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叁十七章 念戒近道▪P2

  ..續本文上一頁,大悲寺可好了!聽說有一個老和尚那真是什麼佛轉世……那才有修行呢!”跟我講了半天,講了好長時間,講得很高大、形象很高。

  後來,旁邊的司機告訴他:“這就是那個師父。”他就一瞅,不吱聲了。在他心目中本來是挺高大的,這一看,卻是穿得埋埋汰汰的一個小老頭,也不起眼,和他想象的都不一樣。他一看,吹了半天,吹到人家門口去了,得了,拉倒吧,這就別提了,後來就走了。

  但是通過這個事情就了解到,這個出租車司機對大悲寺還有一定信心。雖然他誇大其詞,咱們沒有做得那麼好,但是人家對一個持戒的人,或是做了一點善事,他都非常誇大地去講,就好像自己做了那個事情一樣的。人都有一個善心。通過他講,我都生起很大的慚愧,也不像他說的有那麼大本領,也不像他說的那麼莊嚴、那麼高大。

  原先我就尋思:趕緊悄悄溜走得了,人家好不容易生起這麼大的信心。後來這一揭露,人家一看,完了,這個人和想象的不一樣,沒有那麼高大,說話也不行,相貌也不行,可能是泄氣了。不過,你剛持點戒,別人就給你這麼大的名譽,確實是感覺有愧。這正如《阿含經》講的:得好名聲,周聞天下。

  “五者,身壞命終,必生天上”,佛講了,當我們的身體壞了的時候,必生天上,這是必然的,你跑都跑不掉的,你想不生天上都不好使的。當然了,我們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就更好了,因爲你持戒的原因,十方任你往來。特別是《楞嚴經》裏講的:持戒,誦楞嚴咒,十方佛國任你去,你上哪個佛國都可以。所以說,持戒的功德是說也說不盡的。

  這裏還有一篇,給大家念一下。這篇是《順正理論》,是菩薩作的,論都是菩薩作的。“諸天神衆不敢受持五戒者禮拜”,諸天神衆不敢受持五戒者的禮拜,你持五戒,他都不敢受你禮拜。“國王大臣亦不敢求受具戒比丘禮”,就是國王、大臣都不能受比丘的禮,他不敢。“蓋懼損功德促壽命”,他怕減少自己的功德和壽命。你看那個持五戒和受具足戒的比丘,天人都不敢受持五戒者的禮拜,國王也不敢受具足戒比丘的禮拜,都得躲。爲什麼呢?因爲你一禮拜,他承受不起啊,他的功德就會減少的,而且壽命也會短的。所以說,你這出家可不得了。

  賓頭盧尊者出家前是優填王的大臣,由精勤苦行,王放其出家得阿羅漢果。優填王于是經常出城參禮他,寺去城二十裏,有佞臣見賓頭盧尊者不起迎王,就懷著惡心勸谏國王,使得優填王要去殺尊者。賓頭盧尊者看到國王去了,于是就起來迎他走了七步,國王當時挺高興:“這尊者都能迎我七步。”問:“大德平時都是不起座的,今天怎麼起來迎接?”尊者答道:“你平時都是以恭敬心來禮拜,所以不起來迎接。今天懷著惡心,我若不起來迎接,恐怕會被你殺掉。”優填王當下就明白過來,趕緊忏悔。

  優填王雖經忏悔而免墮地獄,但回去以後沒幾天就下臺了。後來別人問佛:“這是什麼原因下臺了?”佛就給他講了:“由于賓頭盧尊者迎他七步,少做七年國王。”僅七步,就少做七年國王。所以出家人就不迎在家人了,一迎他,反而對他不好。

  有些在家人很希望出家人恭敬他,你恭敬不點,他都非常高興的,但是他高興以後呢,後果不好。所以出家人是不能亂來的,對父母也不能禮拜,因爲你是佛弟子了。“故大小乘戒爲至寶貴”,大小乘戒是寶貝,最寶貴的,國王都承受不了的,人天都承受不了。所以說,非常了不起。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佛告海意:“若菩薩雖生諸趣,無所希望,善護戒行,即能降蘊魔;若我見無依止,善護戒行,能降煩惱魔;若以淨戒,令諸衆生,出離老死,自護戒行,能降死魔;若起是念,我令一切毀禁衆生皆悉安住聖淨戒中,自護戒行,能降天魔。”這裏說到戒律能降伏五蘊魔、煩惱魔、死魔、天魔,戒律就能這樣。

  同時《月燈叁昧經》也講了,“若具足身戒,于一切法得無礙智。”你在戒律起來以後,你可以得無礙智。“若成就口戒,則得佛六十種無礙清淨美妙音聲不可思議。”“若具足意戒,得一切佛法,得一切神通,心得不動解脫。”所以說戒律的功德是很多的,要講起來就太多了。

  同時,佛經裏有很多關于持戒的典故,其中就有一部經叫《賢愚因緣經》,裏面講道:安陀國有一個沙彌,奉其師命到供養主優婆塞家裏去催迎食供。就是施主原先答應供養食物,但到時間沒送去,他現在去催催。因爲只有他和他師父倆,他就去了。施主正好有事外出,只留一個女的看門,那女的見這個沙彌去了就生歡喜心,欲火熾盛,獻諸妖媚,強迫與沙彌成淫。

  沙彌不能脫身,乃自念言:“我有何罪,遇此惡緣?我今甯舍身命,不可毀破叁世諸佛所製禁戒,汙佛法僧。”乘女閉門,就撿到了一把剃刀,合掌跪向拘屍那城佛涅槃處,自立誓願:我今不舍佛法僧,護持禁戒,舍此身命,願所往生,出家學道,淨修梵行,盡漏成道。即刎頸死。

