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告诉他妹妹,说:“我今天战胜了佛印。”他把这过程一说,他妹妹就说:“人家心里有佛,你那心里装的是牛粪呢!”他这会儿才知道,原来吃了这么大的亏。
通过他们俩的表演,教育了后人。因为佛印心里无恶,他处处无恶,不管是谁,他都会看成是佛的,你就是骂他、打他、杀了他,他都会看成是佛的,他都承认自己的业力。那本书唯独有点缺点,就是哪块没说呢?佛印高兴这段没说。说佛印就默默不吱声了,实际上,他应该非常高兴的,心里充满了欢喜,因为自己的业障又还清一点儿。这段书上没说,是我加上的。就是说,这种忍辱才是最殊胜的。
过去我也招人骂过,人家骂我是骗子。我就反复地思惟:他为什么骂我骗子呀?思惟来思惟去,后来发现我有一句话没做到,要妄语。而他骂我正是帮我,他要是不骂我,我就忘了这个事了。本来答应三天就回去的,那天正好是第三天,因为走得太累了,我就想在外面多住一天,不想马上回去。想再住一宿吧,第二天早上回去。
后来在路上遇到他,无缘无故就骂我,说:“你是骗子。”我一听骂我骗子,就赶紧坐下听。我寻思:肯定有道理,没有无缘无故的事情,我肯定有什么毛病。左想右想,也想不起来呀,没有啥毛病,这一段生活都挺好的,没有!那也不行,不能放纵自己。就为了这个问题,想了一个多小时。后来坐在沙滩上,突然的,一下子想起来了,“哦!答应第三天回去,今天是第三天了。”出来的时候,性空师问:“师父你去几天哪?”我说:“三天。”顺口就说个三天,因为三天差不多就能回去,办完事就能回去。
这句话说完,出去了,就把这事忘得一干二净,而且觉得自己在外面多呆一天还是修行呢。在外面多住一天,那个山林、土地的,好好的自在自在,闻闻泥土的香味,还挺愿意在外面住的。最后一思惟:你怎么愿意住也不能犯妄语,妄语比你住的过失要大。妄语罪重,你犯了妄语再去修行,那就不合适了,是不是?
通过这个事情的提醒,后来连夜走回去了,那心里别提多高兴。你犯了妄语,就算你第二天回去忏悔,也不如不犯,是不是?你不犯才成就你的善功德。通过这个事情,我特别感谢那个人,当时也有感谢心,但是感谢心不是特别大,还有生气那一部分,但终归是忍下来了,而且生欢喜心。现在越回想越感谢人家,没人骂我,我就完了。
所以说,我们应该学会挨批评、挨说、挨骂。你不要以为这是坏事,“他尽找我别扭,他尽说我……”不说,你能成就吗?你能出家呀?是不是?只有挨说,你才能改掉毛病,出家才能出得稳当,所以那都是无价之宝啊!最大的宝贝就是叫人骂。有时候我都羡慕那些要饭的,他要小钱,虽然他那法不正,但是他能忍,你怎么骂,他都乐呵呵的。
有一个要饭的,就是经常上咱们这来的那个高宝柱,那脸上老是笑模样。我还寻思:行啊,对咱们生欢喜心了。后来有一次,他跟我叨咕,说:“哎呀,我去要钱,他们骂我,还说我。实际上我都见惯了,我根本就……”他那意思吧,这耳听,从那耳朵就冒出去了。我一看,“哦!原来你跟我笑也是这模样,你也是假的。”但我还是挺佩服人家的。他就能忍,什么事都乐呵呵的,帮着出家人,他就把外面的人往这里介绍。
他介绍那个人也怪。他那次发现个出家人,就帮着要饭给他吃。他打了个主意,他说:“我也有私心,也有想法,我想我们俩人将来一起过日子,我再给他找一房媳妇。”你说他有私心想让出家人还俗,和他一起生活,将来自己老了有人养活。但是他终归是帮着出家人。可能还攒几个钱吧,意思是:我给他买个房子,找个地方,他实在没地方去了,上我那去。他还真挺惦记,上山看了那师父好几次,但是这个师父后来走了,是再无音信。
他还不断地介绍,来出家的、要饭的,他都给往这介绍。那些人来了一看,一天一顿饭,又不摸金钱,呆了两天就走了。后来他再一介绍,我这心里话:你又够呛,没有一个能站住的。
但是介绍来介绍去,自己把自己介绍出家了,到五台山出家了。一个要饭的,自己把自己介绍出家了,你说多殊胜啊!还来电话,说:“师父,我在这儿修得很好呀,现在看大殿呢。我可想你们了,你们来了一定到我这儿来,我现在已经出家了。”我说:“你真出家了?剃头了?”他说:“真出家了。”我寻思:他还弄不清什么出家不出家的。一个要饭的不断地介绍人出家,结果自己就出家了。
