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抬头,看见门旁边就有个小房。我说:“性空,你看那里有个小房。”我们俩那个眼睛,就光看见避雨的地方,没看见小房。就像人光看着吃的,没看见旁边还有人看着。谁也没注意那小屋,就光看着这个房檐了。
性空说:“我过去看看啊?”我说:“你过去看看有没有锁。”有锁不能进,人家主人在。如果锁被撬开或是坏的,就是旧宅,我们可以进去休息。因为啥呢?它就像一个人死了,没人管了,无主的房屋,按照无主的去处理,这个比较合适一些。如果那锁是新打开的,也不能进去。别到时候人家有东西丢了,正好你住了一宿,把你抓起来,你这就麻烦了,是不是?另外,人家没同意,还不合适。
做这种思惟以后,就去看一看。当时那心里还担心啊,“可别有锁头,有锁头我们今天还得在这坐着。”去了一看,锁头、门鼻,什么都没有,就是一个废弃的门卫室。我们俩一看,这条件挺合适,就进去了。里面还有两捆芦苇,就铺上,还拿些搁炕里头。虽然玻璃有破的,掉下来了,我们给摁上,挡挡风,睡了一宿好觉。
我讲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整个的过程,行脚的过程就是个忍辱的过程。从一开始就得忍,有时候忍不下去你也得忍,忍来忍去,这个善缘就现前了。为什么忍呢?因为忍就是法,只要你顺着法走,一切都给你安排得好好的,你不用去操心、动念,那都是没有用的事情。但是在得到这个忍辱力之前,得经过一段的摩擦过程,也得认可。说:“我一下就能忍下来。”它也不是那样,有时候心里有点别扭、有点生气,但是你得忍。
这忍是善法,不是恶法。如果是恶法,两人斗争,一起嗔恨心了,两人干生气,那肯定是要丧命。要是善法就不是这样,看着生气,实际上它没有这东西,它会把你这些东西从根里拔出来,而且还不让你受伤害。最后忍完了,发现了整个事实的话,就充满了一种法喜,对佛法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体会到它的真实性。这佛法是遍虚空、满法界的,只要你忍,就会有不可思议的境界出现。
你想办成这样的事情,就算现找人都不好使,因为你的情况在不断地变化。只要你能忍,就有多人跟着来帮助你,虽然你没有去找人,但是还能把事情办好。这个力量是谁产生的?是忍辱产生的,所以说忍辱有多力,多种力量都在帮你,来成全你这个事情。你要是不能忍辱,就不会有人来帮你,只能帮倒忙。忍辱你会产生多力,所以说忍辱能有多力。什么叫忍辱呢?就是不怀恶故,一定要怀着善念,千万不要挑别人的毛病。你不挑外边的毛病,正是达到你想帮助别人的目的。你挑别人毛病,想叫别人改正问题,你去叫人改,他已经产生了对立面,有可能改,就算改了,从那种角度也可能产生了一点矛盾,从另一角度又出现问题了。
如果你能忍下去,因为你心里不怀恶故,对方反而很容易改掉,这就是心平至道,心平天下平。持地菩萨那是:心平大地平,大地一切皆平。持地菩萨在《楞严经》里讲了,心平,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没有不平的东西。持地菩萨是证二十五圆通里的,是跟着佛多劫修行的大菩萨,他说:心平以后,则世界地一切皆平。当然了,他说的不光是忍辱,是证道。我们也是这样,在没证道之前,我们更需要忍辱。
我刚才讲了这么多,就是因为它对我们的修行很重要,这是最主要的一关,因为咱们很多都是集体熏修,僧团和合是特别重要的。我们想达到忍辱,首先不要怀着恶念,一念恶念都不让它生起。恶念有时候是我们故意生起来的,本来你不恨他,为了玩,为了满足你心里的需要,“那我就跟他俩故意生生气吧。”他故意生气,生来生去,就生出真的来了,真气着了,回来傻眼了。所以不能这样。
一念起来的时候,它刚开始不是那么重的。比如说,对别人有想法的时候,刚开始不那么重,由于你不断地思惟,思惟一次,重一下,又思惟,又重一下。所以说一念不觉生三细,三细生六粗。这个东西就是由远方便进一步成为次方便,再进一步就成近方便,它都是一步一步生成的,这个次第你不能给否定了。所以在第一个远方便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念头马上去掉,不要怀恶念。我们应该知道,一切都是自己所造的业,和谁都没有关系,而且责备自己,你才能真正的忍下去。
原先行脚到北京的时候,去乞食,人家也是撵我们走,当时我那种思惟就是自我忏悔。他说:“你看看,尽来化缘的,你们这些又来化缘来了,都是一些假的。”因为他说了很多不太中听的话,但是我心里的想法,当时的动念就是:“哎呀,这么多化缘的,都是我们在修行中造成的矛盾。他们做这些事情,所造成的这些矛盾由谁来化解?必须由我们出家人自己来化解。”那时候特别是想到:“我应该来承受这个因果,我应该把这个纠正过来。”就是说,应该用我们的实际行为教他们认识真正的出家人,而当别人说我们的时候,要默默地承受这个因果,不要去反对。这个大队的人说完以后,我们也不吱声,就在那儿低着头,默默地承受。过了一会儿,“哎,你们好像是真的啊。”也没跟他解释什么,他说“你们好像是真的”。他一说真的,我们把戒牒拿出来给他看,“你看看这个戒牒。”“哦!”他就不吱声,就走了。
