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告訴他妹妹,說:“我今天戰勝了佛印。”他把這過程一說,他妹妹就說:“人家心裏有佛,你那心裏裝的是牛糞呢!”他這會兒才知道,原來吃了這麼大的虧。
通過他們倆的表演,教育了後人。因爲佛印心裏無惡,他處處無惡,不管是誰,他都會看成是佛的,你就是罵他、打他、殺了他,他都會看成是佛的,他都承認自己的業力。那本書唯獨有點缺點,就是哪塊沒說呢?佛印高興這段沒說。說佛印就默默不吱聲了,實際上,他應該非常高興的,心裏充滿了歡喜,因爲自己的業障又還清一點兒。這段書上沒說,是我加上的。就是說,這種忍辱才是最殊勝的。
過去我也招人罵過,人家罵我是騙子。我就反複地思惟:他爲什麼罵我騙子呀?思惟來思惟去,後來發現我有一句話沒做到,要妄語。而他罵我正是幫我,他要是不罵我,我就忘了這個事了。本來答應叁天就回去的,那天正好是第叁天,因爲走得太累了,我就想在外面多住一天,不想馬上回去。想再住一宿吧,第二天早上回去。
後來在路上遇到他,無緣無故就罵我,說:“你是騙子。”我一聽罵我騙子,就趕緊坐下聽。我尋思:肯定有道理,沒有無緣無故的事情,我肯定有什麼毛病。左想右想,也想不起來呀,沒有啥毛病,這一段生活都挺好的,沒有!那也不行,不能放縱自己。就爲了這個問題,想了一個多小時。後來坐在沙灘上,突然的,一下子想起來了,“哦!答應第叁天回去,今天是第叁天了。”出來的時候,性空師問:“師父你去幾天哪?”我說:“叁天。”順口就說個叁天,因爲叁天差不多就能回去,辦完事就能回去。
這句話說完,出去了,就把這事忘得一幹二淨,而且覺得自己在外面多呆一天還是修行呢。在外面多住一天,那個山林、土地的,好好的自在自在,聞聞泥土的香味,還挺願意在外面住的。最後一思惟:你怎麼願意住也不能犯妄語,妄語比你住的過失要大。妄語罪重,你犯了妄語再去修行,那就不合適了,是不是?
通過這個事情的提醒,後來連夜走回去了,那心裏別提多高興。你犯了妄語,就算你第二天回去忏悔,也不如不犯,是不是?你不犯才成就你的善功德。通過這個事情,我特別感謝那個人,當時也有感謝心,但是感謝心不是特別大,還有生氣那一部分,但終歸是忍下來了,而且生歡喜心。現在越回想越感謝人家,沒人罵我,我就完了。
所以說,我們應該學會挨批評、挨說、挨罵。你不要以爲這是壞事,“他盡找我別扭,他盡說我……”不說,你能成就嗎?你能出家呀?是不是?只有挨說,你才能改掉毛病,出家才能出得穩當,所以那都是無價之寶啊!最大的寶貝就是叫人罵。有時候我都羨慕那些要飯的,他要小錢,雖然他那法不正,但是他能忍,你怎麼罵,他都樂呵呵的。
有一個要飯的,就是經常上咱們這來的那個高寶柱,那臉上老是笑模樣。我還尋思:行啊,對咱們生歡喜心了。後來有一次,他跟我叨咕,說:“哎呀,我去要錢,他們罵我,還說我。實際上我都見慣了,我根本就……”他那意思吧,這耳聽,從那耳朵就冒出去了。我一看,“哦!原來你跟我笑也是這模樣,你也是假的。”但我還是挺佩服人家的。他就能忍,什麼事都樂呵呵的,幫著出家人,他就把外面的人往這裏介紹。
他介紹那個人也怪。他那次發現個出家人,就幫著要飯給他吃。他打了個主意,他說:“我也有私心,也有想法,我想我們倆人將來一起過日子,我再給他找一房媳婦。”你說他有私心想讓出家人還俗,和他一起生活,將來自己老了有人養活。但是他終歸是幫著出家人。可能還攢幾個錢吧,意思是:我給他買個房子,找個地方,他實在沒地方去了,上我那去。他還真挺惦記,上山看了那師父好幾次,但是這個師父後來走了,是再無音信。
他還不斷地介紹,來出家的、要飯的,他都給往這介紹。那些人來了一看,一天一頓飯,又不摸金錢,呆了兩天就走了。後來他再一介紹,我這心裏話:你又夠嗆,沒有一個能站住的。
但是介紹來介紹去,自己把自己介紹出家了,到五臺山出家了。一個要飯的,自己把自己介紹出家了,你說多殊勝啊!還來電話,說:“師父,我在這兒修得很好呀,現在看大殿呢。我可想你們了,你們來了一定到我這兒來,我現在已經出家了。”我說:“你真出家了?剃頭了?”他說:“真出家了。”我尋思:他還弄不清什麼出家不出家的。一個要飯的不斷地介紹人出家,結果自己就出家了。