昨天讲到第十五章“请问力明”,下面讲下一段,“忍者无恶,必为人尊。”一个心里真正无恶的人必是一个忍者,只有忍者才能做到心中无恶。忍者,首先没有恶心,没有分别心,没有是非之见,所以才能做到真正的忍。
“必为”,肯定了,没有疑问。什么没有疑问呢?那就是成就,只有成就才能说“必”。
“必为人尊”,是人中最殊胜、最受人尊敬的人,每到一处,在在处处都受人尊重,不管晚上、白天,就算没人的时候,都会受到花草、一切众生的尊重。他为什么受到这么大的尊重呢?因为他心里没有恶,没恶的人才会受人尊重。对于这个我们应该更深一步的明白。
“心垢灭尽,净无瑕秽”,如果人心中没有恶念,恶就是心垢,一切垢都是恶。心里无垢,而且一点垢都不让它有,灭尽,全都给它灭尽。灭尽就是转化,也可以说灭尽就是破迷,不让它有了。干净到什么程度呢?没有瑕秽,一点污垢也没有,连一点气味也没有,什么也没有。就算是微细的毛病,非常细非常细,甚至你肉眼都看不出来的那种细,都没有,所以叫无瑕秽。干净到这个程度,这一点很重要。
我们有的人修行以后,一天天在不断地去除心垢,做了很大的努力,灭了很多毛病,自己也感觉到一些自在,行走坐卧都觉得很舒服,在人面前也能堂堂正正,说话也有底气。但是,我们还要进一步检查自己清净的程度,要到什么程度呢?是不是没有瑕秽,就是微细的,甚至你很难发现的心垢都不能有。
修行中不能有这种知足心,“哎,行了,可以了,我差不多了,我已经尽心尽力了。我身心搞得很疲劳,而且我很累,要是和大家比,我少睡了多少觉,多打了多少坐。”这就是以少为足。佛说,在学法上以少为足,那是不行的!你不能因为得到一点东西,还是你从来都没有得到过的东西,就心满意足了,那是不行的,应该永无知足。所以我们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就应该有这种想法。
微细的东西都不允许它存在,微微地一动念都不允许,包括近方便不允许有,次方便也不允许有,远方便也不允许有。不是我们身不做就完事了,包括我们的想法也不允许,或是我们轻轻地动一念也不允许,那才称为净。这才是“心垢灭尽,净无瑕秽”。
“是为最明”,最明,也是最有智慧,这就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明到什么程度呢?三千大千世界无不一一了知,就是天边下一滴雨都能知道,得到这种程度才为最明,天下事情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人从何而生、从何而灭都清清楚楚。也没有什么八万大劫、十万大劫,连那个概念都没有,大劫也不存在。一切众生自无始劫来所做的重罪他都清清楚楚。就无始劫前他怎么开始做众生,也了知得清清楚楚,他又怎么回去成佛,也了知得清清楚楚,无所不晓。最明,这是太阳、月亮远远所不能比的,那还只是黑暗中的夜宝,比它还明的只有智慧。
是什么原因让他能得到这样大的智慧呢?就因为心垢灭尽。什么样的心垢灭尽了呢?主要是恶——三毒。凭借什么去灭尽呢?主要是忍,忍能灭尽三毒。你看,这忍就有这么大的功德。
【释】所谓柔能克刚,软的能克硬的;弱能胜强,软弱的能把刚强的胜了。我常跟大家讲,牙为什么会掉呢?就因为它硬;舌头为什么不掉呢?就因为它软。你就算活到几百岁,碰见的人都是掉牙的,没有人掉舌头的。舌头就因为它软,能忍辱,所以忍辱的力量最大。
宣化上人讲,你看人活到百岁,还没听说谁的牙不掉,它都有坏的地方,有生虫子的、有坏的、有掉的。为什么牙老掉、折呢?因为过刚过硬。过刚必折,久了,必定得又坏又折。上人又说了,你什么时候看到人舌头掉了?到现在还没听说有舌头因为使唤坏了,掉了。这没有,所以说柔能克刚。它为什么不掉呢?因为它柔软,你怎么来我怎么去,我能随着你,所以它不坏。所以说,我们应该像舌头一样,没有恶心,不管你众生做什么,你给我吃甜的、吃辣的,吃什么我都能够忍受,不去和人争。我们的心应该像舌头一样,不与人争,能忍。
