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別人給予我們的,知道這些以後,自他交換的心態就會産生。因爲我是一個人,別人是很多人,那麼是我一個人重要,還是很多人重要?當然是很多人更重要的。因此他人的,無明、我執、煩惱、習氣及痛苦由自己一個人來承擔,自己的智慧、福報、善業、快樂及幸福無私地奉獻給別人。朗日塘巴尊者在《修行八頌》中所說的:“虧損失敗我取受,願將勝利奉獻他”。無著菩薩在《佛子行》中說:“諸苦由求自樂生,圓滿正覺利他成,是故己樂與他苦,真實相換佛子行”。就要進行這樣一個修習,這叫做自他交換的修持。
這個做到以後就是自輕他重,這在我們佛法裏主要是修心七要的修行,或是修行八頌的修持,它對我們具有很大的幫助。我們可以通過呼吸來修行,因爲右側鼻孔是煩惱道或說業道,左側鼻孔是智慧道。我們可以從業道的鼻孔裏面吸進別人的痛苦,別人惡業果報的感受,或別人所有的這些障礙,都化做黑色的光芒或黑色的煙從右鼻孔吸入到我執最大的地方,全部都堆在我執上面。然後停止一下,讓別人的痛苦,別人的煩惱,以及衆生的這些習氣及障礙都堆在自己的我執上面,把我執推翻,把我執斷除,把我執摧毀,讓我執受折磨或煎熬。因爲我們從無始以來到現在,一直在受我執的折磨,現在就要反過來了,我們要讓它受折磨,受煎熬來要報複它。同時,我們修行的功德、智慧、善業、幸福及快樂等好的方面都化做白色的光芒從左邊鼻孔呼出給所有的衆生,並遍滿到每個衆生的身上,願衆生永遠快樂與幸福。
這樣來訓練的話,首先對你自他交換的修行會有很大的幫助,其次你的我執會減少,第叁個你在社會上面對任何挑戰的時候,也不會受到很大的刺激或傷害,因爲你已經修得很穩固了,你的修行使你的心變得像菩薩一樣的勇敢與包容。不但你能夠面對這些小的事情了,而且衆生的痛苦你一個人也能夠承擔了,所以要從這個方面來修行菩提心。
第二個是彌勒菩薩傳給無著菩薩,然後無著菩薩傳所下來的修持菩提心的法門是因果七訣,就是七支要訣:知母、念恩、報恩、慈心、悲心、增上意樂和發菩提心這七種。首先我們要從知母開始。世尊曾經說:“諸比丘,譬如,某士夫將此大地之土抟成棗核丸,說“此爲我母,此爲我母,此爲他母”而丟棄。諸比丘,此大地之土早已窮盡,而轉爲衆人之母卻非如是。此乃我說。”龍猛菩薩在《親友書》中也說:“地土抟成棗核丸,其爲不及爲母數”。然後念恩,關于念恩方面無與倫比的崗波巴大師說:“母親對我們具有四大恩德,一、施體之恩。二、難行之恩。叁、予命之恩。四、教導之恩”。如果想詳細了解的話可以看一看《解脫莊嚴寶論》。
如果我們真的在心中深刻體會到母親對我們的德恩的話,那不可能不去幫助母親,更不可能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母親的痛苦之上。我們在體會到今生今世母親的恩德的同時,也自然而然體會到一切衆生的恩德。因爲無始以來我們在輪回的苦海裏流轉的過程中,所有的衆生都曾經做過我們的父母親,做父母親的時候就像是今世的父母親一樣恩重如山。再來說報恩,如果父母親的恩德不是由子女來報達的話,那麼由誰來報達呢?子女報達父母的恩德是理所當然的事。連自己親身父母的恩德都不能回報,修持大乘佛法或利益衆生的事情有點不現實。
因果七訣中前面叁個特別重要,這叁個不僅僅是修持菩提心的竅訣,更是做人的重要品德。缺乏做人品德的基礎的話,怎能樹立起菩提心呢?現在我們作爲凡夫,習以爲常地將自己所有的快樂,所有的方便都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建立在占別人便宜之上,我們的快樂都是這樣的。其實這等于是我們將快樂建立在父母親的身上了,所以靜下心來反省自己的話會覺得有點不合理,學佛修行人對于這方面應該多去思考。有時候我們在一些小事上成功的時候,會覺得自己了不起,既聰明又有本事,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因爲實際上事情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我們的快樂與幸福,成功與順利都來自于他人的支持與幫助,配合與互助,或者提醒與鼓勵,因此實際上我們依靠大衆的力量而獲得有所成就,我們應該知道這些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並不是依靠獨立你一個人而所獲成就。我們佛教高度重視“緣”這個字,既有深的含義,又是高的境界。所以我們的幸福與成功一切一切都是父母衆生給予我們的。