昨天講到第十五章“請問力明”,下面講下一段,“忍者無惡,必爲人尊。”一個心裏真正無惡的人必是一個忍者,只有忍者才能做到心中無惡。忍者,首先沒有惡心,沒有分別心,沒有是非之見,所以才能做到真正的忍。
“必爲”,肯定了,沒有疑問。什麼沒有疑問呢?那就是成就,只有成就才能說“必”。
“必爲人尊”,是人中最殊勝、最受人尊敬的人,每到一處,在在處處都受人尊重,不管晚上、白天,就算沒人的時候,都會受到花草、一切衆生的尊重。他爲什麼受到這麼大的尊重呢?因爲他心裏沒有惡,沒惡的人才會受人尊重。對于這個我們應該更深一步的明白。
“心垢滅盡,淨無瑕穢”,如果人心中沒有惡念,惡就是心垢,一切垢都是惡。心裏無垢,而且一點垢都不讓它有,滅盡,全都給它滅盡。滅盡就是轉化,也可以說滅盡就是破迷,不讓它有了。幹淨到什麼程度呢?沒有瑕穢,一點汙垢也沒有,連一點氣味也沒有,什麼也沒有。就算是微細的毛病,非常細非常細,甚至你肉眼都看不出來的那種細,都沒有,所以叫無瑕穢。幹淨到這個程度,這一點很重要。
我們有的人修行以後,一天天在不斷地去除心垢,做了很大的努力,滅了很多毛病,自己也感覺到一些自在,行走坐臥都覺得很舒服,在人面前也能堂堂正正,說話也有底氣。但是,我們還要進一步檢查自己清淨的程度,要到什麼程度呢?是不是沒有瑕穢,就是微細的,甚至你很難發現的心垢都不能有。
修行中不能有這種知足心,“哎,行了,可以了,我差不多了,我已經盡心盡力了。我身心搞得很疲勞,而且我很累,要是和大家比,我少睡了多少覺,多打了多少坐。”這就是以少爲足。佛說,在學法上以少爲足,那是不行的!你不能因爲得到一點東西,還是你從來都沒有得到過的東西,就心滿意足了,那是不行的,應該永無知足。所以我們人要“活到老,學到老”,就應該有這種想法。
微細的東西都不允許它存在,微微地一動念都不允許,包括近方便不允許有,次方便也不允許有,遠方便也不允許有。不是我們身不做就完事了,包括我們的想法也不允許,或是我們輕輕地動一念也不允許,那才稱爲淨。這才是“心垢滅盡,淨無瑕穢”。
“是爲最明”,最明,也是最有智慧,這就是我們要達到的目的。明到什麼程度呢?叁千大千世界無不一一了知,就是天邊下一滴雨都能知道,得到這種程度才爲最明,天下事情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人從何而生、從何而滅都清清楚楚。也沒有什麼八萬大劫、十萬大劫,連那個概念都沒有,大劫也不存在。一切衆生自無始劫來所做的重罪他都清清楚楚。就無始劫前他怎麼開始做衆生,也了知得清清楚楚,他又怎麼回去成佛,也了知得清清楚楚,無所不曉。最明,這是太陽、月亮遠遠所不能比的,那還只是黑暗中的夜寶,比它還明的只有智慧。
是什麼原因讓他能得到這樣大的智慧呢?就因爲心垢滅盡。什麼樣的心垢滅盡了呢?主要是惡——叁毒。憑借什麼去滅盡呢?主要是忍,忍能滅盡叁毒。你看,這忍就有這麼大的功德。
【釋】所謂柔能克剛,軟的能克硬的;弱能勝強,軟弱的能把剛強的勝了。我常跟大家講,牙爲什麼會掉呢?就因爲它硬;舌頭爲什麼不掉呢?就因爲它軟。你就算活到幾百歲,碰見的人都是掉牙的,沒有人掉舌頭的。舌頭就因爲它軟,能忍辱,所以忍辱的力量最大。
宣化上人講,你看人活到百歲,還沒聽說誰的牙不掉,它都有壞的地方,有生蟲子的、有壞的、有掉的。爲什麼牙老掉、折呢?因爲過剛過硬。過剛必折,久了,必定得又壞又折。上人又說了,你什麼時候看到人舌頭掉了?到現在還沒聽說有舌頭因爲使喚壞了,掉了。這沒有,所以說柔能克剛。它爲什麼不掉呢?因爲它柔軟,你怎麼來我怎麼去,我能隨著你,所以它不壞。所以說,我們應該像舌頭一樣,沒有惡心,不管你衆生做什麼,你給我吃甜的、吃辣的,吃什麼我都能夠忍受,不去和人爭。我們的心應該像舌頭一樣,不與人爭,能忍。
