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三十六章 辗转获胜▪P2

  ..续本文上一页天放生,也是经常放生。计划要放多少生,刚开始是买几条鱼放一放,后来就觉得少,再买几十条;几十条少,买上百条,就不断地去放生。

  那天正好应该圆满了,到中午圆满,就是自己原先定的小目标达到了,还觉得挺高兴。我寻思:今天好不容易把这个放生放圆满了。在没信佛之前,你想做点善事也是非常难的,那时候做一点善事就觉得挺高兴。现在一看是微不足道了,但是那个时候想培养点善根,也是挺难的,那都是挺勉强。特别是自己去做,也没有人告诉我放生的问题,说:“你应该放生,学佛应该放生。”没有人告诉,自己就觉得应该这么做,就去做。

  等到中午刚放完,回去吃中午饭,就有人找我来了,说:“你既然想认师父,我也不够做你的师父。”他是个居士,说:“我是不够做你的师父,这么地吧,你认我师父为师父,你看这样好不好?”当时给我乐得,心里像开了花。他说:“你看,我师父就是上体下清老和尚。”当时心里,哎呀,别提多高兴了,赶紧吃完饭就过去了,去认师父。

  一认师父,我也不会说什么,搁那老老实实一坐。师父说:“我也不收徒弟,你认我干吗呀?”我一听,得了,我别吱声,就在这等着吧,反正这个事早晚能成。因为我心里有数,早晨还有点小的善境界,再加上放生,自己心里还挺安慰的。后来老和尚就勉强同意了,一看,这个徒弟虽然不咋地吧,但心挺诚,就这么同意了。哎呀,当时那种心情,这下可有了靠山了。信佛有了大的靠山,等到有了师父,就像有了具体的靠山似的,那是心里说不出来的那种愉快,觉得走道也飘飘然。后来也光知道好,还不敢跟别人说,怕人家笑话我。

  后来就跟别人说过。有个人说:“你看看,我给你找了个师父。”都想帮我找师父,说:“按你那个意思,你想认哪个师父好呢?”这个人跟我讲,他有点他的主意,他想叫我认他师父为师父,他师父也很了不起。后来我就说了,我说:“有师父了。”他说:“哪个是你师父?”把他紧张得够呛,还生怕我认错了。我说:“是上体下清老和尚。”哎呀,把他乐坏了,他说:“哎呀,太好了!本来我想叫你认我师父为师父,没想到你认了这个老和尚,这个老和尚就是我师父常称赞的那个师父,那比我的想法还好。”这就替我高兴。我这心里就更高兴了。

  因为遇到一个善知识是非常难的,遇一个好师父并不是要师父的名声,关键是他能指导你修行。刚开始我们并不知道,现在知道了,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去选择一个师父。因为刚学佛的时候,你对师父甚至没法去选择,怎么去选择?也不太懂。再说,人家收不收你,你也不知道;人家究竟修得怎么样,你也不知道,什么情况都不清楚。现在看着就是冒蒙去碰了,实际上它不是这样,就是你善根具不具足的问题。

  那时候遇到师父,刚开始还没觉得怎么地,虽然自己很欢喜,有了靠山,但具体的修行这方面,师父那时候就给我讲了怎样去参话头。第一个就讲怎么参话头,你照这么样去做就完事了。我觉得师父讲得很实在,正符合我心。我也不懂得什么法门不法门,什么念佛、参话头、还是修密,我都不懂,师父怎么告诉,我就怎么去做。后来我就认真做,所以就给自己打下了一点基础。就是说,别看是皈依师,那也是很了不起的,你这一念走得对或错,那太重要了!(编者注:上妙下祥法师最初学佛时,从上体下清老和尚受三皈,并依止修行。)

  特别是我们出家,能够遇到善知识那就更难,那简直就像什么呢?就像一个瞎乌龟在大海里不断地游,大海很大,正好遇到那么一个木头,这个木头有个孔。你就算能遇着木头,也不见得有孔啊,而遇到这个木头,它脑袋正好就能从那个孔里钻过去。就这么难,千劫万劫的难,所以说不容易。因为你这一生就交在这里了,这一生就算投胎了,这特别的难,难得等你事后想起来都后怕。

  那时刚开始还没觉得什么,等后来你慢慢地遇到难处的时候,互相一对比的时候,或是明白事情的时候,就知道投身一个师父那是非常难的,非常难!主要是他能引导你修行佛法。如果能够遇到一个真正的善知识,他对佛法有个正确的认识,这样的话,你就能随着修行,自己就有了得道的保证。否则的话,你就要费很大的周折,甚至这一生就白瞎了,过去了。

  【释】“既得遇道”,既然你遇到佛法,明白修道的法门了。“兴信心难”,你能生出信心来,也是不容易的。你遇着道,但不修行,不生信心,这和没有遇着是一样的。

  有的人皈依以后、信佛以后,他并不是为了修行,有时候是为了一个名。不修行,他就不会生起信心,信心和修行是一致的。有了想修行的信心,这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虽然学佛,但是他不修行。所谓的学佛,只是走马观花,而且没有认真地去对待这个问题,他觉得这就是:大家都这么做,我也那么做。你不知道,我们信佛了,那有多难,太难了!这一生能信佛,那就是我们解决人生问题的第一步开始,那简直是千难万难。

