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经行▪P16

  ..续本文上一页要比它利害千百万倍。千万不能犯妄语。

  比如,一个苹果,人家问你证没证果啊?他说“有”,拿起这个苹果说:“你看我有苹果。”这便犯妄语,因为他暗示他,他得果了,这也算妄语。(结大妄语的重方便罪)所以说这都非常可怕,我们修行人一定要远离这种贪图名利的想法,认假为真,害处无穷啊,很快就着魔。我刚才讲的那个例子,他才两年左右就缓过来了,这还是不错的,如果长时间,就堕落魔道了。

  我们讲第十五句:“得于无所得时方为道”。

  通过讲法能让人大致明白了,境界现前,能够自动处理。听讲后,很多的执著就会破除,很多的境界,有的就不再现前。境界不现前不等于没有,是一种转化。因为我们心里有了执著,会有很多的境界随着我们执著而现前。如果你这个执著破了,有些境界不一定都得现前了,不现前不等于没有境界。以前,有个师父,问我:“什么是道?”当时,我就给这么答的:“无所得。”

  无所得时方为道。因为有能得和所得,这就是我们还在修行中,还是不正确的。因为佛法是无为法,我们得的只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我们本有的,所以就不存在得和没得。在没得之前,我们有个得,得的时候没有一个能得和所得,这时候才能真正地见道。

  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最根本的道,不为小道所迷惑。所有的菩萨为何能成佛道?因为他不求小道,只求无上道。他也不愿意求人天福报,不求声闻缘觉,只求无上菩提。

  什么是大愿?那就是无所得时才是大愿。有所得就有所执著,我们无所得才是我们的真愿。平常我们说度众生,等等,什么是度众生?就是无所度时才叫度众生。我们说菩提心也应该分清楚,什么是菩提心?不是我们嘴上说,我发菩提心,就是菩提心了。因为菩提心是应该从自性里流出来的,自动发起的,才能称为菩提心,才能不退转。我们怎样去求菩提心?只有一个,就是严持戒律,去苦修。久而久之,自然这个菩提心就会起来。我们同时也是在发大愿,为了度尽众生,方成菩提,这才能成就我们的菩提心。所以我们不要认为,嘴上说我已发愿了。有时候,见到有的人讲:“我已经发菩提心。”这一说法并不准确。虽然你的心很好,但是你不知道,发菩提心应该是自动的。是在我们严持戒律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地经行后,才发起的菩提心。就是我们应该求这个菩提心才是对的,这菩提心是遍满虚空的,是满法界的,是无相的。

  我们下面讲最后一句:“十方如来菩萨同护叹”。为什么说“十方如来菩萨同护叹”?因为佛也经行,菩萨也经行,罗汉也经行,缘觉也都经行。

  僧人经行,而且我们在家居士也应经行。像本溪居士,还有这个辽阳居士,还有沈阳居士,还有大石桥居士,他们常常地经行。现在大石桥居士还坚持经行,每隔一个月或半个月,就有几个人从大石桥要走到大悲寺,多的时候十多人,有时候二十多人。还曾走到千山,他们也是在经行。所以说大家都在经行。因为这种经行是十方如来的家当。既是十方如来的家当,所以菩萨和佛都在护持和赞叹,因为它是成佛的一个捷径,也是真实的道路,是修行中必须要学会的。

  关于护持,在这里有很多的例子,简单地说一个。原先行脚,在没有走到秦皇岛之前。有一天,走到下午大约三四点钟,突然就下起雨了,掉雨点。就赶紧地找个地方休息,以便避雨。一看路旁有卖沙子的,看看旁边有没有空房子,找个破空房子。后来有个卖沙子的说:“我这个空房子,炕都扒了,不然我就留你们住,那边有个空房子,没有人,你看能不能住。”后来我们俩就去了,进了空房,一看,炕还有点温和气。他说:“这柴禾你们也可以用。”我们俩人烧烧炕,为了避雨,就在那儿住下了。我们住下了,这一宿也没有再下雨。

  第二天,我们行走的时候,走了将近十多里地,二十多里地,根本就没有一处可住宿的地方。如果没有这几滴雨,把我们留住,只能那一宿都要在路上行走了。所以说这些雨也是佛菩萨的护持。所以我们只要真心行道,佛菩萨就不会不护持。这样的事情就太多了,很多的感应,就不说了。我们知道,经行是如来的家当,也是代表了正法住世的问题,所以我们大家要共同来学好这个经行。

