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找麻煩,都應該遠離。危險的地方不能去。
行道,我們還應該不分別。一些小的事情不分別,不光對眼前的不分別,同時對這個身後的事情也不應該分別。
我給大家講一個例子,這也是九四年的事情吧。有一次我在城市裏經行。經行走著,突然,後面有一人大喊,喊什麼呢?就“哎呀哎呀”的,意思呢趕緊躲開。我下意識認爲,可能是有什麼東西來撞我。但是我的腳步,還是那樣平靜地往前走,沒有增加一步,也沒有停下來,也沒有躲閃。這時候,突然一輛自行車撞到我的腿上,撞到腿的時候,我腳步還是沒有停,也沒有回頭去看看是誰撞我,是哪輛車。沒有看,還繼續往前走。後來耳朵聽見,後面的人是摔倒了,是男是女不清楚,但我還是繼續往前走。這時路旁的人就突然地大笑起來,遇到一個傻子,這人被撞了連看都不看。撞人的人都撞倒了,他還那麼走,這個人可能是沒有思維。
過了一會,這個騎車的人又追到了我,到我跟前說對不起。我一聽,這個歲數很大,能有五六十歲吧,歲數很大的人。但我也沒有擡頭看他一眼,他長得是什麼樣,將來我好記住他,沒有。也沒有去跟他說話,只是擺擺手,意思:“你走吧!”當時我想:我就死,我也不會找你。
後來我到了休息的地方,當時也考慮到可能腿受傷、骨折、出血,大量地出血。因爲我救過這個大量的出血,粉碎性骨折,不斷地出血,可能就死亡。我以前在部隊做衛生工作的時候,曾經搶救過這樣的病人。因爲我那時候還用棉衣,給他腿包住,我那整個棉衣都淌滿了血。今天他用車撞我,是不是粉碎性骨折,我也不知道。但是我還能走,那我就繼續走。因爲我信佛啦,我就不管它!
爲了求佛法,爲了求這個直心,就得這麼做,用生命來換。到了地點,我也沒有去看看腿,這個出多少血,受傷是什麼樣子,沒有看。到晚上的時候,也沒看。過了可能是兩叁天,後來再一看,它已經快長好了。碰了一塊皮,快長好了。按道理來講,車撞一下,應該是很重很重的,甚至要骨折的。你想,連車和人都撞倒了,你腿能不受傷嗎?我只要腳步一停下來,肯定要受傷。因爲我腳半步也沒停,也沒有快,就是說如果我們能夠直心去行道,一切危險都會化解的。所以這也是因果,我記得,我小時候也撞過別人,可能人家也是來找,來找這個果報。
下面講第十句:“繞直室外小行無所求。”
“繞”就是圓滿意。以右繞爲正,左繞爲邪。佛法,都是這麼右繞,不允許左繞,左繞是外道左繞,我們都得右繞。繞是圓滿的意思。繞行,有時候我們,面積很小,我們應該繞行。比如像念佛一樣,我們這屋要念佛啦,就從右往左,這麼繞行。我們可以繞塔,等等。這都是我們應該繞行的。
在修行中要不管是遇到繞行,還是直行。“直”行,就是從這頭走到那頭,有的時候甚至走了幾十裏,這叫直行。還有室外,在室外行。經行,不管是繞行直行,室外還是室內。室內就是繞屋子以內,外就是到外面。“小”就是面積特別小。小到什麼程度呢?就幾步距離,也可以經行的。
《四分律》卷五十,佛言:“聽作經行堂。可以長行作,作時一切所需,盡應給與。”“聽”就是允許的意思,做經行堂,就是做專門經行的地方。佛對經行,非常重視,可以做經行堂,就做一個屋子,專門經行的,可以做長行作,而且做時,一切所需,盡給與。對經行,應該滿足供養。
“有上座比丘老病、身體羸弱”,就是有長老,出家年頭很長的比丘,有的老了,有的身體病了,身體弱了,怎麼辦?經行時倒在地上,有時候經行就倒在地上了。佛言:“可以用繩索系兩頭,循繩索經行,”就用繩子攔上,從那頭拉到這頭,有的身體弱了可以扶繩子走,經行,對老年人可以這樣。我們這裏,有很多老年人,將來經行的時候,可以用繩子圈個圈 ,可以扶繩子走。這是佛所允許的。
“若恐手磨破”了,因爲老磨這個繩子,手容易磨破。“可以用卷或竹筒穿在繩子上,手捉筒循繩經行”,就是用一個布卷,穿在繩子上可以滑動,或竹筒可以滑動,扶這上也可以經行的。你看看,佛對我們老年人經行,要求得多麼詳細和照顧。“經行時疲勞,可以兩頭安床,以便休息”,就是說如果經行累了,兩頭都可以安床,都可以休息的。佛對經行非常重視,所以說,對老年人給了這麼多的開緣和方便。這就是說明經行對老年人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大家應該有信心。將來大家可以嘗試一下這種經行。
佛經常于夜裏,二到叁時經行,印度一時爲現在的四個小時。就是大約在兩點到六點經行。我們知道,佛在世的時候,佛的休息時間是一個小時。出家比丘的休息時間爲四個小時,剩下的時間都在用功。佛常常都是半夜以後才休息。半夜休息了一個小時以後,佛就起來,開始經行。所以說佛經常經行。兩點到叁點,我們還正睡覺,正睡得香呢。所以說爲什麼我們不證道?就是我們不能夠起來去經行。
