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无量心如何观修?

  居士问:我们在发四无量心的时候,里面包括慈、悲、喜、舍这四个,那这四个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观修呢?如果想让自己的菩提心慢慢生起来,有什么方法和技巧呢?

  太桥答:当然有,我们佛经中经常会看到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既是生起菩提心的重要方法,又是菩提心的本质,菩提心也是要具备很多的因缘才会产生。《十法经》中说:生起菩提心具有四种方法,四种方法是指:一、见到菩提心的功德。二、对如来生起虔敬之心。三、看到众生的苦难。四、得到善知识的正确引导。《菩萨地论》中又说有发菩提心的四因:一、因为具足圆满菩萨种性的缘故,而发起菩提心。二、因为佛陀、菩萨及善知识的摄受而发起菩提心。三、因为看见众生的苦痛而生大悲,因而发起菩提心。四、于远劫的轮回苦痛及菩萨的种种无间难行苦行,心无怯弱、勇志无畏,因而发菩提心。还有其它的佛经当中也看到菩提心具有四因;一,佛及化身之所劝请,二,闻菩提心利益功德,三,存心悲悯无怙众生,四,佛功德心生欢喜。

  无论修持四无量心也好,发起菩提心也罢。第一、经常看一看菩提心的功德是极其重要的。虽然大乘的经典中都提到菩提心的内容,但单独具体讲菩提心功德的部分不好找,因为佛法太广,法门太多,所以我们应该看看《入行论》。《入行论》的第一品中讲的都是关于菩提心功德的部分。譬如:菩提心是所有善业当中最殊胜,《入行论》中说:“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恶力大极难挡,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诸佛菩萨经过多劫深思,探讨,什么方法是对众生获得成就最有利,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菩提心,《入行论》中说:“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菩提心具有三大功德,能毁灭众生的身体的痛苦,也能去除众生的心中不安,又能给予众生世出世间的永恒快乐,因此应该恒常修持菩提心,《入行论》中说;“欲灭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众不安,欲享百种快乐者,恒常莫舍菩提心。”系缚在生死牢狱中的苦难有情,只要生起刹那世俗菩提心,名誉上立刻可以尊称为如来之子,意义上世间的人天应该向他顶礼,《入行论》中又说:“生死狱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即可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又比喻说明菩提心的六种利益;一,冶金喻说明能得佛果,二,珍宝喻说明意义之大,三,具果树喻说明善根不灭而增长,四,勇士护送喻说明胜伏决定罪,五,劫末火喻说明消尽不定罪,六,此未说者余经细释。

  第二、对如来生起虔敬之心非常重要。我们应该多看看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传记,譬如:佛陀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在这个世间示现了十二相成道来弘法利生。十二相成道是指化身佛所示现一生经历的十二件大事:兜率降世、入住母胎、圆满诞生、不年嬉戏、受用刀眷、从家出家、行苦难行、趋金刚座、调伏魔军、成正等觉、转妙*轮和入大涅槃。

  第三、体会到众生的痛苦特别重要。虽然我们没有神通,看不到地狱及饿鬼道的痛苦,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佛经和论典中有所体会,并且还可以亲眼看到畜生道的痛苦。我们既可以通过看《动物世界》的节目来深深体会动物的痛苦,又可以在屠宰场或海鲜市场上体会到它们的痛苦。在人道中我们更能看到很多痛苦的情境,比如:无有钱财的乞丐、长期受苦的病人、失去手脚的残疾人、无依无靠的老人等等。小时侯我经常看到很多高僧大德们都去医院看望各种各样的病人,现在知道了他们去医院的原因,他们是在医院里从病人的身上修持菩提心。

  第四、依止具德的上师或亲近善知识特别重要,因为只有他们的身上才具备修持菩提心的窍诀。阿底峡尊者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者,他老人家在绿度母的授记指导下,为了接受修持菩提心的传承而寻找金州大师。在寻找的过途中,坐了十二个月的船才见到了大师,然后为了修持菩提心在大师身边整整呆了十六年,最后获得了至高无上的成就。所以我们为了修持菩提心也更应该去亲近善知识。

  四无量心说起来很容易,念起来也不难,但是真正身体力行时却特别不容易。我们在心中没有生起四无量心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叫做四无量心。实修有实修的次第,念诵有念诵的步骤,慈、悲、喜、舍也有它的顺序,但每个人的根器因缘是不一样的。有些人从修持慈心开始,一直到能做到舍心的境界;有些人从舍心开始修,然后慢慢达到慈、悲、喜的修持成就。

  那么什么叫做慈心呢?愿一切有情具乐及乐因。当我们看到众生非常快乐,没有痛苦的时候,我们在心里希望一切众生能永远保持这个快乐,希望他的快乐长久或者永恒,不仅愿他们具备快乐,还有愿具备快乐之因,这样一种心态叫做慈无量心。巴楚仁波切曾经说:“慈无量就像雌鸟养育小鸟一样。即:雌鸟养育小鸟时,首先建造一个柔软舒适的窝,然后用羽翼覆盖,给予温暖。在小鸟能飞翔之前,都是以轻柔的举止抚育小鸟。同样,我们应当以身语意慈爱地对待三界的一切众生”。修习慈心的功德是难以计量的。《月灯经》云:“于亿万刹土,广兴无量供,供养最胜土,比慈心功德,万分难及一”。