“最明”我們應該知道,這不是太陽的明,也不是燈泡的明,也不是蠟燭的明,更不是手電的明,是我們心裏的明。這個明是無比殊勝的,能破一切黑暗。太陽出來天下不是也大亮嗎?但那是我們的幻覺,你不知道,你還在黑暗之中,只不過是在黑暗裏點了個燈泡,黑暗還存在,不是不存在的。
你要是說:“我什麼都明,微細的東西我也能看到,石頭我也能看清楚,山我也能看清楚。”那你爲什麼不能看山不是山,石頭不是石頭?因爲你不明。你不知道你什麼時候生、什麼時候死,你不清楚,所以你還是不明。
“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就是我們在沒有天地之前,從無始以來到今天。
“十方所有”,既不是一方,也不是六方,是十方。十方,就是所有的都包括了。“無有不見”,不是說你看見那個山就完事了,十方世界,就是你看到的、沒看到的,你都應該有所見,都能見著,沒有看不到的。這個“見”,那不是我們凡夫的見。
“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沒有看不到的,沒有不清楚的,無所不知,沒有什麼不知道的,也沒有什麼沒聞到的。就是你六根所達不到的,他全能達到,包括六根怎麼形成的,他也清清楚楚。也就是遠離了六根,“得一切智”,這個是究竟的智,是佛智。
“可謂明矣”,你這才能稱爲明,你沒有這些智慧,還不能算真明。這時候才得到真正的智慧。
這是第十五章,這裏主要講了忍辱有這麼大的好處,能直接成佛道。功德從哪兒來?從忍上來。一念不忍,火燒功德林。剛做點善事,就有點小脾氣起來了,不做善事還有個慚愧心,一做點善事就有點小脾氣了。他也明知道不應該有,要忍吧,還忍不住,這自己怎麼把著,拿手握著也不行,它也往外跑,非起這個慢心不可。
什麼原因?就是定力不足,控製不了它。這些東西,它非要跟你做點怪不可。爲什麼剛做點善事,它就生起一個小慢心呢?我慢、增上慢等等,剛有點境界,它就生起個慢心,什麼原因?就是定力不足!什麼原因導致定力不足?就是戒不清淨。因爲這個戒律不清淨,所以就産生了小慢心。定力不足,是因爲戒沒有清淨,所以不能産生真正的定力,他不懂返本還源。就像這個東西似的,這個煙囪冒煙,你想把這個煙收集起來。你的想法是對的,但是你不能把它全部吸收,因爲你用來裝煙的這個東西不對勁,有窟窿,它到那兒就冒出去了,這煙就出去了。就像水似的,我們想把水全部給拿走,但由于你用的容器不對,還有漏眼,所以不行。
就像一個東西在轉化的時候,你沒有把它全部的吸收,所以造成了遺漏。有這個遺漏,你那點髒東西就順著它跑出來一點,不能說全跑了,就順著它跑出來點。你剛做點善事,剛做還挺好,還覺得這回做的善事挺好挺好。哎,慢心在那就起來了。就算你知道,摁都摁不住它,說:“別起,別起。”你怎麼摁它都不行。所以你得在哪下功夫呢?還得在前面下功夫,在戒律和定力上下功夫,全面把它吸收。
你不能做點兒善事,就有一點兒想法,說:“我做了善事。”那不行,一點兒都不能有,你得忍得住,你得忍。平時做點兒善事,決不做善想,你才能忍得住。就是每個小事都得忏悔自己,不斷地檢查才能忍得住,這樣呢,你做一步就能吸收一步。就像吃飯似的,你吃一口就得咀嚼得非常幹淨,這胃腸馬上把它全部吸收進去,一點都不讓它漏到外面去,不能有一點浪費,這個東西才沒有漏,要不你非漏不可。
所以我們平時做事情就要忍,一定要忍,不管做什麼事情,絕不做聖解,絕不做“我做功德”想。爲什麼我們不能生起那一念呢?因爲生起那一念的時候就已經有漏。就是做事情,生起一念“我做什麼事情”的時候,“我已經超過別人”的時候,或者“比別人強”的時候,你要知道,這時候已經開始有漏了,已經是有漏的症狀了,你馬上就得把它堵住,不讓它漏。你不讓它漏了,才能全部吸收。所以說,我們就得在忍上多下功夫,這是很重要的。
好,這一章就講到這,下面講第十六章。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十五章 請問力明》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