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經行▪P16

  ..續本文上一頁要比它利害千百萬倍。千萬不能犯妄語。

  比如,一個蘋果,人家問你證沒證果啊?他說“有”,拿起這個蘋果說:“你看我有蘋果。”這便犯妄語,因爲他暗示他,他得果了,這也算妄語。(結大妄語的重方便罪)所以說這都非常可怕,我們修行人一定要遠離這種貪圖名利的想法,認假爲真,害處無窮啊,很快就著魔。我剛才講的那個例子,他才兩年左右就緩過來了,這還是不錯的,如果長時間,就墮落魔道了。

  我們講第十五句:“得于無所得時方爲道”。

  通過講法能讓人大致明白了,境界現前,能夠自動處理。聽講後,很多的執著就會破除,很多的境界,有的就不再現前。境界不現前不等于沒有,是一種轉化。因爲我們心裏有了執著,會有很多的境界隨著我們執著而現前。如果你這個執著破了,有些境界不一定都得現前了,不現前不等于沒有境界。以前,有個師父,問我:“什麼是道?”當時,我就給這麼答的:“無所得。”

  無所得時方爲道。因爲有能得和所得,這就是我們還在修行中,還是不正確的。因爲佛法是無爲法,我們得的只是我們本來的面目,我們本有的,所以就不存在得和沒得。在沒得之前,我們有個得,得的時候沒有一個能得和所得,這時候才能真正地見道。

  所以我們一定要堅持最根本的道,不爲小道所迷惑。所有的菩薩爲何能成佛道?因爲他不求小道,只求無上道。他也不願意求人天福報,不求聲聞緣覺,只求無上菩提。

  什麼是大願?那就是無所得時才是大願。有所得就有所執著,我們無所得才是我們的真願。平常我們說度衆生,等等,什麼是度衆生?就是無所度時才叫度衆生。我們說菩提心也應該分清楚,什麼是菩提心?不是我們嘴上說,我發菩提心,就是菩提心了。因爲菩提心是應該從自性裏流出來的,自動發起的,才能稱爲菩提心,才能不退轉。我們怎樣去求菩提心?只有一個,就是嚴持戒律,去苦修。久而久之,自然這個菩提心就會起來。我們同時也是在發大願,爲了度盡衆生,方成菩提,這才能成就我們的菩提心。所以我們不要認爲,嘴上說我已發願了。有時候,見到有的人講:“我已經發菩提心。”這一說法並不准確。雖然你的心很好,但是你不知道,發菩提心應該是自動的。是在我們嚴持戒律的基礎上,進行不斷地經行後,才發起的菩提心。就是我們應該求這個菩提心才是對的,這菩提心是遍滿虛空的,是滿法界的,是無相的。

  我們下面講最後一句:“十方如來菩薩同護歎”。爲什麼說“十方如來菩薩同護歎”?因爲佛也經行,菩薩也經行,羅漢也經行,緣覺也都經行。

  僧人經行,而且我們在家居士也應經行。像本溪居士,還有這個遼陽居士,還有沈陽居士,還有大石橋居士,他們常常地經行。現在大石橋居士還堅持經行,每隔一個月或半個月,就有幾個人從大石橋要走到大悲寺,多的時候十多人,有時候二十多人。還曾走到千山,他們也是在經行。所以說大家都在經行。因爲這種經行是十方如來的家當。既是十方如來的家當,所以菩薩和佛都在護持和贊歎,因爲它是成佛的一個捷徑,也是真實的道路,是修行中必須要學會的。

  關于護持,在這裏有很多的例子,簡單地說一個。原先行腳,在沒有走到秦皇島之前。有一天,走到下午大約叁四點鍾,突然就下起雨了,掉雨點。就趕緊地找個地方休息,以便避雨。一看路旁有賣沙子的,看看旁邊有沒有空房子,找個破空房子。後來有個賣沙子的說:“我這個空房子,炕都扒了,不然我就留你們住,那邊有個空房子,沒有人,你看能不能住。”後來我們倆就去了,進了空房,一看,炕還有點溫和氣。他說:“這柴禾你們也可以用。”我們倆人燒燒炕,爲了避雨,就在那兒住下了。我們住下了,這一宿也沒有再下雨。

  第二天,我們行走的時候,走了將近十多裏地,二十多裏地,根本就沒有一處可住宿的地方。如果沒有這幾滴雨,把我們留住,只能那一宿都要在路上行走了。所以說這些雨也是佛菩薩的護持。所以我們只要真心行道,佛菩薩就不會不護持。這樣的事情就太多了,很多的感應,就不說了。我們知道,經行是如來的家當,也是代表了正法住世的問題,所以我們大家要共同來學好這個經行。

