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時候,“你看看,那個事你怎麼——”有些事都是背後講的,你不能當面就去揭人家短,按世間說是多給人家留個面子,實際上是我們有慈悲心,有的事情都是背後講的。
還要幫助人,而且幫助人都是心平氣和的,“你看我這事兒說得對不對呀?你看你今天吃飯,你怎麼東瞅一下,不知道你發現什麼事了,你這一瞅呀,大家可能就不太理解了。”那語言得柔和,得問人家什麼原因,你不問原因,“你吃飯怎麼東張西望的?”他說了:“我那發現一個蟲子,我怕他腳踩了。”
護持蟲子的生命比不東張西望還要重要,所以他東張西望就變成了一種正確的行爲了,是不是?所以我們得理解人,先問問什麼原因。都說柔語,說柔和語言,互相輕聲細語地說話,對別人要謙恭,不要傷害人家,要理解別人,特別是師兄弟之間、道友之間更得那樣。但是我們如果作爲被說者,還有一個虛心接受的問題,這都是很重要的。
所以說,你要是懂得所有的山河大地都是如來的本體,本來沒生沒滅過,那你就不被物所拘。
相是虛妄的,這你還得知道。但你不能把“相”當成一種手段去說一些大話,那也是不應該的。“我批評你,是如來教化你。”那不行,你說惡話也是如來說惡話?那都不行。你心裏不幹淨、不清淨,你沒有達到那個程度。就是說,我們要實語、如語、說老實話,那才行。特別是山河大地、森羅萬象,如果你明了,知道都是如來的本體……那怎麼才能明白是如來的本體?誰講一講,你說。
弟子:說不好。
說不好啊!行,就怕你不懂,說不好不要緊,這是語言的問題,就怕不懂。
弟子:因爲整個宇宙、山河大地全是如來的自心,如來自心就是我們的自性,它跟我們是一體的。
那怎麼樣才能知道是如來的本體?
弟子:因爲整個山河大地都是從我們妄想所生,若沒有妄想,山河大地裏邊就是如來。
好,答得挺好。山河大地都是我們的妄想,把妄想滅了,那就是我們如來的本體。
你別說:“這山河大地、森羅萬象都是如來的本體,哎呀,我的這個大山好,我又增加個本體,明天我再弄個大山,又是個本體……”一點點不斷地增加本體去了。那就壞了,你反而著相了。你應該知道,一切的萬象都是虛幻的,你只要是能認識到,能把它空掉,那就會得到如來的本體,就不爲物所拘。因爲一切物都是妄想,所以我們別貪著物。如果師父告訴你們不讓你摸錢,你去摸;不讓你多吃飯——兩頓飯、叁頓飯你也去吃……你要是動這些東西,就被物所拘、被物所轉,所以說這是不行的。
“差之毫厘”,就是有差距了,差多少呢?一毫。你說什麼叫毫?
弟子:就是十分的微細,很細很細的。
細到什麼程度?
弟子:就像一個微塵、一張紙。
他說像一張紙,一張紙也是粗的。
這個毫有幾種解法,有一種將頭發叫毫,非常微細,細到頭發絲那麼細。還有一個是一絲,還有最小的絲,有時候甚至連你眼睛都看不見,比如蜘蛛絲,它要是不拴東西,你都看不著這個絲的存在。還有比這細的,現在發現更細的東西,都用顯微鏡去放才能發現的。不管從哪個角度,只要發現有一絲、有一毫的東西,“失之須臾”,馬上就失去了,一瞬間就沒了。
就像這水似的,這裏有個縫,雖然它很微小,當你裝不點水它還能存在,當你在上面擱一噸壓力,這口子“嘩”就開了。有點洞它就漏水了,就像一個高壓倉似的,你這裏有一點縫隙,馬上就漏掉了。而我們的妄想也是這樣,修行,如果你差一絲一毫,其實馬上就會失去,就很快,很短的時間你就失道了。
所以說,修行中必須控製你的妄想。控製妄想,首先從你的各種行爲去控製,特別是淫欲心和妄想的活動。你說“我沒有淫欲心”,你有其它妄想也是不行的。當你功夫修到一定程度,就像一個圓滿的氣球似的,你拿個針尖給它紮個洞,它也會把氣漏掉的,比那還快!你就連喊帶叫都不好使,你攥拳頭、你咬牙、你瞪眼睛,說“我不睡覺”,你把整個身體都收縮在一起,也控製不了那個漏洞,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你喊誰呀?你喊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或阿彌陀佛,都不好使,喊誰都不好使。
爲什麼不好使?因爲你不是真喊,你是用有求之心去喊的,因爲你平時不用功,這個時候去喊也不是真喊,平時你都不按照佛說的去做,這時候你臨時抱佛腳,那好使嗎?平時得努力去做,你得做老實,淫欲心別起,別起妄想,別和大家去鬥氣,別和大家有什麼想法,別自私,別自利,別老想。你想的東西都是虛妄的,你覺得今天占了便宜,語言上占了便宜,其實是吃虧。
就像蘇東坡和佛印在一起,佛印說他像一尊佛,他說佛印像牛糞,他妹妹就說:“因爲你心裏有牛糞,所以嘴上才說出來牛糞。”這一句話說完,他心裏種下一個牛糞,那就是他的漏洞,它已經在心裏。你覺得在語言上占了便宜,實際上你心裏開了個大口子,將來你修道就從這地方漏下去,還有謗僧的行爲,是不是?那還了得?