“靈鹫山、鹿野苑等處皆有佛經行之(石)基”,就是在印度,有靈鹫山,還有鹿野苑,都能看到佛經行的這個石頭,走過的地方。多寬呢?“闊是叁尺六”,叁尺六寬。“長有二丈六、七。以上石作蓮華開勢,高二、叁尺六,闊一尺。有十四五,表聖足迹”,佛走過以後,都留下了足迹,就是踩在石頭上,石頭上都有佛足迹的。現在印度這兩處,還有佛經行所留下的足迹。有尺寸的。剛才講了這個尺寸,在佛教裏都有記載。所以我們經行是有傳承的,從佛就是這樣的。
在律中多言可做經行堂。就是說,在律藏中,戒律規定了,很多地方可以做經行堂的。《大比丘叁千威儀經》雲:“可于五處經行”。我們應該知道,第一個“于閑處”,就是閑靜處。沒有人打擾的地方,作爲我們經行處。第二“于戶前”,就是你的房子前,做經行處,可以繞房子走。第叁“講堂前”,講經堂前可以做。第四“于塔下”。這個繞塔呀,在密宗來講,特別重要。他們的塔,建塔這個周圍,都要建繞塔的基石,便于大家在那經行。第五“于閣下”,就是樓閣下,都可以。以上意思即多處都可經行。戒律開了很多地方都可以經行,我們應該把經行用在一切處。不管走路,或其它的時候,我們都要經行。因爲經行可以見佛。
唯除以下地點,是不允許的地方。有什麼地方呢?《僧祇律》卷叁十五雲:“不得在坐禅比丘前經行”。這邊有人坐禅呢,你在那繞圈,打擾人家修行了,這不允許經行。“不得衆僧、徒衆、和尚、阿阇黎、長老比丘前經行”。不得在衆僧,就是在僧中,有時候,對大衆應該恭敬,不應該經行。在和尚、阿阇黎前,這都不允許經行。長老比丘前,都不允許。所以這幾處地方要記住。
同時,不應該在淫女,不幹淨的地方經行。也不能在摴蒱,就是賭博的地方,不能經行。還有屠肆,就是屠宰的地方,不能經行。還有獄卒,殺人前,就是監獄一類的地方,殺人的地方。比如說,現在要槍斃人,你不能跑那兒去經行。子彈容易碰著你,或人家以爲你要搶法場呢,是不是?那個地方不能去。所以說,避免譏嫌。另外避免意外的殺身之禍。所以說這個經行,也是有地方的。
“繞”,我們知道右繞,“直”,就是直來直去。我給大家講一個直行的事。大約時間也是九四年,我和一個老師父,就是上能下運老和尚。他那時候七十多歲,每天也經行。他在營口,早晨呢,是早早的起來,上鹽灘(産鹽的地方)。拿著一個方便鏟,提著一個蒲團,就去打坐了。鹽灘全是海水,搭個小棚子,那個小棚子很有意思,就四個杆,支個蓋,周圍都沒有擋的。他七十來歲的人,要走很遠的路程,去那兒打坐。他說,跟我講:“剛一去了,在那兒打坐,路上汽車聲音還能聽到,過了一會,就什麼也聽不見了。” 打坐,搭個棚子,就遮遮雨,遮遮太陽,就完事了。
這位老和尚每天中午過完齋,下午他還要經行六七裏路,來回得將近十來裏路吧!每天都要走。有一天我們倆同時經行,他在前,我在後,就拉開了一段距離。因爲經行的時候,大家應該注意,就是長老應該在前,年齡大的在前,歲數小的,應該在後,不應該搶到前面去。老和尚說:“咱倆分開,我在前,你在後。”我說好。他在前面走。
這一天,我就走了很長一段距離。我擡頭一瞅:啊,老和尚看不見了。我說這老和尚有神通啊,走得這麼快,我是年輕人,走了這麼遠,也沒看見他在哪裏。我再回過頭來一看,老和尚在後面休息呢。原來在我走的時候,走到他跟前的時候,我也不知道,一直走過去了。
後來老和尚看到我這麼用心,非常高興,跟我講,他說:“持戒就應該皎如冰霜。”說:“我頭幾年,(指的哪年我不清楚),要是早遇見你,從九華山我就不回來了。”他們那時候,叁個老和尚,都上九華山。後來呢因爲那地方很困難,互相沒人幫助的,就都回來了。這老和尚對經行很認可,而且對經行的人,他也很稱贊。
所以說,經行呀,有時候會把周圍的一切都放掉,這個非常好。“繞直室外小行”。這個小我要強調一點,什麼是“小”?我要強調一點,就叁兩步,也可以經行的。有時候經行,可以邁開大步走,邁開中步走,有時候也可以半步半步地走。我在閉關的時候,因爲打七,也要有一段經行,要經行七天七夜。就是站著不允許坐著,要七天七夜。這個走的時候,因爲我的房間非常小,按現在來講,也就是一般房間的半間大。再去掉炕,那整個的路啊,有沒有這個寬?(講臺的桌子寬度)這個長度,也就和這個桌子差不多,也可能沒有這個長。而且寬度也和它差不多少,除了炕沿,也就是這麼大的地方。就這麼大的地方,也可以經行。這麼大地方,也經行了叁年時間。所以說,我們大家不要要求環境,應該有什麼環境,算什麼環境。我們大家在任何地方,就幾步,也能經行,這才行。
有時候,我們的人要想修行,需要很多的條件,等到條件來了,你又不做了。所…
《經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