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次連下一七都沒准備,穿的這衣服就剩個襖袖子、一個領子,還繼續打七,這啥也沒有了,怎麼辦?
八個月以後,那天供養了線,哎呀,把我樂壞了,心裏話:這可算有線了。趕緊就縫衣服,那衣服實際上和重做差不多少,就剩下領子和袖子,袖子也是破的。所以說出家人衣服也得自己縫,大小,能有那麼個形就不錯了,有那塊布就行了,不行就剪開重新改。我的褲子,是用叁條過去的舊褲子,毀了一條褲子做的,不像你們出家,還有新做的,等等的事。我也做了一套衣服,是包裝布做的,那是在沒出家之前,一套衣服花了十塊錢,連手工都算上了,也就這個。
所以說我們要學會“出家”。有時候我們身雖然出家,但心還沒有到位,還不會出家。有時候還放不下,還跟物質爭。沒有那個東西,你給我,說老實話,我都覺得難受。這個愛欲心一定要破除,不破除是障我們道的。有時候我們想修,但不知道方法,不是大家不想修、不想去苦修。想,但不知道這個方法,所以我就給大家提個醒。
另外你得多思惟:怎麼減輕這種貪欲心,怎麼不求人……怎麼去思惟,你才有智慧。我那個時候也沒有人告訴我,說:你應該怎麼修,怎麼穿衣服,怎麼入佛門……沒人告訴我這些事。現在你們還挺有福,師父還能給提個醒,剩下就是你們做的事情。那時候沒有這個概念,誰給我提醒啊?沒有人。但爲什麼能想到?就是有一個不求的心。不求,我也得生活,但是我以不求這個心爲我的原則,這個根本原則不能變。在這種情況下,我再想想,我怎麼生存下去?這就不至于走錯路,這個愛欲都應該這麼去。
有了愛欲,這個道就不能見。你爲了見道,但只要有一念貪心,它都不能見道的。特別是女人,那就更不用說了,凡是有好、有貪心都不行。有愛的心、有欲望的心,這就是什麼呢?這就是汙垢,這就是無明。所以我常給大家講,什麼叫修道?你就去毛病、去習氣,就完事了。這些毛病習氣正是障我們道的因緣,什麼障道?就這些東西,毛病習氣越積越重。那愛欲心就是毛病,不能忍的心就是毛病,就是習氣,只要把這些去掉了,沒有不見道的。是不是?
我們來看一下宣化上人怎麼講的。
【釋】第十六章說明了一般人的心。心水本來是澄清的,但若把它攪渾了,就不澄清了。澄清是什麼呢?就是道。不澄清呢?就是愛欲。愛欲障著我們不能明心見性,不能見道證果。證得初果是見道位,也就是見道了。
“佛言: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當你有愛欲來襲,則不見道。這就好像用手把澄清的水攪渾了。這水因爲有一些沙泥、微塵在裏頭,所以渾濁了。要是沒有微塵在裏頭,你攪它,它也不會渾的。這微塵是什麼呢?就是愛欲。這愛欲就像水裏的微塵似的,你用手一攪,就生了愛欲心。
“衆人共臨”:所有的人都來到水邊,共臨于水——都站在水的旁邊。“無有睹其影者”:但誰也看不見水裏有自己的影子。爲什麼呢?就因爲水被你攪渾了。爲什麼你不見道呢?也就因爲你被愛欲渾濁了。
“人以愛欲交錯”:人哪,一天到晚想愛、想欲,想來想去都是愛欲這種不幹淨的東西。“心中濁興”:這令你的心渾了,你的智慧水濁了,沒有智慧。“故不見道”:所以你就不明白道。修道,修來修去也不證果,也不見道,爲什麼呢?就因爲你有愛欲。你若沒有愛欲心,很快就會證果見道了。
所以佛說,“汝等沙門”,這個汝等沙門,連現在的比丘、比丘尼都包括在內。“當舍愛欲”:都應該把愛和欲舍了。舍愛欲,不是說我很討厭女人,見到女人,就發脾氣趕她走。不是那樣的,要怎麼樣呢?要見如不見,聞如不聞,也不需要討厭,但是也不動心,不動念頭。“舍”,就是布施出去。好像你布施錢給人,既然已經布施了,你自己就不能再有了。所以要把它舍了,舍給誰呢?要舍給你爸爸,舍給你媽媽。
“愛欲垢盡”:愛欲這種邋遢、汙濁的垢,要是沒有了。“道可見矣”:你就可以見道證果了。
宣化上人這一段講得非常明確。爲什麼不證道?就是你有愛欲的心,沒有別的東西。只要是有東西能引起你心動,那都不能見道。要是沒有東西能引起你心動,就能見道。特別是佛用水來比喻,這是個非常明確的東西。你看,你動它一下就不行,因爲啥呢?因爲你裏面有灰塵,你一動,那灰塵就攪起來了,所以我們修道千萬別動。
當你的灰塵都除盡的時候,你怎麼動它也不會攪,再說,到那個時候你也不去動了,它也不動了。我們因爲有灰塵就要動,有灰塵就産生愛欲,産生愛欲我們就産生動。昨天把這個概念給大家講了,應該這麼理解。
所以說,心一旦渾了我們就沒有智慧,這個大家已經知道了。出家第一個舍的就是財,得舍去,得舍給誰呢?都布施出去。有的人曾經問過我,有個比丘尼師父說:“師父你看看,我出家還帶了工資,我沒吃常住飯,我有工資。”我說:“你這種出家是不對的,你應該把它舍去,至于你舍給誰我不管,你舍給你爸爸,舍給你媽媽,叫他們有生活出路呀,或是舍給誰,那是你的事情,首先你得把這個財路斷去,不能說帶著工資去出家。”
