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P3

  ..續本文上一頁號似的,那就完了。普普通通,實實在在,叫人家都瞧不起你。一看,“這老頭說的話和我們沒啥兩樣啊!那語言,他也沒說這個詞那個詞,沒有講這些東西,很普通很普通。”要普通到什麼樣呢?要做最低的人,你這才往那個無修上走。特別是這點,對我們很重要的。

  剛來大悲寺的時候,中午過完齋,我不去睡覺,我幹嗎呢?我上這個溝裏。這地方有那個破紙什麼的,我就弄個編織袋,再弄個小叉子,去撿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把它收拾幹淨,天天去收拾。有一天來了幾個居士,他問我:“師父,大殿在哪塊啊?”我說在那面,可能還要找誰,我說:“在那面,往那面走。”他就上那面找去了。

  找完了,往回走的時候,看見別人也跟我去撿東西,就問他們,意思是:撿破爛的那老頭是誰呀?那個告訴他:“那就是我們師父。”哎呀,這幾個人一聽,“哦?師父還撿破爛?哎呀,他穿得破破爛爛的,還在那撿破爛呢。”這老頭就是師父啊,最後,他也不管穿得好壞了,我在溝裏站著,他在溝沿上就開始頂禮,就從那拜過來了。哎呀,拜得那個清淨,那個虔誠。

  我們修行,就要把自己放在最低的位置,自己最小。實際上呢,你把自己放最低,反而最大。什麼大呢?就是無修。你不要去找一個什麼去修,故意搞一套什麼冠冕堂皇的東西。就是在所有的地方,我們都要修,都要把自己變得最小,這才行。

  【釋】“修無修修”:修的時候也是無功用道,沒有一個我在修道的思想存在,修而無修,證而無證,把一切執著都空了,連“空”也要把它空掉。

  這是宣化上人講的,這非常重要。

  佛又講了,“會者近爾”,你要是體會到了這些,你就明白了,你要是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會與道相近了,你處處用功都回向這個道,就像你明白這個道該怎麼走了。你知道一念不生,萬法莊嚴;你知道就是去念頭,有念就是邪,無念就是正。我們處處往無念上修,往不修而修上修。我們知道一切修行都是空花的,但越是空花,我們越應該去修無修那個修,不是不修,我們是修無修那個修。

  “會者近爾”,近到哪去了呢?近到快要見佛了,很快,速度突飛猛進。怎麼才能近呢?就是沒有所求。昨天我還和一位師父講,他說:“關鍵的時候,念佛也不管用。”後來我告訴他一個方法,他說:“這個挺好。”關鍵在哪呢?就是沒有所求心,都是一個“無”字。如果你念佛,你有所求,就不是真念佛。一到關鍵的時候,“阿彌陀佛趕緊來救我,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心裏:“你趕緊來救我,你趕緊來救我……”用有求的心去念佛,所以感應不大。

  如果你用無求的心去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放下,這感應非常迅速。因爲所有的佛法都是無爲法,你修無爲法,佛就現前;你不修無爲法,佛就不現前。有人說:“我們有時候求也能求到,那佛怎麼現前了?”你求是你求的,但是不修無爲法,佛不現前。你求的心到一定真實的程度,而且你把所求的這個念頭放下了,用那個無念求的時候,佛才現前。不然不是佛現前,是你有爲法現前了。

  他理解錯了,他說:“我剛開始是有爲法。”其實你不知道,你剛開始是那麼求,求來求去,一看佛不現前,疲勞了,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有一句沒一句還在那念,最後心裏放下了。哎!這功夫,佛現前了。那些開悟的有很多都是那樣。

  以前講過辟支佛,他們有的生在佛前、佛後,有的開悟就是修啊、修啊、修……怎麼修?他觀察事物(十二因緣)。因爲不斷地累,疲勞了,那天躺在大石頭上面,一坐或是一躺下,“哎,天下……這些個太累了。”當時把念頭一放下,哎?一下子開悟了!

  有的人說:“不對啊,那虛雲老和尚是聽水杯落地開悟的,還有其他開悟的,他不是聽那聲開悟的嗎?”你不知道,你正想著別的事呢,那水杯“咣”一打的時候,你原先打的那些妄想一下就斷了,斷了才開悟的。你有妄想,它能開悟嗎?把你念頭給空掉了,一下空掉了,這才開悟。

  有的人就不是這麼理解,“哦!是這個動靜響叫他開悟的。”就滿哪找動靜,專門聽動靜,你聽動靜它也不開悟。而是妄想一來的時候,當時心裏一空、一斷,妄想當時斷了,斷了,離佛就近了。“會者近爾”,你要是能體會得,我們就會處處提起正念。平時一定要提起正念,這個很重要。

  “迷者遠乎”。“迷者”,好像在修,實際上離佛十萬八千裏,他修的是有爲法。外道都是這樣,看著弄得很緊張,又是這個那個,說:“在這個地方修不行了,我得換個地方,山西那有個洞,我得上那修去。”去了那個洞以後,“山西也不行,我得上陝西”,說得去什麼什麼山。陝西也不行,于是又跑到海南島;最後海南島也不行,跑到九華山;九華山不行,跑五臺山;五臺山也不行……

