填王虽经忏悔而免堕地狱,但回去以后没几天就下台了。后来别人问佛:“这是什么原因下台了?”佛就给他讲了:“由于宾头卢尊者迎他七步,少做七年国王。”仅七步,就少做七年国王。所以出家人就不迎在家人了,一迎他,反而对他不好。

  有些在家人很希望出家人恭敬他,你恭敬不点,他都非常高兴的,但是他高兴以后呢,后果不好。所以出家人是不能乱来的,对父母也不能礼拜,因为你是佛弟子了。“故大小乘戒为至宝贵”,大小乘戒是宝贝,最宝贵的,国王都承受不了的,人天都承受不了。所以说,非常了不起。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佛告海意:“若菩萨虽生诸趣,无所希望,善护戒行,即能降蕴魔;若我见无依止,善护戒行,能降烦恼魔;若以净戒,令诸众生,出离老死,自护戒行,能降死魔;若起是念,我令一切毁禁众生皆悉安住圣净戒中,自护戒行,能降天魔。”这里说到戒律能降伏五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戒律就能这样。

  同时《月灯三昧经》也讲了,“若具足身戒,于一切法得无碍智。”你在戒律起来以后,你可以得无碍智。“若成就口戒,则得佛六十种无碍清净美妙音声不可思议。”“若具足意戒,得一切佛法,得一切神通,心得不动解脱。”所以说戒律的功德是很多的,要讲起来就太多了。

  同时,佛经里有很多关于持戒的典故,其中就有一部经叫《贤愚因缘经》,里面讲道:安陀国有一个沙弥,奉其师命到供养主优婆塞家里去催迎食供。就是施主原先答应供养食物,但到时间没送去,他现在去催催。因为只有他和他师父俩,他就去了。施主正好有事外出,只留一个女的看门,那女的见这个沙弥去了就生欢喜心,欲火炽盛,献诸妖媚,强迫与沙弥成淫。

  沙弥不能脱身,乃自念言:“我有何罪,遇此恶缘?我今宁舍身命,不可毁破三世诸佛所制禁戒,污佛法僧。”乘女闭门,就捡到了一把剃刀,合掌跪向拘尸那城佛涅槃处,自立誓愿:我今不舍佛法僧,护持禁戒,舍此身命,愿所往生,出家学道,净修梵行,尽漏成道。即刎颈死。

  这个女人非要和他做一些不净的事情,最后把他关起来了。他趁她不注意,捡了一把剃刀,就为了护持戒,跪向了佛涅槃那个方向,发愿不舍佛法僧,愿生生世世出家修道,修梵行、清净行,要成无漏,最后自刎而死。

  后来国王得闻了以后,因为那时候死个出家人必须得报案,得罚款的,不许出家人死在你的家门口,你不给饭吃都是不行的,国王有命令,所以他就得报告去了。这个长者平时挺供养僧人的,只是因为他女儿起了邪念才发生了这件事。最后国王亲自去看,而且还去礼拜,赞其功德,最后做了一个檀香木的棺材,盛着这个沙弥的尸体满城游。同时又把这个女的也拴上了,也载着游,叫这个女的讲讲经过。这个女的为了报答这个沙弥的这种正气,也毫不保留地把这个经过说出来了。

  最后,国王又让那个女的打扮得漂亮一点,对大家说:“你看她漂不漂亮?就这样的女人主动去找这个沙弥,他都不动心,这才是真正的清净沙门。”大家非常赞叹佛法。所以说,只有这些人的严格持戒,佛法才会延续下来。

  佛在《譬喻经》中讲到:有大迦罗越子,端正聪慧,出家作比丘,奉行戒法。“一日乞食”,有这么一天乞食。“至一大家”,这一家比较大。是“妇寡淫场”,都是妇女,都是独居的寡妇,淫欲的场所,他不知道。“欲与比丘行淫”,因为看他长得聪明,长得端正,非常漂亮,这个女人起了淫欲心,要与这个比丘行淫。“比丘不从”,说什么也不干。这个妇女就生气了,招呼这些底下的下人,把这个比丘给抬起来了,抬起来扔到火坑边。这家人多,这女的也够凶的,把他扔到火边上,告诉他:“如果你不从,我就把你烧死,拿火烤你。”你说这个女人厉不厉害,恶毒无比。