“最明”我们应该知道,这不是太阳的明,也不是灯泡的明,也不是蜡烛的明,更不是手电的明,是我们心里的明。这个明是无比殊胜的,能破一切黑暗。太阳出来天下不是也大亮吗?但那是我们的幻觉,你不知道,你还在黑暗之中,只不过是在黑暗里点了个灯泡,黑暗还存在,不是不存在的。
你要是说:“我什么都明,微细的东西我也能看到,石头我也能看清楚,山我也能看清楚。”那你为什么不能看山不是山,石头不是石头?因为你不明。你不知道你什么时候生、什么时候死,你不清楚,所以你还是不明。
“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就是我们在没有天地之前,从无始以来到今天。
“十方所有”,既不是一方,也不是六方,是十方。十方,就是所有的都包括了。“无有不见”,不是说你看见那个山就完事了,十方世界,就是你看到的、没看到的,你都应该有所见,都能见着,没有看不到的。这个“见”,那不是我们凡夫的见。
“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没有看不到的,没有不清楚的,无所不知,没有什么不知道的,也没有什么没闻到的。就是你六根所达不到的,他全能达到,包括六根怎么形成的,他也清清楚楚。也就是远离了六根,“得一切智”,这个是究竟的智,是佛智。
“可谓明矣”,你这才能称为明,你没有这些智慧,还不能算真明。这时候才得到真正的智慧。
这是第十五章,这里主要讲了忍辱有这么大的好处,能直接成佛道。功德从哪儿来?从忍上来。一念不忍,火烧功德林。刚做点善事,就有点小脾气起来了,不做善事还有个惭愧心,一做点善事就有点小脾气了。他也明知道不应该有,要忍吧,还忍不住,这自己怎么把着,拿手握着也不行,它也往外跑,非起这个慢心不可。
什么原因?就是定力不足,控制不了它。这些东西,它非要跟你做点怪不可。为什么刚做点善事,它就生起一个小慢心呢?我慢、增上慢等等,刚有点境界,它就生起个慢心,什么原因?就是定力不足!什么原因导致定力不足?就是戒不清净。因为这个戒律不清净,所以就产生了小慢心。定力不足,是因为戒没有清净,所以不能产生真正的定力,他不懂返本还源。就像这个东西似的,这个烟囱冒烟,你想把这个烟收集起来。你的想法是对的,但是你不能把它全部吸收,因为你用来装烟的这个东西不对劲,有窟窿,它到那儿就冒出去了,这烟就出去了。就像水似的,我们想把水全部给拿走,但由于你用的容器不对,还有漏眼,所以不行。
就像一个东西在转化的时候,你没有把它全部的吸收,所以造成了遗漏。有这个遗漏,你那点脏东西就顺着它跑出来一点,不能说全跑了,就顺着它跑出来点。你刚做点善事,刚做还挺好,还觉得这回做的善事挺好挺好。哎,慢心在那就起来了。就算你知道,摁都摁不住它,说:“别起,别起。”你怎么摁它都不行。所以你得在哪下功夫呢?还得在前面下功夫,在戒律和定力上下功夫,全面把它吸收。
你不能做点儿善事,就有一点儿想法,说:“我做了善事。”那不行,一点儿都不能有,你得忍得住,你得忍。平时做点儿善事,决不做善想,你才能忍得住。就是每个小事都得忏悔自己,不断地检查才能忍得住,这样呢,你做一步就能吸收一步。就像吃饭似的,你吃一口就得咀嚼得非常干净,这胃肠马上把它全部吸收进去,一点都不让它漏到外面去,不能有一点浪费,这个东西才没有漏,要不你非漏不可。
所以我们平时做事情就要忍,一定要忍,不管做什么事情,绝不做圣解,绝不做“我做功德”想。为什么我们不能生起那一念呢?因为生起那一念的时候就已经有漏。就是做事情,生起一念“我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我已经超过别人”的时候,或者“比别人强”的时候,你要知道,这时候已经开始有漏了,已经是有漏的症状了,你马上就得把它堵住,不让它漏。你不让它漏了,才能全部吸收。所以说,我们就得在忍上多下功夫,这是很重要的。
好,这一章就讲到这,下面讲第十六章。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十五章 请问力明》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