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問題,大家昨天聽了後可能有點感觸。
這個戒是無上菩提之本,你想得菩提,就必須得持戒,不持戒想得道是不可能的。有的人說:“我就努力修行,就好好地去坐禅、念佛,我一樣能得道。”但是你的罪業沒有消除,你也沒有忏悔,你也沒有戒。所以說,你想是一回事,要得道是不可能的。不持戒修行皆是魔業,不可能成佛的,這個是毫無疑問的。我們必須在心目中老老實實地打下這個基礎,是絲毫不能改變的原則,不管什麼條件,我們都不能改變這個原則。在我們困苦的時候、痛苦的時候,特別是涉及到我們生命的時候,也不能改變這個持戒原則。
有的人就說:“哎呀,現在不好走了,不行了,你看看,往哪走都很費事。得了,還是摸錢吧!”這已經不是佛的弟子,你出家人要是摸錢了,有了這種行爲就不是佛的弟子。你一時的摸錢,到了那地方,好像到那了,就像是剛才講的那個似的。你雖然是“快”了,但你心裏是墮落的。所以成就並不是你快來快去的“事情”,而是我們心裏的成就,這才是根本的東西。你如果不持戒,就算見到佛,佛說“你等于沒見著我”。雖然你在千裏之外,如果按佛戒去做,都等于見佛。所以說,這是很重要的。
我們最容易犯的就是齋戒。有的人一看身體有病了,身體不好或是感覺到自己有點疲勞了,等等的事情,最後就破了齋戒。今天破點,明天破點;今天吃點水果,明天就吃點粥,後天就吃點饅頭,最後一破再破。自己還找出理由:“別那麼執著。”這都是很危險的事情。
這些人的心理狀態是什麼呢?我曾經發現了他們的這種心理狀態。他們的那種怨恨心充滿了胸膛,沒有慈悲心,而全是一種怨恨,怨恨這個世界,怨恨所有的人。雖然他怨恨自己,但他更怨恨別人,沒有他不怨恨的,最後怨恨到什麼程度呢?他也明知道這種做法必定會下地獄的,所以他說:“我要下地獄了,我把他們也都給拉下地獄去!”這種邪見的人、這種破戒的人,他也不是不知道果報,有個別的人也知道這將來的果報就是下地獄,但他那種嗔恨心和惡毒心是非常厲害的。
所以我們對破戒之人要遠離。非常可怕!一旦破戒了,他就生出那個心,他要把所有人都拉進地獄,這是罪上加罪的事情,你看多厲害。持戒人就不是那樣了,持戒人生出來一種慈悲,而且持戒以後,他覺得應該讓所有人都持戒、都成佛,而自己最後成佛,他是那種心。這兩種心態根本就不一樣,所以持戒和不持戒,決然不是一個字的問題,而是天壤之別;不光是得道和不得道的問題了,一個是地獄,一個是天堂,差距是無法比擬的。我們既然選擇在修行這條路上,大家就要付出努力,而且在持戒上一定要注意。
我們接下來再繼續看一看,佛對持戒的功德已經講了,那麼佛對破戒是怎麼講的。
佛在《薩婆多論》裏講了,“何以诃戒經罪重,余經罪輕”,就是呵斥戒經這個罪重于呵斥余經,余經就是其它的經,就是對這個戒經非常重視,比其它經還要重視,爲什麼?“以戒是佛法之平地,萬善由之生,一切佛弟子皆依而住,若無戒則無所依。又入佛法之初門,若無戒者,無由入泥洹城。又是佛法之璎珞,莊嚴佛法,是故诃毀罪重。”
這個《薩婆多論》裏講了,這個呵斥戒經重于其它的經。因爲戒是佛法的平地,萬善由之生,一切佛弟子皆依之而住。沒有戒,我們就沒有依靠了,我們不知道往哪住,住在哪都不知道了,所以我們不可能去成佛了。沒有任何基礎去蓋大樓,那樓是蓋不成的,何況我們要去泥洹城呢?你沒有戒就不可能真正地入到佛的境界裏去。戒爲佛法的璎珞莊嚴,故毀者罪重,非常重。
佛在《五百問經》裏也說了:“若經十夏不誦戒者,飲水、食飯、坐臥床席,日日犯盜。”你要是不誦佛戒的話,日日犯盜。心裏沒有戒了,所以你吃、住、行都在犯盜,天天犯盜,那可了不得。
《大集經》上,佛告諸比丘:“我若不持戒,當墮叁惡道中,尚不得下賤人身,況能成熟衆生?”告訴你,不持戒得墮叁惡道中,就連下賤的人身都不能得,還能去度衆生嗎?那是不可能的。
《福蓋正行所集經》上說:“持淨戒者,則有善法,離諸憂怖,得安隱樂,能越苦海,到于彼岸,善破四魔……心淨歡喜,利益一切,教化天人,爲作佛事。”“破戒之人,無所堪任……如彼破車,不能運載。”就是說,持戒的人能到彼岸,還能度很多人,教化天人和人,並能夠爲他們作佛事。“破戒之人,無所堪任”,沒有什麼用處,什麼用處都沒有,就像個破車似的,自己拖累自己,也不能運載別人。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裏講:“入佛法海,信爲根本;渡生死河,戒爲船筏。若人出家,不護禁戒,貪著世樂,毀佛戒寶……如是比丘,不名出家。”雖然是穿著袈裟、剃頭,那只是剃光頭的俗人,不能稱爲出家人。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裏說,“佛告阿難,有人奉佛,從師受戒,精進不厭,心常歡喜,善神擁護,所向增吉,後必得道,是諸人輩,真佛弟子。”就是說,從師受戒以後,精進不厭,最後心常歡喜,善神都會護持的。“所向增吉”,什麼事情都吉祥,天天吉祥。“後必得道”,而且心裏非常清淨愉快。“是諸人輩”是真正的佛弟子。