  修习慈心的人,在没有证得菩提以前会获得八种利益。《宝曼论》中说:“天人多以慈心向,时时并为作佑护,心常安逸快乐多,毒药武器难加害,无需动苦诸事成,能生梵天之世界,纵然未能得解脱,慈心能获此八利”。

  什么叫做悲心呢?愿一切有情离苦及苦因,当我们看到一个众生受苦受难的时候,我们的心里就很希望一切众生离开这个痛苦,不仅仅愿有情离苦,还愿离苦因,这样的一种心态叫做悲无量心。悲心的对境是感受痛苦的众生,看到痛苦的景象才能生起悲心。所以慈心和悲心的对境是完全不一样的,心态上也稍微有些差别,慈心是愿众生获得快乐,悲心是愿众生远离苦痛。

  但是修的时候我觉得从悲心开始修比较容易一些。因为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很快乐的时候,我们心里很希望他的快乐保持永恒,这样的心态是比较难作的。但是当我们看到一个痛苦的人时,我们就自然而然地很希望他离开这个痛苦,这样的同情心是比较容易生起的,所以还是首先修悲心比较容易一些。悲心修好后,慈心、喜心、舍心自然就会生起,因为这四种是息息相关的。修持大悲心的功德,等于修持一切万法那样大的功德。佛陀在《摄正法经》中说:“欲获得佛果,学多法不成,唯当学一法,何为学一法?此乃大悲心,何人具大悲,彼获诸佛法,了如知掌矣。”

  什么叫做喜呢?愿一切有情不离无苦之妙乐,当我们看到众生在快乐的时候,希望一切众生不离开所具有的这种快乐的想法,称之为是“喜无量”。这比“慈无量”的境界更高、更胜一些。另外佛法上达到很高的境界,或是好的功德产生的时候我们特别的高兴,这也是喜。 

  什么叫做舍呢?愿一切有情离亲疏爱憎,常住大平等舍。看到亲人时不起贪执,看到仇人时也不生嗔恨,亲人和仇人没有任何分别,能够达到一个平等的境界,这就是“舍无量”。有些经典或一些高僧大德们也曾经说过,首先修舍心会比较容易一些。巴楚仁波切说:“舍无量应当是如仙人布施一样。譬如,仙人们宴请宾客时,对于高贵卑贱、强大弱小、贤善恶劣、高级中等的一切人都无有差别而进行布施。同样,我们应当对遍布虚空界的一切众生——大悲心的对境平等相待,在没有生起这样的定解之前应反复修心”。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这四种不同的地方是什么,知道四无量心的功德有多大,然后慢慢让自己做到。

  然而四无量心不是在一两个人身上的生起的,比如在父母身上生起的慈心,或在自己孩子身上生起的慈心,这并不难做到,但这不是四无量心中所讲的慈心。无量的意思是指不仅仅是一两个人的身上生起的,而是在很多众生身上生起,才谈得上是无量,就是慈心无量、悲心无量、喜心无量、舍心无量。修持四无量心具有四种功德:一、今世会获得安乐。二、福报增长到无限。三、对菩提佛果意志坚固。四、为了众生而能承受轮回的苦海。

  我们藏传佛教里面菩提心的修持具有两个传承:一个是按《大树庄严经》义,依《集学论》和《入行论》所说,自他相换法修菩提心;另一个是按《般若经》义,依因果七诀法修菩提心。前者是文殊菩萨传下来的,后者是弥勒菩萨传下来的。从文殊菩萨到龙树菩萨传下来的法门叫做胜观派,从弥勒菩萨到无著菩萨传下来的法门叫做广行派。这两种的作用是一样的,都可以生起菩提心,但是传承不一样,修持的方式也不一样。

  龙树菩萨的传承是:首先文殊菩萨传给龙树菩萨,龙树菩萨的传承又传到寂天菩萨,然后寂天菩萨造了很多比如《入菩萨行论》和《集学论》。这里面主要是自他平等、自他交换以及自轻他重的修持,这些都是龙树菩萨的传承。

  自他平等就是我们要知道,我们自己不愿感受痛苦,其他的任何众生也都不愿感受痛苦,这个一定要知道。因为有些人不知道这些,只有自己的感受才体会得到,别人的感受就体会不到;自己的感受很丰富的,却把别人当作机器来对待,就是因为他缺乏这个训练。所以首先要知道不但你自己需要快乐,别人也需要快乐,你自己一点点的痛苦都不愿感受,其他众生也一样不愿感受这些痛苦,因此我们应当如同保护自己一样保护其他众生,这个叫做自他平等。寂天菩萨说:“首当勤观修,自他本平等,避苦求乐同,护他护如己”。又说:“手足肢虽众,护如身相同,众生苦乐殊,求乐与我同”。自他平等的修持是要能够慢慢体会到别人的感受,体会到别人需要快乐,体会到别人也不愿感受痛苦,这样的话你才会考虑到别人,去关怀别人。

  自他平等的修行一旦做到以后,就要进行自他交换的修行。要知道自己所有的痛苦,所有的我执、习气都是自己造成的。一点点的快乐,一点点的方便都…

《四无量心如何观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