   “经行本无话可说,以无念为宗,慈悲为本。”经行也叫行道,慈悲为本,因为在行道期间,要不断地救护众生。

  经行,本来是无话可说的,像《佛说阿弥陀经》中讲到,极乐世界有白鹤、孔雀、鹦鹉、舍利等鸟叫,都在说法,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无话可说。所以你如果无话可说,那就到处都是法音。

  宣化上人曾作一说法偈:“佛法妙理本无说,觉后一字更嫌多,唯因众生迷障重,善巧方便来说说”。宣化上人的偈子,把这个佛法无话可说,讲得很透彻,很真实。

  “无所求为持戒,无所得为目的,略说相貌,心中常悟,趣入实相,以助道业。”以 “无所求为持戒”,也就是“人心不死,道心不生”。为什么要持戒?就是要把我们所有的人心要灭掉,我们人心死了,道心才会生的。有一念,道心也不会生的。所以应该是以无所求为持戒,本来我们的一切都是具足的,从来没有少过,是我们有了妄想,才认为我们有多有少,这是不正确的。

  有人问佛:“当四面大山,向人同时压来的时候,应该怎么办?”佛说:“只有一个忍字。”为何要忍?就是因为人无所求,若无所求,念就不分别;一分别就会给压扁了。所以说“忍”就是不分别的意思。无所求就是不分别,心一动就有所求,心不动就叫无所求,这才为持戒。持戒的目的就是摄心为戒。

  还有“无所得为目的” ,什么叫无所得呢?没有所得。有得,就有少,所以我们不需要这个得,因为我们得的是假的。没有得的,无所得,反而真实,那就是大无外,小无内。《楞严经》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有一句偈子,讲:“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赵州啊,就是赵州和尚,是一代祖师,他八十岁还在行脚。想一想,我们年轻人都不走路了,和祖师大德一比,我们太惭愧。我每年行脚,有时候脚都要受伤,都要肿和疼。但是我一想到赵州和尚八十还行脚,就鼓起勇气,就不怕了,应该跟赵州和尚学。这里讲的赵州和尚八十犹行脚,讲的就是无所得,“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 “及至归来无一事”,就是说老和尚不断地经行,为了是了脱生死。最后开悟的时候,发现了原来本无一事,没有一事可得。这才知道原先空费草鞋钱。什么是空费草鞋钱呢?原来本有的家当就在你的心头上,不在外得。

  《佛说四十二章经》中,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所以我们应该知道,这个行道是很重要的。

   “其功德之大,难思难议,难说难尽”,这行道的功德之大,难思难议,不是用我们这个思惟,和我们的想像能解释得了的。

  “为十方如来、菩萨所加持,护念赞叹,众生欢喜拥护”,众生欢喜和拥护,因为它是一条解脱的路。因为我们很多的众生都想解脱,都想离苦得乐,需要一个人带头。如果我们都能够起来行道,带好这个头,众生非常欢喜。通过我们行脚乞食生活,就知道众生是需要经行,需要头陀行,需要我们能够长期地行脚。

  “如荷花出水清净,虚空无貌自在”,这个行脚,也就是经行,如荷花出水一样清净,虽然在五浊恶世里,但它显出了特别的清净。那就是我们应该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笑话我们,都应该去努力,这样才会得到清净。我们努力的结果应该像虚空一样,无所求,也无所得。那我们人就解脱了,解脱就如同虚空一样无貌自在,就彻底地与生死了了这场官司。

  我们知道世间可做之器没有不坏的。什么是可做之器?就是能做和所做的。比如说房屋是人盖的、汽车是人造的。但是,都不长久,都会毁掉的,我们没有看到虚空能毁掉。因为虚空不是人造的,是我们本有的。我们的心应该像虚空一样,无所求,无所得,我们才能真正地自在。

  这个经行就讲到这里。这是“惭愧沙门释妙祥,供养参考,不要乱传,免笑行家”。主要是供养大家,能够在修行中有所帮助。因为在王会长,和佛教协会,还有慈善院郭院长一再地邀请下,很惭愧来到这里。我本人呢,不会讲经,平时也很少看书,看书也看得很少,也不明道理,修行也没有什么修,也没有什么证。但是,为了报答大家这一片的信任之心,所以是勉为其难说一说,但只能做为参考。(众人热烈掌声)

  

  

《经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