我們想一想佛陀在因地經曆叁大阿僧祇劫中行菩薩道修菩提心的時候,爲了別人的快樂付出了多少次自己的生命,譬如:《太子須大怒經》中所說的世尊轉爲王子直美衮登的時候,生性好施,由于國寶布施于敵人,父王把他放逐遠方,途中又把愛妻、二子及自身眼珠都施給婆羅門徒。《月燈叁昧經》中記載世尊轉爲妙花月菩薩的時候,爲了度化衆多的衆生而宣說佛法時受到國王的殺害,付出了生命。《賢愚經》中記載世尊曾經轉爲一位小太子時,爲了救一只饑餓的母虎而付出了生命。可我們卻爲了自己的快樂而傷害了多少他人的生命!掠奪了多少別人的利益,所以最後的結果佛陀是光明,我們凡夫是黑暗。《入行論》中所說的:“何需更繁敘,凡愚求自利,世尊爲利他,且觀此二別”。就像是一個人對天空發了極大的脾氣,因而對著空中吐了一口口水,但口水卻落到自己的臉上,所以最後受到損失的依然是自己。我們在生存的過程中傷害他人的果報也是如此,歸根結底還是自己受到巨大的損失與傷害。寂天菩薩說: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鹹由自利生”。無著菩薩也說:“諸苦由貪自樂起,佛從利他心所生。”如果我們傷害衆生的話佛陀不會喜悅的。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說:“遍身著火者,與欲樂不生,若傷諸有情,雲何悅諸佛?。”
當我們知道這些道理以後,就要將方便提供給別人,對別人要寬容,要爲了別人的幸福與快樂,去付出自己一些渺小的勞累與奉獻。也就是要令自己改善,因爲這等于是在改善自己的命運。雖然現在讓我們爲了別人而付出自己的生命或大的付出是不可能的,佛陀也沒有要求過初學者這麼做。但我們要從小處著手,最起碼要做一個老老實實的人,對人要真心誠意,盡量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自己的勞累上,不要把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爲什麼這麼說呢?從佛教的因果角度來講,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勞累上的話,自己的福報會減少;把別人的幸福建立在自己的付出上的話,自己的福報自然而然就會增長。那誰都不希望自己的福報減少,誰都願意讓自己的福報增長的,所以我們就一定要懂得這些道理。
如今多數人都是反過來的,包括我自己在內,雖然每天都在念四無量心或是發菩提心,但對實際行動上的幫助卻是不大。因爲我們只是嘴巴在念而已,心裏還在想著如何占別人的便宜,如何爭名奪利,斤斤計較等等的事情。我們凡夫是非常可怕的,嘴巴和心總是在自相矛盾,所以在觀想四無量心的時候行爲也總是跟不上,因而表面上做出一些利他的行爲,內在的自私心卻總是不斷的湧現。我們所修的四無量心和所做的行爲這兩個卻很難融合,就像飄浮的油和水一樣難于結合。
雖然能夠做到身體力行是相當不容易的,但首先從理論上知道也不錯,也會有很大的幫助。同時我們還要立下菩提心的四種誓願:願令一切有情永離苦難,願令一切有情解脫輪回,願令一切有情現證菩提,願令一切有情同般涅槃。還有經常要念一念四宏誓願,這樣慢慢訓練修行的話,最終心中一定會生起名副其實的四無量心。
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四無量心如何觀修?》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