旁边老百姓都看着呢,一看他不吱声地走了,马上拿出面条,和点酱油就给我们端来了,那就相当不错了,还有小孩送苹果,等等的事。坐着没乞食,这食物都来了,但是不够,后来又乞了一点儿。整个讲的就是不要怀恶心,一定要承认因果,往自己身上承认,这个是很重要的。
特别是我们发现有不合理的地方,或有某些方面的事情不合我们想法的时候,一定要把它看空,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别找别人,你要是有一念找别人,你就找错了,离道就远了。你说:“他怎么这么样不修行啊!他这地方做错了。”完了,你有这一念,那说明错的不是别人,正是你,你只不过是把你的错误继续扩大。所以说,一念也不要往外找。
作为一个修行人来讲,眼睛千万不要朝外面看,因为它不符合真理。不是说我们故意要忍,是因为它不符合真理。你必须得要真的去忍,有时候它确实和自己那个劲有憋劲的地方,不是没有,有时候也生气。因为你平时都是不忍,这会儿你又产生忍,忍和不忍它必然有一番争斗。这种争斗,你和它俩也不能去斗争,但是你还不能顺着它走,绝对不能顺着它走,你得想到用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就完事了。实在忍不下去,你可以念“你不要骗我,我知道你是谁。”念几句以后,烦恼也能下去,是很殊胜的。
头两天,有一个师父就跟我讲,他突然起了一念,就起烦恼了,有点烦恼现前,后来他就念这句话,念念念……突然的,念完这句话后,发现自己的脸是一种弯曲的脸,拧着劲,这个脸特别可怕,他当时吓了一大跳。他发现自己的脸是拧着的这种脸,当然了,他脸上肌肉不一定是真的拧着,但是内在的心起嗔恨心的时候,就是那种扭着劲的心,他只不过是发现自己那种嗔恨心的心相。
我们一念嗔恨心起来,表情什么都变了,心里都在拧着劲,只是我们不知道。因为你没破过它,也没见过它,所以你不知道你的心已经在变形,不圆满。他通过这一句话破了它以后,才发现自己的起心动念是那么不应该,那么的不正确,而且那么可怕,所以这一句话让他成就了忍辱。
“兼加安健”,忍辱能够得到安健,安详和健康。
“忍者无恶”,我们为什么要加这个念?这是发菩提心啊。不管对谁,对你最恶的人,你都要有这种想法,令他早成佛道。你试试,在难忍的时候,你再加上这一句,这个忍马上就成功了。
去年还是前年,水库那不是有个人捣乱吗?山门老是建不起来。有一天正好出门,居士问我,是顺便问起,说:“你是不是恨他呀?最好把他抓起来,打他一顿,你看这是不是最好的办法?”他问我,那眼睛就瞅着我。我那么答的:“哎呀,那都是我父母啊。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可能是前生把他得罪了,所以他今天才这么样的对待我,这业障在我,不在他。”我说的这个意思,把他看成前生父母,而且是我造成的缘。那个居士一听我的话,当时一愣。事我们还得要办,这个心还得平。
什么原因?因为真正的忍者,那心里无恶,没有恶念。什么是没有恶念?就是把一切众生都看成前生的父母、未来诸佛,对所有的众生都要这么看。不光能忍,而且还祝愿他们早成佛道,把他们看成是我们最亲的人、最尊敬的人,是他养育了我们。你说,对方能和你打起来吗?你把他看成父母,你心比谁都平,对方能和你干吗?他没法去干。
另外,我们也确实是这么想的,一切众生就是前生父母、未来诸佛,因为一切幻境皆是自心而生,随着自己的业力来表现的,而叫你再造业。因为忍者无恶,所以我们的心里一定要这么做。
有个特别明显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的,就是佛印和苏东坡的故事。苏东坡,那是有名的才子,和佛印禅师关系最好,他可能常去请教一些佛法的事情。那天,他其实心中没有什么恶念,只是想把佛印战胜。他就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就说了,“你像一尊佛。”那就是前生父母、未来诸佛,就这个意思。
他说:“你像一尊佛。”那肯定是真心实意地说,并不是虚假地说。不是我们顺口溜似的去说:“你是未来诸佛、前生父母。”心里就打着主意:什么前生父母、未来诸佛,我就说说而已。那不行!人家是真心实意地说,因为人家肯定是见性的人,见性的人不会虚假地说。只有见性的人话最真实,比谁都真实。
然后就问苏东坡:“你看我像什么?”苏东坡这次可抓住机会了,“你像一堆牛粪。”说他像堆牛粪。佛印一听这话,太高兴了,“好,我又消了一个业。”不是忍下来,而是高兴地忍,而且更高兴,“哎呀,我可能前生说过别人,他这一句话就把我这个业力给消了。”他是偷着乐。最后苏东坡回家,就…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十五章 请问力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