  最後,跑來跑去,時間也到了,那你該走就走,走不了,你就托生去吧。那有什麼辦法?沒什麼辦法。這就是迷者遠乎,越迷越遠,越迷就越在外面找。你不知道,修的是你那個心,修的是你那個念,你就在那裏面修,就完事了。什麼遠近的,什麼好和壞,你就看住當下那一念,這是重要的。

  過去,佛問大家:“你們說生命在哪?”有的說:“生命在睡覺間。”就是睡這一宿覺,不知道明天還活不活。佛說:“你答得不對。”再問另一個,說:“你說生命在哪?”他說:“在吃飯之間。”就是吃完這頓飯,不知道能不能活著吃下頓飯。佛說:“你答得也不對。”後來問下一個,他說:“在呼吸之間。”佛說:“你這個人會道了。”

  生命就在呼吸之間。所謂的呼吸之間,不是一呼一吸,是在一念之間。但這並不是我們這個念,這個念也是個粗念,但是生命就在這一念。修行修哪?就修這,你不如當下就把念頭空掉。

  什麼是你的心?你當下空下來就是你的心,你還往哪找心去修行?滿虛空尋找,“我的心在哪呢?”滿哪去找,你找啥?這好那好的、這壞那壞的,哪都不如你這個心,就當下這一念,這才是你修行的根本目的。你走到天邊也得修這個。不然你越走越遠,反而說:“我得走遠,我再修心行不行?”你想想:你都走了,已經被念頭轉了,你還怎麼去修?已經修不了了。只要你一動彈,這個念頭就沒了,因爲你動和這個念頭是一致的,是一個東西,不是倆,它都是你那念頭所起的作用。那說:“我怎麼修這個念?”我就老實,不動彈,就是這麼修這個念。

  還有一個“言語道斷”。誰能說一說,什麼是言語道斷?

  弟子:一說話的時候就動念了,一動念,這道就沒道了。言語也需要這個心動,心一動的時候道就沒了。

  說言語是心動的關系,是吧?一言語,道就斷了。

  弟子:說到這兒已經說到頭了,至高無上的,這是言語道斷,再沒有比它更高的了。

  弟子:一說話道心就斷了。

  弟子:一念不生是不是言語道斷呢?

  有的說一念不生就是言語道斷了。

  弟子:只要有言語,全是虛妄。

  弟子:是不是說有言語那就是斷道了?因爲佛講法四十九年,他說他一個字沒講,我是這樣理解的。

  大家都講得不錯,但是沒從根本上去講。在用功上講,確實,你要是張口,妄想就生,你不張口,妄想也生,有所言說,就遠離道了。佛說:“我說法四十九年,未說一字。有人說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就是說如來有所說法,都是謗佛。但你要是說如來沒有法可講,又走到斷滅那地方了;你說有法可講,那你就是謗佛。

  所以說言語道斷,佛法不是文字,也不是言語。道是無相的,是無爲法,沒有人相、我相、衆生相、壽者相。你有了言語,是什麼原因?你就有了人,有了我,有了衆生,有了壽者。因爲你說話的目的是給別人講,還沒等說話,你剛想跟人說的時候,你的衆生相就生起來了,你在有爲法之中,你的心不是空的,已經有了人相、我相、衆生相、壽者相,這些你都有了。你有了人相我相,哪來的佛呀?所以剛一張口便是錯,衆生相就生起來了,完全是六道裏輪回的種子,所以與道就不相應喽!

  什麼叫與道不相應?看不見道了,道斷了,割斷的。是什麼原因割斷的?是因爲你産生了迷妄、心動,産生了人相、我相、衆生相,因爲你覺得這個語言是要跟別人講的。你就是沒說話,實際上你的道已經斷了,因爲你動念了,何況你說出來,一說出來,離佛更遠了。

  那我們言什麼呢?要言無言那個言,沒有人、我、衆生、壽者,我們心空了,知道我們的如來藏性不生不滅,我們說這個言。那這個是什麼言呢?那就是我們的道。語言無有實際意義,但是如果有了道,語言就不是語言,是道。所以佛講的大音,這是什麼?是道,道是可以遍滿虛空的。

  所以說我們張口就錯,爲什麼張口就錯?因爲我們心裏有了衆生相,所以一張口就錯。你只要一張口,只要是心一動,就有了衆生相,有了衆生相必然是心動,所以說言語道斷。

  我們要利用這個言,應把我們的言變成道,由道變成言,我們說一句話都能放光動地,那你就是真言。我們都要講無爲法,說話要說柔和語言。平時說話的時候,別老說人家,挑人家不是,看見人家有點毛病了,就說:“你這地方怎麼不對?”那說得心裏可痛快了,那你離道肯定就遠了。別說是無爲法了,就是有爲法裏的善法都不是。這是講的言語道斷。

  【釋】“非物所拘”:不被物所拘束了,因爲物也屬于真如的本體。如果能會得所有的山河大地、森羅萬象都是真如的本體,就不爲物所拘。

  這就講了,雖然有物質,有物質不要緊,我把你空了,這正是我們修行的目的。你別斷了,掉進斷滅裏就壞了。說:“這言語道斷,得了,我一句話也不說了。”把嘴閉得緊緊的,像啞巴似的,那也不行,佛說那叫啞羊,那也是不行的,那也不可以的。我們應該知道怎麼樣不說而說,你還得教化衆生呢,是不是?

  另外,我們說善法,別老去揭人家面子,人家不好的時候,越是人多…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