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上的血,來幫他、安慰他。鵝來舔他的血,表示對他的感謝呗:你看看,我吃了珠子,你爲了保護我而被打,我來安慰你。這個賣珠子的就生氣了,拿東西就打,說:“你還敢安慰他,他偷我珠子,你還敢來安慰他?”他就攆它,就把鵝給打死了。這個比丘說:“你不要打我了,我現在還你珠子。原先爲什麼不說呢?恐傷鵝命啊!那鵝現在已經死了,就可以告訴你了,那個珠子在鵝腹裏呢!我要是提前說珠子在那裏,你還不得傷鵝命嗎?爲了保護這只鵝,不讓你傷它,所以我才沒說。”最後,這個珠商就向比丘自責、忏悔,並贊其戒德。就這麼殊勝,爲了護持一個衆生,都這樣持不殺生戒。
在這部論裏還有一個典故。就是幾個比丘泛海,就是過海,坐海船。這個海船突然破了,這時候“有一位年少比丘捉一枚板”,就是搶到一個木板。在海裏如果有一個木板,他就可以浮在水面不死。這時候,他突然發現一個戒臘多的比丘,就要沈沒在海裏,因爲他年老力衰,也沒有板。後來,他想起佛戒中有言:“諸有利樂,應先上座。”上座,就是資曆比你老的、比你出家早的、有德的,這稱爲上座。怎麼辦?他當時想:佛既然這麼說,我應該遵照佛戒,不考慮自己生死的問題。
最後,他就把那個木板扔給那個老比丘了。老比丘得到這個木板,他就不會死了,浮到海岸。這個年少比丘就往下沈,他沒有板能不沈嗎?他往海底沈。剛沈到一半的時候,海神就把他救了。因爲這個事情海神看得非常清楚,海神也知道他心裏怎麼想的、怎麼做的,都非常明白的。因爲他持戒精誠,海神就把年少比丘接到岸上,並跪下稱贊,認他爲師,跟他受戒。這個確實是很殊勝的。
在《僧祇律》裏還有一個典故。佛在世時,有兩個比丘來見佛,在半路上,一個比丘病了,另一個比丘就舍棄他,先去見佛。一看他有病了,“得了,我先走吧!我先見佛,我得先完成任務,你看你耽誤我的路程了。”
“佛知而故問”,問他。這個比丘“具白前事”,就把這個事情講了。佛說:“此是惡事”,是不應該做的事情。“若有比丘,心懷放逸,懈怠不精進,不能執持諸根,馳騁六欲。雖近我所,爲不見我,我不見彼。若有比丘,能執諸根,心不放逸,專念在道,雖去我遠,即爲見我,我亦見彼。所以者何?隨順如來法身故,破壞諸惡故,離貪欲故,修寂靜故。汝等比丘同出家修梵行,汝不相看,誰當看者?汝還看病比丘去。”說:你不用來看我,你還是看病比丘去吧!後就把他攆走了。
我們僧團也是這樣,僧人中誰有病了都要互相照顧,要問候的。不管大小,小的問候老的,老的要關心小的。誰有病,大家都要瞅一瞅、看一看的,要慰問的。要做到有難同當,有福同享。有的人一看這人有病了,“這真煩人,你看他這麼多毛病,這不影響我修道嗎?吐得到處都是,吃飯也不好好吃,種種的毛病……”最後就厭棄他。實際上,你這種厭棄法是佛所不接受的。
佛說:你雖然見我身,但由于你這種放逸,不能真正見我。如果你諸根不放逸,而且能夠不嫌棄這個有病的人,能精心地照顧,你那才是真正見我呢!雖然你去見佛,佛也會把你攆走的,還得趕你走。所以我們在持戒上一定要看到這個問題,要持戒,看護病人也是一種持戒,病人也是福田。
你不要以爲:我們倆是一起剃度的,還住在我對面的床上,我成天都看著他在說話,說話也挺沖的,腳也不洗,弄得埋埋汰汰的。他一旦病了,我跟你說,那就是福田了,那身份就變了,你可別輕視,你再有那種輕視心就不對了。平時有輕視心都是不對的,這時如果你再輕視,就更不對了。他那個身上是福田了,我們得盡心盡力去照顧。
過去有一個國師,就是悟達國師,腿上生人面瘡。他以前照顧過一個長癞的比丘,人家都嫌那個比丘埋汰、有味,就他伺候了很長時間。最後那個比丘在走的時候告訴他:“將來有事的時候你上哪去找我。”他後來得了人面瘡,沒法解救這個仇恨、這個病的時候,就想起那個比丘,于是到那去了。鬧了半天,那有病的比丘是尊者,就給他洗叁昧水,一洗就好了。叁昧水忏就是這麼來的。
所以說,幫助人就是幫助自己,而且也是佛弟子必須做的。如果不這麼做,不能照顧病人而舍去不管,實際上,這種行爲是一種畜生行爲,就是連畜生都不如。
有的動物還互相照顧呢,我曾經看見有個螞蟻受傷了,它那個身體蜷在一起了。其它螞蟻要救它回去,有的在前面拽著那個須子,有的在後面拽著腿,兩頭抻。它那腰都佝偻到一起了,可能是像咱們說的錯骨踝似的,它倒不一定是錯骨了,像錯筋了似的,它蜷在一起。那兩頭的螞蟻就去抻,但沒抻過來。過一會一看,真死了,就拖,叼著就跑,它一點都不舍離。你看看,我們如果見到病人舍去不管,那是畜生行爲。
有的人說:“師父你放心,我將來走路,要是看見病人的時候,我一定要管!”說走路碰上了你管,但是寺院裏的病人在眼前你都不管,那個到以後出去管,這可能性就不大了。因爲什麼呢?因爲你有個障道因緣在那塊,想管,這個因緣不讓你管,你想做件善事,不是那麼容易的。