你覺得你們倆的關系好,你和僧人近了,你近是近,是學法這個近,如果你覺得可以從文化或從哪個角度說僧人,說完就有因果,那就謗僧。別說你們是一個朋友關系,就是父母關系也是不允許的,誰都不允許,誰也不能誹謗叁寶的。所以文人有時候嘴不好,就在這塊。熊人(欺負人的意思),你現在熊錯了,我跟你說,那就壞了!他不知道這裏的厲害。就像那個大臣似的,成天伴著君,伴君如伴虎,你跟他打交道也是那樣,一句話不謹慎就墮落。
“失之須臾”,就很快、很短的時間,須臾就代表時間,一刹那就給漏掉了。我們就是這樣,有時候剛修點兒禅定功夫,剛有點境界要現前的時候,還沒等到一秒鍾,“撲哧”一下沒了,找也找不著了。我們爲什麼修不到?就是漏洞太多了,不是我們不修,漏洞太多。
漏洞太多是什麼原因?不持戒、不守戒,你不守戒就是漏洞,你往哪跑?你覺得吃叁頓飯、兩頓飯好,你只要吃了,離道就遠了。叁頓飯,那是違犯佛製。那吃兩頓飯,趙州和尚說“二時用餐是雜用心”。那心也是雜的。別說二時用餐,就一頓飯,你貪吃都是不行的,是不是?吃完飯你品品嘴,品品牙縫裏那食渣,那也是不行的,那都是漏洞。
吃飯時你起心動念,吧嗒嘴,“哎呀,真香!”你起那念,那都是漏洞。有個香味,你都得控製它,“可別想啊,千萬別想到甜……”那就得控製它,不能讓它占到主導地位,“哎呀,這個香,這個甜。”甜完了,吃下一個,“哎,這怎麼不甜了呢?”你要是做那想法,我跟你說,吃一頓飯也是漏洞,何況兩頓叁頓,還想得道?這個大漏洞就在那擱著呢!所以說不能這樣,一絲一毫、一點兒妄想都不能打的,打一個妄想就是個漏洞,動一念也就是個漏洞。
我們要把自己的執著破了,才能到這種境界,就是山河大地、森羅萬象都是真如的本體。你把執著破了,把“我”放下,能說和所說都要放下,“能所”二字都放下、破了,這才會入流亡所,入流亡所才會證道。《彌陀經》就講了,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那就是指這個境界。禅宗大德講得更狠,你在這二叁四天,如果不動念,你就會證道。如果不證道,我甘願替你下地獄去。就是這樣。
我們知道這個念頭本來就是一個不正確的東西,是個妄想的變化。“有念就是邪”,這句話很重要。一個想法轉不開的時候,它是對呀?是錯呀?又不能空的時候,正念提不起來的時候,就用這句話,一下子就可以破你那種執著——有念就邪。
原先有的人說:“哎呀,我這事太正確了,這事正符合佛法,和經書說的一樣。那經書說的意義和我想的簡直是天衣無縫似的,越想越對。”越想越對呢,煩惱還去不掉,越想越生氣,究竟對還是不對?你用這句話一破就破掉了:有念就是邪。“哦,這個還不是究竟,還是一種妄想,還是一種邪念。”當時一空,正符合佛法。所以說,我們應該特別記住這句話。特別是在修行中,不管你是參禅、念佛,它最後都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所以這個非常好,大家應該進一步理解。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