“若人事佛,不值明師,不信經教,違犯正律,不勤禮敬。”若有疾病了不念佛,“請乞邪神。鬼得其便,令之衰耗,所向不諧。現世罪人,非佛弟子,死入叁塗。善惡諸事,由人心做。禍福由人,如影隨形。戒行之德,諸天所護。”有的人本來想學佛,但遇不到明師,又不信經教,“違犯正律”,違犯戒律,且不勤禮敬。一有疾病呢,他不去求佛、正行念佛,卻去請求邪神,搞巫醫神漢那些事情,去求這些東西。求這些東西,就會使“鬼得其便,令之衰耗”。這個事情確實是一個大問題。
昨天還有人問,說:“師父,你看我現在可能是有肝硬化,得了很多的重病,他們說有個大仙看病看得可好了,有幾個人都被看好了,我是不是應該去看?”這已經是第二次問我了,第一次我不同意,第二次又問我同不同意。我說:“你去看,也許對病能起一點作用,他只不過是順著你的心理安慰你一下子,最後反而失去了你那個心,而且將來受苦是無窮的,後患無窮。雖然你暫時得到一點痛苦,但是你所做的功德還在,這種痛苦只是幫著你消業,由重報轉輕報,這是一個消業的過程。我們應該用正信來認識這個問題。我若面對這個問題,甯可受苦我也不去找他。”他說:“師父,我明白了。”後來他說“我明白了”。
我說:“你可以找一些大夫,看看有什麼其它的治療方式,這都是可以采取的,但是決不能跟這些邪人、巫醫神漢去接觸,他會毀你法身慧命的,使你不能成佛。”後來他也發心要出家,他說:“我這一有病,就想起來得出家了。要不還尋思等一等,還想做生意,看來我也不能做了,我得想法出家,這生死無常啊!”
請這些邪神,鬼就會得其便,各種的惡鬼就得其便。他本來進不來,因爲你有正氣、有正念。雖然你身體是有點病,但是你有正念,鬼就不能來。如果你心裏一旦沒有正念了,鬼就乘得其便,就入你五髒六腑裏,作威作福來指揮你,最後消耗你,使你的正氣一點也沒了,一點福報也沒了,都被它給用盡了。用盡了以後,一看你沒有啥用了,鬼就會離開,再也不理你了,因爲你已經是徹底無用之人了,行屍走肉,這是很厲害的。
“所向不諧”,沒有一樣事情能辦得好的。而且破戒之人現世就是罪人,不是說以後是罪人。同時也“非佛弟子”,不是佛的弟子,死了以後入叁塗,到叁惡道裏去。“善惡諸事,由人心做;禍福由人,如影隨形”,什麼事情、善惡都是由我們心做的。罪福也是如影隨形,你做善事必然有福報,做惡事必然有惡報,跑是跑不掉的。所以說“戒行清淨,諸天所護”。
以前不是講了嗎,昨天講了,那個年少比丘爲了持佛戒,就把救命的板子讓給了上座,他自己眼看沈到海底,要完了,他尋思:“這回我可得死了,死就死吧!不管怎麼地,我持佛戒了,心裏高興。”海神馬上就現前了,把他送到岸上,跪在他面前要受叁皈依,非要認他爲師父不可。那個比丘說:“你不要認我爲師父,你要認我師父爲師父。”他師父是誰?就是釋迦牟尼佛。之後給他講了叁皈依。這都是不可思議的!
過去,我有一回到蓋縣,那還是做居士的時候,去找道場。坐車的時候,有一個小客車,我還沒想上那個車,他就推著我上了那個車。上了車以後,就把那個門關死了。那裏面有四個人,其中有叁個男的、一個女的,這女的是一個年齡大的婦女,在那賣香煙這些東西。那叁個是小夥子,就要跟我握手,說:“你看看,你發財了。”我一聽這話,就知道這不是好事,我也不理他,也不跟他握手。後來,我坐到後面了,他就說:“哎呀,你怎麼不認識人了?”等等地,那些社會的口氣就來了。
我也不理他,也不瞅他。他一看我不理他,就把那個衣服脫了,拿拳頭就打那個坐墊,打得呼呼直冒煙,就是威脅,挺有點幹嗎的。那幾個都圍成一圈,圍著我。我也不理他,我就瞅著外面,門那塊。那時候心裏反而還挺鎮靜,因爲什麼呢?那時候持戒都是挺認真,所以心裏尋思:“就算是死,我也認了,但是你想叫我跟你們合夥是不可能的。”
過了一會,他看我沒有動靜,這時候就來軟的了,坐到我跟前摟著我。幹嗎呢?那個手就上兜裏去掏錢去了。那小夥的胳膊比我強多了,那體格非常好。我特別反感,就把他那手輕輕地一扒拉,我的意思是“你別……”我就像扒拉一根面條似的,就那麼輕柔的扒拉開了。我事後都覺得奇怪,因爲我沒有勁,我哪來的力氣?是不是?不可能有力氣。就像輕輕地碰一下子,他那手就開了。
他當時可能愣了一下子,他說:“你看看,你給我買盒煙。”我也沒理他。他說:“這麼得了,我求你,你給我買個冰棍得了。”求我買個冰棍。後來我一想:佛…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叁十七章 念戒近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