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十九章 假真並觀

  第十九章 假真並觀

  佛言: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如是知識,得道疾矣。

  今天講第十九章,“假真並觀”。“假”是假劣的假,“真”是真實那個真,“並”就是一同的意思,“觀”就是觀察的意思。

  第十九章,佛讓我們進行“假真並觀”。第一個,“觀天地,念非常”。這個“念非常”,是因爲我們“觀天地”才“念非常”的,不是我這面一會看看天,那面又念著別的非常,不是那個。觀天地,念非常,要通過我們念非常,把天地要看破。我們通過觀天地,要知道世事萬物是非常的,心裏知道是什麼非常,這是念非常。

  【釋】第十九章,佛教人觀“一切唯心造”的道理,要把虛妄的去了,保存實在的。天在上邊覆著我們,地在下邊載著我們,在凡夫來講,這都是常住不壞的。可是這並不是常住不壞的,一切事物在變化移改,不是常的。

  在我們來講,看到天、地都比我們壽命長,而且堅固,我們就認爲它就是常。我們的衡量標准,主要是以我們的感受和我們的經驗去衡量,所以我們不能了知事物的本來真相。因爲這個世界還有成住壞空。多少劫以後,整個世界都要壞掉;壞掉以後還要空掉,空掉了這一段,又開始另一個世界的形成。形成的過程,那些就不講了。而且有很多的現象,原先沒有人,最後有人,成爲住。成住壞空不斷地遷移,所以它是不常的。

  因爲我們沒有慧眼,所以不知道事物的變化,實際上事物每天、每分鍾、每秒鍾、每個念頭都在變化。就像看電影似的,我們看電影都是連續的,它像一體似的,但如果把片子摘下來一看,那動作都是一個一個點的完成,因爲它放得太快了,我們的視覺是有障礙的,所以就看到動作。

  因爲我們的心也是在盲動,所以事物就變得不動了。我們看到事物,認爲它是常的,實際上是在變化的,不斷地變化,特別是山河大地的變化,我們很難認可它。你不知道,這個山河大地本來就是虛妄的。爲什麼是常呢?是我們心裏的感受,我們的想象,我們認爲的常。這個常是我們心裏有了邪知邪見所産生的常,不是外面有個常,是我們心裏有了邪見,所以它就常。

  所以“佛言:觀天地,念非常”。有了想法了,通過觀察天地,知道了世上是無常的。雖然我們有很多東西沒看到,但是我們也知道地球在不斷地變遷,事物在不斷地變化。知道一切事物,用現在的話講,叫在運動之中,都不是常的。不光運動,而且還逐漸地趨向于毀滅。

  【釋】“佛言:觀天地,念非常”。佛說,你觀察天有寒來暑往,春夏秋冬,地就有山、河、大地,都在遷變不停,不是固定的。這都是生滅法,不是不生滅法。所以說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世,是以遷流爲義;界,是以方位爲義。這也都是生滅法,不是常住不壞的。

  因爲我們對世界的了解是根據我們裏面的定力,所謂的知見,是根據我們裏面的智慧和定力來決定這些問題。當你有了定力的時候,發現的問題就不一樣了。你定力大,發現的真理就更多了;你定力小,就被事物所迷惑。所以我們往往都執著在有上,也不肯修道,也不肯出家,出家的也不爲“了生死”去著想,盡打閑岔,做沒有用的事情,大事情忘了,盡想些沒有用的事情,那有啥用啊?是不是?

  一個事、一句話、一口飯等等,爲這上去多想一個念,都是一種沒有意義的事情,動個念、動了腦子都沒有意義。因爲啥呢?世上是無常的,“今天在,不知道明天在不在。”佛說:你還不懂。說:“吃了這頓飯了,不知道能不能活著吃下頓飯。”佛說:這也不行,你不知道生死無常,生命就在呼吸之間,這口氣出來,那口氣不見得能回來,都在這裏。所以我們要知道世事無常。

  世事無常,我們靜的時候通過不斷地觀察,不斷地想,慢慢就看出它的變化了。你看看現在這樓房,原先挺好的房子,現在全都給扒了,不斷地變化。你看那人還是那個人,但是人心卻變化了,被物質改變了。心一變,外面也變,反正亂七八糟的,它老是那麼整。

  依我看,人最後變得越來越愚癡,而且越來越貪著。在這種不斷地改變的形勢中,他想來保持自己的那種妄想,讓自己長久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永遠不死,他想達到這個目的。那是不可能的,你怎麼裝飾、怎麼努力,早晚都有這一天,因爲世間的事物就是一個生滅法,它根本就不可能長久存在的。

  【釋】“觀靈覺,即菩提”:你觀自己這靈明覺性,這就是一個菩提性。

  “觀靈覺”,什麼是你自己的靈覺呢?就是因爲你發現了事物本來就是空的,不是常住不壞的。當你發現這個問題的時候,誰來發現的?發現和靈覺是同時産生的,有了發現,你的靈覺就現前了,有了靈覺你就會發現。所以說覺即是菩提,如果你不覺,它永遠沒有這個覺性,你覺的時候,這個覺性就現前了。我們不斷地發現空,發現空的時候,你那個覺性已經起來了,不是空了以後再另外找個覺性,這是找不到的。

  所以我們念念都不要住在那,你不住,你那個佛性就在逐漸地顯露。你有所住,那佛性也就不見了。不是我住了以後,佛性它不來了。也不是說我觀空了,時間久了,那個佛性就來了。佛性本來就沒有生,沒有滅過,是你覺和不覺,覺了就現,不覺就不現了。是你自己在迷中,並不是覺有個來往,是你自己在迷。