  這個女人非要和他做一些不淨的事情,最後把他關起來了。他趁她不注意,撿了一把剃刀,就爲了護持戒,跪向了佛涅槃那個方向,發願不舍佛法僧,願生生世世出家修道,修梵行、清淨行,要成無漏,最後自刎而死。

  後來國王得聞了以後,因爲那時候死個出家人必須得報案,得罰款的,不許出家人死在你的家門口,你不給飯吃都是不行的,國王有命令,所以他就得報告去了。這個長者平時挺供養僧人的,只是因爲他女兒起了邪念才發生了這件事。最後國王親自去看,而且還去禮拜,贊其功德,最後做了一個檀香木的棺材,盛著這個沙彌的屍體滿城遊。同時又把這個女的也拴上了,也載著遊,叫這個女的講講經過。這個女的爲了報答這個沙彌的這種正氣,也毫不保留地把這個經過說出來了。

  最後,國王又讓那個女的打扮得漂亮一點,對大家說:“你看她漂不漂亮?就這樣的女人主動去找這個沙彌,他都不動心,這才是真正的清淨沙門。”大家非常贊歎佛法。所以說,只有這些人的嚴格持戒,佛法才會延續下來。

  佛在《譬喻經》中講到:有大迦羅越子,端正聰慧,出家作比丘,奉行戒法。“一日乞食”,有這麼一天乞食。“至一大家”,這一家比較大。是“婦寡淫場”,都是婦女,都是獨居的寡婦,淫欲的場所,他不知道。“欲與比丘行淫”,因爲看他長得聰明,長得端正,非常漂亮,這個女人起了淫欲心,要與這個比丘行淫。“比丘不從”,說什麼也不幹。這個婦女就生氣了,招呼這些底下的下人,把這個比丘給擡起來了,擡起來扔到火坑邊。這家人多,這女的也夠凶的,把他扔到火邊上,告訴他:“如果你不從,我就把你燒死,拿火烤你。”你說這個女人厲不厲害,惡毒無比。

  “逼之使從。比丘言:且止,容我計較”,說:你別著急,你容我想一想,我想一想看看怎麼辦。這是緩兵之計。“即自念言:我入火中,爲一死耳!”我要是入了火中,只能是一死。“若因持戒而死,可得生天;如果破戒犯淫,死墮地獄,無有出期!”就是說:我這一死只能是這一生,這樣的話,我來生還可以修道,因爲這個持戒的功德我還可以生天。如果犯了淫欲,死後必下地獄,生生世世是出不來的,這個可了不得。

  他想到此,就一躍身,自己主動跳下火坑。那大火燒得相當旺盛,進去了肯定得烤死,但他一下就躍身下去了。他跳進去以後,那火突然的變爲水,這個比丘啥損傷也沒有,絲毫沒有燒著,因爲他持戒的這種心就這麼厲害。最後,那些婦女大生慚愧和害怕,也害怕了,這時候沒辦法,就把比丘給送出去了,再也不敢發這個淫欲心了。持戒的功德就這麼厲害。

  在《大莊嚴論》裏還有一個典故,叫“草系比丘”。我們常聽到“草系比丘”這個詞句,但是大家不知道這是什麼原因。那時候“有數比丘,曠野中行,爲賊所掠,剝奪衣服”,就是被搶了。那時候的印度不像現在,過去的人很窮,有件衣服那是很難的事,他一看出家人穿著衣服他就搶,把所有出家人的衣服給剝下來了,有好幾個比丘。剝下來以後,他又怕這個比丘去追捕,當時就要殺。因爲一旦報官,不就得把他們這些賊人抓起來嗎?那怎麼辦?不如把他們殺了得了。

  其中有一個人說:“你別殺他們,佛法中規定:比丘之法,不傷生草。你用草把他給捆起來,他就不會去報案了,我們還省事。”由于這人的這一句話,就把這些比丘全都給捆起來了,把手都給捆在腰後;扒得什麼衣服也沒有了。印度夏天熱,就在那地上烤著。

  後來,正好趕上國王坐著馬車走過那地方,一看:這怎麼回事啊?好幾個人在那躺著,都被捆著。國王就說:“你們怎麼地了?都在那捆著,一個個身體像個白羊似的。”他們都沒穿衣服,就在那太陽底下曬著,他說像白羊似的。說:“我看周圍也沒有什麼擋礙你們的,不就是一根草把你們的手捆住了嗎,你們起來就完事了嗎,這不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情嗎?你們怎麼不起來呢,在那太陽底下曬著,這不慢慢曬死了嗎?”

  比丘就講了,說:“我們不是不能起來,這草是很容易斷,我一使勁就斷了,那草還能捆住人嗎?但是佛的戒律在那塊,不允許出家人毀草的。”這條戒是對比丘而言的,不允許傷生草。國王聽完以後大受感動,親自下來給解開,解完了趕緊提供衣服。並且請這些比丘到他的國家,受他的皈依,他跟比丘受戒。我好像還在哪本書看到過,很多比丘就因爲持戒而證果了。

  還是《大莊嚴論》裏的一個典故。有個比丘持缽乞食,至珠師家,就是賣珠子、賣珠寶的家,在門外立著,要乞食。那時候,做珠子的這個人正給國王穿珠呢,一看出家人來了,就趕緊入室內爲比丘取食。後來一只鵝看見那個珠子,就給吞了。珠師取食回來給比丘,一看珠子沒有了,就懷疑比丘給盜了。比丘爲了保護這只鵝,所以不敢說明。這個珠師就打比丘,把比丘給捆起來打,打得血都流出來了,要他把珠子交出來。

  最後,鵝感動來舔他身…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叁十七章 念戒近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