  “逼之使从。比丘言:且止,容我计较”,说:你别着急,你容我想一想,我想一想看看怎么办。这是缓兵之计。“即自念言:我入火中,为一死耳!”我要是入了火中,只能是一死。“若因持戒而死,可得生天;如果破戒犯淫,死堕地狱,无有出期!”就是说:我这一死只能是这一生,这样的话,我来生还可以修道,因为这个持戒的功德我还可以生天。如果犯了淫欲,死后必下地狱,生生世世是出不来的,这个可了不得。

  他想到此,就一跃身,自己主动跳下火坑。那大火烧得相当旺盛,进去了肯定得烤死,但他一下就跃身下去了。他跳进去以后,那火突然的变为水,这个比丘啥损伤也没有,丝毫没有烧着,因为他持戒的这种心就这么厉害。最后,那些妇女大生惭愧和害怕,也害怕了,这时候没办法,就把比丘给送出去了,再也不敢发这个淫欲心了。持戒的功德就这么厉害。

  在《大庄严论》里还有一个典故,叫“草系比丘”。我们常听到“草系比丘”这个词句,但是大家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那时候“有数比丘,旷野中行,为贼所掠,剥夺衣服”,就是被抢了。那时候的印度不像现在,过去的人很穷,有件衣服那是很难的事,他一看出家人穿着衣服他就抢,把所有出家人的衣服给剥下来了,有好几个比丘。剥下来以后,他又怕这个比丘去追捕,当时就要杀。因为一旦报官,不就得把他们这些贼人抓起来吗?那怎么办?不如把他们杀了得了。

  其中有一个人说:“你别杀他们,佛法中规定:比丘之法,不伤生草。你用草把他给捆起来,他就不会去报案了,我们还省事。”由于这人的这一句话,就把这些比丘全都给捆起来了,把手都给捆在腰后;扒得什么衣服也没有了。印度夏天热,就在那地上烤着。

  后来,正好赶上国王坐着马车走过那地方,一看:这怎么回事啊?好几个人在那躺着,都被捆着。国王就说:“你们怎么地了?都在那捆着,一个个身体像个白羊似的。”他们都没穿衣服,就在那太阳底下晒着,他说像白羊似的。说:“我看周围也没有什么挡碍你们的,不就是一根草把你们的手捆住了吗,你们起来就完事了吗,这不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吗?你们怎么不起来呢,在那太阳底下晒着,这不慢慢晒死了吗?”

  比丘就讲了,说:“我们不是不能起来,这草是很容易断,我一使劲就断了,那草还能捆住人吗?但是佛的戒律在那块,不允许出家人毁草的。”这条戒是对比丘而言的,不允许伤生草。国王听完以后大受感动,亲自下来给解开,解完了赶紧提供衣服。并且请这些比丘到他的国家,受他的皈依,他跟比丘受戒。我好像还在哪本书看到过,很多比丘就因为持戒而证果了。

  还是《大庄严论》里的一个典故。有个比丘持钵乞食,至珠师家,就是卖珠子、卖珠宝的家,在门外立着,要乞食。那时候,做珠子的这个人正给国王穿珠呢,一看出家人来了,就赶紧入室内为比丘取食。后来一只鹅看见那个珠子,就给吞了。珠师取食回来给比丘,一看珠子没有了,就怀疑比丘给盗了。比丘为了保护这只鹅,所以不敢说明。这个珠师就打比丘,把比丘给捆起来打,打得血都流出来了,要他把珠子交出来。

  最后,鹅感动来舔他身…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三十七章 念戒近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