  這個靈明的覺性,什麼是靈明呢?是相對而說。因爲我們處在迷的關上,所以腦袋不好使,缺乏了靈性,不知道是迷。當我們知道迷的時候,靈就起來了;靈一起來,明就現前了,明和靈它倆又是一個。有時候說:“師父,你老講這個一個,那個也一個,到底是哪個呀?”哪個?哪個都不是,就那一個。

  【釋】“如是知識,得道疾矣”:你能這樣子去研究認識,明白這個理,就會很快地得道。你若不明理,就不得道。

  “如是知識”,如果你得到這樣的佛的知見和正確的知見。“得道疾矣”,什麼叫疾?很快,非常快。得道疾,得道非常快。你能這樣去研究和認識,明白這個理,就會很快得道的。關鍵是我們要細下心來,靜靜地去觀察,靜靜地去體會。怎麼去體會?不是你去想象的體會,你要觀世界,怎麼去觀世界?誰能講一講怎麼去觀世界?

  弟子:反聞聞自性。

  好,講得很對。觀世界,怎麼觀?反觀。不是讓你用眼睛去觀,放你的六根去觀,是讓你去反觀。反觀爲觀,直觀那是屬于世間法,反觀是修道的法。什麼叫反觀?

  弟子:放下念。

  對,反觀就是放下,就是不要打妄想,那就是反觀。你以爲是拿這眼睛滿哪去瞅?“反觀,我這樣反觀,我瞅瞅裏面是什麼,這個那個的。”你就不在外面觀,在裏面觀,所以你還是隨著念頭去觀。反觀就是不隨著念頭去走,不打妄想,這就是反觀。

  那不打妄想,它不是沒有嗎?只有沒有妄想的時候,你才能真正地觀察世界、天地。有了你的想法,永遠也看不到天和地。你以爲你那個是觀哪?就坐在那,“哎呀,我觀這觀那,我想啊。”你想什麼?只能是一種妄想,有想就不能觀。反觀就是放下你世間的觀,把你的六根收回來,不打妄想。你不打妄想,真觀就會現前。這是不可思議的,佛法不可思議。所以我們用功在哪用?就在這上用功夫。

  今天很好,現在大家的知見開始走向正軌了,這很好。如果我們不明白這個,《心經》你根本就不懂,你修行也沒法修。平時你盡看別人的毛病去了,完了!你這叫真觀哪?不管他對和錯,你都是一種錯誤,而你還以爲是在觀天地。

  天地萬物你都應該反觀,吃飯要反觀,對物質要反觀,對一切人也要反觀,都要反觀。觀誰呢?觀自己,只有通過觀自己,達到觀無念。你無念的時候才會真觀,你那個靈覺的覺性才會起來。你以爲你想象就能有覺性?你越放肆,覺性越沒有。只有你反觀的時候,覺性就起來,從哪起?就從你念念起,當你要發現別人有問題的時候,馬上回過來,放下,“阿彌陀佛!這是我的過錯,是我的念頭,這是我的妄想,我眼睛又去看別人了。”馬上回來,把心放下,你這才叫真正的開始觀,就從你自己的念頭開始。

  剛開始可能別勁點,這眼睛不停地老往外跑,看到饅頭,馬上就去瞅,看到人,馬上就看。特別是世間人觀察女人,他眼睛能把女人給送挺老遠,想拉都拉不回來,就像有根線拽著呢,這個難受。我們也是這樣,我們雖然不像世間人這麼做,但是我們應該隨時隨地都要把眼睛收回來。

  過去的祖師大德都是怎麼觀的。像來果老和尚,進禅堂好幾個月了,有一天走到方丈室那塊,侍者在那門口站著,他順便瞅了眼。那侍者就呵斥他:“你瞅什麼瞅?不好好修道,你滿哪瞅啥?”就瞅一眼,來果老和尚就挨說了,那都不行的。後來打七的時候,人家問他說:“你看那釋迦佛有沒有胡子?”“啊?不知道啊。”在禅堂中間供著釋迦佛,他都不知道佛長什麼樣?天天出入那屋,好幾個月,都不知道佛長沒長胡子。

  因爲過去畫的那佛像,有的畫有胡子。我們現在一般順口就答:“沒長胡子。”因爲啥呢?因爲我們看的佛都是沒長胡子的佛。過去不是,唐朝那時候,密宗現在還有,有時候畫佛還留點小胡子,像世間人似的。來果老和尚他都不知道佛長沒長胡子,好幾個月都不知道。那就是反觀。

  你覺得你眼睛瞪得挺大是反觀,一照相,你看照的那個照片,那眼睛瞪得老大。那幹嗎呢?你都是在放逸,一看就知道你沒有修行,有什麼修行?那眼睛還瞪著,還看世界。你看世界,實際上是被世界轉,你心裏有了世界就沒有佛。有佛的人,他沒有世界的概念,也沒有外面一切衆生的概念,只有凡夫才這樣。我們都是看這看那,都沒有真正地去觀。

  真正觀就是反觀,觀什麼?怎麼觀?就是無念去觀,把你的想法空掉,不是反過來,“哎呀,這什麼意思呢?這大地怎麼長成這樣呢?”閉著眼睛去想,那你也不是反觀。頭一個要把眼睛收回來,平時走道或幹什麼事,你眼睛不要到處去亂…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十九章 假真並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