我在過去就有過後悔的事情,就是從五臺山回來的時候,晚上就遇到一個人躺在道邊,旁邊還有個住家,當時還挺黑。那時候想的第一念:去管;第二念突然想起個什麼事呢?“哎呀,他是喝酒了!一般只有喝醉酒的人躺在道邊。出家人和喝酒的人不接觸,不用管他,管他幹嗎?”最後就因爲他喝酒,另外,離前面那小房很近,那家可以照顧他,那時候就走了。當時覺得理由很充分,我還跟性空說:“先不用管他了,這個人已經喝酒了,旁邊還有一個小房,別管他了。”
這事後來想起就後悔,“萬一不是喝酒的呢,怎麼辦?萬一那家不管怎麼辦?真要死了怎麼辦?”這時想起這件事就後悔。閉關的時候那非常後悔,那真是腸子都悔青了。所以說,人不能做盲目的判斷,一定要認真去看一看,看到病人的時候,你一定要想法救,這是我們應該做的。
還有一個典故,《蘇摩王經》中講道:“世尊往昔曾爲大力毒龍,若諸衆生被其眼視或觸其口氣者,即死。”就是這個毒龍有多厲害呢?要是被它的眼睛瞅一眼或者它的氣碰到你,人就會死的,包括衆生也是這樣。這個龍王曾經受過一日齋戒,因求淨故,就深入森林去了。“疲懈而睡,龍睡時形狀如蛇”,就縮小了。“身有文章,七寶雜色”,身上的顔色非常好。
最後有個獵人看到了,歡喜地說:“哎呀!這稀有難得之皮,獻給國王,以爲服飾,必得重賞。”說我要是把這個皮扒下來給國王,那國王肯定給我好東西。“便以杖按其頭,以刀剝其皮”,那龍能不醒嗎?那龍就醒了,龍說:“我的力量是可以傾覆大海,何況一個獵人,那太容易了。我的能力都能把這個國家掀個個,易如反掌,一個獵人小物,何能困我?”這是龍王想的。
“但我今天正好值持佛戒日,當從佛語,以戒爲重,不計己身。”就別計較己身了,以戒爲重。于是就自忍,也不敢睜開眼睛,一瞅他就得死啊,一噴氣他都得死,所以這個龍王連氣也不敢出。因憐憫這個獵人,“安心受剝,不生悔意”。這個皮就被剝掉了,赤身在地。最後,皮沒有了,又有很多小蟲來吃其肉。大炎熱天,再加上沙子、泥土滾進肉裏,那得多疼啊,是不是?
它那時候想:“我要是趣于水中,以自存活。”他想:我要跳進水裏,這些事就解決了,炎熱也解了,沙土也解決了。但是不敢碰,因爲一到水裏,這些小蟲恐怕就得死了。最後又念言:“今我此身,以施諸蟲。爲佛道故,今以肉施,以充其身。等以後成佛時,當以法施,以益其心。”如是誓已,身幹命終。就是自己最後身壞命終,死了。就因爲讓蟲子吃它的肉,喝它的血,最後死了;死了以後,馬上就升到第二忉利天了。
爾時的毒龍就是釋迦牟尼佛,爾時的獵人是誰呢?是提婆達多與六師,這些人是專門和佛作對的。“彼諸小蟲”,這些小蟲是誰呢?就是佛在初轉*輪的時候,有八萬諸天得度者,就是那些個小蟲子,後來都成爲天人了。“菩薩護戒不惜身命,決定不悔,其事如是,是名屍羅波羅蜜”,這是戒,佛過去持戒都是這麼持的。
什麼是戒?這就是戒!都是舍自己生命來護持戒律,這才是戒。在自己生命受到危險的時候,利益現前的時候,他們都是這麼護持戒律的,所以能不生天、能不得道嗎?這是必然的。有的因持齋戒或其它戒而舍身,最後都生天或證果,在《清淨道論》裏講得很清楚。
今天因時間的關系就講到這。
※…………※…………※…………※…………※…………※
昨天講到第叁十七章,“念戒近道”。“佛言:佛子離吾數千裏,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這就是佛講的真理,因爲佛告訴我們大家要“以戒爲師”。有的人認爲佛是佛、戒是戒,他把佛和戒分開來,他不知道戒就是佛,佛就是戒。所以有人就說:“你持戒是小乘,是人天福報,不能成道。”他把戒看成是人天戒,他沒有看成“戒是佛,佛是戒”,這些說法都是不正確的。
我們昨天講了,很多的佛弟子在持戒修行中很順利地、很快地得道,這是什麼原因呢?就像我們種地一樣。種地,你得先把地平好,沒有地,一切善法是不能生出來的。沒有地,能長莊稼嗎?不可能長莊稼。我們學佛也是,你沒有戒,一切善法不生,不可能生出來。特別是我們學佛,第一條,我們先去掉我們心裏的惡念,去掉罪惡,然後你才能進一步的修行。所以說,這個持戒對我們來講就是特別特別的重要,作爲佛門弟子,持戒就像生命一樣。
我們昨天講了很多的前輩,他們在持戒修行中都給我們樹立了榜樣,都是以死來換戒的,所以他們能夠把戒持得住,而且持得好。否則的話,別說是得道果,就是做一個佛門弟子他都不配,連做人都不配。這個是我們反複強調的一個非常重要…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叁十七章 念戒近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