   “經行本無話可說,以無念爲宗,慈悲爲本。”經行也叫行道,慈悲爲本,因爲在行道期間,要不斷地救護衆生。

  經行,本來是無話可說的,像《佛說阿彌陀經》中講到,極樂世界有白鶴、孔雀、鹦鹉、舍利等鳥叫,都在說法,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爲無話可說。所以你如果無話可說,那就到處都是法音。

  宣化上人曾作一說法偈:“佛法妙理本無說,覺後一字更嫌多,唯因衆生迷障重,善巧方便來說說”。宣化上人的偈子,把這個佛法無話可說,講得很透徹,很真實。

  “無所求爲持戒,無所得爲目的,略說相貌,心中常悟,趣入實相,以助道業。”以 “無所求爲持戒”,也就是“人心不死,道心不生”。爲什麼要持戒?就是要把我們所有的人心要滅掉,我們人心死了,道心才會生的。有一念,道心也不會生的。所以應該是以無所求爲持戒,本來我們的一切都是具足的,從來沒有少過,是我們有了妄想,才認爲我們有多有少,這是不正確的。

  有人問佛:“當四面大山,向人同時壓來的時候,應該怎麼辦?”佛說:“只有一個忍字。”爲何要忍?就是因爲人無所求,若無所求,念就不分別;一分別就會給壓扁了。所以說“忍”就是不分別的意思。無所求就是不分別,心一動就有所求,心不動就叫無所求,這才爲持戒。持戒的目的就是攝心爲戒。

  還有“無所得爲目的” ,什麼叫無所得呢?沒有所得。有得,就有少,所以我們不需要這個得,因爲我們得的是假的。沒有得的,無所得,反而真實,那就是大無外,小無內。《楞嚴經》雲:“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有一句偈子,講:“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爲心頭未悄然,及至歸來無一事,始知空費草鞋錢。”趙州啊,就是趙州和尚,是一代祖師,他八十歲還在行腳。想一想,我們年輕人都不走路了,和祖師大德一比,我們太慚愧。我每年行腳,有時候腳都要受傷,都要腫和疼。但是我一想到趙州和尚八十還行腳,就鼓起勇氣,就不怕了,應該跟趙州和尚學。這裏講的趙州和尚八十猶行腳,講的就是無所得,“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爲心頭未悄然”, “及至歸來無一事”,就是說老和尚不斷地經行,爲了是了脫生死。最後開悟的時候,發現了原來本無一事,沒有一事可得。這才知道原先空費草鞋錢。什麼是空費草鞋錢呢?原來本有的家當就在你的心頭上,不在外得。

  《佛說四十二章經》中,沙門問佛:“何者爲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與道合者大。”所以我們應該知道,這個行道是很重要的。

   “其功德之大,難思難議,難說難盡”,這行道的功德之大,難思難議,不是用我們這個思惟,和我們的想像能解釋得了的。

  “爲十方如來、菩薩所加持,護念贊歎,衆生歡喜擁護”,衆生歡喜和擁護,因爲它是一條解脫的路。因爲我們很多的衆生都想解脫,都想離苦得樂,需要一個人帶頭。如果我們都能夠起來行道,帶好這個頭,衆生非常歡喜。通過我們行腳乞食生活,就知道衆生是需要經行,需要頭陀行,需要我們能夠長期地行腳。

  “如荷花出水清淨,虛空無貌自在”,這個行腳,也就是經行,如荷花出水一樣清淨,雖然在五濁惡世裏,但它顯出了特別的清淨。那就是我們應該不管別人怎麼說,怎麼笑話我們,都應該去努力,這樣才會得到清淨。我們努力的結果應該像虛空一樣,無所求,也無所得。那我們人就解脫了,解脫就如同虛空一樣無貌自在,就徹底地與生死了了這場官司。

  我們知道世間可做之器沒有不壞的。什麼是可做之器?就是能做和所做的。比如說房屋是人蓋的、汽車是人造的。但是,都不長久,都會毀掉的,我們沒有看到虛空能毀掉。因爲虛空不是人造的,是我們本有的。我們的心應該像虛空一樣,無所求,無所得,我們才能真正地自在。

  這個經行就講到這裏。這是“慚愧沙門釋妙祥,供養參考,不要亂傳,免笑行家”。主要是供養大家,能夠在修行中有所幫助。因爲在王會長,和佛教協會,還有慈善院郭院長一再地邀請下,很慚愧來到這裏。我本人呢,不會講經,平時也很少看書,看書也看得很少,也不明道理,修行也沒有什麼修,也沒有什麼證。但是,爲了報答大家這一片的信任之心,所以是勉爲其難說一說,但只能做爲參考。(衆人熱烈掌聲)

  

  

《經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