出家就是舍財,舍財本身就是出家的一部分,你怎麼帶著財去出家?完了還弄一個“我沒吃常住的”,傲慢!還說沒吃常住的,怎麼沒吃常住的?你以爲帶錢就不吃常住的了?常住的飯和你們家的飯,和你的錢買的飯不一樣,常住的飯是十方布施的,那是珍貴無比的,那是你那點臭錢能買來的?所以,說這話的人她糊塗,還滿以爲自己應該理直氣壯,“我沒吃常住的,也沒沾常住的光,我是自己顧自己。”你說這人臉皮多厚?臉皮太厚了。只能說明她出家那一念不正確,不應該那樣。
出家,第一個就是要舍財,把你的所有東西都要布施出去,這才是正確的。我永遠不再摸錢了,它願意怎麼地就怎麼地,和我沒關系,我再也不要了,我就是爲了遠離錢財才出家的,這才可以。所以在咱們這裏出家,沒有跟大家說:你得布施多少東西,或是你要拿出什麼財産才允許你出家。聽說有的地方出家還要花多少多少錢。應該常住不能要錢,你更不能要,誰也不能要,這才行。
這個財産是一大障礙,特別是這種自己給自己開了後路的,你有了工資擱那存著,就等于給自己開了個後門,說不定哪天就從這個後門溜出去了,就回去了,還俗了。他有錢嘛,以爲還有另一個生活在等著他,所以說那是不行的。出家人,舍就舍幹淨,斷絕後路,包括親人,以後我再也不和你們有什麼聯系,在錢財上,我再也不和你們聯系了。
作爲一個真正的出家人,就是說要背水一戰,置自己于死地,一定要把自己的後路給切斷了,半點余地都沒有。不能把自己的錢財,說:“我不帶了,儲備在我的朋友、我的哥哥那,他們給我保存,到了一定的時候,真有困難過不去關了,他們還可以幫我拿出來。”我跟你說,你這都是危險的信號,證不證道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你以爲做得秘密,但它不證道啊!你秘密,你在那兒密,在這塊兒就不密了。你那個秘密,你覺得挺密,但你永遠見不到“真密”。
爲什麼我們修道有時候道心不行,就是愛發脾氣,忍不住呢?就是因爲你那個財沒舍掉,你又留了一個秘密,你的秘密是啥?就是發脾氣的根源,心不平的根源,瞧不起別人的根源,不能吃苦的根源,不能生感謝心的根源,所以一切道不能生。
有財就不能證道,要是能證道的話,那世間上做買賣的都可以得道,那錢越多道越多,是不是?所以說貧道貧道,不能有錢,這個錢關一定要過去的。所以佛說了,出家人如果捉錢、儲錢,非佛弟子,不是我的弟子。不是佛弟子,那你是啥?你自己合計,反正佛是不承認。所以我們不光明裏要做佛弟子,暗裏更是佛弟子,不能儲備錢財,不能給自己開後路。
有的人想:“我現在是出家了,我在我母親那還儲了一萬兩萬的,在我哥哥那還儲個叁萬兩萬的。”等等的事情,那都是危險的,我們不能幹那事。我們這一生要想修佛道,就是窮死、餓死、凍死,也不再和它打交道了,永遠永遠的斷絕它,永遠斷絕,和它再也沒有什麼聯系。雖然我們有的人前生有很大的福報,有很多的錢財,能布施出去,這都是非常殊勝的,反而助成你的道業。
有的說:“我很窮,我沒有,這一關我不用擔心。”你不知道,你雖然窮,但有時候你也得考慮你那個心是否有布施,你得到的東西是否隨時都能布施出去。窮難布施,窮有時候不好布施,他覺得:“這一粒米,我吃了,我可能會活下去;給你,我可能死。”他可能不布施了,所以說窮人有時候就難布施。布施沒有大小,在于心,所以我們越窮越能布施,而且一切東西都不阻擋。
我在沒出家前,就做過那個思惟,我說:“我出家以後,如果有人需要我的東西的時候,我能不能給他?行,可以給他。需要飯,我給他,我餓著,可以。需要衣服,也可以給他,我用草也能活著。他要是需要頭發能不能給他?給他,一根根拔吧,對不對?拔得滿頭大包我也給他,叫他隨便拔,只要他能有用就讓他拔。眉毛給不給他?給。說需要你的肉,給不給?這玩意可得合計合計了,這玩意能不能給?唉,盡量給吧!”
所以你平時都得思惟這些東西,“我能不能布施?”一旦下了決心的話,說:“我能布施。”就不再改變了,當人家需要的時候,就得毫不猶豫地布施出去。
原先我說布施,那玩意也是難哪!在本溪山上閉關的時候,那天看到一個蟲子,像蜜蜂那麼大,帶個嘴,挺長挺硬的一個黑嘴,它躺在地上。我就尋思:“慈悲呗,把它撿起來,看是死了還是怎麼回事?死了就把它埋起來,沒死看能不能救活。”擱在手心裏瞅一瞅,哎!這一擱手心裏,它就活了,我挺高興。
正高興呢,它拿那個嘴順著你的手就開始紮,就往裏叮。當時沒有什麼想法,突然手一抖摟,把它掉地下去了,沒讓它紮。哎,當時這後悔,“…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十六章 舍愛得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