  我们既然知道自己有了自己的归宿,知道应该这么做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生起大信心。特别是遇到师父,那更要生起大信心。我那时候就有一种什么感觉?既然我知道信佛,我什么都满足了,满足得没法说;等遇到师父了以后,那心里就更没法说。等到剃度了,又能选择自己心目中的剃度师的时候,那就更不用去说了,那心里就不知道怎么来表示这种感谢的心,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没有什么可求的了,什么都可以放弃了。

  如果不生信心,这和没遇着善知识是一样的,所以一定要生信心。就是要修道,就是要了脱生死,就是要顺着师父指的道毫不怀疑地往前走,这叫信心。你别再三考虑的,那就完了,那样你修道很难。我刚信佛的时候,师父告诉我:你现在啥也不用学,你就参话头。我心里当时很高兴,因为啥呢?师父说你什么都不用学,正符合我,因为我什么都不会啊。师父这一句话正满我的愿,它符合我那种不会的心理。

  我那时根本也不懂什么叫参话头,也不知道啊。什么参话头、念佛……我也不懂,连念佛这个事都不知道,怎么个念法也不知道,就没听说过,但是信心具足。师父告诉我参话头,告诉我啥我都得去做,你告诉我念佛我就得去念佛,你告诉我参话头我就参话头,你告诉我修密我就会去修密。我那时只有一种决心、信心,在师父指导之后,这一下子就往前走了。

  那时候就开始参,成天参,那参得最后坐不知道坐,站不知道站。坐不知道坐着,坐那根本就没有想到自己在那坐着,不知道;等想到自己坐的时候,一念动起来了,“哦!应该站起来回去了。”刚知道应该站起来回去了,又忘了,站起来干吗?脑子里又什么也没有了。就是参到那种程度。那时候那信心,也不管它今后参到什么程度,不知道,有时候就是走道也参,就是用功。

  有一回就差点惹出个大麻烦事情。那天走到公安局那后院,看到这一段没有人,自己就开始用功了,闭着眼睛就开始往前走,走走走……光顾用功去了,最后走那就停住了。自己清醒,睁开眼睛一看,“哎呀,走到一个汽车的跟前了。”那汽车上除了司机,可能坐了四个人,都非常严肃,一动不动,就像那个雕像似的、木头似的,也不瞅我,就全瞅着前方,司机也在那瞅着。他们都是公安局的,都穿着便衣。

  我那个手可能就差一扁指就贴在汽车那盖上了,都走到那了。人家车搁那停着,我差一点就要碰上去,就那种程度。再加上这几个人像木头一样,就在那一动不动,眼珠也不动。后来回忆当时的情况,就像军阀的部队似的,那眼睛都不转动的,就全都是那种状态,连司机都是那种状态。我就抬眼睛扫了一眼,那时候脑袋还没转过来是公安局的。

  我说:怎么办呢?遇到车,我是直接过去,还是给他们让路?学佛人谦虚嘛,就往后退了一步,把头一低就完事了。因为啥?遇到车我很想绕过去就完事了,我不理你,搁前面就过去了。后来又觉得有点不太礼貌,就这么轻轻地动了这么一念,于是就在旁边站着。这看大门的有武警,就把大门开开了,那正好是它后院,这个车就过去了。它过去了,那我就低头,还是继续走吧,人家过去了,我也走。等我快要过去的时候,看大门的这两个武警就发出一种狂笑,突然,哈哈哈……就这么一种大笑。就把他开心得,就好像看了这么一场戏,“遇到的这个人怎么这样式的。”把他笑得,给我听着也是挺有点意思。

  当时我那个心里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但对他来讲,简直就是遇到天下奇闻,天下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演出了这么一场戏,但是自己还没有多大反应,“你看看这,有什么可笑的?”自己还责备自己:“你这人真傻,还给让一步,你绕过去就完事了呗!”

  就是说,具备这种信心是很难的,因为你过去也不懂得。有时候不懂,自己要是没看过书,少生点知见,信心还能清净一些,要不这个信心就很难生起来。看完书了,等明白一点,师父一讲,心里老是乒乓乱犟:“这不对,那不对,你讲得太简单了,你讲的那个我都做过了。”所以说生起信心难。生信心得有清净心,是完全听从的,没有疑问,怎么告诉怎么做,那是非常难的。

  【释】“既兴信心”,你生信心了,可是“发菩提心难”,你想要依法修行也不容易,信是信了,好像很多人,相信佛法,但叫他修行,他不修行。不要说旁的,就是戒一根香烟也舍不得、放不下。所以说虽有信心,但发菩提心不易,不能依法修行。

  这个更难,发菩提心更难。我们说的那个发菩提心都是嘴上所发的,在佛前叨咕叨咕:“我要发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不知道。说完了“我要发菩提心”,剩下就是佛的事情了,“反正我是说了发菩提心,你菩提心什么时候来,那是你的事情,反正我已经发愿了。”他说这就叫发愿。体清老和尚说这叫“牙疼咒”,说:“你这么说叫牙疼咒,你只是安慰安慰你自己的心,并不…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三十六章 辗转获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